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子的邦交思想(下篇)

枫林 关注

收藏于 : 2022-08-09 15:42   被转藏 : 1   

    老子的邦交思想"大邦者,下流","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主张大国、小国之间以相互处下不争的态度,求得相互理解、信任而达到和平共处,这是世界和平外交之上策。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老子的说法,只在原始社会的结绳年代没有战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直到老死都不会发生因战争逃离家乡,人民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除此之外的以后年代,社会进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阶级社会,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你争我夺,世界极不太平。

    就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正是诸侯国纷争、相互兼并的战乱时代,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如果在这样混乱的年代,有开明的君主以「道」治国,怎样才能独善其身呢?以怎样的战略主张既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又能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而立于不败之地呢?下面谈谈老子的主张。

    (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以道佐人主者",就是以道辅佐君主的国家,也就是君主以「道」治理的国家;

    "不以兵强天下",就是不以军事力量称霸于世界;

    "其事好还",这个"其事"是有所指的,是指下文几句话所说的"战争",战争会破坏家园,战争会带来灾荒;"好还"是说,如果国家不以兵强天下,就有财力、物力、人力打败侵略者,迅速恢复家园,这就叫"好还"。

    连贯起来的意思是,君主以「道」治理国家,不以军力称霸于天下;如果国家遭遇什么灾难,就有能力迅速克服,取得完美的结果,恢复常态。

    老子这几句话的落脚点是"其事好还",无论出什么乱子,是要其"好还",而不是束手无策不可收拾。要想得到"其事好还",就必须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加以应对。而"以兵强天下"就是把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花在军事上,忽略国计民生;再加上以武力称霸世界,必然发动战争去攻打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要消耗大量的国力;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侵略者不是以失败而告终。老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强调"不以兵強天下"。又从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来看,诸侯割据,纷争不断,国与国之间关系紧张,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针对这种局势,老子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的策略,确保国家生存,不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要申明一点,"不以兵强天下"不是否定发展军事力量,不仅不否认而是要加强国防军事的力量,常备不懈,随时保持战斗力,稳、准、狠地消灭来犯之敌;只是不以这种军事力量去征服别的国家,称霸于世界。老子的这个思想,在《老子》六十九章就讲到不要有轻敌思想,"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就是证明。

    下面具体讲"其事好还"的"其事"是什么事呢?

    (二)其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说的就是战争。战争涉及的双方,一方是侵略者,另一方是被侵略者;这种战争的战?一般发生在被侵略国的土地上,双方交战所到之处,大片农田庄稼被毁,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田地荒芜,荆棘丛生,粮食无收,一?战争就是一次巨大的灾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遭遇战争是国家最大的事,尤其是被侵略的国家,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对于一个"不以兵强天下"的国家来说呢,老子认为"其事好还"。这就是说国家有能力打败侵略者,即使战争带来了创伤,也能尽快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下面就讲"好还"。

    (三)好还:对于"不以兵强天下"的国家来说,摊上战争了,其事好还。关键是要强调这个"好"字,怎样才是"好还"呢?

    1、"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这一句话讲的就是"好还"的"好"和"还"的结果;从语法上来讲这一句是连贯复句,前分句和后分句讲的事是连贯的不可分的;前分句又是以"而"连接前后两项表示顺承关系的句子。前分句的"善"是动词,"有"也是动词,"善有"在一起,"善"就活用为副词成为前分句的状语,"果"是"有"的宾语,;"而"是连词,"已"是动词;前分句的意思是,(君主)指挥英勇善战的军队,一鼓作气打败了侵略军,取得了保卫战决定性胜利之果,就马上停止战争。

    后分句"不以取强"的"以取"是"不强"的状语,"以"是介词,"不强"才是谓语;把它展开就是:不要以占领战败国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而称霸于天下。

    为什么说这就是"好还"呢?不以兵强天下的国家,君主以「道」治国。君主守「道」,万物将自宾。君主爱戴百姓,百姓拥戴君主,君民一条心,试看天下谁能敌?这说的是精神力量。以「道」治国,"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国家富足,人民生活丰衣足食;国家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发展国防建设,建立英勇善战的军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人敌?这说的是物质力量。

    精神力量+物质力量=君民一心+军民团结,就可以打败天下侵略者,但"不以取强"。这还不足以说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吗?

    (四)巩固胜利果实,建立繁荣、兴盛的国家,永不逞强。

    1、"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这三句是讲取得了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成果,一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二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劳,三不要骄傲自满,做到这三条对巩固胜利果实至关重要。

    2、"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取得了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成果,不得停滞不前,向继续努力,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但不得逞强,称霸于天下。

    不以兵强天下的国家,凭借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还有英勇善战的军队在国君英明的指挥下,定能消灭来犯的侵略者,取得卫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同时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称霸于天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巩固胜利果,继续努力,使国家永葆生命活力,当取得一个一个胜利果实的时候,永不逞强。老子从这一个侧面,再一次阐明了"以「道」治国"是最正确的选择。

    (五)"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不以道治理的国家,就会陷入"物壮则老"周期律,由老则走向死,这个国家就灭亡了。

    "物壮则老"是生物生存的周期律,植物、动物、人类都逃不脱从生到死的规律。比如人类,从娘肚子的生出来,经过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终死亡。从婴儿到壮年,是人的肉体生长发育期,到了壮年,是人体生长发育期的顶点,到了这个项点人体生长发育停止,人体开始衰退,逐渐变成老朽,直至死亡,这叫"物壮则老"。专指生物体从生长发育到生长发育开始衰变的拐点,叫"物壮";不是说生物体长得很强壮,很健壮,就判定它"物壮则老",不是这个含义。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意思是"物壮则老",它说的不是「道」;「道」是什么?"道」是永生不殆,不存在"物壮",也不存在"老",所以「道」不是"物壮则老";既然"物壮则老"不是「道」,那么早就应该停止执行。

    老子说这么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一看原文里,有"不以兵强天下","不以取强","果而勿强"一连讲了三个"强";这个"强"字在老子哲学里,是僵尸、枯槁一般的死之徒。与现代语讲的"强大"、"坚强"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以兵强天下"、"以取强天下"、果而强天下",等于这个国家自己把自己置入了"物壮则老"的周期律,必死无疑。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不是「道」,要尽早停止,采取"以道治国","不以兵强天下","不以取强","果而勿强"的善行,国家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永存不殆。

    老子为什么说"以兵强天下"是"物壮则老",必死无疑呢?在老子认为,以兵强天下的这个"兵",是"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就是武器,是杀人的凶器,是人人都厌恶的东西,不吉利之物。如果,被贪婪的国王所拥有以逞强于天下,对外势必侵略别的国家,以杀人强占别国的领土为快乐,这必定遭到被侵略国人民的拼死反抗,"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对内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富贵而骄,必激起人民的奋起反抗,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武力称霸于天下的国家,必将以失败告终。

    终观历史,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的世界,强梁者不得其死。德国希特勒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美国侵略朝鲜、越南,无不是以失败告终;就是美国攻打了伊拉克、利比亚,绞死萨达姆,杀死卡扎菲,但由于人民的反抗,美国人在这两个国家呆不下去,草草撤军了。为什么在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恐怖袭击频频发生?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物理学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理,这些国家的决策者难道就不懂吗?

    老子主张大国、小国、国与国之间,以"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者,下流"的原则,实现和平共处;老子还主张以道治国,不以兵强天下,但必须以哀兵的英??善战打败一切侵略者,维护国家安宁。对于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以取得胜利为善果,停止战争不以占领战败国而逞强于天下。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永远不能停滞,发展是进行时,永远没有结果;国家如何的繁荣昌盛,都不要逞强称霸天下,国家才能永生不殆。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以经济强大称霸世界,意味着"物壮则老",老者必死;以武力称霸世界,到处点火挑起战争,玩火者必自焚,强梁者不得其死。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和平。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枫林 关注

文章收藏:252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