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医学:凡针刺必先诊脉

谨言慎行 关注

收藏于 : 2022-12-03 20:50   被转藏 : 5   


    《内经》云:凡针刺,必先诊脉。但是现在的中医大多数是不诊脉的,就是诊脉也不知道如何凭脉而针刺。在内经里,针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也许我们会认为是疏通经脉气血、补虚泻实等。内经关于针刺的作用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什么叫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呢?这个阴阳在内经指什么?其实是指互为表里的脏腑经脉,比如肺与大肠互为阴阳表里,脾和胃互为阴阳表里,肝与胆互为阴阳表里等,脏腑的阴阳偏盛偏衰都表现在十二经脉里面,是为“观过与不及”,其实就是看互为表里的脏腑经脉是否有一方太过一方不及,或者是左右的同一条经脉是否有太过不及,因为人体左右各有十二经脉。也许左侧的经脉盛,而右侧经脉反而不及,或者左侧不及而右侧同一条经脉太过,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左右同一条经脉的过与不及了,而取穴就当左右而分别取穴,而不是左右一般取同一个穴。

    十二经脉分为六组阴阳。但是人体左侧有十二经脉,右侧也有十二经脉,人体左侧的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互为阴阳表里,而人体右侧的六条阴经和阳经也是互为表里,而表里经脉的阴阳升降失调才是导致经脉阴阳二气偏盛偏衰的主要原因,而经脉的升降沉浮运动失调往往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五味偏过不及、或者房劳起居外伤等原因有关。但不管哪种原因,都容易影响经脉的升降沉浮,进而影响互为阴阳表里的两条经脉对立互生失调。比如怒则肝气上逆,逆而不降,则容易导致胆经不升,这个时候往往会形成肝经盛而胆经虚,通过人迎脉口脉诊,往往脉口大人迎一倍,而脉口弦而有力,人迎沉小无力。那么就需要从阴引阳,这个阴就是指脉口主的五脏之阴,阳就是与之互为表里的阳经。需要通过针刺或者按摩导引、汤药来降肝升胆,从而把肝经盛的经气引导进入胆经,从而形成本来的肝胆升降平衡,互生平衡。

    以以上这种情况来说,却不一定是需要降两侧的肝经而升两侧的胆经。因为人体左右各有十二经脉,左侧脏腑六组经脉互为表里,右侧同样六组互为表里的经脉。但是有些病因只是身体一侧的经脉阴阳不平衡,有的是两侧阴阳不平衡。虽然是两侧阴阳不平衡,但是却不一定都是同一组经脉。在临床诊断的成千上万的病例中,可能左侧是肝胆经脉出现偏盛偏衰,而右侧却是脾胃经脉出现偏盛偏衰,因为人体的疾病并不是单纯的一组脏腑阴阳不平衡,有可能左右几组表里脏腑的阴阳都出现不平衡。比如肝病,很多病人往往是左侧肝经上盛太过,而胆经弱而不及,而右侧的胆经却是上盛太过而右侧肝经却是肝郁不畅不舒,左右肝胆经脉的偏差完全相反,那么这个时候,脉诊的重要性就无与伦比了,通过脉诊可以清楚明白的诊断出左右是哪组表里经脉失出现疾病偏差,什么原因导致的升降失调,如若按照传统的取穴原则,如果肝火太过或者肝阳上亢,往往是两侧一起泻肝火或者平肝阳,但也许这个病人左侧是肝旺阳亢,而右侧却是肝经升发不及呢。又或许是左侧肝阳上亢,而右侧却是人迎三盛,阳明太过而太阴脾土亏虚不及,所以凡针刺,必先诊脉,才能真正明白身体的阴阳偏差在何处何经,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施治。

    真正的阴阳平衡,是左右经脉对立升降平衡,表里经脉对立升降平衡。脉诊上表里经脉无偏盛偏衰,上下俱往俱来,左右正反若太极顺逆相生,脉有冲和柔缓的胃气,脉合四季之更代,方为真正的阴阳平衡。人以天地之气升降交合而生,人的生命状态,就是天地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周而复始的升降沉浮、对立互生、交替反复的阴阳太极运动,经脉不能正常对立升降互生就是疾病状态,如果这个表里左右的经脉运动一旦止息,阴阳离决不能互交互生,而人体的生命也就告完结,

    在临床中,通过脉诊的结果来调理左右上下的阴阳表里之偏盛偏衰后,对症用针,能非常迅速的改善病人的临床病症,并且是针对病人的病因进行治疗让阴阳表里回归正常,一旦治愈,很难反复,是为真正的标本兼治的疗法。现在临床医者大多数都不明白人体的阴阳二气的往来对立互生运动,也不会以脉诊侯周身经脉的虚实升降,而临床取穴往往流于以穴对治病症(注:临床上一个病症往往有数十个穴位可以主治,该取何穴是为对症呢,又有些人喜欢取全息针法,但这种针法不能真正平衡阴阳,对于急性病倒有刺激疏通气血的功能,取一时之效,对于慢性疾病,却很难根治。况且人身无处不全息,又该取何处全息穴最为对症呢?,而不是以经穴来调平衡表里脏腑的阴阳经脉平衡,所以往往疗效不高,好的不知道为什么能治好,无效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如果取穴反而加重了经脉的偏盛偏衰,虚虚实实,导致疾病加重,医者也是茫然无知,不知所措。中医有道,病有道而来,则有道可去,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道在我们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而为医者,最重要的是从道而理變人身阴阳,进而来指导临床平衡阴阳,恢复患者健康。而这个人身之道就是阴阳二气在经脉中的对立互生,所谓阴阳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也。除此之外,内经并无后世所谓的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说,内经就是表里脏腑的阴阳平衡。

    所以,从脉象中把握左右阴阳表里二经的太过与不及非常重要,不然,怎能做到真正的补虚泻实、以有余补不足而达到阴阳平衡呢?

附临床病例:

某女,43岁。2016530号诊。

症状:乙肝大三阳,但前几年来一直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有脾大、肝纤维化。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乏力、肝区不舒,两侧腰部靠近肋骨的地方刺痛;肝区有下坠感、闷而不畅,偶尔刺痛;心脏部位有时也有刺痛感,深呼吸的时候刺痛感明显加重。年前容易生闷气,年后脾气暴躁;头蒙似供血供氧不足。从今年有症状后没有食欲;近几天有时寒热往来,口干,偶尔口苦,眼蒙而涩;小便黄,喝水少则如浓茶。

脉诊:右脉口弦细,脉硬而不柔和,略显乏力;右人迎寸部大脉口一倍,脉弦。左脉口寸关弦劲有力大左人迎一倍,一息四至;左人迎沉弦偏硬,小于脉口。

舌诊:苔薄略黄,舌下络脉明显怒张

脉诊显示左侧肝经上盛,大人迎一倍,而人迎胆经不及;右侧却是人迎大脉口一倍,病在足少阳,为少阳胆经太过而脉口肝经上升不及。从脉处方当左侧降肝升胆,右侧降胆升肝。嘱咐患者素食为主,肉食伤肝也。

赤芍、白芍各15克、丹皮12克、虎杖15克、丹参20克、地龙7克、鳖甲12克、蒲黄6克、川牛膝12克;柴胡20克、生晒参12克、生白术15克、瓜蒌皮15克、茵陈15克、地耳草20克、黄芩8克、酒大黄6克、炙甘草6

取穴:左侧三阴交、太冲、阳陵泉、合谷、外关,降左侧肝经而升少阳经脉为主;右侧内关、阴陵泉、曲泉、足临泣、侠溪,右侧降胆经疏厥阴经为主,兼取阴陵泉健脾化湿。

针后肋部不适消失,疲乏消失,针刺留针时身体轻飘飘异常舒服,不愿意拔针。针后第二天感觉良好、精神良好。

2016年818号检查,治疗两个半月后乙肝大三阳转阴,转氨酶等指标正常;唯独显示肝实质弥漫性损伤,此为肝纤维化未能痊愈,还需要改善肝中气血运行。原方加红花5克、当归尾12克,两天喝三付,继续服用。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谨言慎行 关注

文章收藏:188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