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三治病法规:脉候用药补泻法

藏家311 关注

收藏于 : 2021-06-22 07:27   被转藏 : 2   

王雨三 (1877-1945) 江苏太仓县浏河北三里桥人。字汝霖。幼好学,及成人,鉴于当地医学乏才,民死于非命者甚众,济世之念油然而生。遂博览医书,上自《内经》、《伤寒》、《金匮》,下至历代先贤著述,数年寒窗竟自通岐黄,悬壶家门,为民诊病。其于脉理,独具见解。其治病,或补虚,或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无不处人以顾全元气。著有《治病法轨》一书行世。曾在上海兴办“王雨三中药大药房”,其址在大世界附近,自制中成药达500余剂,其中有丸、散、膏、丹、液等成药,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当时沪上首推。后因军阀混战,被迫停业,损失惨重。旋即返里,与药师等人,将残存之中草药,再行加工炮制,为乡民服务。遇贫病者,不取酬,反送以药。参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吴中名医录》。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

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 本文内容摘自《王雨三治病法轨》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311 关注

文章收藏:18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