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俾斯麦的阴阳脸

我心永恒

收藏于 : 2022-07-04 11:42   被转藏 : 1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

 审核:喵大大     编排:杜大大

俾斯麦之所以成为德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有两点原因。

他多次对其他国家取得了领导权,在德国人中也是唯一能代表革命的保守党人的典型。他忠于国王,而和他类似的人,如施泰因公爵,就从来没有向自己的主人臣服过。

俾斯麦的堂堂仪表和举止风度,确实使国王对这位知识分子下臣深信不疑。一位经验丰富忠心耿耿的老臣,称臣26年,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可能完全是因为俾斯麦在性格上还具有第二个特点。这在德国政治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俾斯麦思路敏捷,机智善变,他的才智被诗人梅里美誉为外交界的洪堡,而且“远比这个德国人更为才华横溢”。左拉在卢浮宫中详细端详俾斯麦的举止后说他“像一位诙谐的巨人在和少数来宾侃侃而谈”。德国人的深沉和高卢人的气质在俾斯麦身上恰好都有,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在这个意义上,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尽管和路德、胡登、腓特烈大帝不尽相同,但他是将国家和思想精神融为一体的少数范例之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
在他血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与精神这两种倾向。 俾斯麦继承了容克地主家族的遗风—沉默寡言,喜爱打猎、美酒、金钱,粗暴。
与洪堡家族一样,俾斯麦家族几个世纪以来也没有出过一个重要人物。他母亲是中产阶级,出生于一个诞生过法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名门望族。他继承母亲的品德,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教养和机智敏捷的人,并且是一个野心勃勃、渴望权力的人。
他对母亲的憎恨,表明了容克式的不满,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天分来源于贵族家庭。他这种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能和路德痛恨自己的母亲相比拟。俾斯麦对母亲的痛恨只表现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动上。他母亲一度受“七月革命”的影响,从俾斯麦那里夺走了祖先的一幅肖像,以使他摆脱贵族的傲慢习气。
这两种倾向相互矛盾,使得 俾斯麦的性格过于神经质 。俾斯麦勇敢善战,在晚年还接受过决斗。不过他又易于意志消沉,忧郁寡欢。与此同时,他长期患有疑心病,当他烦躁恼怒时,会不断大声喊叫,打碎瓶瓶罐罐。
他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喜爱在古老的栎木和高大的松木林旁隐居。他是一位强有力的人,喜爱暴风雨、大海和冒险的狩猎活动。虽然他讨厌笔墨工作,确实懒散,不过他还是始终做好自己日常分内的工作。
他是个 彻头彻尾的独裁者 ,越到晚年越是专横傲慢,不过他也不得不顺从喜怒无常的国王。有时,他也确实能做到和别人事前商量,谅解别人的毛病。 他私下将国王比作自己的坐骑 ,必须靠踢马刺驱使它疾驰。他逐渐习惯于拥有权力,甚至到75岁时也不愿放弃。
▲俾斯麦晚年
俾斯麦在青年和老年时都不是一个好的基督徒,而是一个忠实的条顿异教徒。但是他能控制自己的内心斗争,在他一生中,只有当他处境危急或是需要信誓旦旦博得一个女人欢心时,才是一个笃信的基督徒。
实际上,这和路德被带到修道院宣誓皈依旧教后,又宣称是被迫的情况很相似。俾斯麦除对自己的妻子和爱犬以外,毫无献身精神。他既不对被压迫者,也不对自己的朋友浪费感情,就是对自己的子女,除希望统治他们以外,也没有什么热情。
而与此同时,他的公共生活也是非常严格和令人生畏的。他这个人决不宽宏大量,这使他看来完全不像一个基督徒。不过他需要装成一个基督徒,因为他钟情的女友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俾斯麦如果坚持异教徒的立场不“皈依”,那么和他女友的关系就不可能得到进展。
后来,他公开宣称的理由却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可以为任何人效劳。因为在俾斯麦看来,他为之效忠的“霍亨索伦王室也不过是来自施瓦本家族,这个家族并不比俾斯麦家族古老多少”。事实上,如果只是出于对那位警惕性颇高的妻子的钟爱,有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已皈依了。
俾斯麦在他各个生活阶段始终有着通常德国人性格中缺乏的那种内在安全感。
德国人一则是想象力丰富,二则是精力充沛,这两者又往往相互矛盾,相互抵消。
俾斯麦有点和伦勃朗相似,他在天资、成就和造诣的沉重负担下,很可能夭折。霍亨斯陶芬、腓特烈和查理五世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须听命于任何人,生活在一种统治者特有的安全感之中。
华伦斯坦则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他完全靠自己筑起了反帝王堡垒,以巩固自我安全感。路德在这一点上完全失败了,腓特烈大帝犹豫不决,一生中险境丛生。歌德和席勒,虽然他们两人的内心世界截然不同,但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信心。
俾斯麦在德国执政近30年,权力之大,很难有人可以与之相比。不过,俾斯麦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也不仅是一国的事务,不如说他是今天的墨索里尼: 他面对的是一批拥护君主制度的人民和随时可以罢黜他而不会损及自己毫毛的国王。 但俾斯麦既无军队,也没有政党作为他的后盾。
▲左起俾斯麦、罗恩、毛奇
俾斯麦的内心安全感完全来自他自己的机智和聪慧。虽然他周围有上百名著名作家,而且这些人都是他的下属,但是关于俾斯麦的风度,德国文学最多只能写下实际情况的一半。
在德国没有一个人能与俾斯麦的作为相比,其中包括路德、腓特烈和洪堡兄弟。假如仪表和风度能揭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话,那么俾斯麦的仪表和风度能驳倒世界流传的一切关于他的传说。
他既不爱自由也不喜欢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战争,因为这两者都可能成为他走上统治者道路的绊脚石,他爱的只是他自己发动并且能战胜对手的战争,他爱的只是摆脱异族桎梏而取得的自由。
他大部分的成功归功于对人的了解和善于运筹帷幄。他是德国人中真正具有拉丁人的洞察力和机智敏捷的政治家。他的举止完全不像普鲁士人那样粗暴,但有时他也借助于普鲁士人的粗暴。他最大的乐趣是在巨大的政治棋盘上取胜,而他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战争。

不过,俾斯麦并不是铁血首相,他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钢铁意志的人。

他的内心世界倾向于歌德和贝多芬,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莎士比亚和席勒专家。他虽才华横溢,愤世嫉俗,且善于分析,但他更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他比拿破仑更易于动感情和大发雷霆。这是俾斯麦承袭了德国人和容克地主个性的一面。

容克地主这个阶层长期过着贫乏无聊的庄园生活,俾斯麦祖先的内心世界多少受到这种影响。奇怪的是俾斯麦的感情生活受其父亲的影响,而他对权力如饥似渴的追求则受其雄心勃勃的母亲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

▲容克地主阶层
无论如何,在俾斯麦身上,不是德国人的性格,而是那种敢于冒险的性格促使他获得功绩 。他说过:“音乐总是唤起我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战争,另一则是田园般的宁静。”
这位拜伦式的骑士整个无法无天的青年时代都是在打猎、香槟美酒、热恋订婚和债务逼身中度过的,这一切表明了他追逐目标的双重性。即使到了晚年,尽管政务繁忙,他还要用上几个小时,在大自然中度过。这些留恋于隐居的生活表现是德国人个性在俾斯麦身上的体现。
随着他权力的不断增加,他的疑心以及自我中心的倾向也在不断发展。俾斯麦从来不能容忍他周围的人腐化堕落,他本人更不会亲自去干这些事。不过,他曾企图欺骗收税官,用国家的馈赠为自己购置庄园,他甚至为打胜仗而接受额外津贴,这在当时是英国人的习惯做法,在俾斯麦以前还没有一个普鲁士人这样做过。
与此同时,他给下属极低微的工资。俾斯麦是个颇有心机的人,他的致富之道是将钱财交给普鲁士一个非常聪明的犹太人管理,允许这个犹太人投资,自行买卖。这个犹太人是银行家,他了解不少秘密,轻而易举地使自己的主人富裕起来,而他自己也跟着富裕起来。当时的独裁者大多是自己或由自己的亲信管账,可以想象这些人道德败坏到什么地步。
俾斯麦在青年时代倾向于建立共和国,但是他的家庭和传统,特别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又使他放弃这个想法。 他认为,德国人还没有成熟,建立共和国为时过早。 他的这个观点,再加上他的年纪,就构成了他在争夺权力的最后决斗中不敢向人民发出呼吁的原因。
他深知,德国人看不惯驱逐国王一事,他们期待的只是国王自愿逃亡。俾斯麦易于动怒,这一点使他有别于梅特涅和哈登堡,但他又易于转怒为喜,这一点又使他不同于施泰因。所有这一切都使俾斯麦得以成为一位强有力的政治家,他喜爱用“真实的政治”这个措辞,事实上即使省去“真实的”这几个字,也不会改变它真正的含义。
▲威廉一世与俾斯麦
俾斯麦从未说过现今经常引用的“ 强权胜于真理 ”这句话。不过,他确实接受包含这种意思的既成事实。出于他的阶级感情和他对人民的敌意,他不会愿意生活在今天这样没有法治的德国。
在俾斯麦玩弄政治权术,仇恨他人以及追逐权力的背后,人们可以看出德国人浮士德式的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

他时而也透露出内心的隐秘。
在他已近暮年时,曾给姐妹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目前担任的职务,使我难以悠闲自在,这种心情是我过去从未有过的。一个人不应该不停地驱使自己前进,寄希望于获得更好的地位。”

这就是他热爱贝多芬、不喜欢莫扎特的原因。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说过,他宁愿告老还乡,带上几本歌德的著作,在一个沙漠孤岛上隐居。

问题是,他这么说你信吗?


本文由新经典文化授权发布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我心永恒 关注

文章收藏:465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