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藏家616 关注

收藏于 : 2023-03-19 10:01   被转藏 : 3       转藏到我的文章库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中国的哲学家思想,盗圣是学习王守仁的理论,领悟出自己的哲学理论。
 

“天理循环”不在天而在理,理不在天而在己心。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巫山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是“己发”。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有“己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为善去恶是格物”: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616 关注

文章收藏:421

TA的最新收藏
藏友最新收藏
好网角移动端
好网角APP
手机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