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胁 痛

藏家080 关注

转自 藏家992  收藏于 : 2021-09-18 03:39   被转藏 : 4   

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日:“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称“胁下痛”。(丹台玉案)称“季肋痛”,<杂病广要)称“胠胁肋痛”,皆属胁痛范畴。
常见证候
邪入少阳胁痛:胁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 目眩,耳聋,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滑,脉弦。
痰饮内阻胁痛:悬饮,胸肋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或沉滑。
肝郁气滞胁痛: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疼痛每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脘腹胀痛,饮食减少,舌苔薄,脉象弦。
瘀血阻络胁痛:胁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肋下或有积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肝胆湿热胁痛:胁肋胀痛, 口苦心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目赤或黄疸,小溲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肝阴虚胁痛:胁肋隐痛,其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目眩晕,或两目昏花,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邪入少阳胁痛与痰饮内阻胁痛:两证一为表证,一为里证。
邪犯少阳胁痛,其发病原因有二:
一为风寒之邪直犯少阳经,
二为由太阳传人少阳所致。
少阳经脉布于两胁,寒邪外袭,少阳经气不利,邪居半表半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其辨证要点为胁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痰饮内阻胁痛,多因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伤,而使肺失通调,脾运转输无权,肾的蒸化失司,三者互为影响,水饮稽留,流注胁间,气机升降失调,故胸胁疼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胁痛为悬饮的主要症状之一。其辨证要点有胸胁痛,气短息促,咳唾、转侧、呼吸时胁痛加重。
邪入少阳胁痛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 黄芩9克 人参9克 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生姜片9克 大枣12枚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大便不畅,脉数而滑,去人参,加栝蒌实9克、黄连9克。(这是痰热证,也可与黄连温胆汤合用,去姜枣。)
2.若口渴欲饮,舌红而苔黄薄干(胃热证),去半夏、生姜,加栝蒌实9克、麦冬9克、沙参9克。
若津伤及气,则口渴甚则加人参至14克(治有少阳证的糖尿病也可);
若阴虚低烧不退则宜减去人参、生姜、半夏。
2.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又可治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3.若胁下痞硬(肝脾肿大),去大枣,加牡蛎12克,牡蛎、丹皮、赤芍。
4.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泽泻12克;
5.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服覆被取微汗。
6.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寒饮证)(也可与二陈汤,或加葶苈子、苏子、五味子}
7、若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或心悸、气上冲等证,应去人参加桂枝9克。
8、若兼见大热、大烦、大渴,汗出而大便秘,舌苔黄,口中干燥,则减半夏、生姜,加生石膏、知母。 若再兼见骨节酸痛,虽高热而两足反冷,苔黄而腻,为热 中挟湿所致,应再加苍术。
9 、 若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黄短,舌苔厚腻,肝功能化验转氨酶高,此乃肝胆湿热日久成毒,蕴郁不解所致。应去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凤尾草,草河车、土茯苓。若其人面色黧黑,带有油垢,体重逐增,背臂时发酸或胀,舌苔厚腻,服药难于褪落,脉弦而濡软无力,乃湿热 重也,再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竹叶、双花。
11、若兼见黄疸,一身面目悉黄,色亮有光,身热心烦,口苦欲呕,恶闻荤腥,体疲不支,胁疼胸满,不进饮食,小便黄涩,大便秘结,口渴腹胀,舌苔黄腻,脉弦滑。应去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大黄、栀子。
12、若老人经常在感冒,身痛不已,与玉屏风散合用
13、治妇人更年期综合症,或治精神忧郁症,应加龙骨、牡蛎、浮小麦。
14、若胸闷气粗,咳嗽痰不爽,胸胀痞满或胃脘痞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是邪郁胸胃,肝胆气郁,痰热中阴证,应合小陷胸汤。
15、若兼见烦燥不寐,胃脘痞胀,胁间胀痛,大便稀软或腹泻等症。是肝胆火郁,脾胃气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应与泻心汤合用。
16、治慢性肝炎可去姜、枣合四逆散加郁金、青皮、川楝子、茵陈、虎杖等。
17、治肝硬化可合四逆散加郁金、青皮、川楝子、鸡内金、大腹皮、生牡蛎、香附、三棱、莪术、炒谷牙、炒麦牙等。
18、若在外兼有太阳表证不解,而肢体烦痛;在内则少阳气郁结心下支结则用柴胡桂枝汤以外和营卫,内调气血。柴胡桂枝汤又可治神经官症的周身气窜作痛,以手拍打,则作咯而窜暂缓,亦有效。慢性肝炎续发的肝脾肿大用去人参、大枣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疗效好。
19、若兼见大便结,胃脘痛,急不可耐,呕不止,口苦甚,郁郁微烦,胁胀满作痛,脉弦有力,舌苔黄腻。此用胆、胃实热,气机受阻,疏泄不利之证。用大柴胡汤
20、若兼见傍晚发潮热不,而又两胁不适,口苦心烦,属少阳证而胃中有燥热。用柴胡加芒硝汤
21、若兼见大便溏泻,下午腹胀,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此乃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之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22、若兼见胸满而惊、谵语、小便不利等证。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
  [异名]  柴胡汤(《金匮要略》)、黄龙汤(《备急千金要方》卷10)、三禁汤(《此事难
知》卷上)、人参汤(《世医得效方》卷u)、和解散(《伤寒六书》卷1)。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热人血室证  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证治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
一、二主症,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2.加减法  原书云:“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
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
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因胸中烦而不呕是上焦有痰热,胃气不上逆,故去降逆之
半夏、益气之人参,加栝蒌实以宽胸理气,化痰清热;渴为津气不足,故去辛燥耗津之
半夏,加养阴生津之人参、栝蒌根;腹中痛是木旺土虚,故去苦寒之黄芩使不伤脾胃,
加芍药柔肝益脾,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故去甘壅之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
便不利是水气凌心,水道不利,去黄芩之苦寒,因有碍于通阳利水,加茯苓宁心安神而
利小便;不渴,外有微热,是外感风寒表邪未解,故去补气之人参,加桂以解表散寒;
咳是水寒之气凌肺,故去人参、姜、枣之补脾和胃,而加干姜温散水气,五味子止咳。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支气管炎、急性胸膜炎、慢性肝
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
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淋巴结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乳腺小叶增
生、睾丸炎等辨证属少阳证者。
    [使用注意]  阴虚血少者忌用本方。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易伤阴血。


痰饮内阻胁痛治宜攻逐水饮,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香附旋覆花汤,身体壮实者可用十枣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金匮要略》)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
枣十二枚(4枚)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
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有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恐葶苈药性猛烈而
伤正气,佐以大枣,甘温安中而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二药合用,而奏泻肺行水,下
气平喘之功效。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泻白散
所治之咳喘,是由肺中伏火郁热而致,咳痰量少,且苔必黄燥,脉细数;本方所治咳
喘,则因痰浊壅滞于肺而致,咳痰量多稠浊,胸膈满闷,苔腻,脉滑。

香附旋复花汤
旋复花6克 炒苏子6克 杏仁6克 茯苓6克 香附5克 橘红6克 半夏6克
1.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2.痛势如剌(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
3.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处方生香附9克 旋复花(绢包)9克 苏子霜9克 广皮6克 半夏15克 茯苓块9克 薏仁15克
功能主治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王

  十  枣  汤
芫花1.5克 甘遂1.5克 大戟1.5克 红枣10枚(包,肥大)
    (《伤寒论》)
  [异名]  三星散(《傅氏活婴方》,录自《普济方》卷380)、大枣汤(《伤寒大白》卷3)。
  [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
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
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
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  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甚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弦滑。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秘涩,脉沉实。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攻逐水饮之代表方剂。临床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
二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2.本方亦是治疗支饮的常用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洽》云:“夫有支饮
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宜十枣汤。”水饮久治不愈,停聚于胸膈,影响肺气宣
肃而心气不宁,则见咳嗽并发胸痛、心烦之支饮证。虽然病证迁延不愈,若正气尚盛
者,仍可用本方攻之。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血吸虫
病腹水,以及胃酸过多、神经官能性的巨饮症、颅内压增高症、精神分裂症、流行性出
血热少尿期等属水饮壅实,正气不虚者。
    [使用注意]
    1。水饮由外邪而致或外邪引动内饮而发者,须俟“表解者,乃可攻之”(《伤寒
论》)。病证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者,可先用小青龙汤解表兼以化饮,表解后方可予本方攻
下逐水。若见寒热往来或朝轻暮重之半表半里证者,则先与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等
方。上述各证,临床常先后互见,且易混淆,须审慎鉴别之。    ‘
  2.该方药物毒大性烈,体弱及慢性胃肠病患者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如患者体
虚邪实,非攻不能却疾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
  3.本方必须在空腹时服用,每日1次,一般宜从小剂量(1。5g)开始,水饮未尽
者,翌日再服,用量酌增至3g。总以快利为度,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
  4.如泻后精神疲乏,瞑眩,恶心,厥冷,食欲减退者,则暂停攻逐;如药后水饮
已尽,则需进糜粥调养胃气,或调以健脾和胃之剂。切忌骤进油腻、味厚等不易消化之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5.服用本方后,泻下不止者,可服冷稀粥或冷开水以止之。
  6.本方不宜作汤剂水煎。甘遂、大戟、芫花宜研末或填充胶囊内,以大枣煎汤送
服,不可与大枣同煮,否则可引起腹痛、吐泻等副作用。且甘遂之有效成份不溶于水,若煎汁服则影响疗效。  
  7.甘遂、大戟、芫花醋制后,可减轻其毒副作用。  
  8.本方禁忌与甘草同服。   

2.肝郁气滞胁痛与瘀血阻络胁痛:二证皆为实证,一为气郁,一为血瘀。
肝郁气滞胁痛,因情志不舒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而致肝气郁结。<证治汇补.胁痛)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气机郁结阻于胁络,则胁肋胀痛,其疼痛随情志的变化而有所增减。
而瘀血阻络胁痛,多因子素有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病久入络,血流不畅,则瘀血停着。<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日: “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胁络痹阻,则胸胁刺痛,固定不移。
所以,二证可以从病之在气在血,疼痛性质,部位作为临床的鉴别要点。
肝气郁滞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游走不定,倏聚倏散,或见胸闷,善太息,情怀抑郁不舒等肝气郁结的症状;
血瘀阻络胁痛,多为刺痛,痛有定处,或见积块,舌质紫黯有瘀斑等瘀血的症状。
气滞与血瘀可以同时并存,<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亦可以先后出现,也可有所侧重,如果胀过于痛,多偏气郁,如痛过于胀,多属血瘀。
肝气郁滞胁痛治疗以疏肝理气散结为主,宜柴胡疏肝散加减,胁痛甚者加青皮、白芥子、郁金。

   柴胡疏肝散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类方》卷4)
    [异名]  柴胡舒肝散(《验方新编》卷5)、柴胡疏肝汤(《不知医必要》卷2)。
    [组成]  柴胡  陈皮醋炒各二钱(各6g)  川芎  芍药  枳壳麸炒各一钱半(各5g)
甘草炙五分(3g)  香附一钱半(5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用]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
满,脉弦。
    [病机分析]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
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疏泄失职,则情志抑
郁;久郁不解,肝失柔顺舒畅之性,则情绪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故嗳
气频作;脉来弦长,亦为肝郁不舒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肝气郁结而致,治当顺其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
气。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归经肝胆,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用为君药。香附苦辛而
平,专人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川芎味辛气雄,人肝胆经,能行
气血,疏肝开郁,止胁痛,二药相合,共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而增行气止痛之效,
同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人肝行气;芍药(现临床多用白芍)、甘草养
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
行气止痛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大队辛散人肝理气之药为主,参以养血柔肝、通行血脉、和胃
降逆之品,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治肝之中兼以和胃。
    [类方比较]  本方由四逆散加减变化而来,均有疏肝理气之功。但四逆散之柴胡、
枳实、芍药、甘草四药等量,主要在于调理肝脾气机;本方则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
枳实易为枳壳,再加香附、陈皮、川芎等药,重在行气疏肝,并能和血止痛,为治疗肝
郁气滞诸证的代表方和常用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运用时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若肝郁化火,口渴舌红,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炎、慢性胃炎、胁间神经痛等辨证属于肝郁气滞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芳香辛燥,易于耗气伤阴,不宜久服。若胁痛而伴口干,舌红苔
少等肝阴不足之证者,应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同用。

瘀血阻络胁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方选膈下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医林改错》卷上)  由血府逐瘀汤去柴胡、桔梗、牛膝、生地,加
丹皮、乌药、香附、延胡索、五灵脂组成。功用:活血消症,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
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痛处不移者。

 复元活血汤
柴胡5克 瓜蒌根3克 当归3克 红花2克 甘草2克 炮穿山甲2克 酒大黄10克 酒桃仁泥5克
1.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气止痛之力;
2.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
    (《医学发明》卷3)
  [异名]  伤原活血汤(《奇效良方》卷56)、再生活血止痛散(《跌损妙方》)、复元汤
(《寿世保元》卷9)、复元通气汤(《证治宝鉴》卷9)、复元羌活汤(《医方集解.理血之
剂》)、当归复元汤(《医略六书》卷20)。
  [组成]  柴胡半两(15g)  瓜蒌根  当归各三钱(各9g)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
各二钱(各6g)  大黄酒浸一两(30g)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15g)
  [用法]  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
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病机分析]  跌打损伤之后,必有经伤络损。血离脉道,流溢脉外,或滞于肌肤,
或郁于营卫,或积于胸胁,或结于脏腑。本方主治瘀血停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盖胁
为肝脏所在部位,又是肝胆经络循行之处.肝为藏血之脏,若有瘀血内阻,必致肝气郁
结;血瘀气滞,故见胁肋疼痛,甚至痛不可忍。
  [配伍意义]  瘀积胁痛,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疏肝理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
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兼引诸药直达病所。两药
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瘀滞,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
痛,共为臣药。穿山甲破瘀通络;瓜蒌根即天花粉,既能人血分消扑损瘀血而续绝伤,
又能合当归清郁热而润血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为使药。方中大黄酒制,且加酒煎药,均为借酒行散之功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
    本方配伍特点:一是大剂量攻逐药配以行气药,治以破血祛瘀为主,疏肝理气
为辅;二是升降并用,大黄与柴胡,同为君药,一升一降,条畅气机,消散积滞。
以酒、水为1:3的比例为溶剂煎药,促进血行,使药力速达病所,增强祛瘀之力。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血府逐瘀汤均为治疗胸胁瘀积疼痛要方,二者共同点:均为气
血同治之方,活血化瘀配疏肝理气,以祛瘀为主,理气为辅。但本方祛瘀止痛之力较
大,以治跌打损伤,瘀留胁下为主,亦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积瘀疼痛;血
府逐瘀汤则以活血化瘀为主,主治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胸中血瘀证,亦用于其他神经
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瘀血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常用于跌打损伤,以胁肋瘀肿疼痛,痛处固定不移,痛不可忍
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行气止痛之
力;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
    3.本方现代常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于血瘀气滞者。
    [使用注意]
    1.服药后以利为度,不必尽剂,因瘀血已下,免伤正气。若下后痛减,但病未痊
愈,需要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
    2.孕妇忌服。
    3.损伤过重,有筋断骨折、内脏破裂或严重开放性损伤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源流发展]  本方始载于《医学发明》卷3,为治疗跌打损伤之常用方剂。就方源
而论,可上溯到《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为桃核承气汤去桂枝、芒硝,加柴胡、天花
粉、红花、当归、穿山甲而成。其治法“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的立论根据,则源于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其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
积于胁下,则伤肝”。因其主治“瘀血留于胁下”,现代常用于治疗肋软骨炎(泰齐病)、
肋间神经痛而获良效。

3.肝胆湿热胁痛与肝阴虚胁痛:一为实热证,一为阴虚证。
肝胆湿热胁痛,多因湿热外侵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湿从热化,侵及肝胆,使肝胆失去疏泄条达之功,而引起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肤胁肋痛,肝经病也,盖肝与胆二经之脉,布胁肋,肝火盛,木气实,故流于胠胁肋间而作痛。”
而肝阴虚胁痛,或因肝郁化火伤阴,或由肾阴不足波及肝阴,或因血虚不能养肝,肝阴不足,肝络失于濡养则导致胁肋隐隐作痛。<景岳全书.胁痛)篇曰:“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辨证要点:
肝胆湿热胁痛,临床多见胁痛剧烈,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肝阴虚胁痛为胁肋隐痛,其痛悠悠不休,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或见有阴虚内热,或阴虚阳亢(口干咽燥、面部烘热、颧红、心中烦热、头眩耳鸣、视物昏花等)的症状。
肝胆湿热胁痛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异名]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4)。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栀子酒炒(9g)  黄芩炒(9g)  泽泻(12g)  木通(9g)  车
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眩数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由于肝胆实火或湿热循经上炎或下注所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
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臁,去内踝一寸,……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
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
巅,环唇内,……别贯膈,上注肺。若肝胆经实火炽盛,循经上炎,则见巅顶疼痛,口
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实火循经至肋胁则见胁肋胀满疼痛;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则见
小便淋浊,阴痒阴肿及阴汗,在妇女则见带下黄臭。至于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主肝胆有热。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肝胆实火、湿热为患而设,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
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人肝、胆经,为“凉肝猛将”(《笔花医镜》卷2),“厥阴、少阳之
正药”,且“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8),《药
品化义》卷9谓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凡属肝经热邪
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可见龙胆草在上能清肝胆之实
火,在下则泻肝胆之湿热,两擅其功,切中病情,故为方中之君药。黄芩、栀子两药性
味苦寒,归胆及三焦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能清上导下,用为臣药。湿热壅滞下
焦,故用渗湿泄热之车前子、泽泻、木通导湿热下行,使邪有出路;肝乃藏血之脏,肝
经实火,易耗伤阴血,且上述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阴,当归补血,
使祛邪而不伤正;肝脏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气不舒,用大剂苦
寒降泄之品,恐肝胆之气被抑,故用柴胡疏畅气机,并能引诸药归经肝胆,且柴胡与黄
芩相配,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力,以上六味皆为佐药。甘草为使,一可缓苦寒之
品防其伤胃,二可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火降热清,湿浊得消,循经所发诸症,皆可
相应而愈。
    本方配伍特点为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
减为泻肝之良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
候,均可使用。但诸症不必悉具,以口苦溺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
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
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肝经湿热,带下色红
者,可加莲须、赤芍等以清热燥湿凉血;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
可加菊花、桑叶以清肝明目;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
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
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
等病,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且以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故不宜用于脾胃
虚寒和阴虚阳亢者。

肝阴虚胁痛以养阴柔肝法,宜用一贯煎为主方。

  一  贯  煎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续名医类案》卷18)
    [组成]  北沙参  麦冬  当归各三钱(各9g)  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g)
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g)  川楝子一钱半(4.5g)  (本方原书无用量,据《方剂学》补)
  [用法]冰煎服。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
弦。亦治疝气瘕聚。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虚肝郁而致胁脘疼痛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胁肋疼痛,
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柳州医话》: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三至五分;大便秘结,加蒌仁;
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
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脚弱,加牛膝、苡米
仁;不寐,加枣仁。此外,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头
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
神经官能症等辨证属阴虚气滞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胁痛一症,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证有虚实之辨,病位有气血之别。病变虽在肝胆,病机主要责之气、血两端。如<景岳全书。胁痛)云:“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其所因,自可辨识。”治疗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则,祛除病邪,调畅气血,则自能取效。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
<证治汇补。胁痛):“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杂证胁痛,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覆花汤、河间金铃子散,

   旋覆花汤
旋复花9克 葱14茎 茜草少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旋覆花lOg葱14茎新绛1.5--~3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一次服完。
    (功效)行气散滞,通阳活血。
    (主治)
    主证;胸胁痞塞,苦闷不堪,以手捶其胸,苔薄舌绛,脉弦
急,弦而兼代;妇女半产漏下,脉弦或芤。
    副证:胸胁或胀痛或刺痛,欲得热饮。
    (临证加减]
    1.旋覆花汤为治络瘀肝着要方:目前国内医家将旋覆花汤
广泛用于瘀血性之胸胁痛(包括肋间神经痛、迁延性肝炎、慢性
肝炎、肝硬化所致者),以及月经不调、痛经和妊娠行人工流产
后漏下不止,男子乳腺癌等,均可以之为基础方灵活运用,有一
定疗效。又慢性肝炎后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具备肝着症
状,右胁胀痛,不能呼吸转侧,纳差,善热饮,常以拳自捶,以
本方加味治之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83,clo,:445]
    2.治胁痛,血瘀兼气滞,加青皮、木香、元胡等利气破滞,
缓急止痛;血瘀络阻者,加路路通、丝瓜络等通络之味;瘀血蕴
郁熏蒸化热,加黄芩、龙胆草苦寒清利之味;气滞血瘀,经脉运
行失常,生化不及,常在运气化瘀基础上酌加党参、茯苓以助生
化之源。
    3.旋覆花汤加味治妇人半产漏下:药用旋覆花(包)12g,
青葱管6g,茜草6g,丝棉6g,敖砂糖(搅冲)15g,红酒(冲)
一杯,童便(冲)一杯。前4味用水煎去渣,冲人红酒、童便、
砂糖,搅匀顿服。若瘀滞兼血虚,可加炒当归身、炒白芍、续断
各9g;若胎伤漏下,加当归身、续断、杜仲、桑寄生各9g,紫
苏梗,炒香附各6g。[浙江中医杂志,1966,t2,:zo]
    4.旋覆花汤中新绛之探讨:旋覆花汤之新绛,为用茜草汁新
染之帛,红色,故名新绛,其实就是用茜草汁.血结用新绛,理
所当然。寒积用葱,以通其阳。用本方何义?旋覆花,我曾尝过,
确属咸味,咸能软坚,化痰散结之药也。治瘀血为什么要化痰?
这是因为痰瘀每多互结,这一点启示我们用活血化瘀的时候不要
忽视配用化痰散结的一面。险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5.枳实、薤白、橘皮、生姜、桔梗、甘草。治风寒客于肝
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蹈胸汤。
    6.旋覆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治痰饮在胸膈呕
不止,心下痞硬者,名旋覆半夏汤。[妇科发蒙]
    7.新绛纱、桃仁泥、归横须、旋覆花、丹皮、广陈皮、制
半夏。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症瘕积聚,脉络瘀著”或“血
证久不止”、“吐瘀血”等络脉痹阻之候.临证常用于胁痛,肝
厥,肝痈,吐血,症瘕,血淋,单腹胀,痰饮,肝郁犯胃等病
症,名新绛旋覆花汤。[江苏中医杂志,1982,f4,:41]
    8.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陶荪用通窍活血
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验案;叶天士治胁痛擅长用辛温通
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取效,都是在本方用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金铃子散
元胡5克 金铃子5克
    (《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卷2)
    [异名]  金铃散(《杂病源流犀烛》卷11)。
    [组成]  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6—9g),酒调下,温汤亦可。
    [功用]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失和,则肝气郁结,气机不
畅,不通则痛,于是心胸胁肋脘腹等部位,均可因其气滞而发为疼痛;时发时止者,谓
疼痛可随情绪的好坏而波动,心情愉快则痛止或痛减,心情不好则痛作或痛甚,此乃肝
郁所致疼痛的特征;肝郁化火,则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配伍意义]  针对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证,治当疏肝行气,兼以泄热,并辅以活
血,因气为血之帅,气机郁结,每多血行不畅。方中金铃子l即川楝子,味苦性寒,人
肝、胃、小肠经,疏肝行气,清泄肝火,为君药。《本草纲目》卷35谓“楝实,导小肠
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为要药”。玄胡索苦辛温,行气活血,擅
长止痛,增强金铃子行气止痛之功,为臣佐药。《本草纲目》卷13谓:“延胡索,能行血
之气滞,气中血滞,故专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两药合用既可行气
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所治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由肝郁化火所致,故应用时以疼痛与情
绪波动相关,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所治疼痛范围甚广,可根据具体病位适当加味,如用于治疗胸胁
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妇女痛
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
  3.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
属于肝郁化火者。

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著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毕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可概论,苟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临证自有据矣。”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080 关注

文章收藏:80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