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平猴魁 | 一盏兰香醉平生

藏家616 关注

收藏于 : 2023-03-22 12:22   被转藏 : 2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而众生眼里的绿茶之王,当属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外形平扁挺直,魁伟重实,如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

冲泡后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肥壮成朵。泡在玻璃杯中,茶芽挺直,坚拔如竹、如松,外形魁梧,香气却清香温润,即如伟岸丈夫,更似谦谦君子。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前人曾总结为:“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用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此番慕名而来,我们有幸亲临了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猴坑村猴岗村

— 01 —

我们首先造访的是新明乡猴村,也就是太平猴魁发源地,简称猴坑村

去猴坑村的路,给人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窄。

习惯了喧闹城市中开阔的双行道,你可能难以想象,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的发源地,入村通道居然到现在还是一条只能容许一台普通轿车通过的水泥路。倘若两车狭路相逢,须有一方倒车避让才行,“勇者”也只能望“路”兴叹。

听当地村民介绍,这条路以前是石子路,得益于太平猴魁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才有了我们眼前平坦的水泥路。


会不会是怕太多人来猴坑村,故意只留了这条狭窄的小路呢?”一位随行的同事如此问我。

可能吧,就好像所有世外桃源中的人都担心被打扰一样。我笑着答道。

的确,在世人眼中,这里是一个神秘而不可复制的地方——


猴坑村地处黄山区东部、太平湖畔,是一个移民后靠村。山岭纵横,峰恋起伏,坑峪幽深,山涧潺潺,气候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这里的宜茶环境堪称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仿佛为太平猴魁量身定制。

学术派的报告,是这样一串美妙的数据:村域年均气温在14-15℃,年降水1650-2000mm,无霜期220-230天,相对湿度80%以上,森林覆盖率95%以上。


大约2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顺利抵达了传说中的猴坑村。

村子不大,四周被高山环绕,登高远眺,满目绿野映衬之下,散落的是茶农们的家园。房子并非我想象中的原始村落模样,反而是带有点新农村特色的古朴民宅。



— 02 —

猴坑村往上走就只能步行了,大约步行了一小时,我们便来到了猴岗村

相较于猴坑村,这里就更显人烟稀少了,全村只有十余户人家。

随行的本村向导满脸骄傲地介绍,“这里的猴魁是百分之百野生的”。野生猴魁因为放于山野,所以叶张较小,而且带有一种特别的高山气韵。


正午时分,在茶山上邂逅了几位正在劳作的村民,只见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背着硕大的竹篓,俯身采茶。


大抵是受传统茶文化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印象中的采茶人,似乎应该是穿着本地民族特色服装的少女,她们淳朴热情,脸上洋溢着被自然眷顾的烂漫笑容。可眼前的采茶人,匆忙而专注,透着浓郁的现代生活质感。

— 03 —

既然来访茶,品茶是自然少不了的。

下山后,向导将我们安排在了一家农户歇息,主人热情地拿出了珍藏的猴魁招待我们。

农户的主人是当地有名的茶农,也是一位茶道高手。他以功夫茶法进行冲泡,置以手工青花盖碗,煮以泉水。“这是谷雨那天采摘的鲜叶,制作时专门拣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以炭火小锅手工炒制的精品。”主人介绍道。


待主人冲泡完毕,我赶紧端起了茶杯。细细嗅之,清幽之香入鼻,旋及至脑顶,不饮茶而醉于茶香之中。茶汤入口,细润如若无物,惊奇的是,从胸中直至后背,一种麻醉感迅速生起。

第一道茶汤入口,给人的感觉如同仙气一般飘缈。这样的茶,真是没有体会过。第二道时,汤水依旧那么细腻柔绵,犹若空谷幽兰,只觉茶气缕缕上扬。饮至三道,便得真味。此时茶汤细润甘甜而芬芳上扬,细啜,仿佛置身森林、山川或溪流,唯余一片空灵。


如果不能好好去体味这款茶,便觉得极为浪费,犹如古人所说“汲山泉以浇蒿草”了。

好茶常有,而用心喝茶之人却少有。

— 04 —

太平猴魁的魁伟重实,白毫含而不露,猴韵独特,滋味醇厚,回味无穷的暗绿色和带梗连叶的天然美在绿茶中独树一帜。这也决定了它比普通绿茶更为注重形色的市场需求特质。在如今的市场中,人们对他的“扁平挺直”要求正越来越高。

问及太平猴魁的市场行情时,身旁的向导其实没什么概念的。平日里他也只是陪客人参观茶园,要说太平猴魁的种植、采摘、制作等话题,他定是口若悬河。他唯一透露的是,现在种茶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留下的只有我们这些老年人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种茶,茶园都荒了很多。说完,他轻轻叹了口气。

所谓"好茶难求",太平猴魁之所以傲立于世,不仅仅因为其产量稀少(据闻年产量不超过五千斤)的原因,更是因为其考究而极致的制作过程。从源头到茶客手上的成品,经过的关卡众多,从产地、茶树品种和采摘等都需十分讲究。



以采摘为例,太平猴魁的采摘很是讲究,时间要到谷雨前后;(具体操作大概就是:茶树大约有10%的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就可以开采了)采到立夏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的另一大制作特色——手工理条捏尖,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05 —

在谈到工艺制作慢和年轻人流失的问题上,向导提到了一个现代化设备——茶叶成型机。

“现在很多茶厂都在用,没办法,茶工短缺,为了保证出货量。”

现代化的成型机器,能大大缩短这追求极致的过程,而且制作出来的茶叶外形比手工更为平整。


近年来,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年轻劳力纷纷涌向城市,季节性茶叶雇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极大影响。面对如此境状,茶叶科技化、新技术的兴起也不足为奇了,现代人开始了对制茶工艺的拔苗助长


太平猴魁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耗时耗力。要完美呈现太平猴魁的扁平挺直,时间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诚然,人们在满足太平猴魁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实现效率的提升,但它无疑丧失了制茶的灵魂。



太平猴魁的一生,坎坎坷坷,历经风雨侵袭,接受采摘时的分离之痛,经过高温的烘烤,日光下的晾晒,方得在一杯沸腾的水中,释放自己的馨香。

一斤猴魁茶需要七八个人耗费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包括拣尖、摊放、杀青、整形、烘焙五道工序,每一步都带着茶人手心的温度和大自然的庇佑,这种手工是无可取代的。


慢工出细活,于嗜茶者而言,实为幸事。一盏兰香四溢、茶汤清绿的太平猴魁,可谓集视觉、味觉、嗅觉于一体的超级感官盛宴。任何一个环节,急于求成,剥离了其慢工的本质,最终成色必将大减。慢是一种态度,更是茶生活本来的模样。

从另一个层面讲,物以稀为贵。机械化操作的介入,让太平猴魁的产量提升,但又在无形中稀释了它的价值。

毕竟,世间少有,方为妙品。

——


此内容为一期一会生活美学原创,著作权归一期一会生活美学所有。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 南橘

图片/chin-chin吴(法国)&颜璨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616 关注

文章收藏:84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