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乱谈之八

青菜萝卜

收藏于 : 2022-05-14 13:18   被转藏 :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乱谈之八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12、11)

六年前初次给学生讲解《论语》,没多少感觉;三年前再次阅读分析《论语》,觉得大有可用;现在第三次讲读《论语》,却觉得书中糟粕甚多,害人误国不浅。比如这则“君君臣臣”的对话,将中国的君臣关系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似乎要明确告诉天下百姓君臣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是地位的差异,这也为历代历朝帝王驾驭臣下的“合理”性埋下了理论依据。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延伸到了中国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大大小小的鸟单位,在领导的心里、奴才的眼里,等级制度就是不可逾越的一条大沟,官大一级就可以压死人,于是随处可见做奴才的天天费尽心思揣摩主子的意图。几千年下来,“民主”与中国其实一直没有靠近过,究其根源,孔子之罪大矣!或许你要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这里无非是讲社会上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然后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所谓“国君要像个国君,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样,大家只要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社会不是就和谐了吗?这种理解真的很浅。我觉得孔子在这八个字里含义是有所侧重的,四组词语不是完全平等的并列关系,它说到底是想突出国君高高在上的地位。国君拥有特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理应得到万民的膜拜,这才“像个国君的样子”,是为“君君”;而大臣理应顺从国君,时时别忘自己作为下属的身份,尤其丝毫不能有僭越之举,这样才像个大臣,是为“臣臣”。“父父子子”自然有些虚化,只起到陪衬的作用,在家庭中父亲处于中心位置,其掌控的权力不容渎亵,这里孔子虚打一枪,借父亲在儿子面前的地位用来印证国君之于臣下之于全国百姓所具备的高于所有人的权力。这八个字通俗点讲就是“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论语》这种语录体作品,缺少语言环境,往往容易断章取义,解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往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向去倾斜,牵强附会自是难免。而我之所以觉得孔子这番话是想强调突出国君无人可比的显赫地位,理由在齐景公后面的对话里,当孔子的为政“八字箴言”一说出,当事人齐景公马上听懂了孔子的意思,否则不会高兴地喊了声“善哉”,然后他还顺着孔子的意思从反面进行了假设性推演——“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一句“吾得而食诸”将得意忘形的齐景公的真实心理暴露无遗,“君君”二字在他眼里考虑的绝对不是国君的责任义务而是对权力的攫取以及由权力衍生出来的物欲享受。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孔子仅仅是要求社会各界各司其职,齐景公犯得着会如此兴奋吗?很明显,刚刚经历过权臣弑君变故的齐国太需要强化国君的地位了,孔子投其所好的迎合之语说到了齐景公的心里。后来,作为回报,齐景公打算将尼谿之田封赠孔子,但在洞察孔子意图的齐国贤相“晏婴”的阻扰下才没有实现。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青菜萝卜 关注

文章收藏:504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