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哲学的鼻祖

让你心动 关注

收藏于 : 2022-08-12 18:18   被转藏 : 1   


来源:《西方哲学史》

作者:张志伟


在古希腊哲学中,除了古希腊三杰,爱利亚学派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可以说是存在哲学的正式开端,从此引发了后来几千年的哲人对存在的思考。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硏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而,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一)克芬尼的一神思想

克塞诺芬尼(Ks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前540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科洛封,据说25岁后便开始在希腊各地流浪,后来定居在爱利亚,也有材料表明他在90多岁时还过流浪的生活,写过一些叙事诗、讽刺诗和哀歌,可能是一位游吟诗人

从现存的资料看,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神、关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首先,神屋惟的。“惟一的神,在所有的神祗和人中最伟大,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都和有死亡之物不同”。其次,神是不动的。“他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时间到不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力地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最后,“他全视、全思、全听”

神是惟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塞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而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

(二)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爱利亚人。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埋长诗论自然中。

论自然—开头,巴门尼德就以浪漫的神话色彩和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体现了巴门尼徳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如:

第一,存在是惟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惟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联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存在惟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住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于理不通。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面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惟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的这个惟一的、永恒的、不动的、完满的、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因面能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存在”概念在语言学上与印欧语系所待有的系词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巴门尼德所用的“存在”(toeon)概念,是希腊语中系动词“是”(eimi)的中性动名词(后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主要使用的是中性现在分词toon),有普遍抽象的存在和诸存在物两方面的含义,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通常可以译为"是”、“有或“在”,我们釆取约定俗成的原则,姑且译之为“存在”。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对事物的述说(判断)与事物本身尚未区别来,只要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真的,它就是事物本身的现实状态。当自然哲学家们企图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寻求永恒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发现、没有哪自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在一个判断中(“S是P”),主词与宾词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变的惟有这个“是”。言之,一切事物都“是”、都"存在”,不过其中的事物总有一天将“不是”、“不存在”,然而“是”或“存在”却不会因为事物的生灭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是”或“存在”就是使事物“是”或“存在”的根据,因而与探寻时间上在先的本原的宇宙论不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存在,它虽然还不就是但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为后来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奠定基础,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所说的存在仍然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性直观的色彩(如“滚圆球体”的比喻),尚未达到最普遍最抽象的程度。

巴门尼德虽然通过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方式,将自然万物与存在分离开,而且并没有深入考虑两者的沟通和统一问题,从而给以后的哲学家例如柏拉—道难题,但是他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摒弃自然哲学的程度。因而在结束了“真理之路”的探索之后,巴门尼德按照“女神”关于对常人的意见也要加以领会的指示,就转向了他所谓的“意见之路发表了对万物本原的意见。他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和冷是事物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宇宙论解释。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的深远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再次,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治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尽管巴门尼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时却没有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虽然新颖、深刻,但是却由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明显抵牾,从而使他的思想很难为整体水平尚处于直观表象阶段的同时代学家们所理解和容忍,因此难免遭到非议。当时人们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存在”的两个要害之处,即单一和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生芝诺便站出来为存在论进行有力的辩护。

(三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盛年约在公前464—前461年)出生于爱利亚城,据说是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因反对僭主而被杀

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而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自己明确指出,他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的人”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据后人记载,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如果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即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因此,“如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大会大到无限”。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事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就是可数因而是有的。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因为在存在的东西之间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他中介,所以存在着的东西便会无限多”

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据亚里士多徳在物理学》中的叙述,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

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努,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乌龟则得最慢。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迫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第四,“运动场”。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吋间上出现矛盾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到的第二个结论。

芝诺的上述论证,除“运动场’显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之外,其余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患考,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他的论证方法亦对论辩术和逻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四)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

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是萨摩斯岛人,曾被选为海军统帅。从文献上看,麦里梭的思想明显属于爱利学派,然而关于他是否巴门尼德的学生,抑或是不是爱利亚学派的成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根据,许多学者采取存疑的态度。麦里梭在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正面论证,并且修改了巴门尼德的两个论点。

首先,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存在的其他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他证明了存在的单性。“任何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当是单的;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会受到另一个的限制

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惟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就不再是单一的了。“

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这种观点,从反面启发了原子论者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当然,爱利学派的存在论思想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们所接受,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发出了挑战,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存在与非存在、单一与众多、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觉之间的对立,这就迫使同时代或稍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把哲学思维引向了深入。


点击右下角“写评论”可以添加评论


哲理、思辨、学识、意见

关注即可自定义搜索

长按两秒,快速关注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 核心成员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让你心动 关注

文章收藏:6627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