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邓石如家族文化香火的艰难延续

海阔天空 关注

收藏于 : 2023-02-04 16:21   被转藏 : 1   

 


▲邓石如故居邓家大屋


邓守之子子解,字作卿,于本日寅正在公馆内去世,完白先生之孙也。余派人料理殓殡,未刻舁出。其父曾敦托我教训培植,余以公私繁冗。久未一省视,不知其一病不起,有负重托,殊为歉仄。


同治二年(1863)五月初十,身任两江总督、已移驻安庆的曾国藩在日记中沉痛地记下这么一笔。为何一位年轻部属的死让见惯了流血与死亡的大帅如此内疚?这位死者邓解和其父亲是何等人物?


邓氏父子出自安庆府首县怀宁邓家大屋,怀宁邓家是安庆府乃至皖省数一数二的文化家族。曾国藩日记中提到的“完白先生”即邓石如。邓石如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篆刻家、书法家,是中国篆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完白先生的篆书和篆刻影响至今。曾国藩出生时,邓石如已经去世六年,二人不可能有交集,曾是邓石如的隔代铁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国藩年轻时就对安庆府的文化前辈非常崇拜,他文章师法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书法推崇邓石如。曾氏带兵在皖南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时,戎务之余,托人用心搜集邓石如的遗墨,加以细心揣摩,并乐于与亲朋好友分享。如他写信给在老家湘乡的弟弟曾国潢:


邓石如先生所写篆字《西铭》《弟子职》之类,永州杨太守新刻一套,尔可求郭意诚姻叔拓一二分,俾家中写篆者有所摹仿。



▲邓石如


邓传密,字守之,是邓石如晚年所生的独子,其父去世时他才十岁。他年少时师从李兆洛(字申耆)学习,并不遗余力收集整理父亲的书法作品,敦朴能诗,篆、隶有家法,学问精湛。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称赞邓传密的书法:“上客有邓子,法绍斯冰严”,“斯”指小篆的整理人、篆书大家李斯,“冰”则是唐代篆书家李冰阳,“严”就是邓传密的父亲邓石如了,古人称别人父亲为“令严”或“令尊”。


湘军攻陷太平军占领的重镇安庆后,开始合围天京城,曾国藩将两江总督衙门迁到安庆,安庆便成了清廷在东南的军事、政治中心。礼贤下士的曾国藩对皖地的英才自然想办法延揽,邓传密入曾国藩的幕府,他年长曾氏16岁,曾对他以长者待之,发一份薪水养着,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派活。邓传密把他的独子邓解推荐给曾国藩,父子两人都成了曾的幕僚。


显然,邓传密知道自己年迈,希望曾中堂能对儿子多加栽培,委以重任,从而光大邓氏门楣。可邓解的身体不争气——那个年代医术落后,一场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病足以要人的命。邓解在公馆里病亡,其父邓传密的伤心可想而知,而曾国藩深深的自责,是出于一种律己甚严的“圣人情怀”。邓传密当然不会因儿子病亡责怪曾国藩。


好在邓解还留下了一个男孩。同治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正是除夕,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


午刻,邓守之来,携一幼孙,仅八、九岁,盖完白先生之子孙经存此耳。相对凄然。


“相对凄然”一词读之让人落泪,两位白发老人相对,曾国藩没法安慰独子新丧只剩下一幼孙的邓传密。这位男孩叫邓绳候,字艺孙,是邓石如三代单传的子孙。他在老迈的祖父教导下读书,七年后他的祖父邓传密也逝世了。


邓绳候肩负着一个家族重振的希望,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后来成为安徽省近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才华出众又因为父亲、祖父的余荫庇护,先后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对他很关照。光绪末时,他被委任为芜湖安徽公学监督;宣统时,任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武昌起义后,出任省维持统一机关处议长,并奔走南京、上海,为完成全省统一出力不少。民国后任安徽省教育司司长,为起草新教制,贡献巨大。在任期内他创办了几所中学及女师和省立图书馆。1913年秋,出任安徽高等学堂校长。


对邓氏家族而言,邓绳侯最大的贡献是一改几代单传的宿命,他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二、三、四子长大成材。


邓绳候的三个儿子与陈独秀是同乡,情同手足。其次子邓仲纯、三子邓以蛰在日本留学时,与陈独秀、苏曼殊的租屋为近邻。邓仲纯学医,后来当过青岛市人民医院院长。他性格豪爽仗义,好喝酒,在山东大学任校医时号称“酒中八仙”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邓仲纯携全家从青岛逃难到四川江津,在江津城内黄荆街83号开办延年医院。1938年8月3日陈独秀应邓仲纯邀请从重庆到江津。邓仲纯把陈独秀一家接到延年医院,住在一起。他待陈独秀如兄长,几乎成了陈的义务保健医生兼通讯员,一直侍候陈独秀到死,并料理了陈的后事。


邓季宣是邓绳候的第四个儿子,1919年赴法留学,先读中学,继在里昂大学文院肄业,后在巴黎大学哲学系毕业。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


邓以蛰1907年到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11年回国,在安庆陆军小学教授日文。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誉。



▲美学家邓以蛰


邓以蛰生了一个很杰出的儿子,其名字今天的中国人大多熟知。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的贡献与成就在此就不需要赘述了。


邓稼先的三叔邓季宣在自传中说:


家居怀宁北乡大龙山之麓,上溯祖先七代,皆属知识分子,多从事于文艺及教育工作,故命堂名为‘守艺堂’(指文艺技艺而言,为清名学者李兆洛书匾,悬为庭训)。恪守明末遗老之民族思想,从不参加有清一代之科举考试。乾嘉之际,朝野上层知识分子,多称先高祖邓石如为高士,或称江南布衣。先曾祖守之公,长湖南衡阳书院多年,与张皋文、刘太古、龚定庵、魏默深、何子贞诸人相交游。先父生平亦仅服务教育,为清末之维新分子,在安徽方面,对辛亥革命,致力殊多。如此家庭传统,对本人少年意识,影响颇深———养成个人清高思想,不求仕进,故于政治意识,亦较为淡薄。


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家族,从邓石如开始,完全靠文艺、学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而不是从政做官,这样的家族才能常青。不过,在医学欠发达的时代,人的生命很脆弱,这种家族文化香火的传承也是十分艰难的。如果当年曾国藩见到的那位八、九岁的小男孩没有长大成人,生育那么多儿女,这个文化家族也就消亡了。文化的延续确实必须建立在生命延续的基础上。




  • 十年砍柴,只发原创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海阔天空 关注

文章收藏:664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