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

早安 关注

收藏于 : 2022-07-05 12:34   被转藏 : 3   

不锈猫

杂俎醯醢5小时前

【作者斜阳君(知乎)授权转载】

中国古建筑防雷大部分还是被动防雷,主要分两方面看:

一、自然环境

1、自然消雷

所谓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应电荷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尖凸物如树木、山峰、岩石建筑物等产生电晕电流,将雷云所带的部分电荷以缓和方式释放,从而降低该区域内发生雷击的概率。

像五台山这种山势起伏不定,林木覆盖广的环境,便是自然消雷的好地方。明代的《清凉山志》中便有多处雷雨天气出现「神灯」的记载,很可能就是电晕电流放电产生的闪光。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周围林木繁盛

举个例子,五台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半山腰,后面就是高耸的山岩。雷雨天,这些山岩的尖端能产生电晕电流,可有效地放电,消除雷击。除此之外,大殿周围的砖塔(部分分布在更高的山坡上)和高大的松树也能有效起到缓和放电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佛光寺的建筑在雷云出现时就始终处于一个弱电场区,仿佛置于一个保护罩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雷击。

佛光寺东大殿,前有松树,后有山岩,消雷效果极佳

对此相对,若建筑处在地势较高的空旷地带,则容易遭受雷击。坐落在高大台基上的天坛祈年殿和紫禁城三大殿便是反面例子。

2、雷击的选择性

雷击自有其选择性,而地质环境通常是雷击选择的主要因素。首先,土壤电阻率小的地点,如河床、池沼、金属矿床等地区,易于积聚大量的电荷,容易遭受雷击。其次,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地点,如岩石与土壤的衔接地段,易受雷击。还有便是更高更突出的物体相对容易遭受雷击。

五台山常见的栎树,是典型的深根树木,连接湿润的深层土壤,容易成为雷击的对象,而山中无处不在的泉眼、小溪,也是雷电经常光顾之处,在它们的「保护」之下,建筑就不那么容易招致雷电之灾了。 

屹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几乎没有雷击记载,而在其周边雷击事件并不少见,被传为「水不能淹,火不能焚,雷不能击」的神塔。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塔周围直到七米深仍然是建塔时的夯土层,夯土层很坚实,非常干燥,表明塔所在位置土壤电阻率较大。同时木塔周围一百至两百米内有水塘。

这种地质环境很可能是木塔难以遭到雷击的主要原因。

应县木塔,建于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

二、建筑结构

1、绝缘避雷

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避雷室的记载。见于孟奥的《北征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以及盛弘之的《荆州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此处的避雷室,为石室,据推测很有可能用的是防火、绝缘的大理石。说明古人对于绝缘体有一定的认识。

就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来说,其本身的电阻率都比较高,除少量构件为金属外(而且金属构件如铁钉等大都较小,且不连通),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而这些木材或金属构件又大都用桐油及各种油漆漆过,一方面使材料不易受潮,保持干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绝缘作用 。

古代的房屋通常建在砖石台基上,除其本身有绝缘性外,也阻隔了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筑,使其整体能保持较高的电阻。

建筑屋顶上正脊两端的鸱吻为整个建筑最高的凸起物,相对容易被雷电击中。然而它们一般是琉璃或陶制的,即使遭到雷击,也不易引起火灾。屋顶的瓦面亦如是。

历史上就有很多雷击损毁屋顶构件,但并未引起火灾的记载,正是建筑本身的绝缘性所致。

屋顶上巨大的琉璃鸱吻(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2、塔刹消雷

许多木塔顶部的塔刹都是金属做的,而从塔刹到地面,通常没有导体联通,可见塔刹并不是现代避雷针式的设施。但有研究表明,这种塔刹在雷电场中可以产生较强的电晕电流,起到消雷的作用。有不少文献记录了雷雨天可见塔尖闪光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塔刹的放电。许多金属制的宝瓶、宝顶,也有同样的作用。

应县木塔巨大的金属塔刹(梁思成摄)

古建筑防雷其实涉及到很多因素,至少从现有的研究考察来看,我国古代多半还是被动防雷,这与古人对雷电的认识也是相符的。其中建筑的位置和周边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在风水理论中有一定反映,当然多为经验的产物"高策、杨型健:《风水理论在古建筑防雷中的作用》" 。而绝缘避雷的效果有限,所谓比西方早许多年的避雷针也只见于零星记载,真实性存疑,至少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否则也不至于宫殿、佛塔频频因雷击而焚毁。

总而言之,某些古建筑能在漫长的年月中逃过天火,自有其道理,但若说我国古代对雷电研究有多么深入,避雷技术有多么厉害,那可就过于牵强了。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早安 关注

文章收藏:1165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