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北面称臣——说“臣”

藏家616 关注

收藏于 : 2023-03-28 13:51   被转藏 : 2   


北面称臣——说“

朱英贵

成语“北面称臣”的意思就是面向北拜见君主臣服于人,因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臣服。其实作为“臣子”或“称臣”的“臣”用的只是“臣”字的引申义,“臣”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战俘或奴仆,这可以从它的构字理据得到印证。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臣”字。

一、“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甲骨文和金文的“臣”字形体都很丰富且一脉相承,都象一只从侧面看到的竖立的眼睛之形。其细微区别在于:甲骨文字形的侧目方向朝左与朝右的数量参半(古文字原本可正可反,并不影响表意,更何况左右眼睛本来就方向相反),而金文则明显以右向居多(后世文字沿袭金文的朝向);甲骨文字形只有眼眶与眼珠,而金文字形则有相当多的形体在眼珠上有了表示瞳孔的小点,使得其表示眼睛的含义更加清楚了。

之所以说左右眼睛本来就方向相反,是借助眼角有内角与外角之别来区分的,“臣”字不管是描画的左眼还是右眼,其内眼角都是朝下外眼角都是朝上的,这说明“臣”字是从侧面看到的人俯首之状的侧立竖目,无论左眼右眼必然是内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的。

由此可见,“臣”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表现俯首屈服之人的侧目形象,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战俘或奴仆。

《説文解字》卷三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

许慎解说的大致意思是:“臣”,就是被牵拉的样子,它表示侍奉君王的意思。它的字形像一个人屈服之形。大凡与臣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臣”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大致不错,若将“臣,牽也”改为“臣,俯首侧目也”会更加接近它的构字理据,因为从甲骨文、金文字形上是看不出“牽也”的构形依据的。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许慎并未见过甲骨文与金文字形,他是依据“臣”字的小篆形体来解义的。从“臣”字的小篆形体看,很像是两臂抱握,两手被缚,被别人牵引向前的奴仆之形,而不是什么竖立侧目的眼睛,这也许正是《说文》的释义依据。

二、“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臣”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表现俯首屈服之人的侧目形象,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战俘或奴仆例如:“臣则左之。”(《礼记·少仪》)郑玄注:“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再如:“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又如“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盖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杨树达《臣牵解》)

“臣”字由此战俘或奴仆的本义可以朝着国君的统属与物的配属两个方向产生引申义,这两方面的引申义又有各自的深层引申义,下面分别加以例释:

其一,表示国君所统属的民众例如:“受有臣亿万,惟忆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书·泰誓上》)再如:“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又如:“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

由此又可产生以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指称君主制时代的官吏例如:“故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再如:“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左传·襄公九年》)又如:“朕承祖宗鸿业,寤寐求贤,以资治道。朕闻师臣者王,古今通义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二是用作臣对君的自称例如:“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国语·晋语七》)再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水浒传》第一回)

三是用作君王对父母、祖先、天地等的自称例如:“太后曰:‘帝倦矣,何从来?’帝曰:‘今者至长陵得臣姊,与俱来。’”(《史记·外戚世家》)再如:“臣缵丞丕绪,励翼七年,不敢怠荒,以思无逸。”(唐·李德裕《武宗改名告天地文》)又如:“皇帝北向再拜,奏起居,致词曰:‘臣某稽首言:伏惟太上皇帝陛下,寿同天永,德与日新。’”(宋·周密《武林旧事·庆寿册宝》)

四是用作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例如:“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下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称仆。”再如:“古者称臣,盖示谦卑而已,上下通行,不特称于君上之前也……自唐以来,惟君上以呼臣,庶士大夫不复敢以相称谓矣。”(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又如:“樊哙见淮阴侯称臣,樊于期见荆轲称臣。”(清·袁枚《随园随笔·古无格式忌讳》)

五是今亦偶用以自称,有调侃意例如:“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鲁迅《集外集拾遗·〈报载患脑炎戏作〉诗》)

其二,泛指物的配属例如:“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易·蹇》)虞翻注:观干为王,坤为臣。”再如:“宫为君,商为臣。”(《礼记·乐记》)又如:“日为君,月为臣也。”(汉·班固《白虎通·日月》)

由此又可产生以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以之为臣;役使例如:“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孔颖达疏:“此云王臣公者,谓上以下为臣。”再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战国策·秦策四》)又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汉·刘向《新序·节士》)

二是表示尽臣的本分例如:“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再如:“地广形险,俗负彊很,故人多不臣。”(三国·蜀·诸葛亮《西戎》)又如:“而大者又有二虏之不臣,天子震怒,大臣忧恐。”(宋·苏洵《上韩舍人书》)

三是用同“承”,表示承认的意思例如:“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新唐书·狄仁杰传》)按,《旧唐书》本传作“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胁仁杰,令一问承反。”再如:“亦有牢狱,推事之时,以水灌鼻,再灌,不臣即放。”(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西戎四·何国》)

根据上面对“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臣”字的相关成语为数不算少,其中“臣”字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君主时代的官吏。例如:

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语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

逋逃之臣——逃亡的罪臣。语见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

称臣纳贡——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语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凡汉东小国,无不称臣纳贡。”

割地称臣——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语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语见《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骨鲠之臣——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语见《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贵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源自《三国志·吴书·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语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

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语见《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君辱臣死——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语见《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君圣臣贤——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语见《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开国功臣——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语见吴晗《朱元璋传》:“以后元璋作了皇帝,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

乱臣贼子——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泛指心怀异志的人。语见《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谋臣武将——指有计谋的大臣和勇猛的战将。语见汉·张衡《南都赋》:“尔其则有谋臣武将,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

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语见《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语见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

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语见《三国志·吴书· 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一代鼎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同“一代宗臣”。语见《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餸sù。”

一代宗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语见《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遗老孤臣——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语见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

茵席之臣——茵席:铺垫的东西,褥垫、草席。指侍奉于皇帝左右的近臣。语见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

主圣臣良——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语见《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主忧臣辱——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语见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踨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也有少数成语中的“臣”字另有它意,诸如:

市井之臣——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源自《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语见《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臣”字表示国君统属的民众)

不臣之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语见《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恆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臣”字表示尽臣的本分)

臣心如水——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语见《汉书·郑崇传》:“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臣”字表示臣对君的自称)

负险不臣——犹言负固不服。语见《明史·林润传》:“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 (“臣”字表示臣服的意思)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616 关注

文章收藏:84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