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彭子益先生学医心得 转

关注

收藏于 : 2024-04-24 04:15   被转藏 : 2   

药性完备,莫如《本草纲目》,各家论说,兼收并蓄。是医学成后的参考书,不是初学医时的教科书。

    即如五味子,乃温补肾家的药,都说成肺家止咳药。只因伤寒论小青龙汤用五味子以治咳嗽,后人故都认为肺家药。不知小青龙汤证的咳,乃肾寒水泛,故小青龙汤用细辛以降水,五味以温肾,干姜以温中。肺家咳嗽而用五味燥热收聚之性,未有不愈用愈咳者。最可笑的是李东垣,它说五味收肺气,升也。肺气不降则病,岂有用升药之事?降则收,升则散,此坪常之理,李东垣一生好升阳,遂将肺气亦认为当升,误后学多矣。诸如此类,《本草纲目》不可胜数。故学者须先将基础立定,乃可多看药性书。要立药性基础,只有《长沙药解》。

    用药处方,尝有由配合之巧,发生特别之功者,各人之聪明不同,应用各异也。所以叶天士谓“芍药入肺经”,缘肺金以收敛下降为顺,胆经不降,相火上逆,火逆伤金,故肺气不能收敛下降,芍药将胆经降下,相火不逆,肺经自能收降。芍药降胆经为因,火降然后金收为果。叶天士因用芍药而肺金收降,遂谓芍药入肺经。倘肺金不收并非由于胆木不降、相火上逆,则芍药必不见效矣。所谓因者,原理是也。由原理推广之结果,乃有着落。
    近人邹润安《本经疏证》谓:芍药能破能收,合桂枝则破荣分之结,合甘草则破肠胃之结,合附片则破下焦之结云云。不知皆芍药降胆经的结果,并非破也。《内经》谓: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斯言也,因胆经降则全体流通,胆经不降则全体结塞。气降则收,气降则通,胆经降为因,结气通为果也。知芍药善降胆经,则凡因胆经不降诸病,自然知芍药通用之妙。不知芍药善降胆经,只谓芍药入肺,芍药能破横气,则无的放矢,有不冤杀无辜者乎?所以学知药性,务先认识原理,认识原理,必须学知《伤寒》、《金匮》各方用药之意义,则《长沙药解》之外,无可令人能得原理的认识之本也。
    学医结果在用药,认识药性原理,既如此之难,而普通言论,又造成一种恶习,使人堕入其中,振拔不出,即如“芍药平肝”一语,今昔一致,南北同风.病家医家,众口一词,芍药功用,遂失其效。肝经由下上升,秉阴中之阳。肝经诸病,皆由肝阳下陷,升不上来使然,岂可用芍药坪之,使之欲升不得乎?胆经降则肝经升,芍药降胆经则肝经升。芍药于事实上,本是平胆,乃日“芍药平肝”,相反如此,后之学者,不为所误有几人乎?故系统学用药,全在“认定着落”四字用工夫,而归根于河图的圆运动。河图的圆运动,于根本上示人以药性原理之准则,于变动上示人以运用药性原理之灵巧。由准则发生灵巧,由灵巧归于准则,药性学清应当如此学法。
可于《长沙药解》中,分为常用者、不常用者。常用者先读,不常用者后读。按土气、木气、金气、水气、火气的河图系统,不可任意取舍,致将整个的意义失却,得不着一以贯之之妙。本书处方篇所列各方,惟大黄廑虫丸用之虫类药,为不常用者。能将处方篇各药研究彻底,熟记于心,自然发生妙于化裁的机会。
    现在学校初期课程,列国药一科,无有原理,无有系统,伤寒不晓,金匮未知,先讲国药,听者莫明其所以然,误人多矣。
    现在中央书店出版的《药性大辞典》极好,分补阳类、补阴类、补血类、收敛类、发散类等等,便于检查。每药皆有禁忌一栏,尤为合用,可以减少用药之误。其于原理,则一字不题,更是此蚀袱处。原理说错了,必误后人也。
    脉法读法脉法,一曰主病,一曰脉象,一曰脉理。脉象宜读周梦觉《三指禅》,以无病之胃气脉为纲,二十六病脉为目,先学知无病之胃气脉,乃能学知有病之二十六病脉。虽有二十六脉.常见者不过十余脉,将常见者认识明白,不常见者自亦随之明白。脉象虽多,以胃气脉为系统,自得整个学法。学胃气脉,须常诊元气未泄、身壮无病之脉乃知。
    主病宜读李濒湖修正之《四言举要》,不必背得,只记纲领,久之自能取用。惟不可由脉猜病,务要问病对脉。如问病为停食,诊得沉紧脉,食停则病在里,故脉沉,食停则气聚于食,故现紧象。紧耆,聚之意也。以此类推,自得办法。
    脉理宜读黄氏八种《四圣心源》。黄氏所论脉理,有整个系统,如脉浮为病在表,脉沉为病在里,脉数为主热,脉迟为主寒。有表病脉沉,里病脉浮者;数脉为虚,迟脉为热者;大脉为阳,亦有大不可认为阳者;小脉为阴,亦有小不可认为阴者。黄氏所论脉象之理,根据《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经文,反复申论,实有益于初学。因脉理活泼,妙不可言,如不先将根底学清,遂从活泼揣摸,必蹈恍惚之害。欲学根底,黄氏最好。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系统学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浮部,中指按在中部,名指按在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脉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需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再重按,再由重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诊法得着。
    诊脉所以审病,诊脉时却不可先存审病之念,只需审察整个的圆运动。欲审察病人整个的圆运动,须先将无病之人整个的圆运动印于脑中,然后能审察病人的整个圆运动。知无病人的脉的运动圆,乃知有病人的脉的运动何处不圆,不圆之处,即是有病之处。《三指禅》的胃气脉中,寻不出二十六病脉之一病脉,是为无病人的圆,但见二十六病脉之一病脉,便是不圆。所谓不可先存审病之念者,只需审察圆与不圆,病脉自然显现于指下。三部九候,必须诊的彻底,由浮按至沉,又由沉按至浮,不得忽略一丝。
    要如何才不至忽略一丝,可将皮、肉、骨分作九个字,一字一层的按,心中觉得不含混了,便一丝不忽略了。但这九个字的九层地位,是皮、肉、骨的地位,不是脉的个体,是下指的方法。方法与地位彻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态如何。这个地位方法,如不用心研究彻底,下指诊脉,必犯下列之弊。
    下指诊脉,每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所看之物看得明白?故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致将脉的动态诊察不出。诊脉迟楠看脉,指头上并无眼睛,而“看”字的意义却妙极矣。孔子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又日:听讼吾犹人也。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听”是听它来,必能听而后得整个的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个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等候脉来唤我,我再去听脉。“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最好办法,是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来,然后跟绩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唤我,此秘诀也。
    诊脉,须先听六脉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听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然后据所问之证,在脉上审察,切不可由我去找脉上何处有病,须听脉自己呈出病来。由我去找脉,我有成见,所找出之脉,多是我的成见的结果。听脉自己呈出来的病象,才是真象。诊脉的功夫,须先将医生的性情练和,心神练静,指头练活。能将我的心移放在指头上,指头即是心,便活矣。如将心去照管指头,便不活矣。
    九个字整个地位如明镜的个体,脉如镜中所照出之一物,将此点悟出,便可不犯指头死按脉上之弊,而自然发生说不出来之巧。
    两手合诊,如有不便时,可多诊一次,亦可。病脉须比较确切,然后分明。如右手脉较左手脉大些,此为阳盛阴虚,宜用阴药。但阴药应当用至如何程度,须视左手相比右手的程度如何而定。右脉大为阳盛,须大而实,如大而松,则为阳虚。不两手合诊,此较不确,则程度之相差如何不准,用药间有太过、不及之弊。两手合诊,其中有予医生以决断治法的巧妙处。两手合诊惯了,一旦两手分诊,只觉心中自问不得过去。何也?不比较不知道也。两手分诊,不免有自欺欺人处,奈何奈何!
    著者为病人诊脉,必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必合诊才能对照无遗耳。上文所说“九个字的地位”手法,总要切实体会。’这九个字的地位中,不管有脉无脉,心中只先审察地位,不要先审脉。必须先将“九个字的地位”手法认清,然后静听脉来之象,以求其象之理,以定方中所用之药。处方定药,全在此时决断。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决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方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来松软,润而不枯。倘肝胆脉比较细涩,则干姜伤津,细涩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脉来松软,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涩,倘涩而兼细,宜去生姜,并减半夏。姜、夏伤津,细涩之脉最忌。
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它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胃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如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伤肺也。
    如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黑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治内伤虚证,拟用白术、炙草以补中土,须脉象虚松,或脉象微小,乃可不生横滞之害
    如诊治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去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术、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治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细数,术、草不可并用或术、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术用白糖以代草细数之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啊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能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力,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须防伤中清热须防败火。前人有云:人迎紧,伤于寒;气口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治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不渴而苦,舌无胎,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左关脉中下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诊,口苦而左关中下两部弦细,乃暑脉也。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用冬瓜蒸自然汁以煎药,冬瓜清暑也。何以不用它药清暑,而用冬瓜汁清暑?冬瓜汁不伤人也。诊治此病,最难在冬瓜汁想得出。因病人已近九十岁矣,服一剂全愈。
    如诊治妇人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脉得着病象。左关脉较它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它脉少,此血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如诊治妇人经停,是孕是停,脉数而弱是停,不数不弱是孕。治孕之法与治停之法,只是一个“调养”二字之法。治孕用调养,治停用攻破,愈攻破则愈停矣调养之法,术、草以补养中土,芍药以降胆经,桂枝以升肝经,中宫运化,升降机复,饭食稍加,再加神曲以去滞,当归以活血。腹部如有痛处,定在不移,按之更痛,是有瘀积,然后可加桃仁、红花以去瘀积,缓缓见功,自然经通,无有它弊。


    以上审脉用药之分别学法也。又有笼统学法,六脉以关脉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治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极多或有力,先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药;右脉微小,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不治左寸,木气足则左寸足也。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寸足也。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直接温肾,兼降胆木。此笼统学法也。笼统学法中,更有笼统学法。即上文所说脉的大体柔润为阳虚

 

中土药补品

 

炙甘草 温补中气。
干姜 温运中气。
人参 补中生津。
大枣 补中养血。
冰糖 补中。
白糖 养中。
豆豉 平补中气,兼养阴液。
白术 平补土气,除湿生津。
薏苡 除湿补土,阴虚忌用。
饴糖 炒焦用,养中去瘀。
神曲 调中去滞。
粳米 养中生津


中土药泻品


大黄 下热攻积。
厚朴 温泻积气。
草果 温运结滞。
玄明粉 滑泻积热。
苍术 除湿发汗,性燥伤津
鸡内金 消食最良,过用伤胃


   

中土药升降品


茯苓 升脾去湿。
泽泻 去湿升脾。
扁豆皮 利湿升脾。
干姜 升脾降胃,阴虚忌用。
半夏 降胃燥痰,阴虚忌用。
南星 降胃润痰,不伤阴液。
藿香 降胃温胃。
扁豆 降胃补土,阴虚最宜。
吴萸 温降胃胆。


金气药补品


山药 补降肺胃。
沙参 补肺生津。
苏条参 补肺生津。
百合 凉降肺气,胃寒忌用。
麦冬 凉补肺液,胃虚忌用。
西洋参 补肺生津,收降力大。
糯米 补肺生津,阴虚最宜。
白及 专补肺损,阴虚最宜。

黄精 润补肺胃,阴虚妙品。


金气药泻品


牛蒡子 泻肺,伤津。
贝母 泻肺清热,专化燥痰。
麻黄 泻肺发汗,力猛慎用。
薄荷 泻肺发汗,虚家少用。
黄芩 清热泻肺,极能寒中。
石膏 凉泻肺燥,最能寒中。
白芥子 泻肺化痰,阴虚忌用。
苏子 大泻肺气。
葶苈 大泻肺水,力猛非常。


金气药升降品


黄芪 升补卫气,阴虚忌用。
升麻 专升大肠,阴虚忌用。
葛根 专升大肠,凉润解表。
杏仁 降肺化痰,阴虚慎用。
桔梗 降肺排脓,阴虚忌用。
橘皮 温降肺胃。
枇杷叶 疏降肺胃。
竹叶 专降肺气,清凉不寒。
枳实 降气通滞,气虚忌用。


木气药补品


当归 和血润燥,湿脾滑肠。
羊肉 温补木气,滋养非常。
阿胶 润木息风,脾湿忌用。
乌梅 大补木气,收敛生津。
山萸肉 收敛阳气,补木生津。
枣仁 滋补胆经。
艾叶 温补肝阳。
地黄 养血息风,木燥妙品。
羊肝 温养木气,补助肝阳。


木气药泻品


苦楝子 专破横气,并止热痛。
桃仁 性热破血。
红花 专去瘀血,去瘀生新。
青皮 大泻木气。
香附 专泻肝经。
郁金 泻肝解郁。
五灵脂 去瘀散结。
赤芍 最散木气。
胡索 专攻木气,去结散血。


木气药升降品


桂枝 升达肝阳,阴虚慎用。
川芎 温升肝经,窜性最大。
蒺藜 温升肝经,兼能滋补。
木香 温升肝经,木燥忌用。
白芍 专降胆经,收敛相火。
肉桂 温降胆经,直达肾脏。
吴茱萸 温降胆胃。
龙胆草 清降胆经。
黄芩 凉降胆经。
厚朴 温降胆经。
猪胆汁 凉降胆经。
苦酒 收降胆肺。


水气药补品


附片 专补肾阳,除湿破横。
巴戟 温补肾肝,滋润不燥。
菟丝 温肾补精。
淫羊藿 温补肾肝,平和之品。
覆盆子 温补胆肾,能收小便。
熟地 滋补肾精。
甜苁蓉 温补肝肾。
破故纸 温补肝阳。
胡桃 温补肾阳。


水气药泻品


车前 除湿利水。
猪苓 利水通窍。
通草 清利水道。
海金砂 泄水去结。
泽泻 泄水利湿。
萆薢 通利水道。
水气药升降品


凡补品皆升,泻品皆降。

火气药补品


温补肝肾之品,皆补心火,并补相火。


火气药泻品


黄连 专清心火,并除湿热。
莲心 专清心火。
灯心 轻清心火。
栀仁 凉泄心火。
朱砂 妄降心火。
黄柏 清泄相火。


火气药升降品


柴胡 专升命门,善衡结气。


凡温补肝肾之品,皆能升火。凡泻火之品,皆能降火。惟肉桂补火,系温降胆经相火


荣卫药


外感和荣药


芍药 降胆收热。
淡豆豉 养木抑阴,调养中气。
黑豆 降胆滋水,养中降火。
大枣 养中养木,滋补津液。
绿豆 养中清热。
黄豆 养木调中。


外感和卫药


麻黄 善开卫闭,能通腠理。
薄荷 泄卫开肺。
杏仁 降肺泄卫。
陈皮 温降肺胃。
生姜 散肺伤津。
竹叶 轻降肺卫。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关注

文章收藏:19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