浅谈绝句的结句锤炼

风尘浪子 关注

收藏于 : 2024-04-22 17:40   被转藏 : 1   

文章的结尾有一种“卒章显志”的方法,往往在结尾处用“点睛”之笔,显示或加深文章的主旨。在诗词中,也有类似方法,结尾突然峰回路转,异峰突起,使读者感受深刻的启迪,平添曲折波澜,别有艺术魅力。


的确,结句对于全诗是很重要的。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都叫结尾。它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又要旨趣含蓄。

宋代姜夔认为:“一篇全在尾句”。好的结尾不仅可以构成全诗形象的完整,还可以言尽意不尽,回味无穷。所以我国古代不少人都很重视结句。结句应当怎么才好呢?


宋人洪迈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谢榛的看法是: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沈义父云:结尾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杨万里说: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俗话也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我们写诗填词,要在结句处,总结全篇,以明确主旨,即“画龙点睛”;展示远景,以鼓舞读者,抒发情怀,以增强作品感染力;造语含蓄,借以勾起读者的想象和遐想。


结句写得好,全诗皆活.这因为全诗主旨常在结句点明,阐发,因而,写诗时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要放在结句上。

结句写的好,前两句平平,人不失为佳作,甚至反衬出结句的精妙来,如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早已传播天下,几成口碑,但能背诵此诗前两句的并不多。

由此可见,一着貂尾,全诗皆活。

 

诗人丁芒先生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绝句好像打排球,一、二句如一传手接球,第三句如二传手托球、配球,第四句,主攻手一锤定功。如七绝《垂钓》


不恋歌台恋钓台,寄情江渚忘形骸。

收竿莫笑空鱼篓,钓得清风已满怀。

 

《诗话》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这首《垂钓》恰恰就是结句好,"钓得清风已满怀"。许多好诗,大多尾句特别警出,虚玄,新颖,感情外射,张力强,因而感觉超常。


另外""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把话说尽,把话说的太明白,那就不是诗了,尾句一虚,全诗皆活

这首《垂钓》贵在删芜就简,语尽情遥,句绝而意不绝。

这首《垂钓》妙在结句。首句实,结句虚,真情虚写,结句钓得清风已满怀”,好比一锤定音,叫你拍案叫绝。又如七绝《品秋》(两首)


豆舞丰姿粟点头,风揉稻海滚金球。

棉桃竞绽开怀笑,巧手拈来袋袋秋。

 

果实酸甜带汗收,苍山远叠舞红绸。

三农德政翻新曲,醒了黄花醉了秋。


第一首着力品咏的是秋天农业丰收的美景。前三句写了舞动丰姿的豆,摇曳低垂的粟,翻滚金浪的稻,绽放银花的棉。这几句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得也不错,但假如没有结句“巧手拈来袋袋秋”,仍会使人感到一般化。有了最后一句,全诗就活起来了,诗意更浓了。


第二首承接第一首而来,侧重在赞美秋天。前二句写景,第三句写情,诗句都很美,特别是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以景结情,写得更加生动形象,韵味深长。醒了黄花醉了秋”,全用拟人手法,将无知觉的黄花和无形态的秋,都写活了。一个“醒”字,一个“醉”字,使人不禁想起苏轼“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和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等一系列名句。

 

诗词结句,本无定式。清代沈德潜指出: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说诗啐语》)。

姜夔也总结过诗的各种结法,有“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而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自石道人诗说》)

可见,诗词的结句通常有多种方式。


一首好诗词,往往会在结穴处给人们留下,绕梁余音和久久难忘的回味。而这番余音和回味,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概括说来,结句多彩多姿,或以景结情,或以事寄意,或以情深化,或以理升华,且常与转句联袂配伍,相得益彰,别具韵味。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法家数》)


结尾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一是要顺乎文理,不能脱离诗的主旨二是要使读者有回味、有联想、有启迪、有共鸣......

而这就是好的结尾.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风尘浪子 关注

文章收藏:657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