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京白云观白云讲堂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三(第十章——第十三章)

叮当

收藏于 : 2023-03-26 21:41   被转藏 : 1   

《道德经》简读第三讲

第十章


道德经简读第十章


      综览全书,本章是老子着重而集中论述养生的重要篇章。本章内容用道教术语来讲,谓之“修真养性”。老子在本章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修真养性”的指导性原则——形神相依、凝气致柔、清心寡欲、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大智若愚。其修养的目标是达到“婴儿”般的境界。用道教的话讲叫做“返朴归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②乎﹖天门开阖,能为雌③乎﹖ 明白四达④,能无知⑤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校释]

①能婴儿乎:傅奕本作“能如婴儿乎”。按: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帛书本,均无“如”字。“婴儿”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a、指无私无欲、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性情柔顺;b、指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形体柔软。学道者当效法之。本章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主要是针对人的身体而言,指像婴儿那样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第二十八章讲“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婴儿”主要是针对人的品德而言,是指无私无欲、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性情柔顺。

②无为:帛书(甲本缺)乙本作“毋以知”;宋·建安虞氏刊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影宋本 )、王弼本作“无知”;《道德真经注》(道藏本 )、景龙碑、林希逸本、吴澄本均作“无为”。本书从后者。

③为雌: 河上公本、王弼本“为雌”作“无雌”;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为雌”。本书从后者。

④明白四达:形容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明白”,知道;了解。“四达”,“四”指四方,这里指事理的方方面面;“达”,通也,指通晓事理。“四达”即指通晓事理的方方面面,亦即对事理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四达”是形容对事理“明白”的程度。“明白四达”今简化为“明达”一词。

⑤无知: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无为”。按:帛书(甲本缺)乙本作“毋以知”。 

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几句经文又重见于第五十一章章尾,而且略有不同。第五十一章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今译]

人的身体托载着魂魄,使它们(魂魄与肉身)合为一体,能够达到不分离的境界吗?聚集元气(包括精气及呼吸之气)不使耗散,以达到呼吸柔和、精气充足、元气内藏的境界,能够像婴儿那样吗?洗涤原本深邃玄妙而明澈如镜的心灵中的尘埃,能够达到不染一尘而没有瑕疵的境界吗?爱民治国,能够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吗?眼、耳、鼻等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心不为所动,能够达到“清静”的境界吗?对事理的方方面面有明确透彻的认识,能够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吗?

       人应当法“道”而行,“道”虽然化生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化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企望报答,为万物的长辈却任凭万物自然而然地成长而不加以干涉。换言之,即像“道”那样——不占有、不图报、不主宰。这就叫做最幽隐而深远的“德”。

[札记]

形神相依气致柔,涤除玄鉴心无垢,

无为无智能守静,修道养德上瀛洲。

第十一章


道德经简读第十一章


     本章老子通过三个事例,论述了“有”和“无”这一对矛盾的“相反相成”的关系,即实在之物的“有”与虚空部分的“无”之间的“相反相成”的关系,旨在教人要从矛盾的正反两方面去看待一切事物。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

[校释]

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有”泛指有形的物质实体;“无”泛指有形物质实体的中空部分。

[今译]

三十根辐条环绕连接于车轮中间的车毂上,使毂心与车轴相互配合得当,车轮这才能够起到运转的作用,从而车子才能载人或载物;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使器皿中空部分与器皿实体相互配合得当,器皿这才能够起到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使房屋的空间与房屋的实体相互配合得当,房屋这才能够很好地起到居住的作用。

所以,用有形的实体这才能够给人们提供使用的便利,用有形实体的中空部分这才能够发挥实际的潜在的作用。

[札记]

有之为利无为用,有无相依价等同。

若将有无形神比,形神俱妙似仙翁。


第十二章


道德经简读第十二章


      本章老子论述了欲壑难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弊端,因而提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旨在教人节制贪欲。

     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②令人耳聋;五味③令人口爽④;驰骋田猎⑤,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⑥。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校释]

①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颜色 ,特指灯红酒绿和美色。

②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种音调。这里泛指各种音乐,特指不健康的音乐。

③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美味食品,特指肥肉厚酒等。

④口爽:“爽”,伤;败坏。《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又,《广雅·释诂》:“爽,败也。”“口爽”,口病,意即味觉差失,分辩不出味道。

⑤田猎:本书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畋(tián)猎”。按:“田”,打猎;“畋”,打猎。“田”、“畋”在打猎的意义上通用。“猎”,捕捉禽兽。

⑥行妨:“妨”,在此处读fāng,损害,有害于。1、“行妨”,指难得之货使人心生贪欲而行操受到损害。“行”,〈名〉品行。2、“行妨”,也可以理解为做出有害于人的事情,如盗窃、抢劫等。“行”,〈动〉做。

[今译]

       沉溺于五色,使人无法看见(“无色之色” );沉溺于五音,使人无法听到(“无声之声”);沉溺于五味,使人无法体味(“无味之味”);骑马奔驰而打猎行乐,会使人心神狂躁不安;珍贵和稀有的财物,会使人心生贪欲而做出有害于人的事情,从而使人的行操受到损害。

       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充实肚腹,而不追逐外在的过度的物欲生活。所以要效法有道的人舍弃那贪图外在享乐的生活,而采取注重内在修养的生活。

[札记]

声色犬马若迷心,步步走近地狱门。

劝君为腹不为目,六根清净不染尘。


第十三章


道德经简读第十三章


     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开头至“吾有何患”),老子分析了“宠辱若惊”者的根本缘由是因为“宠为下”——得宠者(与受辱者一样)为地位卑下者,所以无论得宠或失宠(即受辱)都“若惊”也。接着,老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贵大患(即宠辱)若身”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有身”,即心中只有自身;换言之,心中有“小我”。后半部分(其余内容),老子主张“以身为天下”——即主张“大我”,并认为如果能够“贵以身为天下者”、“爱以身为天下者”,就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

本章旨在教人宠辱不惊,并达到“以身为天下”的崇高精神境界。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②。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校释]

①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 。“惊”,指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受惊不外乎有两种情形:其一、惊喜,如有人因得宠而惊喜;其二、惊慌,如有人因受辱而惊慌。

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楚简本此句是:“何谓宠辱?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帛书乙本此句是:“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甲本作“龙”,乙本作“弄”,是为误写。甲本第二句无“也”字。)河上公本为:“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王弼本为:“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景福碑及陈景元本均作:“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李道纯本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本书从王弼本。

关于“宠为下”。世人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这是客观事实。相反,如果世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这就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因为得宠者与施宠者,其地位一下一上。下受上之宠爱,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并非如此。盖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一个人得宠,就表明这个人地位卑下。所以得宠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换言之,得宠仍是属于下等的,与“受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不可否定,相对而言“得宠”比“受辱”要好一些。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景龙碑及陈景元、李道纯本才将“宠为下”改为“宠为上,辱为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确有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

③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此句从王弼本。河上公道藏本作“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河上公影宋本前句之“可”字后无“以”字。按:楚简本、帛书本均无“者”字;帛书本“寄”与“托”互换其位,楚简本为“托”与“ (走之加去字)”。《中华字海》:“(走之加去字) ”,音义未详,字见《字汇补》。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将“(走之加去字) ”作“弆”(jǔ)解。“弆”,有收藏、保藏之义。

[今译]

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做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由于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因此得到宠爱以至于(为之惊喜而)感到紧张不安,失去宠爱(即受到屈辱)以至于(为之惊恐而)感到紧张不安。这就叫做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达到了不患得患失而心中没有自己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崇尚把自身献给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交给他;情愿把自身献给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札记]

不论宠辱皆不惊,毋计得失致无身。

贵爱以身为天下,天下方可寄斯人。

友情链接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叮当 关注

文章收藏:515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