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来一笔画个“圆”,成就千古名画: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界外之趣

小妮 关注

收藏于 : 2022-12-03 09:18   被转藏 : 1   

“来,左边跟我一起画棵松,右边画一个浑圆。”

在整个古代中国画历史里,大概找不出第二幅这样“莫名其妙”的作品:乍看觉得作者一定是乱来,转念又觉得定能从中品出点什么,画里画外透露着一股中国文人最爱琢磨的“画外之韵”。这幅画就是元代画家朱德润的作品《浑沦图》。

《浑沦图》元朱德润 纸本水墨纵29.7厘米横86.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1/朱德润的作品都这么“出格”?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平江(今江苏苏州)人。他的绘画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同时又融入了元代的风格,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在仕途上,朱德润曾在元仁宗、元英宗两朝为官。后因政治斗争,被执意选择归隐故里:“东曹兴遂秋风起,长揖齐王归故里。托言鲈脍与莼羹,远害全身良有以”,可以说道尽了朱德润归乡避祸的微妙心理。在他眼里,仕途早已是“宰物者不吾与”的身外物,此时他的内心属于“归饮三江食吴门莼”的画隐之境。

安居归隐生活的朱德润,绘画组品多以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为主题,极具个人风格:画风随意飘逸,没有界画的束缚。如《秀野轩图》,全图用笔疏秀,墨色苍润清逸,设色淡雅,也是其在世所绘的最后一幅作品。

《秀野轩图》

朱德润画作存世较少,绘画类作品仅包括轴、卷、小品仅七件。从传世的作品来看:《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山水直幅》等,是相对工整的山水绘画,并不是想象中多如《浑沦图》般“出格”。那么,作者在《浑沦图》中的“神来一笔”,是想表达什么呢?

《山水直幅》

2/我们看“圆”时都在想什么?

浑沦,义同“混沌”、“太极”、“无极”等形容道之初始状态的名词,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义同“浑沌”。《列子·天瑞》:“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那么朱德润为什么要用“古松”与“圆”来表现“万物之初始”呢?


《浑沦图》左侧古松盘出,宛若游龙,气势蓬勃,树上藤蔓攀缘,飘逸斜出,用笔劲健飘洒、墨韵温润雅秀。右侧淡墨一“圆”,是“日”,也可是“月”,更像是天地之处的还未“爆裂绽放”前的浑圆状态。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浑沦图》的题跋进一步探索:

浑沦图,浑沦者不方而圆,不圆而方。

先天地生者,无形而形存。后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

一翕一张是,岂有绳墨之可量哉。

关于题跋文字内容的争议,世说纷云,总结起来有二:

1.     天地源于气说。认为“圆”代表“道”,而“道”就是天地未分时最原始的统一体。气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

2.     暗指“元朝”说。认为“圆”暗指“元”,暗示作者生于“元朝”,却不郁于朝廷,隐居于山石(古松)之间。


《周易》中,视“圆”为化生万物的根源和生命最高境界,用圆形的阴阳流转来表达“不

滞”,所谓“天道寰、地道方”,有圆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浑沦图》中左边“精美描画”的古松与右边的“极简一笔”的圆圈,形成“万物野蛮生长”与“宇宙之初”的强烈对比,表达了朱德润对世界的认识及宇宙观。

而最后一句“一翕一张是,岂有绳墨之可量哉?”,更像是朱德润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可以在“浑沦”的隐居中怡然自得,也可以在“浑沦”的风气中出仕为官,这一张一合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衡量标准呢?

3/国画的画外之韵、界外之趣

国画之妙,就妙在“画”外之音、“境”外之趣。对国画的欣赏,除了构图、笔法、用墨、润染基础功夫之外,古人更讲究作品的气韵、趣味。

1/气韵

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国画欣赏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宋代画家马元的《十二山水》,通过波浪把洞庭湖的“微风”“有形”而画之。通过层层的细密的波纹,让观者仿佛被洞庭湖轻柔的风包裹,实在妙极。

宋·马远《十二水图》洞庭风细

2/趣味

趣味性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旨趣,兴趣;二是滋味、味道。通过作品传递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趣,表达独特的个人色彩。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他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的灵魂。甚至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有无数粉丝被他的画作趣味吸引:如果你对生活不满意那么就翻它个大大的白眼吧!

朱耷《鱼乐图》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国画作品呢?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妮 关注

文章收藏:259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