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3大处世法则,让你受益一辈子

藏家708 关注

收藏于 : 2023-02-04 13:55   被转藏 : 3   

《道德经》的著述,标志着道家思想的真正确立,成为百家之学的重要一支,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在此之后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国文化以儒、道并称,二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选择。而“修身”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堂必修课,老子的《道德经》,恰恰就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修身”。

如老子认为,“修身”,一定要坚守以下三大法则:

第一:知雄守雌

雄,指的是事物刚强和凸显的一面;雌,指的是事物谦逊和含蓄的一面。就一般人而言都喜欢雄起,喜欢彰显自我,喜欢收获鲜花和掌声。

但是,老子认为,真正的高人虽然知道怎么做可以收获荣耀,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却能够主动退后一步,把光鲜留给别人,自己保持一种沉默和淡定的姿态,这是一种人生的大修为。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如同山间的河溪一样,徜徉于青山绿草之间,不以低下而卑,不因静谧而烦,悠然自得,既能得天地之灵性,而又不害人伤物,最终亦可归于大海,成就翻波涌浪的大业。这其实就是道家一贯的功成身遂之理。

人的一生,有能力有机遇,是为了做事,而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让天下走上坦途,归于大道,而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常德,也即天地大德,就如同婴儿一般,保持纯真心性,不伤人不害物,而人也莫之能伤。

第二:知白守黑

如果说,前面的雄雌是指的人的处世状态,要保持低调,不能过于张扬,这里的黑白则指的是对事物的判断。

道家认为,人世间的很多纷争就是缘于是非之心,其实,是非之间穿插了很多个人的好恶,很多时候,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真理,都是利益在作怪。人们都说对的,未必就真对,人们都说错的,未必就是真错。

得道之人立于天地之意,心怀宇内,无是无非,面对人世间的这种嘈杂,不可过于偏执,有的时候,简单的退让可能会化解很多矛盾和问题,所以,在黑白之间能够做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不能较死理,有的时候,甚至受一点屈曲,说几句违心的话,也是必要的。

真理不辩自明,大道无为自通,不可逞于口舌之强。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具备了天下共同学习的范式,而自己就会达到一种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得无失的无极状态。

第三:知荣守辱

荣辱就其实质而言,也就是对得失的判断,人往往喜得患失,以得为荣,以失为辱,在得失中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丧终身之躯。

知荣守辱,是老子再一次劝告世人,要正确面对得失,有很多时候,得不一定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

在荣与辱面前,要真正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展云舒”的胸怀,同时,更要有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度与睿智。

有了这样的胸怀,就如同万壑之间的峡谷一样,博大空旷,无所不包,小水成川,大水成渊,云来迎宾客,花开自春天。

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德行饱满,无可复加,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表现得更加质朴、单纯、厚重、宁静,也就是“朴”的状态。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708 关注

文章收藏:13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