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濛:自制茶则随笔。|退藏

海阔天空 关注

收藏于 : 2024-04-21 19:18   被转藏 : 1   

      王大濛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文人壶》《镌刻》《蒲草》等,其中国画与壶刻艺术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国内颇具影响。人送雅号“江南草圣”。

        

前些年自制了八件茶则。


茶则,是茶罐里的茶进入茶壶的中转站。直接将茶叶进入茶壶,既不知多少量,也不能欣赏茶叶之美与茶叶之香气,用手直接抓,不雅观也不卫生。有了这个中转站,就显得雅致了很多。


它也是茶桌上的一个亮点。


日本茶人在茶则的造型设计上可谓挖空心思,能处处发现一些小趣味的巧思:一个小虫从洞中透出来,一件拂尘刻的线条翻卷顺滑细微地道,小鸟躲在丛林中一只二只三只。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茶则,可以独立成雅玩之器。


王大濛茶室:一拳石斋


中国古代茶人并不太在意茶则的创作,但我们可以在文人的“臂搁”中寻找到非同寻常的艺术信息。


中国人不沉迷于小情调小趣味,更注重小中见大,在一件长不到一尺的空间里通过诗文、书法、绘画、镌刻等艺术手法,展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乃致宇宙。


在格调上,肯定是中国古代文人更高一些。



茶则之形需雅正之象

Tea Scoop



这些年自制茶则兴味不减,心想自制、自刻、自用的过程是一美事,花上几千元买件茶则用用,也只是得到一半的乐趣。


日本的茶则用意在朴内含禅意,我制茶则,则是在这基础上融合明代文人的书卷气。


饮茶是雅事,茶则之形要趋于雅。



中国艺术里,器是道之载体。因此,茶则之形要造出雅正之象,不能“邪乎”,如果为“邪乎”之形,茶人目之所触,久久用之心里也会扭曲。


两件竹茶则的材料,是农民用了几十年的竹锄头柄,皮壳古厚甚是欢喜,制成茶则已觉是久远之器了。


竹茶则两件,是寻找农民用了几十年的竹锄头柄制成,皮壳古厚。


在造型上求方正简约,简约得好,往往意思不减反而回味无穷。


西方人在设计上也追求简约,他们的理念设计是“构成”出来的,简约大气和谐,也很好。


但中国人的简约要复杂得多,浓丽之极化为平淡


在绘画上,倪云林的画是为代表,横着几座坡石,疏疏几棵瘦树,足以表达他沉默的惆怅与悲情。简约是沉默,内里且在翻滚涌动。简约中内含丰富而难以表述的意象,这是中国艺术的简约原则。


在工艺上,明式家具的简约与紫砂壶的简约是同一原则,决非“构成”那么简单。


前些年自制的八件茶则,最小的那件是金丝楠做的


最小的茶则是用金丝楠木做的,小到比大姆指略大一点,可说是微型茶则,有可爱得趣之感。


金丝楠木是木料中很特殊的材质,以前的文人用它来做册页碑帖的外封,份量轻但很坚致。最要紧的是“文气”,是紫檀、黄花梨之外的另一种文雅。


金丝楠木茶则在折光中可见到幽幽的一丝丝光亮,它的光是内敛但又金光灿灿如丝绸般的温和滑爽,甚是奇异。这种物质与光的参与就能折射出那般幽光,真是太奇妙了。


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说过他对光的一次奇异经历:坐在旅店的草坪上,阳光灿烂,年轻的女服务员将上百只玻璃杯摆放在长桌上,阳光照在玻璃杯上折射出一道异样的光亮,这是一种超世的美感,美妙到无法形容。


后来他数次前往旅店寻找那道光,却再无缘。


最右侧那件大的茶则,功能以看茶为主。

茶桌右下角,即是大茶则


那件大的茶则功能以看茶为主。


看茶往往是喝茶品茗的前奏,视觉的品尝是在入口之前,是品茶的热身运动,慢慢地渐入佳境。


大茶则的竹子是在公用画室中捡到的,观其大而坦,顺形构思,在茶则上端边沿的处理上以小竹形设计。局部的造型是耐看耐品的关键,一件上好的艺术品都是由诸多细节造就的。



最左那件卷口型茶则是用江南榉木制成的。


江南榉木算江南土生土长的硬木了,它的山水纹会让人想到江南的山峦,中国画中的“长披麻皴”,老榉木料中还会产生鸡翅纹理。


榉木的质地朴素而文气,这也是紫檀、黄花梨不具备的。


我就想用这种材质雕制成片纸那样的簿端,簿透轻盈,这样就不会粗鲁地握拿,会用一种安静细腻的心态对侍它,这也是品茶所需要的状态。



诗书画印入茶则

Tea Scoop



自己的器物上别人代刻总嫌隔了一层。


曾见到陈曼生、赵之谦刻的扇骨,刀法的圆熟也许不如专事竹刻的匠人,但其中的“性情”非匠人所能达到。


茶则的题句与书画同理,题句将文学、书法、绘画、印章参与到实用的茶则中去,让它具精神内含。


榉木茶则,题铭:“看香”


榉木茶则题铭:“看香”。


其实眼睛也是能品尝的,茶叶进入茶则,叶形叶态色质均入眼帘,资深茶人即能品出其中滋味来。


金丝楠木茶则题:“存香”。上刻“此金丝楠木存于河泥,色沉绿,金丝暗暗发光耳。大濛刻并记”。


金丝楠木茶则题:“存香”。上刻“此金丝楠木存于河泥,色沉绿,金丝暗暗发光耳。大濛刻并记”。

竹茶则之一,题:“此斑为何?余不知,人为之?使用不小心得之?天生之?不知也。常人追捧湘妃斑余独爱此,自然之象耳。大濛记。”因为老竹上有黑色斑点,用力洗不去,细观觉得神秘。


竹茶则其一题:“野畔菖蒲绕屋碧”。以竹凹沟为界左侧画古石菖蒲。在西山修复古家具陈虎处见半联句,妙极。古人几个字就能传达意境,我们就在这几字中留连忘返,这是文学表达感受的神力。


其二题:“此斑为何?余不知,人为之?使用不小心得之?天生之?不知也。常人追捧湘妃斑余独爱此,自然之象耳。大濛记。”


因为老竹上有黑色斑点,用力洗不去,细观觉得神秘,我的题句,也许能让观者在欣赏中得到关注,进入我设立的艺术圈套,一个神秘的未知。


艺术往往要留下余韵才好,或创造神秘,一个问号,让观者参与进去遐想。


金冬心画一背侧女子,微耸的发结就是见不着她的面容,他题字:“昔年曾见”。这是金冬心会说戏,创造一个问号让你进入他设下的迷宫,这里没有说明,没有结局,多有意思啊。


老鹿角茶则,皮壳如古铜色,纹理苍苍,令人心远。


老鹿角茶则题:“古雅君子。近得老鹿角制以茶则得古厚之意耳,癸巳大濛刻之。”


老鹿角皮壳如古铜色,纹理苍苍,令人心远,在造型上颇费一番心思。古代造园有借景,在中国的工艺上处处显出“借材”,这是我的造词。


所谓“借材”是利用物质天然原有的皮壳、形状、质地来造型,古人在这方面颇多妙思,灵气十足。


如端砚雕刻借石皮、眼、五彩钉等,玉器中子料借玉料形、皮等。在供石中更是不加斧凿痕,借天然石形按上硬木座即成神工鬼斧的艺术品。


象牙茶则,铭以日本茶人藤原家隆和歌刻之:“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雪间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象牙茶则是其本来的形状,加工上侧边起凹形指甲圆便于握拿,前端锉凿出茶口,铭以日本茶人藤原家隆和歌刻之:“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雪间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春风、春花都指唐物,当时日本茶人要得到“唐物”是不易的,所以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环境里寻找或创造。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件竹茶则以明代文人冯可宾品茶十三宜作为铭文:“无事、佳客、挥翰、幽坐、吟咏、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这样的好句刻在茶则上,切茶切茶则,使茶席文韵顿生。


另外一件竹茶则,以明代文人冯可宾十三茶宜作为铭文:“无事、佳客、挥翰、幽坐、吟詠、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古人说“则”,量也、准也。


日本煎茶将茶则称茶计、茶媒,缺少它,泡茶中茶叶量的多少就无法恒量。


艺术的介入,又让它成为摆放在茶席上独特艺术品,同时它也可以如紫砂壶那样,将诗书画印融入,成为一件综合艺术品。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海阔天空 关注

文章收藏:665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