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疆: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公证执业规则的变革与公证职能作用的发挥

wyl

收藏于 : 2023-03-19 07:41   被转藏 : 1       转藏到我的文章库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公证执业规则的变革

与公证职能作用的发挥

在中国公证协会主办的“公证业务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公证协会维权惩戒委员会副主任  刘 疆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传统行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不可逆转的事实。例如银行卡在支付宝和微信的夹击下节节败退,方便面被网络订餐“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公证服务作为一项比银行卡、方便面的历史更加悠久的服务,在“跨界抢劫”盛行的今天更不可能独善其身。例如:安存公司的网络存证一直在觊觎保全网络证据公证,只差最高法院一个认可其效力的判例,就可以鸠占鹊巢,堂而皇之地取代保全网络证据公证。再看看下面这份广州仲裁委今年二月份出具的全国第一份基于区块链+存证技术的网络仲裁书,通篇对如何裁决纠纷只字未提,只是陈述证据的真实、合法,这哪是仲裁书,分明就是一份保全网络证据的公证书嘛……


面对来势汹汹的各路跨界抢劫,公证行业如何应对?我认为,加快修改公证执业规则中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条款,尽快制定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公证执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我讲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尽快变革公证执业规则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一环

因为与其他法律服务行业相比,甚至与公权力机关相比,公证行业都是一个“规矩森严”的行业。看看我们的定式公证书格式刚刚颁布的时候,发生过N个类似“顿号改为逗号是否可以”的请示,就能够感受到公证行业的执业规则是多么具体、严格。当然,规矩严格对公证行业而言未必是贬义词,这主要还是行业特点决定的。但是,公证行业有如此具体而严格的执业规则如果不做修改,怎么可能让公证行业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这就如同凌汛来了,一个母亲却依然要求孩子不能脱掉棉鞋和棉帽,更不能脱掉棉衣和棉裤,但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你让孩子穿着棉衣棉裤,如何游到岸边?因此,必须尽快修改执业规则中影响公证行业跟上信息化变革的内容。


二、如何变革公证执业规则

公证执业规则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可以做什么(主管)、由谁做(管辖)、以及怎样做(程序与标准)这三项。

(一)先说说公证的业务范围,即公证机构的主管范围。公证行业的主要业务肯定是证明业务,虽然前一段时间业内为“证明论”和“服务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认为服务论虽然是公证发展的方向,但公证服务不可能完全脱离开证明业务,因为在法律服务市场,公证与律师、法律服务所、法律咨询公司、甚至会计师事务所、鉴定机构的本质区别就是公证的证明业务,如果放弃证明业务,那就是公证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了(当然,这并非没有可能)。因此,在公证执业规则的变革方面,我们首先要变革证明业务,即首先要做好传统公证业务的转型,因为我们公证行业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并不富裕,但在传统公证业务方面,例如在继承领域,公证行业还是有不错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的,所以,公证行业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首先在传统业务上转型,不能抛弃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去创新,那样成功的概率太低,当然更不能死死抱住传统的业务不思进取。在不放弃传统业务的同时,公证行业应当不断扩大主管范围,要“跨界抢劫”,例如代担保登记、代办交接、催收贷款、协助执行、协助处置不良资产,担任破产管理人、担任顾问、尽职调查……除了不能出庭,除了不能亲自倒卖房屋,其他中介可以做的,律师可以做的,法院希望公证处可以做的,以及法院吃不准但公证机构能够积极争取可以做的事情,公证员都应当积极拓展。我要特别强调:不能狭隘地把拓展业务领域理解为就是为了扩大地盘,拓展业务领域首先是为了巩固住传统的业务,因为现在大家在线上的采购十分方便,因此,在线下也越来越不能容忍繁琐的程序,服务机构必须尽量提供一站式消费。例如,大卖场中如果没有电影院和餐饮,那么原有的服装百货也很难卖出去。公证服务也是一样,如果不能提供诸如代办登记、协助交接等一站式服务,仅仅出具公证书,那不可能满足信息化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变革执业规则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主管范围,提倡综合服务。


(二)再说说管辖的问题。信息化社会是淡化地域观念的社会,但公证行业却仍在死死抱住管辖,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公证管辖本是德国人在中世纪为了方便城邦国的公证人代国家收税方便,确立了管辖制度。我们把管辖制度引入中国,带来了两个极大的弊端:

1.人为地把一个庞大的中国公证服务市场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就像把一个湖泊分割成几十个游泳池,甚至分割成几百个洗澡盆,导致公证行业只有“诊所”,没有“医院”,更没有“三甲医院”。因为一个洗澡盆能够养多大的鱼?一个县域的公证处怎么可能容得下几十个执业公证员?

2.极大地限制了民众寻求高质量服务的权利——家门口的公证处办不了的公证,也不能到隔壁可以办理的更好的公证处去申请;当事人在全国不同地点有几处房子,需要奔波各地分别提出公证申请;这是信息化社会的服务行业吗?因此,我认为应当尽快取消管辖制度,因为公证管辖(执业区域)是与信息化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制度。


(三)最后说说如何变革公证程序。公证所有的程序都是围绕着真实、合法这四个字展开的。

1.先说说真实的问题。公证业务中的真实大约分为三个层次:身份和签字真实、意思表示真实、履约能力真实。公证行业目前把大部分精力盯在第一个层次——身份和签字属实,虽然费力不少,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否则司法部就不会出台“五不准通知”了。但是,随着指纹、刷脸、虹膜、声音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完善和第三代身份证的启用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进步,线上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和签字存储的安全程度都远远大于公证员线下的传统操作,所以,登记中心目前因身份识别风险而推给公证行业的委托书业务,最终可能会无疾而终。再看看第二个层次,意思表示真实,我们目前做了什么,又能做什么?“意思”系当事人一种内心的活动,在没有“出事”之前,我不认为公证员能够做很深入的工作,绝大多数国家的公证人也不会把“意思表示真实”写在公证词中。第三个层次履约能力真实,这是需要公证员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我们恰恰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这个风险往往让给了律师的尽职调查。所以,围绕着真实性的审查,公证执业规则的变革可以分为三个目标:

一是把能够被机器取代的审查,尽快让给机器去做,因为既然早晚要被机器取代,那你占据着属于机器的位置越久,将来就越被动。

其次,在相信机器审查的同时,应当尽快开展小标的业务和低风险业务的网上受理。例如小额网络贷款,是否可以考虑网上受理,网上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有人担心,数量太大,法院无法受理如此众多的执行证书。但很多P2P公司根本就没有打算去法院申请执行,而是想借助强制执行公证书把违约的债务人列入不诚信名单,迫使其还款。中国贸促会在2014年就颁布了《网上仲裁规则》,广州仲裁委2016年在线处理案件11621件,案件类型主要为P2P交易纠纷。相比之下,我们不仅仅是保守,干脆就是啥都没做。

第三,公证行业应当逐渐转向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转向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例如对履约能力真实性的审查。现在昆明的公证行业给小贷公司出具尽职调查报告,不出具公证书,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公证执业规则的变革应当在真实性的审查方面做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响应。


2.再说一下合法性的问题。很多公证员认为,这是公证员的王牌,我是代表国家证明合同合法!但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合同本身如果合法,那是不需要证明的。当事人之所以申请公证,是因为当事人自己吃不准合同是否合法,故求助公证机构审查。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合法性的问题越来越可以通过在线解决。美国已经有十家律所聘用了Ross——一个背后由IBM人工智能系统支持的虚拟助理。Ross可以同时查阅数万份历史判决,并勾画重点。它能够听懂普通人所说的英文,并给出逻辑清晰的答案。以前需要500名初级律师完成的工作,它数分钟内就能够解决。目前在国内,许多年轻的律师在出庭之前都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主审法官的审判倾向,进而推测胜诉的概率。而我们至今连一个最基本的遗嘱联网查询都运行的磕磕碰碰。因此公证执业规则变革必须要强制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否则,公证行业目前完全依赖个人经验和人工查询的方法保障合法性,这与借助信息化的保障相比是漏洞百出的。今年三月份,中公协的维权委员会在修订公证执业惩戒规则时明确提出“不执行中国公证协会信息平台录入和查询规定的”属于应当受到惩戒的行为。这就是顺应信息化社会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说了这么多,但我想业内依然会有人依依不舍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执业规则,依然会有人疑虑满腹——如果不变革,我们会怎样?

我想借用《长江商业评论》上的一段话来回答对变革的质疑:

“过去用几代人命运承担的大变革,我们要在未来十几年时间内,独自面对。

失业大潮即将开始,并没给我们留太多适应的时间。

一日千里的科技,正在使一切坚固的,变成脆弱的;使一切岿然不动的,变成变动不居的。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处身的行业,会正如大地坍塌,最终只剩下熔岩中的廖廖孤岛。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洪流中,尽量抓住一切带有想象和创造元素的稻草,尽量逃避被淹没的命运。

从今日起,尽量让自己的工作更多创造性内容,尽量掌握一门以想象力为核心的技能,尽量观察信息的风口,并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储备。

旧职业的消亡,只是开始讯号,在新时代的巨震中,每个人都将被重新判断价值。”

点评:

李雷公证员的演讲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块链技术与公证机构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作用。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相同,是目前最前卫、最受关注的信息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将给整个经济、社会、以及司法的运行带来挑战和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曾经报道2020年以后在俄罗斯,公证员职业将会消失,当然,这有点耸人听闻,但是,这又并非空穴来风,说公证人执业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将导致传统的证明业务岌岌可危,但是也给公证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李雷的演讲就区块链技术与公证的结合谈了三点设想:

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筛查侵权事实,并同时存证,及时通知权利人,权利人可以及时申请公证处办理保全证据公证。即主动出击,先保全证据,再通知权利人申请公证。这涉及二个问题:主动出击与在申请之前先保全证据(先存证、后出证)。

首先,我很赞赏先存证、后出证的公证程序改革,目前外部的安存公司也好,业内的鹭江法信云也好,在网络证据保全方面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办证规则要求的公证员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与网络24小时之间的冲突,当事人的侵权行为的随时发生与公证程序依赖申请而启动的冲突。因此,公证机构应当及时作出改变,适用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允许先存证、后出证。

至于李雷公证员提出主动出击,主动查询侵权事实进行存证,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想法,但未必不可以尝试,通常都是律师喜欢这么做,公证很少这样做。但信息化社会“跨界抢劫”愈演愈烈,律师可以做的,公证也不要自我设限。

李雷公证员提出的另外两个设想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靠性办理知识产权的确权证据公证和在网上商城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合同公证。对此,我想说三点:

一是我们在信息化社会拓展业务最要避免的问题就是用传统思维解决新问题,既然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可验证性,故人人可以验证其真实性,故无需公证。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而公证就是中心化(中介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因此区块链从本质上将将会埋葬传统公证业务、即埋葬证明业务。因此,不能总想着证明业务。

第二点,公证是否在区块链技术下公证就束手就擒,关键是我们如何转型,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例如,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网络上做尽职调查,做提存结算(证明真实不等于证明可行),做有具有创造性的服务工作。

第三点,在我们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要注意伪区块链,在今年二月广州仲裁委出具全国首份区块链仲裁书之后,马上就有律师质疑“第三方电子存证哈希值,然后多存几个备份服务器,就是区块链了?”所有,在区块链的问题上,要突破传统思维,大胆设想,但也需要谨慎推进。第三方电子存证哈希值,然后多存几个备份服务器,就是区块链了?



丁龙公证员的演讲《家事公证系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是针对传统业务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如何创新、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为目前中国的家事法律服务领域新问题越来越多,离婚率的逐渐上涨、老龄化的加剧、财产的形态的多样化,等等,导致公证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丁龙公证员对于公证行业在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三点设想:

一是公证与家事诉讼的协同创新;

二是公证综合性养老;

三是家族财富传承领域的公证探索。

我很赞赏丁龙公证员的设想,的确,在这三个领域,公证机构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关键是如何介入,如何操作?丁龙的文章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我认为我们可以再思想解放一下:

例如:关于收费,要借鉴网络经济管用的手法“先吃饭、后买单”(百度文库)和“羊毛出在猪身上”(微信、360杀毒)。我们的诉调对接就是如此。

关于程序,必须打印公证书?调解书的执行签证是否可以粘事先印制好的签证?

关于综合养老,是否有必要向家庭医生学习,进社区,大病找法院,小病找公证员?公证员是否可以做监护人?

关于继承与财富传承,关键是由证明转为管理——帮助当事人规划身后事务,帮助当事人管理和分配遗产——公证员做遗嘱执行人?做遗产管理人?——机构本位的优势。

当然、风险很大、麻烦很多,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证明业务会越来越少,少出力,多挣钱的业务也越来越少。


图文编辑 | 高敏娜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wyl 关注

文章收藏:4715

TA的最新收藏
藏友最新收藏
好网角移动端
好网角APP
手机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