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魔幻蓝天

收藏于 : 2022-07-04 23:44   被转藏 : 1   

赤潮原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近年,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水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引发赤潮,所以说赤潮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赤潮的产生原因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危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统称,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 


红色赤潮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 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而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这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这种无限循环的死亡过程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仅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东海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目前,我国浙东沿海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海洋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相对于海洋污染和破坏的速度而言,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赤潮发生率。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魔幻蓝天 关注

文章收藏:503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