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看本体之道与应用之道

早安 关注

收藏于 : 2021-11-25 18:05   被转藏 : 2   

从《易经》看本体之道与应用之道
道,有多重含义,多重理解,历来很难解释。从《易经》角度看,道可分为本体之道和应用之道。
一、本体之道
本体之道为先天之道,属形而上范畴,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为说出的意思不能完整表达“道”的本义和意境,说出了就是对“道”的歪曲,就不是“道”了。譬如“电”是什么?我们看到亮着的电灯是“电”吗?不是,如果开关不开,那只是一只灯泡。同样,天空的闪电是电吗?也不是,那只是阴阳电撞击产生的火花。电是一种能量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用语言描述,是说不明白的。同理,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宇宙本源的代名词,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只能去参悟,只能体悟。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意境。
既然“道”不可知,不可说,我们又怎么去理解呢?因此只能作出大概的解释:道,是指支配宇宙及其万物总规律形成的本源,是导致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力量(这只是从“道”发生的作用上解释,仍然不能作为“道”的定义)。道,表现为“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当于一个空白没有边缘的“零”。大家不要误会,“空无”的道,并非空无一物,正因为无,却是无限的有,无限的数,无限的量。不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就像电,没有开启电源,什么也看不到,静谧的一片。电源一开启,整个城市都亮起来,灯红酒绿,色彩斑斓的一片就呈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动一切随之而生,宇宙太空中一切星系、天体随之诞生。
《易经》认为,太极为客观世界的本源,太极在宇宙不同阶段分别呈现不同状态:太虚—无极—太极。“易与天地准”(《易传》),现代科学揭示的宇宙运行规律与《易经》揭示的天地(宇宙)规律完全吻合。现代科学家发现,宇宙间存在两种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出、作用力相反的超大能量,科学家把它们命名为暗物质引力和暗能量散力。当暗能量散力将宇宙星系天体离散成空无的宇宙(就像将一滴墨水滴进大海逐渐散开一样)时,即《易经》所说的太虚,这时的宇宙好比没有边际空虚世界,但表似空虚的宇宙并非空无一物,通过暗物质引力作用,会逐渐聚集类似散落在大海中的一滴墨水;当通过漫长历史时期的聚集,宇宙太空呈现似有似无的天际,这时宇宙呈现无极状态;当暗物质引力进一步聚集宇宙能量,宇宙呈现为混沌不分的宇宙空间,这时太极复归本体,宇宙大爆炸条件具备,随即发生宇宙大爆炸,便是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阴阳始分),各类天体、星系逐渐形成。现代科学家通过对宇宙太空测定,今天的宇宙已经生成约140亿年,各类天体星系大约在137亿年前逐渐形成,太阳系形成约50亿年。据天文科学家推定,这种暗物质引力很可能是形成宇宙“黑洞”的原始能量。科学家发现,在各大星系中央,都有一个黑洞,黑洞有着超大的质量和超大的引力,以致将它周围时间和空间扭曲,以超光速的速度把靠近它的恒星和其他天体连同时空一并吸入。当吸入的天体充满黑洞时,黑洞会以惊人的宇宙速度将吸入的天体喷出,喷射柱可达数亿光年的高度,并伴随伽马爆,瞬间将周围的天体摧毁撕成碎片,黑洞喷出的物质叫类星体,类星体以及由它摧毁的天体散落在宇宙空间,成为宇宙新的天体形成的物质基础。根据科学家测定,目前宇宙正处暗物质引力占上峰趋势,受暗物质引力作用,各大星系的合并正在逐渐形成,大约30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系合并为一个超大星系。随着暗物质引力能量达到极点,暗能量散力将逐渐逐渐占据上峰,逐渐将已聚集的星系天体分解离散至无边的宇宙天际,就像将一滴墨水滴进大海慢慢散开一样,以致完全看不到墨水存在的空无状态,宇宙又复归到太虚状态。宇宙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变化运行。这种暗物质引力和暗能量散力是不是道呢?仍然不是,它们只是道生成的阴阳的能量,这就是本体之道的力量。这种先天之道在宇宙生成前就已经存在,在宇宙生成后仍然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时不起作用的。
《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所说的神不是宗教意义上“神”,不是西方上帝的悲凉的面孔,不是佛教菩萨慈祥的面孔,也不是民间神鬼狰狞的面孔,而是指本体之道。什么叫“阴阳不测之谓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能分阴阳的物质或现象,一定不是阴阳本身生成的,即不能用阴阳之说来解释阴阳的来源,就像一个孩子不能说他是自己生的一样道理,一个孩子一定是他的母体生成的。那么阴阳是谁生的?是太极,是道。孔子这里说的“神”即老子所说的道,即宇宙的本体。这个本体一定不是一种物质(凡是物质一定有它的的本体),一定是终极的力量。因而《易传》又说:“神无体,易无方”,是说这个本体之道是没有体的,是无形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是一种终极的力量。易(太极)也是没有方位的,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二、应用之道
应用之道为形而下范畴,是可以解释的,是指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有法则、规则之义。譬如,道也指可以行走的路,就是从法则、规则之义而引申的。这个“道”是可以认知和应用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应用之道。《易经》的体系可分为“道”和“术”两大部分。一是易理部分侧重阐述道,道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道,属于哲学范畴;二是象、数、占侧重阐述“术”的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及其派生的占卜、演算规则等,属于术的范畴,属于技艺的范畴,包括今天的科学技术也属于“术”的范畴。道与术虽有分义但却须臾不可分开,术中有道,道中有术。道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术中道
术中道,是说一切“术”中皆有道。术中道,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一切术中皆有道,术的应用要遵循道的准则,用道去统御术,不可以滥用。譬如,核能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孟子所说“术不可不慎”就是指术中有道,术要遵循道的准则而用;二是指术的内在规律和法则,遵循了术的内在规律和法则,才能用好术;三是指将道(法则)融于术中,使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譬如,学自行车、学开汽车、学游泳,都有其动作要领和规则,当你骑自行车、开汽车、游泳达到熟练程度时,你不会想着这些要领和规则,但也不是丢掉这些要领和规则,而是把动作要领、规则与你的肢体融化为一体,达到协调完美的程度。譬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伯牙抚琴等则属于术中道的高人。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术中道人人都可以做到。术中得道,可谓能人。
其二、道中术
这个道仍然指形而下的阴阳之道,道中术,是指将术用于道中,遵循哲学之道用好科学之术。《系辞传》说:“通变之谓事”。通变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大体分来,人的处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为随变,即不能预知事物,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转,人家变了他才跟着变,随着潮流走,这是一般普通人,大多数人都在这个层次;第二类为应变,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端倪,把握时机改变,与时具进,占得先机。这些人一定是成功的佼佼者;第三类为通变,即晓天地之理,应时空之变,通阴阳之术,引领时势而变,将“术”在“道”中用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非凡人所能及,历朝历代都属经天纬地之才,譬如姜尚、张良、诸葛亮等应属于道中术的高人。道中得术,可谓贤人。
其三、道中道
这个道指形而上范畴的道,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万物,宇宙、乾坤、万物无不在胸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达到物我两无的境界,无知而不知,无为而不为。达到这样境界的只有那些旷世奇贤,譬如伏羲、文王、老子、孔子、释迦摩尼这些圣贤。道中得道,可谓圣人。
   三、道无善恶
《系辞传》第五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虽是正反、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必须是一体的,平衡的,协调统一的。修道达到阴阳调和、均衡,既非不及亦非过之,这便得道了。继,继承、遵从之义。这里的“善”,指先天之善,天(自然)本来的属性,不加人为臆断的东西,不歪曲、不曲解天道本来的属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人刚出生,还没有受到后天人文因素的干扰,没有是非爱恨,他携带的只是天赋予的属性,所以说他是善的。是非善恶的“善”指后天之善,属于人文层面的东西,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立场的人群便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便有着不同的善恶得失理念。譬如,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的国家善恶标准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空则有不同的善恶道德评判标准,譬如杀戮,在战场上杀戮,敌我双方都称之为“杀敌”,不但不是罪恶,而且是功劳。如果平时杀戮,则为犯罪,要承担偿命的恶果。又譬如,娶妾,在古时则视为道德的,合法的,在今天则视为不道德的,违法的。
道德经 》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天之善为天地本来自然属性,后天之善为人文属性。后天善恶一体,是非一体,得失一体,美丑一体,忠奸一体,皆因时空而变,只在毫厘的差别之中,只在人们的一念把握之中,没有绝对的界限。天无所求,地无所欲,故天地无所谓善恶得失,“天若有情天亦老”,正因为天地无所求,因而恒常久远。人如能遵从天道本来属性,剔除人为的善恶之心,达到阴阳平衡的境界,便符合天人合一之道立于不败之地了。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早安 关注

文章收藏:1165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