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
来源产地
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的根。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生于海拔500-2500m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及灌丛中。.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藏等地。别名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缫丝花。
【原形态】
缫丝花 灌木,高约1-2.5cm;树皮灰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常有成对皮刺。羽状复叶;小叶9-15,连叶柄长5-11cm;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cm,宽0.5-1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花1-3朵生于短枝顶端;萼裂片5,通常宽卵形,两面有绒毛,密生针刺;花直径5-6cm;重瓣至半重瓣,外轮花瓣大,内轮较小,淡红色或粉红色,微芳香;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果扁球形,直径3-4cm,绿色,外面密生针刺,宿存的萼裂片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酸、涩,平。根: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用于食积腹胀,痢疾,肠炎,自汗盗汗,遗精,白带,月经过多,痔疮出血。
果:解暑,消食。治维生素C缺乏症。
《中药大辞典》
酸涩,平,无毒。健胃,消食,止泻,涩精。治胃痛,泄泻,痢疾,遗精,崩漏,带下,久咳。
《中华本草》
健胃消食,止痛,收涩,止血。主胃脘胀满疼痛,牙痛,喉痛,久咳,泻痢,遗精,带下,崩漏,痔疮
【归经】
胃;肝;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每次0.15g。
【运用】
①治慢性胃炎,胃痛:
茨藜根,煎成浓液,每日当茶饮,连服一周。
②治胃气胀痛:
茨藜根一两,红糖一两。水煎服。
③治脾虚白痢,消化不良:
茨藜根一两五钱,何首乌一两五钱,头晕药一两。水煎,连服二剂。
④治赤白崩带:
刺梨根半斤,金毛狗脊四两。泡酒,早晚各服一酒杯。
⑤治久咳:
茨藜根,加糖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