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生如夏花般绚烂

魔幻蓝天

收藏于 : 2023-01-25 09:46   被转藏 : 1   


    01

    在唐朝,让我仰慕的天才神童有两个:一个是李贺(此处先不讲),另一个就是王勃。

    说起王勃,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岁,凭借一首五言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吊打初唐另外“三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5岁,重阳节,以一篇《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位居唐朝骈文排行榜榜首。

    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是不是在学校读研,是不是在社会上任由生活摩擦?而年纪轻轻的子安却已凭此,在文学史中永垂不朽!

    02

    公元617年,关陇老爷李渊、少爷李世民,携风云之势,起兵太原,一举捣毁隋的老巢。

    举世瞩目的大唐王朝,像东方红日蘸着海水,书写着世界第一的历史传奇。
     
    当时的初唐文坛,“上官体”诗风尤为流行。
     
    内容空乏,重形式,讲声辞,情感纤弱单薄,这样以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就盛行开来了。实质上,跟上个世纪所谓的政治抒情诗没什么两样。
     
    但诗人就是有这样先觉的意识和胆识,尤其是王勃和另外三个老铁的作品,横扫纤巧绮靡之风,提倡阳刚健硕之气,给盛唐的开启定了一个宏大昂扬的格调。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中云: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
    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对偶工整、气势宽宏,雄杰之气溢于笔端。
     

    03

    青少年时期的王勃,用“天才神童”这样的字眼形容真的不为过。

    而支撑他年少成功成名的外因,不外乎他的家庭背景,正是这种家庭的熏陶与教育,使得他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大约公元650年,王勃生于古绛州龙门的一个书香世家,周围环绕的都是名人大咖。

    太爷王隆,隋朝多地市委书记,著《兴衰要论》。

    爷爷王通,隋朝多所大学教授、学者、教育家。门下弟子薛收、温彦博、杜淹,可都是唐朝名副其实的官一代。

    叔爷爷王绩,五言律诗开山鼻祖,名诗《野望》了解一下。

    老爹王福畴,多地政府官员,著《王氏家书杂录》。

    这样的官宦世家、书香世家到底诞生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呢?

    04

    6岁,我还在幼儿园玩泥巴,而王勃已开始写诗作文,才思泉涌,妙笔生花,词情英豪旷达。

    一天,老爸王福畴发了一个朋友圈,“此犬子作品”,而后配图王勃诗文,好友兼文坛大V杜易简前来点赞评论,果然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此王氏三株树也”。

    有史书为证。

    《旧唐书》本传:“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9岁,精读颜师古注的《汉书》时,发现这书有毒啊,错误百出,索性自己就写了《指瑕》十卷,纠正颜著瑕疵之处,已破格免试被本科院校录取。

    10岁,饱览六经,自学音韵学,修完硕士课程。

    12岁-14岁,王勃如同开挂了一样,跟着神医曹元五个月就学完了《周易章句》、《黄帝内经》和《黄帝素问难经》等医学名著,并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如数家珍,完成了从文学硕士到医学博士之旅。

    有著作为证。

    当时文坛大V杨炯《王勃集序》中说道: “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但这就完了吗?不不不,还没完。

    且看王勃的仕途之旅。

    05

    在古代,要想升官升得快,就得找对人。

    找对人是其一,其二就是上书引荐。

    借人借力,扶摇直上。这是最快的出仕手段。

    13岁,王勃从长安回龙门,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豪情勃发,政坛之路小试牛刀。

    14岁,中央领导刘祥道龙门关视察,他上书刘右相,反对穷兵黩武。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

    刘右相惊呼:神童!当即决定向唐高宗力荐。

    年未及冠(古男子20岁及冠),跻身庙堂,向高宗皇帝进献《乾元殿颂》、《九成宫颂》、《拜南郊颂》等。

    16岁,通过李常伯唱《宸游东岳颂》赞歌一首,紧接着金榜题名,受封“朝散郎“。

    试问普天之下,未冠及仕,放在当代,恐怕没有谁能出其右。

    然而,高歌猛进的王勃亦躲不过仕途上的不测。

    06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春,极其寻常的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极其不寻常的事。

    当时王勃是沛王府的修撰,深讨沛王欢心。平日,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时常玩斗鸡游戏。

    有一天,王勃看了二王斗鸡的过程,为了助兴,遂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

    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

    祖逖(ti)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ze),王朝有报晓之人;

    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却没想到竟传到了唐高宗那里,引得龙颜大怒。

    “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

    自古代起,王侯争权夺位未曾消停过,高宗对此深有介怀,你王勃身为官员,身在官场,行人做事应当如履薄冰才是,却写起了檄文。

    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谁曾想到此祸端成了王勃仕途终结的导火索。此后三年,王勃开始了蜀中漫游,虽徜徉于山水之间,内心却萦绕着一抹愤懑不平的郁结。

    07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冬之际,21岁的王勃返回长安,拒绝了礼部侍郎裴行俭的举荐。

    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因其在医学方面有所涉猎,故为其谋得一个参军之职。然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却做了一件最为愚蠢的事。

    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他因与其私交甚好,便将其藏匿起来,后又怕走漏了风声连累自己,竟一冲动将其杀害。

    如果说,上一次是自己管不住写斗鸡儿的手。

    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自己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当儿戏。

    所以,即便再聪慧的人也极有可能犯低级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如若没人替自己买单,那么只能自己照单全收。

    当东窗事发,王勃被判死刑,后来多亏遇到赦免,改判三年。而自己的父亲也因此事受到牵连,被贬至边远荒蛮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08

    话说早年,王勃在长安做官时,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仕宦家庭、追逐相同梦想的青年,一起饮酒作对,一起写诗作文,一起深夜高歌。

    后来,朋友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做官。离别之际,王勃豪情大发,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许,王维的《渭城曲》可与之交锋。但不同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而反观王勃的诗则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气概。

    09

    在经过三年牢狱之灾的洗礼之后,王勃的诗文较之于先前愈发成熟。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在家无聊的王勃十分想念自己的父亲,于是决定前往交趾看望。

    途经南昌,恰逢滕王阁修葺完毕。

    南昌都督阎伯屿决定九月初九大宴宾客。一来邀请青年才俊们赋诗捧场,并以约定各自找理由婉言拒绝,二来好让自己女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

    不料在假意谦让之时,席间就坐的王勃起身,愿提笔作文一番。无奈与众笑之下,都督也只好点头应允。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写完《滕王阁序》,王勃又和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随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0

    676年八月,年仅26岁的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的途中,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死,留给后世一个众人叹惋的匆匆背影。

    回顾他的一生,犹如一颗流星,照亮了整个大唐的苍穹。

    正如他在《滕王阁序》中所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间多有遗憾事,好在英年早逝的王勃把才华倾注的诗文,作为礼物留给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

    千年后的今天,他的事迹及作品如夏花一般绚烂,依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魔幻蓝天 关注

文章收藏:511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