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伤寒论271条~300条

犀牛望月

收藏于 : 2023-01-24 21:40   被转藏 : 1   

第271条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三日,理应转属少阳,脉不但小而且不弦,只小而不弦是邪已微,那此病是要好的。 这也根据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说的。当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272条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这个每篇后头都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也是属于王叔和的,是照例的文字,这个是不是准确的没考验。但没有什么大意义。到这里少阳病讲完了。
这个书只是在原则上讲的少阳病的特征,由中风伤寒传来的,这种情况由中风来的,中风多热,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甚至于耳聋目赤,但传入少阳,都胸胁苦满,而烦。要有这种情况,柴胡证不可吐下。伤寒也是一样的,意思更较含蓄的多,一方面给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一个,就头痛发热,鉴别的一个法子,证候是一个,但要辨脉,脉弦细,把少阳脉也说出来了。那这一系列都是原则上的,治法提出小柴胡汤,言外其它的柴胡剂,也是都在前面讲了。至于后头合病也是略略一提。前面合病也,无论是合病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但是只是发汗不行。偏于里的用柴胡剂兼攻里可以,只攻里不行。所以要前后看,就明白了。
再把三阳篇总结温习一下,在中医辨证上主要是阴阳,由于病的发生,脉法也是这样的,不太过便不及,全是的,证候也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阴阳就是矛盾的二个方面,上、下就是一对矛盾,上是积极的方面,前后也是一样的等,把积极的一方面叫阳,把消极方面叫阴,这是古人讲的阴阳,给矛盾的二方面起的,在证候上什么叫积极呢?就是兴奋的发阳的热的等。抑制的陈衰的消极等为阴证,在临床上确实能体会,所以病的发作只是二个方面,如测血压,不是高就是低了,不高不低,血压就一定,所以一有病生理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就是代谢机能,亢进的方面发生阳性症,如痛呼叫等,脉也是大、浮、实等为太过的情形,这叫阳。有的病发作消沉的样子,如昏睡不醒,身凉,脉沉微细涩为不及,为阴。这些阴阳哪来的?还是生理机能的关系,主要是代谢机能,有病就使机能改变,就这二个方面,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
首先病的万变,就这么二类,不是阳就是阴,不阴不阳就没病。这种病的反应,古人看证候反应,反应在表,表即体表,即躯壳,身痛、头痛、关节痛,都在体表,就是反应在表上的阳证,就叫表阳证,即太阳病。这种阳性证反应到里,里很好体会,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从这就知道里就是指消化道里面,就叫里证,也不在体表,也不在消化里面,叫半表半里证,就在胸腹前边,一切脏器都属于半表半里的方面。这就是头前说的三阳证,什么叫阳证,可证的反应,着落有个处所,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古人通过临床是经过很长时间看出来的。疾病就这二个方面。
三阳证呢?我们讲三阴呢,就是三阳三阴证。古人限于科水平。这个就是六经的问题,所以搞出个六经来。本来太阳就是表阳证,阳明就是里阳证,少阳就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古人给它起个名,叫太阳,阳明病,少阳病。为什么病只反应这么三个方面?还有别的吗?这个值得研究。古人也看出来了,人体遭受外边的侵蚀,就要抵抗,就是正邪交争,我认为这个是中医的大发现,也就是说人有病了,不是疾病完全进的反应,是人机能与之斗争而造成的证候反应。古人这么看的,这个很有道理。对治疗也有指导必要。《内经》上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出汗是谷气,谷气能化成精气,精气是养人的珍贵的东西,即是营养成分,饮食入胃吸收后的东西就是营养成分。汗就是这么生的,然后说正邪的分争,说的非常好,今邪气交争于骨肉,在表的时候,即外邪与人的精气在体表打仗,交争于骨肉,即躯壳。而后汗出者,出了汗,就是精胜也。机体胜,所以出汗了。真打胜了,不能再发热,汗来之于谷气,打胜了,胃当然很亢奋,能吃而不复发热。现在呢人不能吃,热来了,就说明打败了,就是津却邪胜了。出汗是津气泄于外,再不能吃,津气不能补益,只是邪留在里头了。
这一段说明什么?《内经》这段很精,就说人在表的时候,人们用水谷之气与外来的邪气在体表抗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特征,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脉浮即里头充血了,不是血多了,是体液尽量向体表输,打算出汗,生理学上有,要出汗前,毛细血管都扩张,则内部水分尽量往这里来,所以血管达到极充血的情况,尤其上半身最厉害,脑袋脖子等充斥更凶。筋者崩起来,越往上边越痛,所以头也特别疼,他那就是个压迫性的疼痛,上边最厉害。这就是要出汗,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脉浮,头项强痛,为什么怕冷,他不是寒来的,他是由于液体的往外来,充斥于体表,这个热也在液本里头呀,他这个体表体温呀特别加高。我们平时与外边空气的接触啊他是一定差距,这阵加大差距了,本来外边也没风没寒的他就感觉寒的刺激。他是这么一个,所以咱们古人呢常常拿现象当本质,恶寒呢就是受了寒了,恶风就是受了风了,这是不对地。他应该是这么解释。这个就说明,人体打算出汗,他出不来。咱们讲麻黄汤不有个阳气重(zhong) 故也。尽量的把这个体液向外输送,都在体表上呢,人发烧受不了,脑袋疼的乱蹦,他就出不来汗,那么桂枝汤他讲出汗,虽然出汗,他这个精气呀,不足以祛邪,出了汗了,这邪气反倒深入了。桂枝本为解肌呀,他还是想让他再出汗,但是他不是像麻黄那个办法,他要加强精气的。所以这个地方啊,那么咱们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少阳病也是一样的,阳明病也是一样的,全是正邪纷争,咱们讲那个柴胡剂也讲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个打仗地,他如果在体表支持不了了,这个正啊没有胜邪的机会了,他也没那个能力了,人的这个身体的这个这个良能啊他始终都不退却,奋战到底,他是这样的,他不过是转移战线,在表不行了,他退到胸腹前间,他干什么,他借用这些脏器一切的阻止的功能,共同的来把这个病邪驱逐出去,由呼吸道呀,由泌尿系呀,等等各方面,他利用这些器官,利用肺利用肾等等的,所以把这个病邪呀,正气也往里边来,他这样奋斗的。那么里也是,他把这个病邪正个包裹在胃肠里面,想用吐下,这些自然的官能把它解除,他这个我们好好想一想,在这个集体驱逐疾病,只有那么三个,只有这么三个方面,再没有了,这就把这个,把这个疾病的反应啊,固定到一定的病位上,他不是在表就是在里再不半表半里,他没有了,这个人的体质呀是万人皆同的,这个构造,自然的构造都是这样的,所以这自然的就这么三个方面的病情反应,这个病情反应都全就是在人的这个机 能和这个病邪交互作用之下而搞出来的,所以中医挺笨这个事儿,可是他搞这个东西是挺妙,古人得来也是不简单。所以这个表里半表半里是这么样的,没有再有其它的方面了,那么古人看到临床上那也是通过很长时间的,哦,总结出来了,有这么一种三阳病,各有一定的证候,可是限于当时的水平,没有其它可借助以理解的,他就是主观想的,这时还有一种经络的关系,经络受邪,所以这个东西很耽误事呀。
那么现在呢咱们不应该这样了,不足以证明,这个经络是什么,就是血管,你看内经上说不就是血管子吗,血管受邪旁处都不得病,单这个血管还单通膀胱的这个血管,哪有个事呀,这东西讲不通的东西,古人没办法,这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嘛,哎他就这么想。中医的发展是先针灸呀!这也可能呀,他利用自然的东西,所以砭石嘛,拿石头磨个尖子他也砸吧脑袋。他这个疾病危胁人,人老想要对付它,他逐渐的,针灸先发展,由于这个针灸穴道的关系,他搞出他这么一套规律,这种规律他也客观存在,可是一旦发病是不是它发的病,就成了问题了,尤其咱们这个,所以我们研究这个伤寒论我开始就说了,你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这种三个征候确实存在,它是客观存在,古人通过实践发展的,它永远也不会变的。现在咱们临床上不常遇到这事嘛,你看头两天是太阳病,过两天他身上也疲倦了,发烧不退,口苦,胸胁满,恶心,这就是少阳病了嘛,这咱们常见着啊,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不会变的。
所以这个他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他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自然规律,这个不会变的,所以咱们讲中医有些先生们,中医不讲阴阳五行,不讲脏腑辨证还有东西了,这是瞎说的,有东西,那么这个规律这不就是嘛,再这个规律上来治病来,现在西医还不会呢你可知道,这东西挺妙的,咱们好好研究辨证施治这精神,很了不起。你看看吧,太阳病想以汗解不能汗解,咱们就发汗,那么正与这规律相适应。所以这个实践里出真知呀,他这个没人提还是散风啊,祛寒哪,等等地还搞这个呢。但是真正地通过古人这种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它怎么把这个理论更提到现实上来。现在大家都不想这个,非讲那套不可,讲那套把那个中医讲完拉倒,他那套东西不行啊,尤其咱们现在,决不能悖科学而言,这个是很重要的事,科学经过百般试验的,你还想啥,你也瞅见那个病菌了嘛,你还直摇脑袋说没有?
人家伤寒论,什么伤寒杆菌,人家给你看,你看看对不对,你说那不是,那是风那是寒,这是受了寒了,积久化热,你这东西不行啊,所以中医这个问题啊不是太简单,他是这个自然规律是对的!所以咱们讲这个三阳,回头咱们好好大家讨论,研究这个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他的治法,发病的机制,都可以研究的,这个东西。所以伤寒论这本书啊,证应该好好研究。那么他这个书好在哪呢?好就好在不是张仲景自己做的,所以这个闭门造车的书是不对的,皇甫谧说这个书是论广汤液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个汤液经啊,在汉书上有这个,那么这个汤液经是不是伊尹做的,也不是。就我们这个内经也不尽是黄帝歧伯呀,他这个中医发展是很久很久的呀,那对我们来是无量数的医学贡献,那积很长的时间,通过实践搞出来的。那么那个时候呢书写困难,他那时候拿竹板子刻,这还是有字呢那以前更不用说了,所以中医发展相当久了,也没人知道由谁发展起来的,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嘛,内经也是,总结前人的,搁到黄帝歧伯,其实是不是这么个事啊,叫我看这都是歪曲历史,这全是前人的长时间的反复的总结出来的那个东西,本草也是,那也不是神农啊,可是后来做书的人啊,我那时候做书也是,你说谁发明的,他也不知道谁,就得找圣人。所以那时候也可以说是给这封建势力服务吧。有的圣人生而知之嘛,如果是圣人的生而知之,那当然是了,这像咱们不是生而知之,他不是。
这个汤液经这个书啊,他就是记载咱们说的六经这个辨证这种东西,哪个方剂,他是以方剂为主了。张仲景根据那个时候,可能张仲景这个人啊是这个汤液经的杰出的传人,他是有所整理,有所发挥,所以皇甫谧也说,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也没说他是照抄的,但是古人这种结论是从那书上来的,那么张仲景呢,你看他这个方剂,你就看出来了,你看桂枝加芍药汤,他说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可是这个加桂可能是他的,那个本来的方剂呀还是搁本地搁着呢,他给你注明,全是,非常准。我认为他这个书啊,决不是他自己,个人没这么大的精力,中医这个东西他是通过实践搞出来的,通过实践,一个人他的寿命多短哪,那你把那个还能把这个病的一般规律都把它搞清楚,还能试验出来某种方剂对某种具体的证治,百试百效的,或者是都试验出来,哪能啊!一个人他不可能啊,你就拿这个脉吧那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就把他发明出来呀。所以那也经过极长的时间,不过到这时候之前,就是汤液经,那个问世,中医这套辨证施治呀那就是长成了,那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那就是积以前的结论,所以中医他是这么样一个发展的。那么现在最可靠的呢就是这个方法方式,所以咱们讲这书啊也把它摆清楚,今天咱们就这样子,把这个三阳病摆清楚。那么古人的一个看法,我们知道他跟内经不一样,你们回头看看内经,内经是这么说的,他说这个六经呀,递传,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咱们在临床就没看到过阳明传少阳的病,没有;更没有六经治完了回头再传太阳,更没有,所以他不是从内经上来的。内经还有一点也不是。内经说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皆主表,可汗而已,他这个说阳明不可发汗少阳不可发汗那他怎么能是,所以我们我们这都是可以讨论的,那么他什么方法呢?
第一个它是由表及里,由表及半表半里,可能这样,也有从半表半里再及里,这是他的规律,所以我又把他摆出来了,太阳病这么治,可发汗,那么禁吐禁下禁温针是吧,就根据这个书啊,那么阳明病呢?阳明病,实,不只热而且实,那要用承气汤,只是热,尤其外热,我们那天解释,注解也说了怎么样用,白虎汤。这都是他的规律方法呀。那么少阳病呢?只能用和解,既不能吐也不能下又不能发汗,这就是我们这种规律呀!始终是这样,那么怎么来认识这套规律就是我们方才讨论的那套东西,什么叫作阳什么叫作阴,为什么太阳是表阳明病是里,少阳病半表半里,那么是不是在表就是太阳经络呢,经络受邪呢,这都值得讨论的,古人一个看法,我们现在离开这个看法行不行?所以这个东西挺重要。研究嘛,我们就得从这个书,把这个规律,摆出来,我们再通过这个各人都有思想吧,咱们怎么来认识它,更较比合适,我是这么一个看法,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吧。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那么太阴病就是里阴证了,那么就是在里位,同是在里位有两种不同的证候反应,那么如果为热为实,热实于里的那个我们叫作阳明病,那么这个呢就是虚寒在里,这个太阴病,那么所以开始讲太阴病啊,就是讲太阴病的提纲了。那们咱们讲的太阴病,这个提纲都概括了。
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那么太阴病,古人辨证啊,他有一定的病理病型啊。那么他是里虚,咱们所说是胃虚停 饮啊,所以他腹满,那么胃有水呢他就要吐,这个腹满他是一个虚满,咱们头前也讲不少了,所以胃虚呀,客热邪气他都往胃里头来,所以肚子他就发满;那么里头有停饮呢,他要吐,吃不下,那么现在辨证也常这么说呀,脾虚有湿不爱吃东西就是这种情况。那么他这个不是只是有饮而已,由于这个虚呀有饮,他还不能够收涩,自己不能收涩,所以这个自利益甚,这个自利呀,就由本身虚,自下利,不是吃药的关系而且越来越厉害,他是由于胃虚,里头 有停水而且胃虚这个机能陈衰到这个地步,而不能收涩他,而且这个水在里头还不能保持住,失去这个收涩作用,所以他自利而益甚。人们这个寒水刺激这个胃肠他是要疼地,那么如果要是刺激不那么厉害呢,也有时候不疼,所以时腹自痛,也是自痛。那么这类的病,就是虚寒在里,这是以下为禁哪,应该用温补,温药来补,如果要以为这个腹满,误为里实,咱们头前讲那个胃家实呀而下之就坏了,必胸下结硬,这个结字呀在《玉函经》他是个痞,痞硬与结硬差不多,这倒没什么关系。一下呀,更使得上边虚了,这个寒饮更往上冲逆,所以他胸下部啊更硬满,而为结硬之变。那么这一段他主要是说明太阴病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这个虚寒在里,那么反应这个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越来越厉害,这个病就是属于太阴病。
这跟阳明病正是一个对立,正是一个相反的,那个是热结于里,一派是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呢是虚寒在里,一派地是这个虚寒证。
第274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啊这就是暗示由太阳转属为太阴病,所以说他太阴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这个,这个太阳病,本来是个有余,他是一个阳性这么一个,太阳病传里,以传阳明为常,但是也兼有传为太阴的,也有少阴。那么这个少阴病传里呀大概都传太阴,但是也有少的时候而传阳明的,这个,所以这一段呢,他指着太阳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病。四肢烦疼,这是太阳病的证候啊,是不,这说明这个太阳中风证,在表为里的一个证候啊。阳微阴涩而长者,这个脉呀,阳微者浮见微,这个太阳病,浮而见微者外邪已衰之象,一个脉虽然还浮但微的很,这说明在表之邪也衰了,阴涩这是里虚呀,涩者为血少嘛,他由于转属太阴下利,那么丧失津液啊,所以这个阴涩。虽然这个阴涩是由于转属太阴而有虚之象,但是脉不短而长,说明这个胃有一个恢复的一个倾向。这个水谷呀是来自于胃,那么如果这个脉短呢这个津液是虚竭之甚了。所以头前咱们讲阳明病里有脉短则死呀,这讲地津液虚时,但是这个脉长,说明这个胃气恢复,虽然脉涩他是有虚了但是看这脉长呢他是有余于里的一个征兆。表邪既微,而里气欲复,所以为欲愈。这一节说的太阴病。 …… 这一节在这么搁着呀不怎么好,这一篇说的意思很多了,咱们讲完再说啊。
第275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这都是信不得的,像头前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酉上,这个东西都要不得地,这是古人根据这个五行地推算的法子,不一定准确地,这个不可随便信,没什么大意思。他是一种照例的文字。因为太阴是至寒至阴了所以他这个旺时呀在亥至丑。所以他这个书都是在旺时他这个病好,这是根据五行的看法,这个不可靠。
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段啊其实不是太阴病,他冲着下利说的,这个下利这类的,虽型似太阴病,但他不是的,就是一般的下利,这跟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用葛根汤主之是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这里搁个太阴病呢。他这两条你要是对照看就好了,有虚实之分,虚实在表证不在里证,那么真正太阴病啊虽有表证也不能够发汗。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下利清谷,那么这种虚寒,像上面咱们提纲的这个样子,他只能救里不能解表,那么这个都是冲着下利说的,这个下利病要是脉浮有太阳病的征候,如果实,你可以用葛根汤,那就是麻黄剂了,发汗。那么如果是虚是桂枝汤的显现,显现的是桂枝汤证,这个当然是脉浮弱,那个当然是脉浮紧了,从脉上来说,那么就从症状上来说呢那么那个一定是无汗,这个可能是有汗,他用的是桂枝汤嘛。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很有用。但是这一段他搁到这是另有旁的意思,以后我们再解释。那么主要在临床上他是很有用,这个无论是腹泻无论是痢疾这个讲的都是痢 疾呀大概都是痢疾呀,这个痢疾呀这个病如果显现表证,就说明这个病啊还是有表解之迹呀,那么这时候抓紧时机而用发汗药,十有八九要好的,这咱们要注意呀。这点这个痢疾快有了,那么这个呀,他这西医呀不可理解,说是用发汗药还能治痢疾。不是发汗药治痢疾,因为痢疾呀他这个证候以太阳病反应出来,那我们就要用发汗类药,没有表证那你千万不要发汗,是不行的,那么这一段呢他是冲葛根汤证那一条说的,那个说是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个偏虚,他说一个太阴太阳合病的意思,所以搁个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那么这个治疗的手段呢,同这个葛根汤是一致的,后来少阴病上有,那么少阴病下利,他用的是白通汤,那么这个白通汤啊也是一个发汗药,他是以大葱为君呀这个方剂呀,葱白他用十四茎,那么里头搁干姜与附子,这个阴证,你得用温性药呀亢奋温性药不可的,他现于脉微细这类的下利证,他要有表证,那你用葛根汤也不行桂枝汤也不行,那非用白通汤不可,所以这在后头有,那么这几条啊意思都是一样的!虽然下利这是病属里呀,但是他反映以表证反映出来的,我们还要跟适应这个表证应用发汗剂就可以好病的,要没有表证是不行的啊,所以他这个书啊,他古人的词句,所以咱们对这个书的认识应该掌握他的这个规律。不要认为他的这个词句之间,那什么,就坏了,这个是太阴病,那个是阳明,什么太阳阳明合病,其实是一个,其实一样,就是所现的证不同,所用的方剂也就是不一样。
第277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一段他呼应到头一节了,太阴病所说的这个下利呀不是咱们所说的一般的那个样子的,不渴,所以自下利而不渴,这个渴与不渴是我们辨寒热的主要的一个证候,这个在临床上咱们也是常遭遇的,这个人说口干口渴,那么他一定里有热呀,那不是太阴。
所以自下利,口中和,这个三阴病都口中和,那我们看也是没舌苔,这口中啊挺滋润,而不渴,这种自下利,这属于太阴。那么为什么要不渴呢,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里都是有里虚有寒,所以他不渴,他没有热,那么这个只能用温补,当温之,用什么药呢宜服四逆辈,这个四逆辈呀概括很多了,像咱们说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等等地吧,附子汤啊,同是,你像真武汤啊,我们用什么呢?因证而施呀。
所以仲景这本书啊,注重最后是在方证,他通过六经,六个类型,然后他要分析寒热虚实,又分析八纲,那么最后这个具体证治,通过这个六经八纲还得落到这个方剂上,所以他搁个四逆辈,这就是让你临床上啊具体要分析,该用理中用理中,该用附子汤用附子汤,该用四逆汤用四逆汤,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适应证必须要搞清楚。那么这一段看出来那么太阴病他这个自下利,纯粹是里虚有寒哪,否则那不是属于太阴病,那么里有寒,只有温之一法。
第278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这一段很重要,他这阳明病啊就提过,那么这个里证之所以发生,他这个前后都是一贯的,咱们这个证候的反应啊在古人看,他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起作用,他是疾病和我们人体的这个抗御疾病的这个机制啊的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反应。
咱们头前也讲了,在太阳病就是正邪交争于骨肉在体表,这意思呢要达到发汗的目的,这《内经》说的很详细了。你们回头可以自己找一找,在这个《素问?热病论》就有这一段,阴阳交那一节,我上次也说一回了,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津,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精盛也。精盛当能食而不复热。他那段说的很好,那就说正邪,咱们说太阳病的阶段啊,他就是相生在体表,那么达到发汗呢,他就好了,达不到呢,他就显出太阳病征候了,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咱们讲这个半表半里,讲这个少阳病的时候,也讲过,他这个少阳病啊,也是咱们这个机体他要主动的改换策略,他要在体表,他不足以驱邪了。所以这个人身上咱们说的这个正气呀,咱们这个医书呀都说正气呀,老与邪他是斗争的,一惜不存,他要不斗争,人就完了。所以这半表半里证也是,表不足以驱邪了他退到里头,退到哪去呢,所以结于胁下的,外表是血弱气尽了,他打算由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什么地方啊,就是我们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就是胸腹腔间,他利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泄系统,这些脏器的官能,协同把病的这部分排出,要排出去也就没问题了。没排除,就形成少阳病那种口苦咽干目眩的那种症状了。那么这个里证呢也是一样,那么无论是在表或者半表半里,不足以驱邪,他就把这个病啊尽量的包围 在胃肠里面,也想由胃肠里面或者涌吐,或者泻下,把病驱出。那么这一段呢,你看看这个,所以在阳明病他就提出来了,这个伤寒脉呀,他本来浮紧,太阳伤寒嘛,这头前都讲过的东西了,那么这个他浮而缓,浮而缓说明什么呢,津液不充于外了,这个伤寒是没有汗的,没有汗这个脉应该紧,这个外表啊充斥津液,他退到里头去了,他同那个血弱气尽是一样的,他往里头来了,他这个脉就缓了,他再往里头之后呢,他不但缓,他还要沉了,沉实嘛他整个进里头去了。那么这一段他这个脉已经浮而缓,这个气不充于外了,有内传之势了,内传要传阳明呢,他不光手足温哪,他是一身手足俱热呀,那是真正阳明病。所以品咱们头前有嘛,生于热汗自出,真正算阳明了,他只是手足温,那么说明这里面呀,不够阳明病那个证候,他所以说,说系在太阴,还有虚寒的这一方面,与太阴有联系。这个说明什么,我们讲阳明病讲过了,这阳明他是里热呀,那对人身上的水份蒸发的非常地快,小便数,汗自出,那么他这时候呢系在太阴哪,就是那个将脉浮缓,而没到那个程度呢还,里头恐怕还是有湿 呢,没到大便结硬那个程度,那么这个时候常常发生,发黄,如果里面湿这个热在里头有了,要是热郁于湿,那就要发黄了,他说太阴者当发身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其实我们遇到这个太阳伤寒要是脉浮缓手足温哪,也有的时候这种征候,就是发黄一个先驱者,拿咱们现在话说,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他有这个先驱证。那么也有不是的,这个病将传里他是里头 蕴热的这个阶段,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古人把这个拿出来,一并说,说这时候啊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可以发黄,另一种情况呢,小便自利,说明这热还是盛的,这个湿往外跑啊,湿越于外,光热他不会发黄的,咱们在阳明篇说一个大便硬者,七八日,大便硬者是阳明也,就是变成阳明病了,这个他没说那种,这个他说什么,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他在这他就是变化了,因为这个病啊有三种情况的结果,一种他如果真正这个邪都进于里,而为热结于里的时候,汗出小便数大便一定硬,那就变成阳明病。第二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应使这个热郁于湿而为发黄。第三个就是,像我方才讲的这个,他也没大便硬,这个时候他暴烦下利,他这个病也就好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这个病之所以,为里证,这个身体呀就要达到这个目的,如果这个胃不是虚,这胃气相当强,而且还达到驱邪的目的,下利,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这个病是一定要好的,什么道理,就是脾气不虚,脾不虚,究其实还是胃了,这个他讲的太阴病呀。那么这个阳明病,他是这个人身上一种抗病机制啊,这是一种良能啊,这个良能不是一个万能。常常的把这个病啊包围到胃肠里面了,达不到这个治愈的目的,反而大便不通,这是一种,那就变成阳明病。可是虽然大便通了,这个脏器虚衰,他达不到驱除疾病的目的,而本身又病了,那就是所谓的太阴病了。那么如果脏器不衰,也达到下利了,这个病一定好,这就是这里一个问题,所以这一段相当重要,他这是谈病理的问题。为什么他老搁这呢,在阳明篇,那也讲,他讲的是阳明病,他没讲到自愈的这 方面,他说如果不发黄,小便自利,这个内在的水份都没有了,他光有热了就变成阳明病了,大便硬者属阳明病。那么这一段呢他讲的太阴病,太阴病啊如果像头前讲的这提纲,那就是脏器虚衰了,虽然下利不足以驱邪,那么假若脏器不衰而下利了,那正是这个机体达到目的了,就是正胜邪去了,他这一段段主要是这个。所以他前后的这个他稍稍变化变化,他这个意思呀,充分到这上发挥了,这阳明病到这个地方,整个就把这一段的意义发挥到了完备。那么再一个就是说,你不能看到他腹痛下利全是太阴病了,那么这一段正是大相反。这是病愈的一种反应了。
第279条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这段是有语病的。但是他那意思不是这个,他说本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哪,不可以吃泻药,遇到这么一个糊涂大夫,而反下之,一下虚其胃肠,引邪入内了,所以因而腹满实痛者,这个腹满实痛者,怎么叫属太阴也,他不是太阴病,要是太阴病还能用大黄吗,是不是呀?
太阴病不可下,你看那头前,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那么他这个就证候让你鉴别呀,由于太阴病啊有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有腹满,那么就证候上说属太阴,他是就这个辨的这个证候上来说。这正是叫人鉴别真正的太阴这种腹满时痛啊与这个本方证,就是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这种鉴别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不要以片面证候就下结论地,非得全面看问题不可,他这个本来是太阳病,误下引邪入里,这个腹满是实满,不是虚满,这个痛也是实痛,也不是虚痛,不像太阴病那个,但是证候呢,属太阴,他的意思是主要在这一点。
所以这个方子呀不是治太阴的哟,他由于表没解呀,他下之后他没发汗,他表未解,所以仍然以桂枝汤为主的,用桂枝汤原方,由于腹满实痛,这个芍药治腹满,同时治挛痛,这个芍药是个苦而微寒的药啊,它治热不治寒,治实不治虚,所以这个腹满时痛,不是我们太阴病讲的那个腹满实痛,那么如果大实痛者,拒按而且满的也厉害,大实痛,可见这个大实痛,与上面那个什么呢那个也是实痛,不过,不大而矣呀,真正大实痛,大便也不见,不但加芍药还得加大黄,所以这个怎么是太阴病呢。
这个著书的呀,他就是误于他这个一看他有个太阴病这也有个太阴病,他不是太阴病,可张仲景作这个书啊他是有语病的,他这个也不应该列到太阴篇里头,不是,你往这列干什么,所以这个,所以我们读他的这个书啊,不能因词害意呀,一个属太阴就认为这是个太阴病。真遇到太阴病,一搁芍药大黄一治一个死,他不是。他是属于实满实痛,如果实满实痛轻微者,用芍药就行,他表不解你得配合桂枝汤啊,所以桂枝汤加重芍药就可以了。要是大实大满,那你非通大便不可,还得加大黄啊,那么太阴病不渴,不可下,这怎么下呢?那不矛盾吗,与这个提纲就矛盾呀,你怎么统一起来的?就这个不是太阴病。要真是太阴病那仲景就太糊涂了,那个说不可下,这又说可下,哪有这回事呀!这不对,是吧,但是搁到这一块呢给这个注家容易迷惑读者,所以读他这个书呀,非要根据他这个全面这个规律啊好好掌握,才能用这个书,要不然的话不能用啊,这也挺要紧啊。
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啊不应该列到太阴篇里头,桂枝加大黄汤更不能列到太阴篇里头,那么他这个方剂呢,是个表寒未解,搁一个桂枝汤。芍药这个药啊,咱们头前讲过芍药甘草汤,是拘挛哪,四肢急,拘急,脚挛急嘛,他也能够治拘挛,这都同时也能够缓急痛,所以咱们这个是腹急痛大概都加芍药,那么加大黄汤呢就是上面加芍药再加大黄一味,不但缓其痛而且攻其实。你看看后头就有了,当时就怕你误会。
第280条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他就怕你拿这个,见到腹满时痛你就用这个,是不行地。他要是真正的太阴病啊,这脉一定是弱的,这个弱也挺概括,他就是虚弱之脉了,脉沉微呀,沉弱呀,都属于脉弱之类的。其人续自便利,头前说这个自利益甚类的太阴病,继续他自下利,你也看到这个腹满时痛了,假设这个腹满时痛像着头前那个样子,而可以用这个芍药大黄,你可不要用,宜减之,不是减量,不要用。什么道理呢,真正要里头有寒到那个分上,这也一定虚,胃气弱,这种苦寒药呀,搁上就是下利不止,易动故也。
所以这一段正是给上一段,让你对去,对照着看,所以上边那一段哪能并不是属于太阴,那么这个太阴病到这就完了,是吗?其实他不是,头前讲了那么很多,你像这个下利清谷啊,咱们用头前讲的那个四逆汤啊,那个全属于太阴,这个太阴人的死亡啊就在这个阶段,这个太阴病要是不治,这个胃气衰败到极,是不可恢复的,是非死不可。那么这些病他都没搁到太阴里头,为什么呢,他有他用意思的。这个太阴病啊同阳明病一样,都是从表,或半表半里转属而来的。他把太阴病的死证啊都搁到下一篇,都搁到少阴篇里头了。他这个也有大道理的,他这个少阴病共太阳病全在表啊,他这个是人素虚,或者是老年人,气血虚衰的人,得了外感,一发作就是少阴病,脉微细。……这个表证 就是邪气交争在骨肉啊,在体表,体力虚衰现这个少阴病,支持在表时间最短,他支持不了,所以我们讲了少阴病就好了。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可发汗,可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二三日他就是两三天,无里证,就是在表了,无里证就是在表嘛,现在一般人都不认为少阴病在表,不在表这一段怎么讲啊,他就在表,他在表的时间最短,你看我们讲的太阳病七八天,才传里,六七天,甚至于十余天还有时候在表呢,这个少阴病不行,他几天就是并发里证,一并发里证就是太阴病,呕吐下利,四肢厥冷都来了,这个马上就死亡,所以他把太阴病的死亡证啊全摆到少阴篇里头了,干什么?那就是警告医家呀,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真正是脉微细人但欲欲寐的这种情况,不可轻视呀,转瞬就可死亡,他一病里就危险,所以得抓紧时间,就是两三天的时间,他是这个表证,那你用这个麻黄附子细辛,那或者麻黄甘草附子呀,这就是还可以望其生,能够有救,你们看这个报上啊有的是,这个老人得感冒死亡最多,他为什么他就是这个关系,就是几天他就转变到太阴病,转到太阴病这个死亡的机会是最多的,他本来就虚,又转为太阴病,那个卫气败那是最快的,所是他这个书是得好好读是吧!他太阴病呢他不讲这个,这东西都在后头呢,头前他也讲一讲,讲里虚的重要性,所以在太阳篇也讲了,他说下利清谷,虽然有表证,当救其里,不要管表,因为胃气一败就有死亡的可能,虽然讲了但不详细,那么在太阴病呢,他把太阴病正面的证候指出来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那么这个病是不能下的,若下必胸腹结硬,这是正面上的证侯,那么也有些是是而非的,如方才讲的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但临床上要辨,必须要鉴别,那么如果真是太阴病的那个腹满时痛,则不能用芍药大黄,这是很清楚,那么太阴病的一切危险证侯和治法,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什么宜服四逆辈,所以这一章别看它短,都全了。
少阴病下利,只是用四逆辈,它这个是不对的,它这个只是略略的说,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是顺差下利一证而说的,这就是照应头前的葛根汤,而且少阴病还有一个白通汤,那么主要的证侯在这里,所以在下面凡四逆辈就是太阴病,那还有说的吗?不能说是在这是太阴病的治法,后头越要用它就不是太阴病,哪有那个事呀,那就没法可寻了,寻还怎么辨证呀,所以它这个书是一贯的,既提出四逆辈,你们后头看吧,凡是用四逆辈者,都是太阴病里虚寒,它精神在这。所以这几节看者,但无一不备。
所以会读这个书的,你就能够读出这些问题来,不然的话不行。所以尤其是这本书,古人是通过实践发现疾病的规律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来的,这个东西永远存在的,客观存在的,可是古人对它是认识呀,有些是不足的,你看象六经,这个六经是自然而然的六个疾病的类型,怎么来认识它,相信我们再讲一讲,讲一讲六经和八纲等等情况,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它就这么几个类型,就这么来认识就对了,古人也是这么认识的,他就要发挥这个里头的理了,为什么就这么六个类型了,所以就想到针灸经络之说了,就起了六经来名之,这个就害人不浅了,所以立来这个注家呀,就是在六经上啃,这个六经的名字又来之于内经,就拿内经来附和,来解释伤寒,这是坏透了,王叔和是首先,咱们这本伤寒论没有,你看成无已本伤寒论就有,头前有个伤寒例,这是王叔和作的,王叔和采集仲景遗论,这是功垂千古呀,要没王叔和恐怕这本书传不下来,但是他没认识这本书,他也没法认识这本书,他是古人嘛,他就认为这本伤寒,就说的内经上的伤寒,所以就在头前写一个伤寒例,伤寒例头一句话就是阴阳大论曰,整个用内经上论伤寒的这些都抄来了,那后世的注家受王叔和的影响很大,也认为这本书来自于内经,咱们现在还说,这个伤寒论从内经发展起来的,你们想象可能不可能,内经不是个方书,它也没多少方子,一个人就通过内经,就能作出这么旨意,这么样肯定,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它正确,不会有的,谁有那么大的聪明,那除非圣人,现在咱们就不信有圣人,没有嘛,那怎么可能,那内经还有呢,你根据内经搞一搞,不可能的事,可是大家现在都这么说,所以一提起这个经,就是经病,又是腑病,又是腑病都出来了。所以这本书真正辨证的体系、经义,反而灰而不彰,那么现在你问一个人这个伤寒论这个辨证呀,怎么一个方法体系呀,说不上来,注家都没在这个上下手,所以这个古人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就是对经络的认识,张仲景也不例外,它也没改嘛,仍然搁太阳病太阴病,所以这个给后世影响比较大。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我讲的这些大家可以琢磨琢磨,我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这个少阴病,根据八纲看,就是表阴证,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病,古人起的个经络名称,所把大家把少阴病给弄糊涂了,古人对这个规律的认识,是通过实践,肯定是没问题的,客观存在的,但对这个认识是有问题,古人那时候是限于科学呀,所以这个说是经络受邪发病,这个与后世的辨证很有影响,我们先根据这本书讲一讲,再来讨论,这个值得讨论的,开首说了一个少阴病的题纲,这个题纲的意思是后世注家的说法。所谓题纲者,就是概括一个病的概括说法,题纲者提其纲领嘛,以下也都包括这个纲领,我向来都认为这是一个特征,那么少阳病的一个特征,太阳的特征,见到这种证侯就是什么病,所以叫特征也可以,那么他这头一节是这么说的。
第281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病),他这没详细谈了,这就冲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虽然浮,但比较微细,这个微细呀,借助于浮,同时由于这个少阴病呀,虚,所以这个人呀,但欲寐,喜欢躺着,喜卧,困倦,就是我们平时遇到感冒这种病,不过少,还是这个太阳病多,那么身体特别虚的人,或者老年人,气血俱衰,得外感,常常发生少阴病这种征象,就是脉不浮,而偏于微细,那么其人呢虽然也有身疼体痛,头痛项强等都有,但是,但欲寐,应该这样理解这一段。
第282条
少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这一段关照很多方面,少阴病里头要停水的话,太阳病也有这种情形,那么他就要吐,而又不得吐出,所以心烦,这个心烦呀,应该有个逗点,它这个欲吐不吐心烦,欲吐而不得吐,它心烦,但欲寐是少阴病的本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它的一个特征,就是说在少阴病存在的时候,已经得少阴病了,有这个但欲寐的证侯的反应,同时欲吐而不吐,而心烦,那么就是外边表现为少阴病,同时里内头有停饮,所以要吐不吐而心烦,应该作这样一种体会,那么这个少阴病本虚,它要传里呀,不等到八九日,咱们讲太阳病,五六天是传少阳病的时候,那么六七日,七八日,一般五六、六七日常传少阳,七八、八九日常传阳明,我用少阳病它是虚,尤其里头再有停饮,有寒饮,那传里非常快,一传里头,这个少阴病传里呀,不象太阳,多传太阴而发生呕吐下利的这些病。
太阳病传里呢常传阳明,发为胃家实这类的病,可是太阳病也有时候传太阴,那么少阴病呢,也有时候传里传阳明,后头也有,但是这个都是比较特殊的,比较少,一般少阴病的这种表证,传里,常传太阴,尤其胃有停水,开始得病就是欲吐不吐而心烦,这个最终是传里发生太阴病了,非到五六天的时候,这个少阴病支持在表的时间最短,二三日以后,四五日就常传里了,到五六天自利而渴者,自下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个渴呀,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上次讲这个太阴病的时候也讲过,所以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是不是有这么一节呀,这个虚寒在里,它不象热,它不渴,那么渴呢,都是有热,那么这一段,所以说这时它用的这个字呀,让你作个参考呀,那么也有渴属于太阴的,这就是自利,一般病于太阴发生虚寒在里的这种下利,它不应该渴,那么现在这个渴呢,与少阴有关系,因为少阴呀,就是津液虚,就是津虚血少呀,本来就虚,它一下利呀更丧失体液,所以说是渴,这个渴它底下有个注解,虚故引水自救,它说这个渴不是里热这个渴,它就由于宁丁易传里,一下利更使这个津液虚,本来就虚,那么这个虚,它缺水呀,所以它引水自救,这么一种反应的渴,不是象里头有热的渴那么厉害,所以它搁个属少阴也,所以它这个书不好讲就在这个地方,假设你不前后这么看呀,没门,就给弄糊涂了,所以这个阴寒下利应该不渴呀,为什么渴,它还主少阴呢,你要从字面上不能讲,它是要让你对照前面,它说这个渴呀是虚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辨证呀,也不能说这个人下利一渴,它就是热呀,你要好好看,那么这个怎么才能证明它呢?它底下就说了,若小便钯白者,这肯定不是热,而是寒,虚寒,这是下焦虚有寒的问题,所以说它是少阴病的渴,它是虚的渴,这个头前也有,看头前,在太阳篇有这么一段大家不知道还记得不记得,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那么可以用承气汤,但小便清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宜发汗宜桂枝汤,这个跟那个是一样的。真正热,小便必红赤不可,假设小便清多,这个病呀不是里热的问题,所以辨证呀不要片面看问题,就在这。那么这个渴是里热,还是因其虚而渴,因其虚而渴的下利,肯定是阴寒下利,如果因热而渴呢,那另当别论,那么这个拿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呢?所以这个疑似之间呀,你得取其它的问题了,或者以脉,或者以尿,尿也是验寒热的一个标准呀,因为头有讲过的,所以它在这提一提,那么这时候你看这个尿,如果它红赤,肯定它这个渴与阴证没关系,如果白是下焦虚寒,也就是里,里虚寒,下焦是在下面嘛,属于下焦的问题呀,所以这个下利属于这个虚寒,那是没问题的,正因为小便色白,正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就说这个水呀,比正常的这个包含的内容不一致,水的成分呀多少些胆汗呀,国为水代谢呀有些尿素等,所以色它不会白的,如果色白说明这个水的消化没有,这个机能的虚衰没有得到正常的消化,它是这么一个说法,它是古人的一看法,那么总而言之,这一段很重要。
第一个,一般说是阴寒下利不不渴,那么它渴呢,也有阴寒下利,真正虚它也渴,这种渴不甚,那么你要看看它小便是黄赤,还是清白,黄赤肯定是里有热,那个既不是少阴,也不是太阴,不是少阴病转属太阴了,肯定它是,就是以前发生少阴病,也要转属阳明了,那么它要是小便色白呢,肯定上面那个断法是对的,所以这是关于辨的问题,所以这个书必须得整个看,你隔着看呀就什么也不是了,那么由于太阴病他说了,下利要是不渴的话,这都是属于阴寒下利,宜服四逆辈也,那么这里它又提一个不渴,也是病于太阴它怎么就不渴了呢?也有这个情形,那么这个津液特别虚,缺少水分,它是这么一种想水喝,那么这个可能验以小便,这在太阳篇里也讲了,伤寒六七日不大便,这时候头痛有热,那肯定是阳明,它不大便了,但这个了不一定呀,你看看这个小便如何,如果小便赤,肯定用承气汤,那么小便清,就是这里说色白了,那肯定里头没热,那么这脑袋痛呀,还是表证,发热头痛,那还是要解表,所以这个书要整个看,不然的话,你看看这个注家的解释都错了,它这道理在哪呢,他就光守这一段,他就闹不清楚了,这是第二段,这段挺重要,第一段说明这个少阴病,要是内有停饮,是绝对要传里,太阴,发生自利的不可,也往往呢这种下利由于少阴病本虚呀,容易引水自救的这个渴不要错看了,要好好辨证,验小便看怎么样,所以这段呀,很不好讲,看这个本文常常闹错误。
第283条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病人脉阴阳俱紧,这是伤寒的脉,太阳伤寒呢它是无汗,现在呢有汗,所以搁个反汗出者,那么这样一出汗就不是太阳伤寒了,此亡阳也,这是表虚不固,而津液外亡,这个亡阳是指津液说的,那么亡失津液,表虚它属于少阴,所以它说属少阴,这个少阴病呀,一般说脉是比较微细的,脉浮而微细,也有浮紧的,也有,这个是说明这个,这个阴阳俱紧的这个阳是指的寸,阴指的尺,仲景这个脉法呀,阳有的指脉浮,阴有指的沉取的,如头前讲的太阳病阳浮而阴弱,这个阳浮于外,而阴弱于内,这是内外为叫阴阳,那么这个呢不是,这个就指的寸尺之分,那么这个候表里呀,仲景这个脉法有二种,有以浮沉来候的,浮为表,沉为里,也有以寸尺来候的,寸以候表,尺以候里,这个在金匮要略里头,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在前,就是指的关脉,那浮在后呢,病为在里,它以这个尺寸来候表里,所以研究仲景的书,他这个脉法就是这样,它这个就是这样的,寸也紧尺也紧,他说这个紧不是实的问题,因为什么,它汗出,不是太阳伤寒阳气重于表,不是这个样子,这个是亡阳,亡阳者是表虚不固而汗自出,那么由于这个寸脉紧,这个紧就是邪胜,就是外邪……那么这个津液又虚,所以这个法当咽痛,这个组织枯燥再一有热,嗓子要痛的,阴脉紧,他阴脉也紧,这个紧脉也主寒也主水饮,这个阴脉是指里的水饮,有寒饮,那么少阴病这个尺脉紧里有寒饮,法当吐利,所以他这个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冲这个脉阴阳俱紧说的,那么这段也不好讲,这段得分析清楚,所以少阴病呀一个特殊的问题,这是说的特殊的问题,少阴病一般脉偏微细呀,也有紧的,可是紧它与太阴伤寒是二样呀,太阳伤寒脉浮紧它是表实,咱们说麻黄证阳气重故也,他这个阴阳俱紧反汗出,他这是亡阳,那么它这个表气不固,而亡阳汗出,是这么一促情况,所以他说属少阴,那么为什么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呢?由于这个寸以候表,表的邪热甚,又亡失津液,所以法当咽痛,尺脉也紧,所以里有寒饮,法当吐利,所以既咽痛而复吐利,它是这么一个。它这个文章呀都是非常简练,这是少阴病有一种特殊的脉证。他这个常常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个不是说它马上就要,这是说它这个往后呀,开始的这个少阴病要有这个汗出脉紧,它这个虽是紧,还是有余的脉,它邪热甚呀,这个传的以传少阳的时候多,那么这个吐利和咽痛,这个后头有治疗,这个猪肤汤就是,这个不是的,这是不过是虚热这种证候,不是太阴这种证侯,这种下利也不是真正的太阴下利,这个咽痛呢,就是近于这个少阳病呀,这种孔窍的这种发炎,大概都属于少阳病,这里它说明呀,少阴病要有这个脉,要是传里的话,能发生这个情况。
第284条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以火劫发汗,这是迫使发汗,少阴病,本虚,津液虚,这个发汗最伤人的津液,那么病表的这个阶段呀,是要发汗,但是要微发汗,不象太阳病,更不能用火攻,以火迫使大汗,这更错了,如果里头要是有停饮的话,这个火邪激动停饮,逆于上者,所以于肺则必咳,迫于下则必下利,它这个受火气的激动里饮的话,火气入胃呢,那一定要谵语,少阴病津液本来虚,再迫使大汗出,小便必难,它没有水往下行了,那么这就什么道理呢?就是强责少阴,发汗,不应该用火劫发汗,这是强责少阴害的,大出汗是不对的,太阳病也不能用火攻,咱们头前讲了很多了,那么少阴病尤其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有这个变化发生,少阴病在表了,也是要用发汗但是发汗更得节制,第一个是火攻不可。
第285条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这个细数之脉呀,是虚而有热呀,就是津虚热甚,脉细数,见之于沉,这是里,津虚热甚的这么一种情况,病为在里,少阴病要是细数见于浮的那么一个问题呀,要就根据少阳病
的那一种发汗法则,它脉沉,沉为在里呀,这是虚热在里,这它不可发汗,所以它少阴病,那么它是个表阴证,我们说他是表证,历来注家都不承认,这是我这么讲,可它不是表证,为什么这也不可发汗,那也不可发汗,这不是费话吗,这很清楚它是个表证,这个表证它不能拿太阳病的发汗法子来发汗,要是微发汗就不对,它后头有呀,用火攻不可,尤其到已经脉沉,它这个病已经入里了,太阳病不能发汗,少阴病也不能发汗。
第286条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这一句也很好,后头也有矛盾的事。这个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那个微,不是开始说的“少阴病,脉微细”那个微,那个是浮之中偏于微细,这个是但微,脉微欲绝的微,真正微到那个份上,那不可发汗,什么道理呢,没有津液,亡阳故也,这个外面津液没有,不是阳气重而是亡阳,那么外的阳已虚,这是不可发汗,尺脉同时要弱涩者,弱,尺脉迟以候里,前面已讲了,这个尺以候里,可见上面这个脉微是指的阳脉微了,寸脉微,寸以候表嘛,那么尺脉弱,里虚,涩者血不足,里也虚而血不足,更不可下,所以少阴病要是脉微,不是微细那个微,这个微是脉微欲绝那个微,脉时有时无的,这是没有阳,这样的不能发汗的,这与上面的全是少阴病发汗的禁忌证,与太阳篇有发汗禁忌证一样。
第287条: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头前不是讲了。
少阴病不是也有脉紧的情况吗?这是接着那段说的,那么这个到七八天的时候传里了,而自下利,就是传里为太阴病了,原来脉紧,这个骤然间脉微了,脉暴微,可是这个时候有好有坏,如果手足逆冷,那胃气已衰了,是坏象了,这个病了不得了,手足不逆冷,不厥,而反温,这是里气,胃气相当好呀,胃气还强,那么原来脉紧,它没有了,这是欲解之候,虽然烦而下利,这个下利烦燥是一个不好的样子,咱们治下利快了,热天是下利多,要是烦燥这个病都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候,这个病在进展,那么这个烦呢,不是,这个正与邪争者烦哪,虽然它烦燥而下利,不要害怕的,一定好。这段在太阴篇里也有呀,就是“腐秽当去”那条互参就明白了,这个不一定得少阴病,太阳病也是一样的,这个病的邪气非常实,脉紧嘛,那么传里,传里之后了,如果胃气亢盛,这个病邪反而由传里而去,所太阴篇不是有“腐秽当去故也”,这是生机能把这个病自然抗拒了,就是解除了,这很好,所以说这个中医呀,古人这句话是一个自愈名言,所以正邪交争,这个很合乎科学,古人看这个疾病呀,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进展的,它人的机能交互起作用,怎么个机能呀,这个生理呀,就是人体的这个,老跟疾病,要想解除它,就是咱们现在话就是斗争呀,它与疾病老斗争,一时也不息,这个很有道理,咱们这个内经之所以形成,与这个都有关系的,这个要跟你们解释一下,这个人要是有了病,这人体这个东西,受了外界势力它就要抵抗,没有这个本能呀,你象咱们在宇宙不能的,这个病菌有的是呀,就象这个急性传染病也是一样的,他不得病,他就得病了,这个不得病的,是他的身体机能非常的亢奋,一遇到病菌就能马上抵御它,那么这个病呢,也是这样的,有了病了,这个生理机能也会想法子抗拒它,要解除它,可是靠这个自然量力,有时候解除不了,解除不了呀,他就反应为病状了,就形成了这个病状,这是咱们中医正邪交争,咱们再想一想,这个人体呀,万人构造都一样的,不是你这样体质,他那样体质,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大致都一样,抗御疾病呀限于自然的生理结构,他有一定的方面,你看咱们随便拿脑子想一想,人体想要排除疾病,就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从广大体表面,出汗,用发汗的办法来解除疾病,咱们太阳病就是这样,前面已讲过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就想要从广大的体表面以发汗的机理把病邪解除,它解除不了,所以阳气在表嘛,血管又多,达到一个饱满充血状态,脉紧,脉浮而紧,头项血液凝滞样疼痛,感冒都有这样的感觉,体温高了,与外界的差距加大了,觉着有寒,咱们细想想,这些症状是什么呢?你要看看解剖生理学就好了,这个人要发汗以前呀,第一个血管扩张,就是毛细血管,所以内部体液大量输送到体表,干什么?它想出汗,毛孔一开,它汗就出来了,从汗腺就出来了,那热就解除了,可是在另一般的个感冒呀,形成这种太阳病的阶段呀,
达不到汗出,这种准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得这个表证,那么再有一个方面呢,你想一想,人体的构造呀,表不行,他就还想个办法,它就是里,里就是消化道之里呀,上面吐出,下面排泄,他利用这个道理,这也是万人具备的,咱们讲的阳明病、太阴病都是这个东西。它把这个病邪整个驱逐在胃肠之里,就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也是限于自然量力达不到,就即便下利了,这个胃肠的功能呀,它反而自己出了毛病了,病邪还没排出去,自己就出了毛病了,就是所谓太阴病的这种情况,那么反到达不到这个泄下的作用,就是阳明病的那种情况,这就是里,去离表,里而外,就是利用半表半里这个方面,这一方面利用一切脏腑的机能,呼吸道呀,泌尿系呀,等等的方面把它排除,这就是咱们说的口苦咽干少阳病那种情况,这个排除疾病在人体上只有这么三个方面,你想一想,可是这个……就规定疾病反应的表、里、半表半里这么三个部位,是不是的,所以咱们这个辨证,它不是表就是里,再不然就是半表半里,这个不是疾病在那搞的,这就是人体共疾病,它老想解除它,这个人体起个主导作用,所以这个病不离开表、里、半表半里,那么这个机制的反应,要是亢奋,就是人体的机能呀,就是阳性征,要是这个机制的反应弱衰,这就是阴性证,那么这个病位就有表、里、半表半里,这个证的性质的反应不外乎两大类,一个阴一个阳,所以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就六个型,六个基本类型,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这六个类型,它不是这个类型就是那个类型,也有这个类型与那个类型交错互见,这都有的,这就是六经呀,它古人通过临床呀他看到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不容易,他经千难万苦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六经就是这个,可是古人对它呢没法认识,限于当时的科学嘛,我们现在比古人强的多,是条件强的多,不是脑袋比他们强的多,所以他们就是用上经络了,那么这经络受邪发的病,这就坏了,所以就弄一个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都拿经络名给起上了,这个他害人不浅,但是古人也是的,原起他未必是这个意思,可是后世注家在这里就作文章罗,这就把辨证的规律给弄不明白了,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所以现在研究伤寒论,伤寒论怎么个辨证体系呀,说不出来,那么中医辨证施治究竟失治,是疾病自己什么呢,也不知道,我认为这些地方要努力,这个东西就在这个,它是规律性反应,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外规律性的反应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来于人体与疾病的斗争,古人这个体会是很好的,不是疾病孤独在那进展的,它是机体与疾病两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正邪交争,这是很科学的一名话,可是大家都是做口头痰罗,没有好好分析这个东西,咱们这是讲一个是扯远了,可是我说的这个很重要,这个对理解六经还是很重要的,那古人不对就是不对,现在有一帮人哪,对古人……,我认为是错的,他古人那时没法认识呀,好几千年前,就张仲景也是一千几百年哪,他怎么能认识呢,它限于当时科学水平,那么他不认识不等于中医这个科学东西,他这个自然规律还是好的嘛,那么他错了,我们还是跟着错?我认为不对,应该结束它,我就认为这个六经不是这个,与内经中的六经没有一点相同之处,它这个都讲表里相传,那个讲的六经递传,那它对的,而且那里头说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那么这三天,可以发汗,阳明也可以发汗,少阳也可以发汗,它这书不是的,少阳、阳明绝对不能发汗,这怎么能共同呢,它不是共同的,所以这个注家呀,咬定这个经络不放,它这是个大问题,那么这一段不可是少阴病,而是我们讲的这个287,凡是表证的时候,如果邪胜,那么它传里,传里这是一个生理机能,把它由里解除呀,那么如果暴烦下利,由脉紧反细,而手足反温,手足反温,这个古人的看法也不对,这个谷气不达四末,就手脚冰凉,……说明胃气比较强,那么这个不是虚脱的那种情况,这是好现象,邪去正虚之象,所以它要自愈,这个跟那个“腐秽当去”太阴病是一致的东西,可以互看,研究这个东西呀,就得想法,怎么想法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提高,这个是要紧的。
第288条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什么叫恶寒而蜷卧,恶寒就是怕冷,蜷卧是蜷着腿,弓着腰,叫蜷卧,这是恶寒之甚,咱们就这个证侯,古人的看法呀,这是阴寒至极了,就是阴虚而寒,阴寒证,那么这个少阴病,病于里而利,就是病于太阴了,那么这个下利有的时候好,有时候它是坏,后头有,下利止还有死证,它无可下,它那个津液脱尽了,没有可下的,那就是死证,那么这个下利止,虽然恶寒而蜷卧,就象是个虚寒到家了,但是手足不厥而温,跟上面一样的,所以这个卫气呀,人这个卫是生之本呀,卫气存则生,卫气亡则死,有一分卫气,就有一分生命,没有就完了,它这里就是,手足温说明卫气还存在,还可以治,要如果四肢厥冷,卫气已败,必死无疑。
第289条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这是接着那一节来的,当然也有下利的这种情况,这蜷是说明少阴病转入太阴,少阴病没去,可是太阴病发生了。都在这个阶段了。这个阴病见阳则生,这个时自烦欲去衣被,外边这个情况是虚寒到家了,也是恶寒而蜷,这个烦是个热象,也就是正邪相持而烦,这个燥不是,燥是乱也,正不胜邪,咱们不是说正邪交争,在相持的时候烦,不能相持,邪胜正不能自持了,那就燥,燥者乱也,所以这里只是烦,还能相持,而且欲去衣被,这是热在里边相当盛,……这是个好现象,这是也可治的,这都全从自上头少阴病下利说起的,这个少阴病下利可连贯着看,一方面合病,就是少阴与太阴同时发病,也叫少阴病下利,第二个就是少阴病传里而发生下利,就是少阴太阴的并病,也可以叫少阴病下利,这个书没明指出来呀,再者是二者俱有,我们研究这个书呀,无论它是合病,或者是并病,只要是这种情况,这种情不要紧的,看着挺危笃,但是还能治,主要的是卫气没败。
第290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它这个少阴中风它就是跟太阳中风是一样的,它这个没提伤寒,随便说一个,中风如此,伤寒也如此了,就是古人认为是受风邪了,在太阳病里头特别提出二种治法……(32集完)
第291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292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释】:少阴病转属太阴,呕吐、下利、手足不逆冷而反发热者,为胃气不衰,故不死。假设脉不至者,可灸少阴太溪穴七至。
【注】:①吐利,是少阴病并于太阴的重要标志(见太阴病提纲)。病人太阴可关系生死,但不是说必死,其预后还得看邪正交争的结果。太阴在里,是人体御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治疗中不可不预先考虑,给予足够重视,争取防患于未然也。
②手足不厥冷,即无四肢厥逆。反发热者(参见294条)胃气不衰,当有治愈之机。
③脉不至者,即脉不出。在太溪穴用灸法可亢奋阳气,促其脉至。
【按】在汉代时,针灸比汤液运用普遍而兴盛,一提灸少阴,一般都能知道,故不注明穴位。本注选太溪穴系后人经验,故从之,其后世汤液盛行,针灸反衰也。
第293条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释】少阴病八九日传里而发阳明病,故一身手足热。由于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热在膀胱也。
【注】①少阴病,八九日常为表证传里之期,表示病已传里。少阴病,其人必虚,虚寒较重之人病在表的时间甚短,一般用不了这么多天才传里。

②一身手足尽热,知此传阳明也,为热盛于里。少阴病本虚,虚热相搏,扰动下焦的血脉,因而便血。热在膀胱,指在膀胱的部位,不是膀胱之内。
【按】热入血室,有少阳证,有阳明证。109条《金贵妇人产后》的第7条属阳明证,150、151条属少阳证,热入血室还有自愈证,读者可前后互参。

第294条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释】血不充于四末则厥,故少阴病厥者必无汗,谓但厥。若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致口鼻出血,目出血等,其道不一。肢厥者,血本需,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①厥者,四肢逆冷,是津虚血少,血液阳热不达于四末的缘故。少阴病多虚,若虚的厉害则可致厥,真寒而厥者定无汗。
②因厥而无汗,若强发其汗,或发汗不当而使大汗出,必动血而发血证,夺汗者亡血也。
③血出于口鼻或目,即血竭于上。本厥于下,今又血厥于上,故名曰下厥上竭。此证温之碍于血,凉之碍于厥,故为难治,但不等于不治,当知。
【按】少阴病表证亦可发汗,但四肢厥冷属真寒证者绝不可发汗,切记。本条述少阴病而肢厥者,是少阴不可发汗证之一。
自本条以下论转属太阴的死症。
第295条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释】少阴病,恶寒身蜷,虚寒已甚。若复转属太阴而下利,是为重虚。手足逆冷者,胃气已败,故不治。
【注】①开始为虚寒在表的少阴病,后转属为太阴病。身蜷,即蜷着手足,团身而卧。愿屈不愿伸,是恶寒相当严重的表现。
②下利,又手足逆冷,此少阴转属太阴,一派阴寒之象。胃气已败,故曰不治。
【按】少阴病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常二三日并于里而发太阴证,若治不及时,就有死亡的可能,这也是在太阴篇不论死证而放在少阴来讲的原因。
第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释】少阴病不解,并于太阴则上吐下利。若其人烦躁不宁,四肢逆冷者,为胃气已败,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注】吐利,少阴转属太阴的特征。曰躁烦而不曰烦躁,因躁而烦,躁多烦少,主精气欲尽。四肢厥逆,为中气沉衰,阴寒极盛,残阳欲息之象,故死。
【按】手足逆冷是看胃气有无的关键,若于其他阴寒证病并见,则危矣。另外,手足逆冷还应辨寒热的真假。
第297条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释】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胃气不复,精气泄尽而利止,头眩时时昏冒者,为血虚上竭之证,必死。
【按】头眩,时时昏冒者,有似于今所谓脑贫血证。本条所述为精气虚竭所致也。
【注】此少阴病并于太阴。下利止,要辨佳恶。胃气复,利止为佳;里虚已极,无利可下而利止为恶。本条属后者。眩为头晕、头眩者,由于吐利而津液丧失太过所致。冒为头发沉,其重者为昏冒,血虚不足以奉上也。以上都是虚脱衰竭的现象,故曰死。
【按】阳气尽者死,阴血竭者亦死,此阴阳互根之理,兹不赘述。少阴病并于太阴当虑此变也。
第298条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释】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者,虚寒至甚也。脉不至者,血不足而气衰也。因无热,故不烦。神欲离,故但躁。病属不治,必死。
【注】①四逆,恶寒而身蜷,阴寒甚,虚已极也。
②脉不至,血不足,且心脏已衰竭。
③烦者,正邪争,热也。因无热,故不烦。躁者,乱也,躁动无暂安时,只躁不烦,有阴无阳,邪盛正衰,神欲离散也。
④死,孤阴无阳也。
【按】无下利,未传太阴。波及心脏,为少阴并于厥阴。四逆,脉细欲绝者,与当归四逆汤尚可治。但若脉不至,不但血不足,心力亦大衰,尤其不烦但躁,死在顷刻也。
第299条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释】少阴病六七日,已传入厥阴,若气促而息高者,为气脱于上。此大凶侯,主死。
【注】①少阴病六七日,传半表半里厥阴之期。
②息高者,呼吸短促而声音很高。气息出入全在胸上位,吸浅呼急,形容呼吸困难,竭尽全力的状态,为气脱于上的凶候,故主死。
【按】此亦为少阴并于厥阴之死状。上条为心衰,本条为气脱。两条均无太阴病特征,故知系少阴厥阴并病也。
第300条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释】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本有的脉和证。始得之病在表,宜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微细之脉见于沉,可知为寒饮在里。汗出不烦者,暗示原来还有发热心烦,因过服麻黄附子细辛汤,汗后表解而烦亦去也。寒饮未除,故自欲吐。太阴病的为证渐显,急与附子汤温中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因胃虚无力收摄而自下利。复烦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机欲息,难得暂安之象,故终不免于死。
【按】少阴病本虚,若里有水饮,势必转属太阴。其过程由渐至著,先有自欲吐,而后自利、烦躁不得卧。通过这条正告医者,要知防微杜渐也。学者宜与后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汤、四逆汤条互参而细研之。
【注】①微细,少阴脉。但欲卧,少阴证。脉不浮而见沉者,里有寒饮。此少阴病里有水饮者也。
②此亡阳激动里饮的反映。少阴病始得之,有发热而烦者(参见306、309)。服药后,得微汗而热除烦去,以有里饮,虽热除烦去而病未已,反自欲吐。脉沉为寒饮在里的确证,此少阴并于太阴之始也。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烦为无热扰,反映气已不足。汗出促使阳热欲息,不是好现象。
③至五六日,或因误治,或因未治,或因人甚虚,终于并发太阴下利,乃至烦躁,既不得卧又不得寐,此正不胜邪,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按】少阴病传里为里阴证(太阴病)或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以上六条均为少阴转属太阴或厥阴的死证,确属危险凶殆,学者宜细观熟记。吐利为表证传里的见证,宜把握阴阳属性。又阴性病入里时传变迅速,不可等闲观之。
小结
自开始至此,可作为少阴病篇的总论。少阴病与太阳病同在表位而阴阳两种不同的证,历来注家误于经络名称,不承认少阴病亦属表,但以上有三条论述少阴病不可发汗,如不是病在表,列这些禁汗条岂不是废话。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二三日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传里多属太阴,传半表半里多属厥阴。此与太阳病传里多属阳明,传半表半里多属少阳者正好相反。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其死证均于太阴或厥阴时见之,最后诸条乃其例也。具体证治论述于后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犀牛望月 关注

文章收藏:469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