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记录库尔勒40年城市变迁,这些地方你还记得吗?

藏家208 关注

收藏于 : 2022-06-12 18:46   被转藏 : 8   

从5月24日开始,

巴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侯建

陆续在微信朋友圈晒

库尔勒城市建设的老照片。

他说,这些老照片与现实作对照,

是改革开放40年库尔勒化蛹成蝶的缩影。

老城

映象


侯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第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74年,是库尔勒的第一个灯光篮球场。


那年,侯建21岁。当时,自治区在库尔勒举办全疆青年篮球赛,因此而建设的灯光篮球场在他眼里“高端大气上档次”,便拍摄了这张照片。


从小就迷上摄影的侯建喜欢背着相机穿梭在梨城的大街小巷,聚焦城市的变化及新生事物。这张灯光篮球场的照片是他早期反映库尔勒城市风貌的照片之一。

昔日“高大上”的篮球场,其实就是在一块平地周围安装照明灯,以方便晚上进行比赛。这个篮球场位于现在巴州人大、政协的办公楼下,已经难寻踪影。


40年前的库尔勒人民广场什么模样?在侯建拍摄的照片中,几个孩子在沙石地上放风筝,周边的建筑低矮破旧,当时在建的巴州工行大楼,也不过四五层。


1980年拍摄的团结南路和英下路交会处,首先闯入眼帘的是马路中间的毛驴车,还有尘土中骑自行车的人们,除了远处的一辆公交车外,街道上再没有其他的机动车辆。


10年后,侯建在团结南路延伸段即现在的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前拍摄的照片中,毛驴车依旧是主角。那时这里还不是街道,土路边一溜土房子。


1990年冬天,侯建在现在的五路交叉口留下了一张雪景的照片。照片中人们的出行工具依旧是自行车,街道上有五六辆机动车。照片是彩色的,城市也因此而有了生机和活力。


今年65岁的侯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63年。当初,他拍摄这些照片只是一种纯粹的记录。然而,几十年以后,当把这些照片与现实进行对照时才发现,他们已不仅仅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留念,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种见证。


侯建用相机留下了库尔勒过去的影子,也映衬了今天的繁华。


沧海

桑田


在1989年之前,孔雀河并没有穿城而过。

侯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航拍的一张照片就是最好的佐证:农田包围的小城中只有两条街道,零星的楼房夹杂在土黄色的平房中间,显得杂乱而又土气。孔雀河从城旁蜿蜒流过,河南岸是翠绿的庄稼地。


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在梨花盛开的库尔勒正式成立。库尔勒市将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地段转让给他们。从此市区规划实现了从孔雀河北岸向南岸的跨越,拉开了孔雀河南岸建设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侯建拍摄的建设桥头可见水泥浇筑的桥栏杆,远处是正在建设的“塔指”工地。

在上世纪90年代,侯建拍摄的两张照片见证了孔雀河南岸城市的快速生长。其中一张照片是新建的连片院落,那是为了塔里木石油指挥部的建设,铁克其乡阿克塔什村的村民搬迁于此。然几年以后,基于“塔指”建设的需要,这些村民搬离“阿克塔什新村”并住进了楼房。

“六层高的新楼下,停放着农用车,一看就是农民的家园!”侯建对这组照片很满意,因为直观地反映了这座城市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这种快速的变化中,

有一些建筑和路名已然消逝,

只能留存在照片和人们的记忆里。


侯建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张照片,主题是“学雷锋”活动,穿着黄军装的市民正在为孩子理发,背景是位于萨依巴格路即现在汇嘉时代附近的塔里木饭店。


侯建说,塔里木饭店的前身是“超英旅社”,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改扩建后变身塔里木饭店。虽然只有三层楼,但一度是库尔勒的“豪华”建筑。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它已然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当中。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库尔勒没有建设路。


库尔勒原本是有建设路的。侯建1997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横幅上写着“库尔勒市建设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典礼”,可以看出那时的建设路窄小而逼仄。改扩建工程完工后,昔日的建设路变成了现在的石化大道。与此同时,没有建设路的库尔勒却留下了建设桥、建设街道、建设路派出所等与其相关的建筑和单位名称。



“那时人们对建设路改造成8车道颇多质疑,

认为猴年马月才会有那么多车在上面跑!”

侯建说,看看现在车水马龙的石化大道,

市民才认识到当时决策者的远见卓识。


城市在侯建的镜头里逐渐长大、长高的同时,孔雀河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侯建于2000年5月拍摄的孔雀河风景旅游带工程开工典礼,便是孔雀河华丽蜕变的开始。


2004年,沿孔雀河建成了2.9公里的绿带景观,河道拓宽60至80米,并有孔雀公园、梨香园等4座公园、5座桥梁及7处风格迥异的沿河景点陆续亮相。


或许一千个摄影师眼中有一千种城市姿态,但库尔勒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是共同的感受。侯建说,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一期景观工程,在提升和提高库尔勒市城市竞争力及疆内外知名度的同时,也拉开了山水梨城建设的序幕。


山水

梨城


现在站在树木葱茏、流水淙淙的龙山顶上,可以俯瞰梨城人的绿色家园。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在侯建镜头里的龙山,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侯建清晰地记得,1997年库尔勒市吹响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号角。作为负责宣传的干部,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龙山栽下第一棵树的情景。



抚今追昔,侯建说:

“当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

人们休闲娱乐的龙山公园时,

梨城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龙山精神’。

而‘三河贯通’工程的实施,

则让梨城人拥有了自己的绿色家园。”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库鲁塔格山栽下第一棵树至今,全市310万人(次)义务植树1.1亿株,在城市周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目前,库尔勒林地面积达209.14万亩,森林面积198.33万亩,森林蓄积172.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9.33%。




库尔勒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在绿色生态上攻坚克难,始终秉持“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倾力做好“绿色”与“现代”交融的文章。


库尔勒开始大手笔规划建设的两项大型生态环保工程--库尔勒北部生态保护长廊工程和杜鹃河生态湿地工程,必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双赢发展的道路。




6月11日,

侯建在微信朋友圈晒

库尔勒城市建设的老照片时说:

“库尔勒做足了山水文章,

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

宜居城市是有道理的!”


做山水文章,让库尔勒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荣获“三连冠”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50多项国家级桂冠;做山水文章,让库尔勒拥有了北国的雄奇和南国的秀美,在戈壁荒滩上绘就一幅迷人的水墨丹青;做山水文章,让“塞外江南山水梨城”成为库尔勒市的亮丽名片……


改革开放40年来,库尔勒的变化有多快?侯建的感受是,最初拍摄城市建设的照片可以用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有些地方一个月去拍一次都会有新的变化。





让侯建自豪的是,他将这座城市的无数个变化定格。通过这些照片,能在时空的长河中清晰看到这座城市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体现了库尔勒每一任领导者的智慧和胆略,也凝结着一代代建设者的艰辛和努力,于无声处完成巨变并阔步走进新时代。



本报记者:陈彦强

旧图:侯建

新图本报记者:魏银和

微信编辑: 杨柳青


好感慨!

梨城40年真的是化蛹成蝶!

原来石化大道昔日是建设路!

所以才有——

建设桥、建设街道、建设路派出所等

与其相关的建筑和单位名称!

欢迎留言!

说一说你和梨城的故事!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208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