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德国古典哲学

just 关注

收藏于 : 2022-07-05 15:46   被转藏 : 1   

我为什么喜欢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人2016-12-02 

我为什么喜欢德国古典哲学

张伟

本文系作者投稿

很少有人天生喜欢抽象的东西。当我们开始对《纯粹理性批判》、《小逻辑》等感兴趣时,大多数是因为我们遇到了让我们难以释怀的事情,例如困境、感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思索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思索的深入,会发现最难以克服的,往往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认识层面、观念层面的。要解决这些层面的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思想工具,德国古典哲学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正在于此。

我从高中开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不怎么顺,这确实让人扫兴,但也让我不断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反思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但有时竟也能乐在其中。这篇文章从我的阅读经历出发,描述了我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思索。文章分为七个部分,从我的阅读、求学和工作经历出发,到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的思索,都可以归结为:我为什么喜欢德国古典哲学?当然不是因为纯粹学术上的趣味,而是因为这种哲学能够带给我启发,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进而与外界更好地关联起来。

一、高中和大学阶段,被纯粹的思维所打动

上高中时,学校附近有个旧书铺,老板经常从外地进来不少书,据说进的时候是按斤收购,但卖给我们的时候是按页算,一页一分钱。我的第一本《小逻辑》就是那个时候买的,零头不算,这本书花了我4块钱。《小逻辑》好是好,但当时只是零星地看懂一点,就是现在,也不敢轻易打开。但我也由此感知到这种哲学很值得进一步探索。

高中时最先通读的是从亲戚家借来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其文辞深深吸引,对其加以批判的《纯粹理性批判》更是神往不已。当时所在高中的图书馆的书目中有《康德文集》,不过始终没找到。直到又从亲戚那里借到一本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据说爱因斯坦曾深受这本书的启发(后来又看到爱因斯坦说自己又受到过休谟的启发,他甚至还说从《卡拉马佐夫兄弟》那里受到的启发比从高斯那里获得的还多)。客观说,即使没有牛顿,万有引力也会被其他科学家发现,即使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也会很快浮出水面,因为科学已经积累到那个阶段了,是时代产生了科学家,不是你真的多么天才。微积分不是也由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和爱因斯坦同时代的科学家同样可能发现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说他受康德、休谟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这些就像他会拉小提琴一样,只是爱好而已,是你的成就让你的这些爱好生辉,而不是反过来。

刚上大学,在学校附近书店看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下子就扑上去了,生怕给别人抢去。记得当时是大一下学期,因为年终考试有1500米跑,我每天晚上就三件事,第一件,读专业课书籍,第二件,读《纯粹理性批判》两页,第三件,去操场练1500米。这样坚持到六月份的某一天,当时读得心花怒放,直到224页,我现在还清清楚楚记得,自己微笑着合上书,不敢再看了,思维已经临界,要再多看一页,那我至少也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直到医院不复回了。但那种被纯粹的思维所击中的快乐,是再也没经历过了,一直到现在,这本书仍是我最爱也是最怕的一本书。康德从天上盗下来的是什么火啊。

二、读研和工作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我在宁夏大学读研时,师从王岩森教授,王老师在给我们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第一课时,让我们阅读和分析的第一份材料,就是康德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因为康德的启蒙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思想文化有巨大的助推作用。这是一篇短文,但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而及时,文章讲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进而,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为什么要有勇气,因为神学已笼罩西方哲学一千多年,各种阻碍社会前进的思潮不断混淆着是非,“自我”要冲出樊笼,是需要勇气的。冲出去还要能收得回来,这更需要勇气。摆脱自缚,自我引导,让自己的理智勇敢地指导自己的行动(胆小的理智就不是理智),正是康德所希望的。

第一个真正理解康德的哲学家,应是他的超级粉丝——费希特。费希特崇尚的是自由意志,他认为“自我”是无限而纯粹的活动,分为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两方面。其中,“实践自我在限制面前,一方面感到受压抑,产生强制感,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努力超越限制,它又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感乃是真正的生命原理。”这种实践,说直接点,就是行动!费希特曾呼吁:“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万恶惰为首,善就是行动,“只有人的行动,才是决定人的尊严的东西。”而要行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智,二是勇气。费希特曾在给未婚妻的信中这样介绍康德:“这种哲学,特别是它的道德部分(但这部分如不先读《纯粹理性批判》是不可能弄懂的),对于一个人思维方法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这里的“道德部分”,也即康德所谓运用理智时需要的勇气。对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看到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而自己只能在头脑里起风暴的德国哲学家来说,最渴望拥有的,就是行动的勇气。

参加工作后,我也时常去想,何止现当代文学,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所面对的,不也是这三方面的问题吗:如何面对“自我”;如何做到有理性;如何将自我与外界真正关联起来。对第一方面 ,我们提出了“立人”,真是巧,鲁迅的本名就是周树人,中国现代最勇猛的斗士,关注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对第二方面,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理性”的价值,真是毋庸多言。对第三个方面,可参照第二个方面理解。是不是中庸得太久了?

三、欧洲的哲学复兴,以德国为中心

德国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哲学方面的复兴。说是复兴,肯定前边已经兴盛过,在欧洲指的就是古希腊时代兴盛的文艺和哲学。在古希腊,文艺崇尚表现人体,哲学上,苏格拉底那句“认识你自己”真是振聋发聩。直到尼采,这位宣布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也说出“恢复你自己”的话,来遥相呼应古希腊,因为那是源头,不仅是哲学源头,更是思想源头。每一位哲学家,都要挣脱前人的桎梏。对康德来说,首先的障碍就是休谟。休谟最大的问题不是他的中世纪式的有神论,而是他已经开始不讲形式逻辑,这是触犯整个西方学术界底线的行为。即使在中世纪,那些真正能够影响深远的学者,也都是谨遵形式逻辑的规则,例如托马斯·阿奎那。但休谟摈弃了这个规则,康德于是以此作为突破口,用自己的理论接续古希腊时代既讲形式逻辑又重视“自我”的传统,并因此重塑了西方哲学。

四、休谟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代表人物

要理解德国古典哲学,首先要了解一下休谟,下面将休谟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现象级达人简要概括一下:

休谟:否认因果,归于神旨,人生偶然,依据经验。

康德:我能认知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费希特:注意你自己,哪有什么神?回到你的内心,思维创造存在。

谢林:内与外绝对统一,统一到无意识、甚至非理性。

黑格尔:精神派生万物,过程是这样滴:绝对理念首先由自身的发展而外化为自然界通过进一步发展克服了外化,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即绝对精神中)完成对自身的认识。

从谢林开始,德国哲学出现了非常容易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的因子。

从康德开始,重新发现“人”。康德的哲学被认为是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由此,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由神转向人。对认识主体、认识工具本身进行反思,是德国古典哲学最核心的工作。即使对于我们现在的学术界,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仍是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

五、康德的读者分两类

康德的读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哲学专业的人,二是对康德哲学感兴趣的人。真正哲学专业的人,我也接触过不少,记得其中有一位学者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哲学专业的学生“一辈子不读《纯粹理性批判》也没关系。”因为《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蕴含的形式逻辑,在任何一个上得了台面的西方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如果你的著作不符合形式逻辑,那根本不可能被学术界所接受,更不用说成为经典。明代思想家吕坤同样也在《呻吟语》中有句:“《太玄》虽终身不看亦可”,同样的道理。在《太玄》和《纯粹理性批判》中,真正引人入胜的在于提出的问题和设定的框架,其宏大和繁复的程度,是一般研究者根本无法进入的。就像《天龙八部》里,虚竹应征西夏驸马时的那个场面,墙上那些武功秘籍,不是一般的功夫高手所能练的,因为你内力还不够,执念还太深。

六、康德与庄子相较

康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形式逻辑规律不用多说,这里谈一下他的“二律背反”。康德二律背反主要讲的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辩证,核心意思是:我们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各自成立,但两者却相互矛盾。康德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这不禁让人想到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比康德看得更彻底更妥善,所以哲学在某些方面也不一定是进化的,就像人性和艺术一样。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对哲学本源问题上开辟的新空间,这里包含着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让人对大自然和道德戒律有敬畏之心。我们有璀璨的文明,但也有恐怖的欲念。翻开一部世界史,平平稳稳幸幸福福的岁月有多少,这个不用多说。康德让人心存敬畏,这一点很值得关注。

总之,我喜欢德国古典哲学,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接续了古希腊哲学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我”的重视、对形式逻辑的遵循,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重新认识。是康德真正将这些重新纳入到哲学领域,并将其扩展到伦理、美学等更加宏大的层面,兼修内外,让哲学能够起到指导人生,进而改变社会的功能。

直到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也放在我身边,时时提醒我,“爱智慧”本身就具有如此深湛的美。重视规则,亮出自我,这也是目前为止德国古典哲学给我的最大启示。仅凭此,也足以让我喜欢到底。

推荐阅读:

江怡:为什么说德国哲学的魅力在于揭示真理,而非描述事实

德国浪漫派的“哲学观”|先刚

邓晓芒:是康德给了胡塞尔一个暗示

另一个黑格尔:遮蔽在思辨哲学背后的现实生命


点击展开全文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just 关注

文章收藏:258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