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篇之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犀牛望月

收藏于 : 2024-04-10 18:20   被转藏 : 1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翻译

 

河伯继续问道:“前面问的都是事物外在的大小,如果是事物内在的价值,那怎么区分贵贱?怎么区分大小呢?”

北海若回答道:“从道的眼光来看,事物之间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以自身为绝对的观物标准,每一事物总是把自己看得尊贵而把别的事物看得低贱。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那么贵贱就不是由自己来判定了。用差别的眼光来看,从事物大的方面来张大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大的;从事物小的地方来小看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小的;如果你懂得天地也可以被看作小米一样小,毫毛的末端也可以被看做丘山一样大,那么事物之间大小的相对性就看得很清楚了。从功用的角度来看,从事物所具有用处的角度来肯定它,那么万物都不是没有用的;从它所不具备之功用的角度来否定它,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无用的;懂得东和西不过是方向相反但都不能够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那么事物之间各有其功用也就确定了。从事物的价值取向上看,顺着它好的一面来肯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值得肯定的;顺着它不好的一面来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能被否定的;懂得尧和舜之间都会肯定自己而相互否定对方,那么事物之间的价值取向和操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过去尧和舜通过禅让而称帝,子之和燕王哙却因为禅让而几乎使燕国灭绝;商汤王和周武王都通过争夺而获得王位,而白公胜却因为争夺而被灭绝。由此看来,争夺和禅让的礼节,唐尧和夏桀的作法,他们的高贵和卑贱都是因时而异的,不可以把某一种作法当作固定的常规。栋梁之材的巨木可以被用来冲城,但却不能够堵小洞,这可以说是器用的不同。骐骥骅骝那样的骏马可以一日千里,但捉老鼠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可以说是技能的不同。猫头鹰可以在夜里捉跳蚤,明察秋毫,白天出来却瞪大眼睛看不到丘山,可以说是物性的不同。过去有人说:为什么不只效法正确而把错误抛弃呢?为什么不取法治理得好的一面而抛弃带来混乱的一面呢?说这种话的是没有懂得天地之道理和事物之实情的人。这样做就好像是只效法天而抛弃地,只效法阴而抛弃阳一样,是明显行不通的。但是人们却把这种说法说个不停,只能说不是愚蠢就是故意忽悠人了!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三代的继承互有差别。用错时代而违逆了世俗的,就被称为篡夺之人;用对了时代而顺应了世俗的,就被称作道义之人。沉默吧,河伯!你怎么懂得贵贱的门径和大小的根本呢!”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物之外”是指事物的时空存在等物理属性层面的大小长短区分;而“物之内”则是指贵贱高低及实用性的价值判断。这样问题的探讨就由事实层面推进到了价值层面,最终涉及到由价值判断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终归跟人生问题相关。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人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以自身为尺度来对他人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容易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意义上的论断,比如我们会说:“我才不会像他那样呢!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怎么样!”连阿Q也会嘲笑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北京、上海和广东人之间也会互相贬低对方抬高自己,这就是“自贵而相贱。”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会获得一种“自己很不错”的良好心理感觉。虽然是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可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需要。至于一只蚂蚁是不是会嘲笑我们人类是傻大个,我就不知道了!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贵贱的地位之分就由不得自己了,而是由世俗之人的评判来决定。在人类社会之中,世俗的标准永远是两者,即权力和金钱。这个时候,你自己是没法去掌握自我价值的高低了。如果随顺世俗的眼光,你就总是被世俗价值所左右而不得自由。我母亲的一句口头禅是:“慢点别人会说……,所以不能怎么怎么做。”我则反驳说:“快点别人说什么又关我何事!”《逍遥游》篇中提到的宋荣子其高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他做到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所以他能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如果能够建立起独立的精神人格,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就不会为外在的评价所左右了。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从大的角度来张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为与更小的事物比,它总是大的;从小的角度来小看它,则万物莫不小,因为总有比它大的事物。如果与无穷大相比,天地也不过如一粒小米;与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相比,毫末亦如丘山一般大。则事物之间的相对大小也就很清楚了。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你从一物之所长来看,皆有其用处;从它所没有的角度来看,你都可以说它没用。甚至有时候具有一种长处也就具有了伴随此长处而来的缺点。“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都是“以功观之”,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处。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如果说“以功观之”是从功用的有无来看的话,“以趣观之”则是对事物进行对错是非的价值判断。从它对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是对的;从它不对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是错的。同时,“趣”可能等同于“趋”,有“趋向”之意,即事物和历史的发展趋势。“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讲的就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这让我想起袁世凯,他可能到死都没想通,怎么那么多人当皇帝都没事,怎么我称帝大家都反对。他就没想明白当时共和政治已经是历史的大趋势,而这种历史大势是不可违背的。

“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这让我想起经常有人讲综合优点,克服缺点。就是没有明白优缺点总是相互伴随而生的,想要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到台湾去,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真是好,但环境标准一高,对经济发展是有所影响的;也有人经常劝我要注意如何为人处世。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八面玲珑了,自己思想的锋芒和对学术的痴迷还会在吗;还有人会怀疑:完美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怎么会有恶?却没有去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恶,还会有善吗?那就真是“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了!

北海若的回答涉及六种观物方式。这六种观物方式又可以被区分为“以道眼观物”和“以具有相对性的形而下眼光观物”两种方式。后五种眼光无非都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来对事物进行的外在判断而已,因此都不具有一种平等性和绝对性,从而不是稳定的最终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观物方式来恰当地判断事物,我们也就无法在这种观物方式基础上建立起稳定正确的价值依托和行为方式。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眼观物之所以能够摆脱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是因为以道眼观物就超越了自我中心和人类中心的视角,而把自我与他人,人类与万物摆到了同样的位置。 “以道眼观物”是庄子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惟有获得一双道眼,才能超越其他各种分别看待事物的眼光而获得一种平等识,从而避免分别见导致的高低贵贱价值判断以及由此而来的好恶取舍,从而摆脱内心的纠结而拥有兼怀万物的胸怀,如此也就超越了小我的虚妄分别而归道。

那么为何“以道眼观物”就“物无贵贱”呢?基督教里常说要“以神为尺度”而不能“以人为尺度”,“以道眼观物”就是从终极之道的标准和事物自身之自然为标准来看待之。以道之标准来看,具体存在的万物皆有限皆不完美,因而平等;但就万物皆是道之显象,皆禀道性而言,万物皆大,因而平等。如果以事物自身之自然来看,万物之标准就是其自身,如此则万物皆有其独立的价值,我们就应尊重万物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不得以外在的标准来判断和否定之。如此,则万物亦平等。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犀牛望月 关注

文章收藏:465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