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分类及有关知识

cat

收藏于 : 2022-01-14 23:19   被转藏 : 1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1.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 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如果再具体来分的话,古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乐府诗。

古体诗包括楚辞体、歌行体等,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等,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歌行”“引”“曲”“吟”等。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

一、律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四个特点:即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

(一)限字句

常见的律诗有五言、七言两类,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每联都有专门的名称: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一作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也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又叫排律。

(二)定韵脚

律诗押韵有下列规则:

1.隔句押韵,通常押平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半押韵,但不太严格),只要求有四个韵脚,故称“四韵诗”。

2.不能“出韵”,即在106个诗韵(指平水韵)中只押本韵,不押邻韵。(注:随着语音的变化,这条规定已不切合时宜,行韵全依旧韵书,用普通话朗读,有时反觉失韵,杜牧《山行》中的韵脚“斜”、“家”、“花”就是一例。)今作律诗,用韵可以放宽。在全国统一的新韵书出来之前,选用韵字,可参看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诗韵词韵手册》。

3.不能换韵,只能一韵到底。

4.不能“重韵”,只能用不同的韵字押韵。

(三)调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包括阳平阴平;仄声包括上、去、入。普通话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有关格律诗的平仄分布,研究会印发的《萨氏格律句式篇式示意图》已经标明,为了加深印象,下面再分项展开说一说。

1.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有四个类型,其基本形式只有两联:
||--|,--||-。
---||,|||--。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即仄起(1)式,仄起(2)式;平起(1)式,平起(2)式。

仄起(1)式首句不入韵,只要将基本形式重叠一次就构成:

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仄起(2)式首句入韵,只要将仄起(1)式首句改为“|||--”就行:

①||--,--||-。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平起(1)式首句不入韵,将基本形式颠倒后,加以重叠就构成:

--||,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平起(2)式首句入韵,将平起(1)式首句改为“--||-”就构成:

--||-,①||--。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①|--|,--||-。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①||--。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①|--|,--||-。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2.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两个字,仄上加平,平上加仄,构成下列基本形式:

--||--|,||--||-。
||---||,--|||--。

平起(1)式首句入韵,将此基本形式加以重叠后再把首句改为:“--|||--”就构成:

-①||--,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 -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①|--||-。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 -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平起(2)式首句不入韵,只要将基本形式重叠一次即构成:

-①|--|,①|--||-。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①| --||, -①||--。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洒拔金钗。
-①|--|,①|--||-。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①| --||,--①||--。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遣悲怀》

仄起(1)式首句入韵,将基本形式颠倒后再加以重叠,并把第一句改为“||--||-”就构成:

①|--||-, -①||--。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①|--|,①|--||-。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①| --||, -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①|--|,①|--||-。
喜看稻菽千重流,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到韶山》

仄起(2)式,首句不入韵,将仄起(1)式第一句改为“||---||”就构成:

①| --||, -①||--。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 --||, -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这个句型中,将三、四两字互换位置,就构成另一格式:“--|-|”;在七言“||---||”这个句型中,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就构成另一种格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例如(下列诗句,前面画“△”的为特殊格式):

〓①|--|,--||-。
〓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
〓--|-|,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痛干。
——杜甫《月夜》

〓 -①||--,①|--||-。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①| --||, -①||--。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①|--|,①|--||-。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①|--|-|, -①||--。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送瘟神》

4.粘对:律诗有“粘对”的规则。所谓对,就是一联之中平对仄,仄对平;所谓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述各式都是相对相粘的,失对、失粘是律诗之病。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5.忌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我们在写律诗时,应避孤平。在五言“--||-”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应该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是孤平。又指的是“--||-”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在“--||-”和“||--||-”这个格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叫“拗救”。

6.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七言“||--|-|”)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有拗就必须“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①在该用“--||-”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七言则由“||--||-”换成:|||--|-”。

②在该用“||--|”(七言“--||--|”)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七言第六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又如“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即救第二句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③在该用“||--|”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在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7、“一二五不论”之说简单明了,易于初学者掌握,但不够全面、准确,在五言“--||-”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不论则犯孤平。在五言“|||--”、七言“--|||--”中三与五如果不论,改为平声,就构成“三平调”,为近体诗的大忌。再说“二四六分明”,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六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来看,第六字也不一定“分明”。又如“||--|”这个格式,也可换成“||-||”,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之说,也不完全正确。

8、对仗:律诗是讲求对仗的。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外,中间两联必须成对。律诗中的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串对之分。

①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约分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孤”、“半”等也算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最工的是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姓对姓,官名对官名。祖咏《七夕》:“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天文对天文,服饰器用对服饰器用。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地理对地理,心情对心情。一般说,在一联中多数字相同,对得工整,就算工对了。例如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同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算工整了。工对中有的是意思相近相补的,叫正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长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有的是相反相成的,叫反对,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注意: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对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和“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属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之大忌。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刘琨《重赠卢谌》)。写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之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犯了“合掌”之病。如果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不免美中不足。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一句写蝉噪,一句写鸟鸣,不能说是内容重复,不是“合掌”,但美中不足的是都在写动中见静。若象王安石把谢贞《春日闲居》中“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配合成一对,一句写所见,静中有动;一句写所闻,动中有静,就是极工的对偶了。

②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定的。

常见的宽对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更宽一点的是半对半不对。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毛主席《赠柳亚子先生》中的对联都属于这一类。

③借对

借义: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海”的“沧”为“苍”。与下句“蓝田”的蓝字相对。

④串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走马对。上下句的意思是相连贯的,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假设关系而相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承接关系相连。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是一种庸俗的作风。

二、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一般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一)五绝

一句五字,共四句二十个字,在格式上是五律的一半,有四式:
仄起(1)式为:

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起(2)式为:

①||--,--||-。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①||--。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平起(1)式为:
--||,①||--。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①|--|,--||-。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平起(2)式为:

--||-,①||--。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①|--|,--||-。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塞下曲》四首其一

(二)七绝

一句七字,共四句二十八个字,在格式上是七律的一半。 仄起(1)式为:

①|--||-, -①||--。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①|--|,①|--||-。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仄起(2)式为:

①| --||, -①||--。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①|--|,①|--||-。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平起(1)式为:

-①||--,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①| --||, -①||--。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平起(2)式为:

〓 -①|--|,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①| -|-|, -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如:

〓--|-|,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①|--|,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①|--|-|, -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为避孤平。五言“--||-”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李白《夜宿山寺》: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言“||--||-”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按内容来分类

按内容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3. 诗歌按时间来分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类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这属于旧体诗。

现代诗歌包括新诗(新体诗)、旧体诗(以旧体诗的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

现代诗歌中有不少的旧体诗,如《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来源:网络)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cat 关注

文章收藏:503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