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从何下手,是初学者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了解生长规律,理解形态结构,掌握基本造型规律,是首要的一环。画梅枝起手是第一步,和书法笔顺一样,哪笔先哪笔后,都有讲究,同时要了解,梅花枝条的基本单位组合,即从一笔到五笔、六笔,构成枝条的基本造型。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代画家辛勤探索、概括总结,逐步形成了梅枝的造型规律,借鉴文字的形态,如“女”“之”“丫”“丛”“S” 形等,作为梅枝的基本造型单位,从而方便了初学者入门和掌握技法的进程。
梅枝在大自然中生发,无拘无束,嫩枝昂首向上,老枝伸向四方,圆浑挺劲,不仅赏心悦目,更有充沛的力量之感,故称梅枝为“铁骨”。因此,画梅时着力体现空间感、力度感,是一幅上乘之作的必备要素。
作为笔墨技巧训练的梅花,枝干画好了,有了主心骨,也就奠定了画面的大局。出枝要伸向四方,不仅有上下左右,更要区分前后远近。初学出枝,枝条向上下和左右伸展比较容易,而体现前后远近则较难,其方当如左图,2、3两笔为纵横交叉关系,2在前,3在后,3笔中间断开,形成了视觉空间感,便产生了前后远近的效果。也可以2笔中间断开,3笔贯连,则成3在前,2在后的效果。
梅枝有粗细、曲直,可分主枝、旁枝、细枝。主枝干多曲折,旁枝较细,一般在主枝干弯曲处发旁枝。主枝干的弯曲不要一般长,要在弯曲的长短和伸展姿态上求变化。
梅枝起手式,是练习梅枝造型的开始。作画前必须心中有数,要“胸有成竹”。可用木炭条、铅笔或手指打一下稿,然后下笔。也可用旧报纸,以深墨线条安排好大体布局,然后将宣纸蒙在上面挥写。开始画梅枝要笔笔都有交代,如同写楷书一样,熟练后要画得松一些,象写行书或草书那样,用笔要灵活,中锋、侧锋都用,贵在生动、自然.。
画梅枝,一般都用较深的墨色,以显其铁骨精神,初练习时,笔头 含水量不宜过多。在画较粗的枝条时,以侧锋入笔,渐转中锋,也可中锋起笔,渐转侧锋,主要视其出枝的方向变化,灵活运用。线条用笔 根据枝条的弯曲,采用快慢、顿挫、转折等不同的手法。其枝条形状上不宜画得过于直,应作适度的弓形为好,使其柔中带刚,垂如钓竿,仰若盘弓。
在具体着笔时,并非一张画上都要同时出现所有的形态,或只出现某种形态。而要看具体需要,如大构图和小构图,画全树和画折枝,在枝干的造型要求,数量多少和疏密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作画时要灵活运用规律,切忌机械生硬。一般是“女”、“丫”字形较多,不论是主枝、旁枝、细枝,都以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女”形出枝为多见。在枝梢则以“丫”形为多。画嫩枝时,分叉还不太长,未形成穿插交错的透视效果,也以“丫”字形为多。“S”、“之”字形,在一幅画上的不宜过多。“丛”形枝实际上是两个“丫”形的并列,画时不要过于平行等长,应一长一短才有变化。“之”字形一般多在枝干的右侧出现,这是笔顺之缘故,向左则成“S”形。

梅花枝干姿态各异,有上发、下垂、横倚和回折等。出枝用笔走势和书法笔顺一样,一般以顺手为原则,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可以自左至右,也可以自右而左。应随枝干走势而定。行笔有顺有逆,用笔有中、侧锋之别。画小枝以中锋为主,画较粗枝条,则中侧锋互相转换,应势而定,不可拘泥。

出枝应避免的缺点:
初学者画梅,对出枝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不熟练,容易产生姿式和笔墨上的许多毛病,如枝条只向上下延伸,而无前后交错;两枝齐头等长、平行等距、对称;三枝交集一点;“干”、“井”字相交;小枝粗而老枝细;枝干分离。在用笔上,起笔不藏锋,梢头收笔露虚实等,上述各种画法,看上去不美,也不符合梅树的生长规律,都应避免。

笔墨技巧的发挥运用,是产生画面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画梅要表现梅枝的铁骨气质,用笔应列首位。对线条总的要求是雄浑苍老,遒劲有力。切忌光洁平实和软弱无力。运笔时不宜握得太紧,笔在手中辗转反侧,抑扬顿挫,极尽其变化,这是用笔的基本要求。初学时,可选用硬毫(狼毫、石獾描笔或斗笔)、兼毫(白云笔)这几种笔弹性较好,易于掌握。待技法熟练些,也可用羊毫。画枝时,以中锋为主,无论上左右行笔方向怎样变化,起笔都要藏锋,画枝条粗的一头,要钉头挫出,使其着根有力。收笔时要回锋,不可轻轻漂出,露出虚尖。行笔要稳健,着力于气势,既不拘泥,又不潦草从事,行笔要按梅枝结构,做到有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
“弯曲如龙、挺拔似箭、仰似盘弓、垂如钓竿”,这十六个字,形象而科学的概括了梅枝曲直上下等形态特征和圆浑坚挺的笔墨要求。 运笔的轨迹,只有通过墨色才能体现出来,好像一个人,有骨有肉有血才有生命。作画乃以用笔为“骨法”,用墨犹如血和肉。善用笔者,有“骨力”;善用墨者足“气韵”。作画力求笔墨俱佳,以出感人之佳作。初学时,画梅枝干容易臃肿瘫软,缺乏骨力,或光洁流滑,皆因其水份过多,行笔过快所致。
在理解梅枝单位造型(“女”、“丫”等)的基础上,可以作两至三个或更多的单位组合,以形成梅枝态势。梅枝的组合,是构图创作的基础,梅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为便于掌握,以下几种组合方式,可作参考。即两组并列式;前后重叠式;两组交错式。可以灵活地自由组合,产生更多的组合方式。图12为两组并列组合式,画时要有主辅之分,梅枝不能一般高矮。
图13是两组上发枝的重叠,一前一后,一高一矮,形成两个层次,其枝梢大体上都是向左上方伸展,这是“相同方向重叠式”。

梅花主干画法:
勾勒法:
1、用较大的笔,先用清水调墨,使笔尖、笔腹、笔根都含淡墨(宜稍干),再以笔尖蘸浓墨,然后在盘子里稍加调整,使浓淡墨浑然结合。落笔时以侧锋为主,要胸有成竹,大胆沉着,运笔要稳健,有快慢、顿挫、转折。干湿浓淡依结构随之变化,一笔“写出”老干的雄健之气。在主干和梗枝结合部,用笔要由侧锋渐转中锋。反之,则由中锋渐转侧锋。交替转换笔锋,方能自然生动。
2、主干画出后,要在未干时点苔,同时作适当的线面调整,某些部分过于流滑,可在将干未干时稍加皴擦,以增加质感和层次。 调墨,是画好没骨画的基础。梅花主干浓淡干湿的变化,全凭笔头蘸墨时浓度变化和含水量的多少来决定。整个笔头只蘸淡墨画出来自然是平淡无奇。笔尖、笔腹、笔根蘸墨浓度有别,含水量不同,才能画出生动多变的效果。所以,在以没骨法画主干前,必须懂得合理调墨,也要学会水份的掌握。
画老干注意点
画老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用墨比枝梗要淡些、干些。二是老干不宜全露,要有局部枝、梗、花掩盖。三是有两根以上老干出现在一个画面上,或者和许多枝梗穿插在一起时,应有深浅变化,以分出主辅、虚实,不可平均刻划。第四,画梅花并不强调光源和明暗关系,但十分强调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画主干时,不论行笔走向如何,所画干体,一般都应上方轮廓线较细、墨色较淡,下方轮廓线条较粗,墨色较深。这样,既符合视觉要求,画出的枝干也更富稳重感。
圈点花朵前的枝干留白 圈点梅花之前,必须在枝干的某些部位断开留白,以便填入下面花朵,使花有前后效果。
2、第一笔完成后,再以淡墨(笔尖部蘸少许较深的墨)依第一笔的走向,用侧锋(或中侧锋交替转换使用)勾出第二条轮廓线。此线不可画得太实,应有起伏、断续、顿挫、粗细、依其结构力求变化。
3、用上述蘸墨法,使笔尖、笔腹、笔根含有浓淡不同的墨色,在两条轮廓线之间,逐步皴擦出全部老干。皴擦时,用侧锋横扫,行笔略快,并转动笔杆,使其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明暗向背要根据不同形态灵活掌握,不可拘泥。
4、用浓墨点苔,苔点大小、聚散应有变化,不可大小一般,间距相等。
以上四步一气呵成,都在前墨未干时画下一步,使其浑然一体。
勾皴结合法:
作为勾勒法的延伸,可以边勾边皴,产生线面结合的效果。其画法主要依据老干的姿态,阳面以线为主,暗面以面为主,切忌不加思索随意涂刷,暗面上的笔墨不可过实过死,要适当留些飞白,和阳面的线条能自然涵接过渡。也可在墨将干未干时,加染淡墨,以充实完善。 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老干,一般可以不着色。如果要着色,可用花青、赭石、或花青加少许赭石,在墨色干后着以非常淡的色。
梅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朝向,有盛开的、初放的、含蕊的、花蕾、开残的,并有单瓣、复瓣两种花式。写意画,一般画单瓣为多。梅花为五瓣,花瓣呈圆形。开残的可画四瓣、三瓣、二瓣。花的色彩有红、粉红、白、黄等。也有白色略带粉绿的,但不多见。花朵的表现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圈花法(又称勾勒法);点花法(又称没骨法);圈点结合法。

画圈梅顺序:先勾瓣、后花心,再剔花须、点蕊头,最后点花蒂。
正面花画法:正面花为五个近似圆形的花瓣构成,大小基本相等。先画上半部二瓣,再勾圈下面两瓣,一笔勾成一个花瓣,也可两笔勾出一个花瓣。初学时,要画得认真规矩,每瓣都交代清楚,不可马虎潦草,熟练之后,笔墨自如,圈勾自然圆转,生动灵活。五个瓣组成的一朵花,大体上是一个较为规矩的圆形。用淡墨勾圈时,线条可稍粗些,水份较饱和,圈出花朵有滋润感。也有用深墨圈花的,但线条要略细而发毛(中锋运笔时略带偏锋)。花朵的大小,最好与原花等大或略大一些,不宜画小,不可因画纸小而缩小花的比例。圈花瓣时切忌内外皆实,五瓣分离、花瓣过尖过长、无中心等。
花心的处理,不能一朵一朵地个别进行,需在一张画的花朵全部圈点完成后,再统一画花心。梅花花形较小,花心部分可作适当夸张,正面花心,可在五个花瓣中间画一小圆圈,花心须成辐射状,用硬毫中锋剔须,线条要挺劲粗实,“健似虎须”,要长短相间,齐而不乱。切忌剔使用弯曲无力,过于纤细。
花心、剔须、点蕊头,无论是勾勒法还是没骨法,皆需用浓墨,用其他色彩不及墨色强烈鲜明,富有神彩。

花朵除正侧偃仰背等朝向的不同外,在入画时分布的位置很重要,应有疏密聚散的变化,切忌图案似的散点式分布。一般在画三朵花时,两朵紧靠,一朵稍离,形成疏密有变之不等边三角形排列。当画许多花时,最密集的部分是画面的主要位置,是一幅画的重心所在。花的总体布局要和枝干的疏密协调,做到“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即画面重心部分的花朵要茂密纷繁,其他部分则要稀疏透气。画面主要部分应以正面盛开的花为主,其他部分,侧、背、蕾等可略多画些。枝梢尖端不开花,一根枝条中,下部宜密。上部宜疏,以蕾或半开的花为多。


粗大的浓墨点:一般点在枝干边缘,表示树皮上的苔藓之类附生物。也可点在树干的败笔之处,以掩饰、弥补不足之处,如运笔转折顿挫不当或墨色缺少变化等。有时一笔挥出难免产生枝干过于流滑,而显得浅薄单调,则可用浓墨点垛,使之增加厚重感和丰富变化。
细小的浓墨点:点在花丛之中和细小枝条上,以表示一部分花萼和细枝上的枝节及附生物等,以增加花丛的整体气氛和枝条的笔墨效果。
淡墨、点:一是点在花与花之间的稀落处,使花丛之间起联缀作用,更为凑。另一方法是用较大的笔,连点带洒,散布于画面背景空白处,使梅花与白纸之间有色调过渡,不仅增加了画面层次,也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和总体气氛。
着笔点垛时,以中锋垂直点下,如高山坠石。洒点时则握笔略侧,水份要足些,使洒落点子有渗化效果。无论点垛、洒落,都要疏密错落、大小相间、浓淡得宜,水份饱和。切忌排列整齐,大小一样,左右对称,枯涩无味。
第一步是出枝。先用笔蘸调淡墨,在盘子边上括干些,再蘸深墨,以中锋画出最前面的枝条。起笔时用中锋,画至枝条下端渐转侧锋,务必注意行笔过程中,枝条留白断开,以便填花。也可先用较淡的墨,以侧锋画出后边的粗枝干,再加前面深枝条。要根据构图需要灵活运用。无论那种方法,枝干的穿插交错、疏密关系和断开留白等都是一样的。
第二步,用淡墨圈出花朵。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侧偃仰背的表现。花朵与枝干需反复交替进行。画好主要枝干,决定画面大局,画好一部分旁枝后开始画花,花画得差不多时,再在花中穿插枝梢,而后再补些花,或再添些细枝梢,这样交替进行,逐步完善,不可各步骤之间截然分开。
第三步,处理花心、剔花须、点蕊头、点花蒂。用较秃的笔,以中锋浓墨为佳。花朵的正反背侧往往通过点心才能表现出来。

第四步是点苔,收拾整理。干、枝、花等基本完成后,再回过头看看总体效果,不足之处再作充实调整。最后在适当的部位题款加印章。一幅梅花就完成了。
画圈梅,一般不着色。为托出白花,可在花瓣轮廓外围圈染淡墨。也可用淡赭石或淡草绿圈染。圈染时水分要足,力求渗化效果,切忌干涩、刻板。圈染后可再用较大的笔,加水调和成更淡的赭石或草绿,点洒于圈花或枝干间隙,(点洒时要有疏密,不宜过多)使画面层次更充实多变,总体气氛更好。 花心处一般留白,或点黄粉。 也有画者,在画好后,往宣纸背面花瓣里填白粉,会使白梅更加饱满突出,增添姿色。
点梅的画法:
点梅,就是用笔蘸墨或色,直接点出花瓣的结构、形态。故称没骨画法。 点墨梅,是用淡墨点梅花。方法是用秃笔先蘸淡墨,再蘸适量较深的墨,然后按花的正侧偃仰背,以中锋垂直点下。花朵分布有疏有密,点要圆,不露锋,花瓣墨色有浓淡,使之有立体感。花心、花须、蕊头、花蒂,要用浓墨在花瓣将干未干时勾点。最后,在枝条上加苔点。
点绿梅,画法和点墨梅大致相同。 用湿笔蘸白粉,笔尖蘸绿,即可点出娇嫩的绿梅。心、须、蕊,蒂等用浓墨勾点。

点红梅,可用朱砂、朱磦、曙红、胭脂等色。用秃笔先调蘸朱砂或朱磦,(含色稍饱和些)再用笔尖蘸胭脂,按花朵姿态和疏密点出,即成红梅。朱砂颜色热烈而沉着,点出的红梅雅致含蓄。朱磦则火红明快,点出的红梅生机盎然,色调热烈。作画时可依不同需求和悬挂场合,采用不同色调

画红梅,花心部分可用黄粉勾点,但效果不及浓墨勾点理想。 点粉红梅花,秃笔先蘸白粉和曙红或牡丹红,加适量清水调成浅红,然后笔尖蘸较深的曙红或牡丹红,逐瓣点即成。最后以浓墨勾点花心、加苔点,即成色调鲜艳明快,赏心悦目的画面。





第五步,勾点花心、花须、蕊、蒂等。红梅用浓墨,圈梅可用胭脂勾点花心。然后在圈花轮廓线周围或下侧,用曙红或牡丹红加水调和成浅红圈染或点染。再以更淡的水红色在花与背景空白处洒布一些色点,使画面花丛与花丛浑为一体,增加层次和气氛。但不宜平均洒布仍须注意整个画面的疏密和虚实关系。至此,已基本完成,可将画面悬挂起来审视一下,不足之处再以点垛调整弥补。最后在适当位置落款盖章,画就完成了。
构图,在中国画的传统理论中称作“经营位置”,也就是画面的布局。这是在理解了花卉的生长规律、结构特征、并懂得了基本造型方法和笔墨要求后,进入摹写或创作时,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同样是一种花卉,为什么有素养的画家入画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初学者则难以做到,除笔墨技巧外,画面的总体布局,即构图的合理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墨、形体和构图是画好一幅画的主要技法要素。
中国花卉或花鸟画的构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处理画面的具体手法或方式,如“S”形构图,半环形构图,纵横交叉构图等。二是掌握画面布局中美的法则,如主辅、虚实、疏密、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初学画梅,掌握几种具体的构图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构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能千变万化,得心应手,现分别简述之。

虚实:一幅画,总体布局上必须有虚实对比,一般说来,“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或者说“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这都是说明画面上的空白和物象的对比关系。在构图上常有虚实相间、虚实互用、以虚显实、以实破虚等手法。花鸟画一般不画背景,留出大块空白,即是“虚”,而所画之物即为“实”,或者近者为实而远者为虚,或者主为实宾为虚,都是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虚”能给人以“迁想妙得”之功,所谓“意到笔不到”、“意犹未尽”也正“以虚显实”的绝妙效果。切忌满纸笔墨,所画物象占据一切空白,画得严严实实,反而使观赏者感到闭塞,失去了遐想之余地。
图45,在构图上除两枝梅花有主辅之分外,在左上方留出大块空白,即是为了求得虚实效果。
疏密:中国画理中有“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法则。构图时应密处密,疏处疏,疏密有致才能节奏生动,平铺直叙,没有疏密变化则刻板平淡,观之乏味。画梅花,主要是处理好枝干、花朵、苔点等点、线、面的排列交叉关系。上图,前面主体枝干浓而密,后面辅枝淡而疏。

聚散:是指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画梅花,花朵的分布必须有聚集在一起的,有疏落分散的,聚散之间要互相联系,做到聚而不塞,散而不散,才能富有韵律,引人入胜。切忌平均分布、散点布局。
藏露、隐现:根据意境和画面艺术手法的需要,在构图时,往往某些部分要藏,某些部分要露。某些部分要画得显眼些,某些地方则要隐蔽些。一般是主体部分要醒目突出,陪衬部分隐蔽些。但有些构图,主体部分也要有藏露、隐现。如表现古梅老干为主的画面“老干新姿”,构图时尽管老干占据画面主要位置,但具体着笔时,必须处理好藏露隐现的关系。才能使画面产生大小粗细、浓淡前后等强烈对比和含蓄多变的艺术效果。
开合:是指画面构图的完整统一。门窗有开关,故事有始末,文章有开头结尾,画画同样有起有结。有的画使人感到没画完,这就是没有合好。如画一条龙,画龙身为“开”,点睛则为“合”,画龙不点睛,则是死龙。画梅花也如此,只圈点花瓣而不点花心,犹如画龙不点睛,
显得没精神,也就是只开不合。无论小构图、大构图都要处理好开合关系,有的画面有几个开合,都要认真处理好,使其达到完整统一。切忌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呼应:也称“顾盼”,是指画面的物象形态,色调互相协调、呼应,相映成趣。构图上应在上下、左右、前后、主辅等各个方面去考虑,使之做到顾盼有情,气脉贯通,情景交融。切忌机械凑合、各自东西互不关联。
图47,主体梅,主干上发,旁发小枝在画面上方转而下垂,和右下侧梅枝上下呼应,形成顾盼之势,使画面构图富有变化和情趣。避免了主辅两枝梅花,枝条全都上发的单调局面。
综上所述,既是一般花鸟画构图中创造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也是画梅花时应该掌握的规律。梅花构图和其他花卉大同小异,根据梅花以表现枝干为主,构图上可归纳为“长短、粗细、多少、纵横”八个字。梅花的一切构图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发自这八个字。 构图力求形式优美,变化万千,时又求得统一,“变化统一”是构图的总要求。变化与统一是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幅画无“变”则板,“变”过则乱。也就是说,画画时在笔墨、形体、色彩等诸方面太统一,必然呆板、单调、无生机。必须造成表现手法上的各种“矛盾”,才能产生起伏、涤荡和节奏韵律等美的东西。梅花构图,也正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构图形式。 为使初学者易于掌握,现介绍几种主要的梅花构图方法,以供参考。


纵横交错法:梅花纷繁多姿,有上发、下垂、横倚和回折等,在构图时可将两种发枝式组合到一个画面上,形成纵横交错。其变化很多,可以前横后纵,也可前纵后横。可以用左横枝交错,也可用右横枝交错。至于“S”、“之”等形式的梅图,实质上都属纵横交错式范围之内,只是交叉时角度有大小运用不同而已。

三线组合法:一幅画,梅花枝干态势,可以用几条线作为基本单位来概括成构图骨架。构图时一条线太孤立,两条线仍然单调,三条线四条线足可以了。这三条线中有一条是主线,在全画中起主导作用,在画面中占的份量较重,位置比较明显,势也比较清楚。第二条是辅线,辅线和主线的走势基本一致,略有角度,以辅助主线的势,但比主线要弱(或短、或细、或淡)。第三条是破线,用它把主线和辅线穿插交织起来。三条线交叉的方法很多,可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千变万化,全在于灵活运用。

四边出枝法:画梅花,枝干总得从画面的四边进入。四边即上下左右,每一边可在两端出枝,一张画面可有八个理想的出枝位置。切忌在画四个角上或四边正中出枝。
以上介绍的几种构图方法,只是入门的初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生活中,通过观察写生,融汇贯通,举一反三,定能掌握和创造更多的构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