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61:知恩报德 退避三舍

哇哇 关注

收藏于 : 2021-11-25 16:45   被转藏 : 1   


知恩报德 退避三舍 

上回咱们讲到了晋文公克曹伐卫,把楚国逼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刻,其实楚成王并不想和重耳正面为敌,想要撤兵,但楚国的大将子玉不同意,坚决要和晋国分个高下。

说到这儿,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一个臣子敢和君王争论?在这儿我要跟您解释一下,说起这个子玉可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以前讲过的楚国一代贤臣斗伯比的儿子,斗伯比跟随楚武王建功立业,情同手足,也因为于此,他所在的若敖氏家族在楚国那是声望极高的,按道理,楚成王还得管子玉叫一声叔叔,说到这儿您就明白了,这就是为什么子玉能和楚成王叫板了。

成得臣

(?-前632)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

楚成王见状说服不了子玉,心想,既然你不听劝,那我也就懒得管你。于是拨出一小支的军队给子玉,自己则打道回府了。

这个子玉啊,虽然固执,但也并非是有勇无谋之辈了,他知道晋国的实力并不比楚国差到哪里去,所以在开战之前他先派了一个使者去觐见晋文公,使者见到了晋文公便开口说道:“晋国如果从曹、卫撤兵,并归还占有的土地,我楚国愿意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楚国使者的话音刚落,狐偃就冷笑着说道:“嘿嘿嘿……你们这个子玉也太无礼了,身为臣子居然敢跟我们君上这么讲话,现在的局势明明是倒向我们这一边的,他倒是想得好哇,自己讲了两个条件,却只满足我们一个要求,对待这种不讲道理的我们也没什么话好讲,你回去告诉他,让他把脖子洗干净等着。”

使者求见

此时站在一旁的先轸却自己有另外的一些想法,他开口说道:“子犯此言差矣啊,楚国的要求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无理,其实不然。你想想看,现在的事端是楚国引发的,所以理在我们这边儿,可一旦我们拒绝了他的要求,那战局就会一直拖下去,曹国、卫国和宋国都将不得安宁啊,世人一旦反过头来说我晋国是故生事端,那个时候我们可就不占理了啊!”

先轸的一番话说完,众人一听,觉得都有些道理,此时站在一旁的一位大臣脱口发问道:“那如您所言,我们就只能乖乖地听楚国的话吗?”先轸故作神秘地回答道:“不不不不,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使楚国就范。”众人听完连忙问什么办法,先轸说道:“楚国的这个子玉,性子刚直,受不得气,只要想办法激怒他,他自然便会打过来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抚曹卫两国,答应他们战后之后帮他们复国,如此一来便不会落人口实了,至少我们可以激怒楚国嘛。”说完,先轸的目光落在了楚国使者的身上,晋文公马上明白,当即下令:“来人呐,把这个楚国使者给我抓起来!”

先轸进言

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晋国的这个做法确实有点不地道,不过效果却是出人意料地好。子玉一听自己派出去的使者被晋国抓了,顿时火冒三丈,什么谋略啊、规划啊、计策啊,全都抛到脑后了,立刻下令部队集合,带足了人马,浩浩荡荡地向晋军驻扎的地方开来了。

楚国这边刚一动,晋文公就下令部队后撤。晋文公的命令刚刚发出,就在晋军的队伍中引起了骚动:这……这是打的什么仗啊?楚军还没来呢,我们……我们就要先跑吗?其实晋文公的后撤是有极其深刻含义的,首先,晋文公曾答应过楚成王,若有朝一日晋楚开战,晋国定会退避三舍以报答楚成王的厚待,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答应过的事儿自然是要做到的,此为其一;楚国军队是客场作战,在长途奔袭中势必疲惫不堪,士气也会逐渐地消磨殆尽,此为其二;晋国的军队不战而退,必定窝了一股子火,一旦发出来,无疑是一股极强的力量,是为其三。天时、地利、人和就这么一退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前请命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国与盟友的宋国、齐国和秦国驻扎在城濮(pú)这个地方。而楚国则带着郑国、蔡国和陈国依托着丘陵扎营,双方各自安营扎寨。我们先看楚国这边,楚国大将斗勃兴冲冲地走进了子玉的大帐:“将军,我愿打头阵,您就派我去和他们玩一玩吧。”您听听,这语气十分的嚣张啊,您光看这心气儿就知道,这一仗打不赢,为什么呢?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啊。我们再来看晋国这一边儿,晋国的大将栾枝也请战道:“君上,晋军退到了这个地步,为了报答楚君的恩惠,我们可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如果再这么让下去,岂不是让楚国人小瞧我们晋国?我愿领兵出战!”一方面是看不起对方,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憋了一肚子的火,这种仗一旦打起来,那势必是针尖对麦芒啊。

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手上的功夫尚未见分晓,可这嘴上的功夫都是不落下风啊。那么究竟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晋国能不能击败这凶悍的楚国呢?咱们明天接着说。

——  明天再见  ——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哇哇 关注

文章收藏:515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