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行先生《太极拳杂记》摘录

cat

收藏于 : 2022-08-10 13:22   被转藏 : 1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马天行先生(1898—1958),原天津市海下人,解放前在南京任银行职员,后转至北京任职,在北京期间,跟随陈发科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解放后,马天行先生调至天津火车站货运处工作,首先开始在天津市海河广场桥畔传授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并很快培养出了一批陈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传承陈式太极拳的骨干队伍。当时随其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数达数十人,其中明桐林、王训芝、曹金祥、曹树德等人对后来继承、推广和发展天津市陈式太极拳运动起了较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期间因肝病受刺激突然大出血而于1968年逝世,享年约70岁。上述事实表明,马天行先生是天津市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先驱者,对陈式太极拳扎根天津功不可灭。

   马天行先生一面传授陈式太极拳,一面重视对陈式太极拳进行理论研究,经常将有关论述陈式太极拳的文章和著作中的要领方法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并将体会用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分发给弟子们练拳时参考和遵循。其弟子们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太极拳杂记》为名汇编成册,在内部流传参考。现将其中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的理论成果论述摘录如下,希望能对我们后辈学者直到一定的指导与提高。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是陈微明根据杨氏口述记录下来的,对于初学太极拳的原则和方法,是一个学习太极拳的规范。

   

 ★老子曰:“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譬如草木,其枝条柔软难折者,必欣欣而向荣。而其枯梗一折即断者,必槁死,此人人所知也,人何独不然?故无论老少,柔和者必少病,强硬者必多病,可断然无疑。初生之婴儿,全体柔软,纯是生机,及其壮也。渐刚强,至老而愈僵矣,由是生机渐入死机。太极拳者,是使强硬者复还为柔软之术,是反死机而回于生机之途,所谓复归于婴儿者是也。

   

 ★拳术到现在发展已有一百多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姿式名称,又分为几手,有的多至一百七十几手。你说在古时就有这么多种拳术么?回答说肯定没这样多。原因何在呢?这就谈到发展规律了。发展规律就是以上引证的社会事物全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有简单到复杂这样发展,拳术也不能越出这个规律。……全中国解放后,经过党的领导,中央体委的提倡挖掘各种民族形式拳术,统计有百余种之多,这就是从古到现在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的。太极拳何独不然?

   

 ★一个整体势子,拆散为零碎的、枝节的、不完整的小式,它的接骨逗[斗]荀处,就难取得连贯,不连贯就变为疏散,疏散则缠丝劲不足,缠丝劲不足就无法以四两而拨千斤,不能以四两拨千斤,就不能抵御对方刚强之力。


★陈氏的推手方法,虽然在一面顺势的,而走起来各方面都有,包括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推起来有规矩,而不囿于规矩,灵活的很,因敌变化而变化。八字用法绝不死板,所谓精巧神奇,谱上说的没什么过分。   


★陈氏对推手没有三年以上熟练太极拳功夫的人不教推手(陈氏名为擖手)因为推手不能迁就,迁就对初学的人既得不到技术上的应用,反给教的人弄成坏习惯,临到用时也就减掉作用。陈氏的推手内中带着散手,可说完全是技术性的,是对待敌人的。这种推手非具有深功夫不可。

    

★总起来说:陈氏太极拳有缠丝劲,可说能使健康和技术相结合,学起来较难,学的人所以不能普遍。杨氏太极拳对人健康有好处,虽技术性稍差,但简单易学,所以能够普遍。人的性情大都舍难就易,况且杨氏太极拳在北京发扬多年,传遍全国,学的人又是先入为主,基此二因,所以学陈氏的现在还是少数,学杨氏的自然普遍了。至于形式问题,陈、杨、吴、孙在形式上虽有其区别,而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全能增进人的健康。我认为初步练习可以先练杨、吴、孙的太极拳,若向高深发展再研究陈家的。这是由容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练拳也和吃东西一样,不能看到外表形式不同,就大惊小怪,你应该尝一尝各样的东西的滋味,就能知道这样东西对人有什么益处了。

    

★人人都知道前辈拳技的高超,但是他们的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期的千锤百炼而来的。

         以上摘自“书评一关于吴志青所著《太极拳正宗》”(1961、1、5)


★教授太极拳是一个细致、耐烦、复杂艰巨的任务。当教的时候,就应特别需要从每个人的体质的差别出发,比方老年人或是青年人,体壮的或是病患的,以及妇女儿童,都应当按照不同具体情况,采取因人而施的方法,不能笼统对待,强求一律。譬如老年人、体弱者、病患者,就应当以高架子,用轻柔的方法教他们;青壮年就应当用低架子,带一点刚劲教他们;儿童就用更低的架子,以刚劲教他们;妇女也在年龄、体质不同方面分别去教,尤其告诉她们生理的常识,在经期不能练拳,也是应该注意的。


★为什么教法不同呢?因为老年人、体弱者,病患者,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使他们筋骨多疲劳,勉强去活动,也不叫他们勉强去记,多费脑力,让他们今天活动活动,明天活动活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这种方法,会使他们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恢复起来。我用这种经验教好了很多病人。青壮年因体格好,性情爽朗,就让他们在架子上加点刚劲,动作上快一点,这样就引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教他们柔里用刚,在快里找慢。儿童身体是腮质的,筋骨是柔软的,正在发育时期,记忆力强,教他们用刚劲练习,就可帮助增加他们的筋骨体力的迅速发展,同时教他们最低的架子。他们既无疼痛之患,并且在学习上也无困难之处。          

 以上摘自“教授太极拳的方法”(1961、2)

    

★“心静”的目的,是为了专心练拳,使意识和动作密切结合,绝不是使思想变成了“真空”,实际上这种“半睡眠状态”或“思想成真空”,不是连集中思想“练拳力的思想”也没有了么?

    

★若以“沉而不僵,轻而不浮”解释“刚柔相济”还不够深透,我再补充两句:“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则近乎“刚柔相济”矣。

                        以上摘自“读报感想”(1961、2、10)

    

★每见陈发科先师对来访者,在比手之时,很视为平常,并不在意。事至物来,随感而应,无入而不自得,取之左右逢源,即因势利导,应机而发,批隙导窥,悉中肯綮。既使对方佩服,而自己并不费力,要不是功夫精纯,经验丰富,就难得这种从容和平的态度。          1961、2、14

    

★不知拳术进展,无有穷极,进一步(境)又有一境以相待也。学拳之法,贵乎恒而有渐,以现代语说,就是坚持有恒,逐步发展。其功必由近而远,其效必由渐而久。久而纯熟,则无入而自得。    1961.2.15(即正月初一)


★练太极拳之法,亦应效法气功。宜降则降,宜升则升,静以守之,虚以合之,运之以意,而未当有意;得之于心,而本无心。动而与天行之健,其动则静中之动也。静而与地体之凝,其静乃动中之静也。本无为而至简,并无奇怪,是以骇人听闻,庸师好为新奇可喜之论以欺人,殊可耻也!

                                      1961、2、16

    

★著书立说,没有可靠依据,又不作详细调查找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只凭意断、传说、附会,人云亦云,那就难免杂凑成篇,不实不尽的毛病了。

                    1961、2、24“书评——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

    

★毛主席在论述战略问题的时候说过:“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后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我是喜欢研究太极拳原理的一个,我觉得主席这段话,可作太极拳术上精辟的注释。人人都知道太极拳是强健身体最好的运动。但从技击上讲,无论哪一势,都是防御和进攻对方的手法,多半是先引后击的形式,最显明的势子,如“懒扎衣”的右手右臂欲右先左的弧形;“单鞭”的左手左臂欲左先右的弧形;“云手”的左右手、肘,臂、肩动作的弧形,最容易看出先引后发的方法。为了前进而后退的势子如“倒捻肱”,“退步胯肱”……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的势子,有“金刚捣碓”,“野马分鬃”,“懒扎衣”、“云手”、“斜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的势子,有“白鹤亮翅”、“撇身捶”、“闪通背”、“高探马”、“玉女穿梭”、“前招后招”……以及整个套路,无不是应付对方(敌人)而创造的各种战略战术的方法,正与毛主席所论的军事形式,不谋而合,所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1961、2、28“太极拳术的一面”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和美太极》公众号是微信团队邀请参与商品、图书等返佣商品测试平台,在文末提供部分优秀书目、商品供大家参考购买。点击进入下方网站。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cat 关注

文章收藏:503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