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全世界的“雨伞爸爸”原来是他!撑伞理由让无数父母反思……

风起帝国

收藏于 : 2022-06-23 20:21   被转藏 : 1   

这几天,你一定在朋友圈里看过这张照片

虽然是素不相识的陌生父子

可是,那倾斜的雨伞和湿透的上衣

可不就是你我记忆中父亲的样子?

照片里的父子只有背影,看不到表情,

可照片外几百万的网友,却都红了眼眶。

今天,这位“雨伞爸爸”终于转过脸来,

静静讲述的他,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吗?



上周末,一张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街头父子背景照突然在Instagram和微博上被疯狂转载,图中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儿子头上,这令无数网友感动并大呼父爱如山,更对这对父子的庐山真面目非常好奇。


近日,这位纽约的“雨伞爸爸”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讲述爆红照片背后的故事。他透露希望做儿子的榜样与朋友,“会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


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照片中的“雨伞爸爸”是在位于纽约曼哈坦中城的JP摩根大通做投行运营经理的刘侨,他每天下午5点下班后都去法拉盛康华幼儿园接四岁的儿子刘若拙回家,为此他早上7点就开始上班。


刘侨回忆称,这张被网友疯狂转载的父子背影照摄于9月10日,下班时突然降雨,他只能带着办公室里的一把备用雨伞去接儿子。“一出幼儿园门,雨突然下大,但是因为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没避雨。”


刘侨表示,把伞全部给儿子遮、自己淋雨是非常自然的本能,没想到被网友如此称赞。


对于有些网友质疑他为何不抱着儿子,刘侨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教子哲学。“我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不会抱着他,书包也让他自己背。不过毕竟他年幼,抵抗力差,还是要撑伞以免着凉。”


会尽全力让孩子自由闯荡


刘侨一直用这种给儿子创造最好条件、却让他自己闯荡的哲学教子。目前他与妻子鼓励儿子学习钢琴、架子鼓、跆拳道,但并不逼迫,而是让他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而照片的爆红还令刘若拙“严格自律”。


当妈妈告诉刘若拙他“出名”了之后,小家伙上学时坚持自己拿所有东西,还不让妈妈牵手,连声称“我已经长大了”。康华幼儿园的蔡院长也夸奖刘若拙是一个懂事礼貌的孩子,并强调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爆红照片并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依然会尽全力为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自由闯荡。刘侨说。



雨伞爸爸是大学学霸 曾任外交官


生长在天津的刘侨2003年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就进入中国商务部,并被公派至南非做了三年商务外交官。2008年,因为在IBM工作的妻子想去英国读书,所以刘侨也随至英国并进入摩根大通,直到去年被公派来纽约。


刘侨当年在南大读书时的舍友以及辅导员老师,他们说印象中的刘侨才华横溢,在雨中给儿子撑伞的那一幕,特别符合他一贯给大家的印象。


刘侨当年在南大读书时的舍友告诉记者,刘侨在南大读书时就才华横溢,钢琴弹得好,曾是浦口校区话剧社的主力成员、系足球队门将和辩论队成员,可谓是兴趣广泛的活动达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霸”,曾和舍友们PK谁自习后回宿舍更晚。


“雨伞爸爸”告诉我们

给不了你最好,但给了你全部


这张照片的正能量效应还在持续传播......


网友们给这张图片的解读是:“作为父亲,他可以为儿子遮风挡雨,但路还得儿子自己走。爸爸左手提的是事业,右手撑起的是希望,背上扛的是风雨……”。



这位爸爸的育儿哲学核心其实就是“爱与独立”,这与我们传统的育儿观念是有所区别的。父母一辈对我们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给予帮助”,事无巨细都乐意帮我们解决。

而这位“雨伞爸爸”则身体力行的展示什么叫做爱孩子就让孩子独立,爱孩子就和孩子做好朋友。下面分享一篇关于“爱与独立”的好文,希望能给父母多一点参考,多一点思考。


所谓父母子女……谁来成就谁?

文/王人平

所谓父母子女……谁来成就谁?说到这个主题,首先让我想到到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段话听来,不免有些让人心生悲凉。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总归,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谈到目送孩子背影的远去,为人父母的,总不免有一份不舍和无奈。那我们把时钟回拨,穿越回孩子诞生的那一个刻,重温一下那一刻的温情和喜悦。那时,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那么简单,无非就是健康、平安、快乐。记得孩子刚出生,被护士抱出产房时,我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长了几个手指头,对,就这么简单,仅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个头比人矮、说话比人晚,成绩比人差,特长比人少,不知不觉中,我们嘴里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条起跑线,我们开始忙着看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别人看。于是,期待越来越多,苛责和失望也越来越多,爱变成了控制。原本是为了激励自己和孩子,却发现,不断的攀比中,反会让孩子在盲从中失去自我,从原来的的原创、孤品,变成了山寨、赝品,压抑了自己的天赋秉性,丧失了差异胡的核心能力。而我们,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个人。



试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时我们的初心,只要孩子做个普通人,健康、平安、快乐就好,那还用得着什么“赢在起跑线”,不停地和别人比吗?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那你见过哪个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和原则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没路了。天天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不仅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未来。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有位父亲平时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时间来带女儿去看电影。不巧的是路遇塞车,眼看电影就要开演了,父亲非常生气,不停地抱怨。女儿看着焦急的父亲说:“爸爸,别生气了,我们现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亲突然觉醒,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的许多动机,是由他的本质出发,但做着做着,常常因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远,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发时的那个初衷。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所以,时常提醒一下自己,回归生命初始状态时,我们的初心无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从起点到终点,初心经历了一个轮回,那中间这段是什么呢?对,是一段旅程。孩子不是“一个未来的存在”,所谓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的思维,实际上永远不会得到幸福,因为未来之后还有未来。人只活在当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已经是意义所在了!所以,当我们真的能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让孩子从小能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从而形成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做一些妥协,童年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依然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成就自我。

有人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倒是认为,说孩子是一所学校更为恰当,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孩子的降临,帮我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点,给了我们一次珍贵的寻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和宽容,懂得自律和责任,懂得珍惜和感恩。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而孩子的成长,又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增长智慧,逐渐告别昨日的软弱和偏执,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可以说,一个成人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大爱、慈悲、怜悯,都是需要孩子去唤醒的。而无论是在智力品质方面,孩子所表现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还是在心灵品质方面,孩子所体现出的真诚、率性、单纯、自我,都是我们这些成人所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孩子是成就父母,帮助父母成长最好的学校。所以说,从生命的诞生来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从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长来看,则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帮助我们不断地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实现了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谓,育儿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不要总试图在途中超过别人或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负了这段旅程。不论走那一条路,沿路都有它的风景,旅途都有它的体验。学会享受它,让人生成为学习之旅、快乐之旅、以及爱之旅。我们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爱,直到在某个拐角,目送他们远去。然后轻轻地道一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内容来源:新快报、王人平博客*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风起帝国 关注

文章收藏:4818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