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读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

小怪

收藏于 : 2021-05-18 23:19   被转藏 : 1   

《传统社会的消逝》(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一书系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所著。本书出版于1958年。全书通过对中东地区七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描述和结果分析,详细探讨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特别是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一方面,本书是当代学者进行现代化理论研究过程中,经典现代化理论著作中较具代表性的一本书。另一方面,作者勒纳在本书中提到的相关研究和基本理论还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发展传播学领域。更值一提的是,书中以大量数据为基点,通过列表或文字描述的形式进行比较和说明,内容更显客观、真实,让人信服。

一、研究背景概述

勒纳等人对中东国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的调查背景可以说有两个方面: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宣传的影响,传播作为社会变迁的工具,在1920年代已经受到注意。但早期的发展模式中,传播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被提及。这是因为在发展理论或模式提出之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人才真正察觉传播作为社会变迁工具的强大威力,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被广泛地用于说服、宣传和心理战。相关研究也表明,传播对于个体或团体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有重要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学诞生,也使发展传播研究的展开成为可能。二战结束后,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三世界国家加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人们希望发挥大众传播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国家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现代化的历史目标;其二,勒纳等人进行此次调查正值现代化研究盛行的20世纪中期。这段时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和稳定增长的'黄金'阶段,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高潮。这种新的国际形势,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提出了严峻地挑战,美国政府为了重新调整它的对外政策,需要对新兴国家的发展背景和前景进行研究,为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在这种形势之下,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在美国率先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在历时50余年后,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研究是现代化的经典理论研究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Classic Modernization Theory),阐述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根据领域的不同,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6个分支: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官僚制度)、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分化与整合、大众传播)、个人现代化(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文化现代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现代主义、普及初中平等教育)、比较现代化(现代化路径与模式分析)。根据以上研究方法和方向。《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一部代表作。且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

二、调查情况综述

全书通过对调查数据和结论的整理和分析而成书。书中提及的调查,始于1950年的9月,以问卷的形式在中东七个国家完成的调查。这七个国家分别是:希腊、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叙利亚、和伊朗,(鉴于希腊的问卷访问只是为整个调查顺利开展而设计的一个样本,故书中没有对希腊的调查数据进行说明)。在七国进行的调查主要是在美国学者的监督与指导下,由各国本地的学者(包括当地的教师和重点大学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的。访问均是采用当地方言进行,随后再将数据结论交由总部核查,并翻译成英文。一份问卷的题量设计为117道,如果受访者基本上不接触媒介(收听广播、看电影等),其受访时间相对要短;反之,经常接触媒介的受访者的受访时间一般在1小时到6小时左右。这次调查被称作是'pioneersurvey'(首创性调查)。因为它涉及范围较广、遇到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据统计,参与本次调查的全体访问员约有1600人,而主要工作人员一天工作18小时,一周之内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主要运作包括:获取数据、记录进程、克服政府行政压力、协调政府、访问员和受访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者,本打算以伊拉克作为调查对象的调查由于困难重重而由伊朗取代了。

整个调查分为两个步骤:一、调查组的编制,访问员进行野外作业,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调查进行初步分析;二、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国际研究中心进行数据的重新分析,并撰写成书。整个调查的前期准备、过程及后期处理都是详实和井井有条的。同时,作者对调查结果的描述并非完全拘泥于对数据本身的表述,而是增加了对比的方式,将中东国家的社会形式变迁从萌芽、发展到成功转型的整个进程与西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比较,旨在说明中东国家的这种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现代化进程存在着共性。

三、全书的编排及内容透视

除序言和三部分附录外,全书分为11章。分别涉及土耳其、黎巴嫩、埃及、叙利亚、约旦和伊朗的问卷调查情况描述和数据说明。六个国家的情况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如,土耳其的情况描述较为详细。从其过去历史背景、传统生活方式的过渡情况到对其未来的展望都进行了分节表述;黎巴嫩则以'小范围内的两个世界'为主题,描述调查结果;埃及在贫困、政治、精神方面以及信息革命进行中出现的恶性循环;叙利亚国内出现的极端主义;与黎巴嫩有着相似的特点,'兼容两种人的一个国家';而伊朗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国家。尽管各国存在的问题与特点不同,但它们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其中相同的因素就是都受到具有典型现代特征的大众媒介(mass media)的影响。

本书序言分两部分:勒纳自作的序言以及大卫·黎曼为其作的序言。在勒纳自作的序言中,他谈到了整本书所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也精辟地概括了全书的要点:从传统到现代实则是一个个人选择的过程,传统行为模式的转化和'人的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涉及到的有'种族中心的困局'、'心灵的流动'及'移情能力'(本文还会在下面论及这几个概念)。

《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从酝酿到出版共历时十五年之久。这十五年恰恰目睹了全世界各大洲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这里所说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动,也就是说人类世界中所有传统社会都在这十五年中逐渐地消逝。这一大变动也被称作'20世纪里最伟大与庄严、最迷惘与挑战的全球的文化的与社会的变动。无论是欧洲、美洲、非洲或亚洲都参与了这一个大变动的行列。'[1](91) '尽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抗拒现代化的诱惑。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在试图摆脱传统的束缚,以全新的现代化姿态跻身现代社会之列。'这些国家'或多或少地、或快或慢地、或是自动地、或是被强迫地从传统的藩篱中走了出来。在古老的社会的人们心坎里,已激起一种'满怀希望的革命',这一种心理上的革命使人们对现代产生一种崇拜与倾慕,它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基本的文化取向及价值系统。'[1](91)然而,人们对现代化的期望与现实效果并非成正比的。急切地改变却带来了各方面的浪费,充满信心的冒险却以失落告终,使得这种'满怀希望的革命'(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反成了'充满挫败的革命'(revolution of rising frustration)。因此,实现现代化远比一般人想像的要艰巨和复杂。对此,勒纳在序言部分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技术性的问题'(technical difficulty),即'在增加国民收入的情况下,让一般的国民都有条件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积蓄,再将这些积蓄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反过来再实现自身消费的满足及储蓄,最后达到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这种自我成长的经济体制用以打破至今仍存在于大多数传统社会中的贫穷的恶性循环;'而要正确地运行上述的经济体制,关键在于'人的问题'。尽管人们创造了社会财富和家庭收入,但人口的爆炸使得人均消费不均、水平低下。勒纳认为:'现代性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行为系统'(behavioral system),而现代化所需要的是一种系统化的'生活方式的转变'(transformation of lifeways)。'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使传统社会中人的'自我系统'在新的环境下作'重新的安排'(rearrangement),使个人的'人格'转变成为社会变迁的基调。这些关于中东国家的调查研究非常受中东地区各国的欢迎,其中,在土耳其和伊朗几经重印、三次发行;巴基斯坦也再版过两次;在菲律宾、泰国、印度、阿比西尼亚、巴西、尼日利亚、委内瑞拉都至少印行过一次;而在其它一些国家勒纳也都做过相关的报告。'这样一种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型模能如此之久、如此之普遍的留存于世,确是很罕见的。而一个真正泽被后世、造福大众的型模则能够引领一个国家打破传统、赢得更好的发展。'勒纳在序言的最后作了这样的总结,突现了本书的价值所在。

序言的第二部分系大卫·黎曼所作。他认为书中运用的大量素材和观点分析都旨在于说明在商业、工业主义和注重读写能力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社会瓦解的速度。在这种社会变化过程中,大众媒介起到了加速的作用。比如说接触大众媒介中的收音机和电影,使得许多没有读写能力的人群开始获取信息,逐渐加入到'literacy'的行列。同时,大众媒介的介入打破了原先传统社会中的局限性,随之而来的还有媒介的伴生物,即一种消费欲望。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们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牲畜、土地,和更大的房子;人们开始想要更多的钱财以善终;人们对收音机、冰箱、自行车甚至家用汽车的渴望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原本的那种无所需求兴,不分性别层次地把人们带进了寻求欲望的轨道。循着人们的欲望轨迹,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观念又带来了人们对政治的新认识。本书的作者勒纳教授把这些相关联的趋势定义为'参与的形式'('participation style')。这种'参与的形式'在西方主要体现在:近乎全民都具备的读写能力、一定程度上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及自由的选举权。文中,作者还涉及到'受鼓舞的文化'(courage cultures)和'创造性的文化'(ingenuity cultures)。近几个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所强调的是前者,即'受鼓舞的文化'。而如今埃及或其他阿拉伯国家举行的很多涉及知识的活动都意在说明:应该怎样在不触及伊斯兰传统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倘若触犯了这种传统,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了。而大卫·黎曼认为,如果不能消除长期以来的男性地位的至高无上性,即西班牙语中的'machismo'(雄赳赳气昂昂的男人气魄)的话,所谓的创造性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男女平等是现代化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相对和谐,尽管表面上看来,女性从事的主要是家务琐事或农活,在男性面前显得有些卑微,但也没有用黑纱蒙面,也不会遭遇冷漠。而在黎巴嫩,尽管现代化的发展同样发达,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远远不及男性。即使后来女性因有义务抚养孩子而在性别角色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但这种有碍'受鼓舞的文化'发展的束缚仍然没有得到缓减,它还是没有太大地触动穆斯林国家原有的预言:发展可以带来种族的平等,并非男女间的平等。

四、作者调查的出发点及本文写作的切入点

作者勒纳,是一个在被公认为'创造性的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度-美国长大的,所以在调查的前期准备中,即使它考虑到了中东地区调查的难度,也从未放弃。而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依次进行,不厌其烦地阐释各国间存在的巨大不同。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都市化(urbanization)、读写能力(literacy)和大众媒介参与(mass media participation)。'第一个阶段的都市化即:人口从分散的地区向都市中心流动的过程会刺激人们参与性的需求,同时也会为人们的这种广泛参与提供条件。'只有大城市中的参与才会要求大量具备读写能力的人正确地发挥所长。因为最起码的都市生活都需要人们具有读写能力,如,可以读懂周围的说明性短语、检查性的标识,如何乘坐地铁,等等。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读写能力旨在于方便人们的都市生活;而作为高级功能,读写能力可以培养大批有技能的劳动力,以适应都市工业发展的复杂性,为包括大众媒介消费者(报纸阅读者、收音机收听者和电影观看者)在内的金钱消费者们提供便利。与过去的乡村生活相比,都市生活开创了非个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城市的特性制造了现代化所需要的工具,即都市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增强了对读写能力和媒介参与的需求。这种需求继而使控制消费的条件也变得现代化;'第二阶段,即读写能力。它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表征也是一种动因。'它能够跨越城市的局限性,有效地拓展都市消费。在这个阶段,只有当更多的人掌握了读写,才足以促使使用邮购制购买商品的家庭增多,并逐渐取代街头小贩。从这种意义来说,读写能力也是我们掌握和运用媒介体制的一个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读写才能成为大众媒介的消费者。因此,假设一个国家的都市化程度为25%,那么,它与媒介消费最大的关联就在于读写能力的掌握程度。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掌握了读写的技能,就意味着新要求的产生及其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的完善。这种需求与满足之间的相互作用恰恰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个阶段——媒介参与的特征。西方国家在经历这个阶段时称其作'简易媒介'(penny press)。是早期人们对媒介产品需求的一种标志。直到今天'简易媒介'仍然存在,如小型收音机、便携式电视机。除了单纯的媒介作用外,经济学家还发现,当时收音机的产量还可以作为衡量工业生产总量的一系列有用的增长指数。随着媒介参与性的增强,人们对社会系统其他部分的参与性也有所加强。现代化的需求也呈扩大趋势。通过现金或信用卡方式实现的消费者经济、通过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的公众论坛以及通过选举实现的代表制等都是现代化需求扩大的表征。任何一个城市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工业经济就必须在技术和资源方面进行开发,所以首先带来了都市化的进程,在以都市化为母体的条件下,决定了读写能力和媒介参与性的发展。读写能力的加强促进了媒介的发展,而媒介的发展反过来也加快了读写能力的提高。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鉴于此,本文的切入点就在于以上三个阶段,并从这三个方面对上述提到的六个中东国家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特别是突出大众媒介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五、中东六国调查情况概览

(由于篇幅所限,本号略去本部分内容,请感兴趣的同学点击篇末”阅读原文“阅读。)

(一)土耳其

(二)黎巴嫩

(三)埃及

(四)叙利亚

(五)约旦

(六)伊朗

这次调查经历了很长时间,走过了很多地方,也让包括作者勒纳在内的所有访问员体验到了很多种不同的生活。作者认为中东各国现代化的个人意义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说明和概括的。它包括着一系列重要的规律和规范。而正是对这一系列规律和规范的感知能力为社会政策的研究提供了优势。通过这次调查,勒纳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对他们之前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证明。他们只是解释和例证了这种现代化理论所能假设出来的规范。而这些规范经过科学标准的衡量后,已经成为较为合理的理论假设了。但是,那些要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的人只有经过精确而严密的论证,才会发现规范中的陈述和意见比那些没有数据支持的推测要有用得多。上文中,对各国的调查结果仅只是一个大体的归纳。鉴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实质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本文只是借助人们的读写能力、媒介参与以及现代性特征的逐渐具备这一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情况。

六、调查涉及的相关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勒纳等人的此次调查中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

(一)'种族中心主义'困窘

勒纳在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问题,即'技术的问题'和'人的问题'时,就提到了'种族中心的困局'(ethnocentric predicament),它是'人的问题'中最不易克服的一个难题。这种'种族中心的困局'来自两方面:一,针对于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发展援助计划的种族主义;二,发展中国家人民自身的种族主义。而后者才是出现'种族中心的困局'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不能正确地理解现代化的含义,以至于他们误以为现代化和西化就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虽然'西方型模在历史意义上只不过是西方的,但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却是全球性的。'这样的西方型模在西方国家的运用长达几个世纪之久,而一些中东国家却企图在几年的时间内就实现所谓的'西化'。即使他们有西方的型模可循,但'们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做。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困局就在于其'种族中心主义'——表现的是极端的民族主义,于心理上表现的是强烈的排外情绪。他们排斥一切有外国色彩的东西来表现其反殖民的仇恨。他们所要的是现代的制度,而不是现代的思想;所要的是现代的权力,而不是现代的目的;所要的是现代的财富,而不是现代的智慧......' '当传统社会中的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反感或排斥情绪时,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作为型模的西方文化特质合成为一'运作的、功能的综合时,将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的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退归到'传统的孤立'中去;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部分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的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而可能为传统所埋葬;后一种的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全世界传统潮流中,其结果是走向现代化之林。'[1](113)同样,中东地区的'种族中心主义'也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上述两种问题。而此次社会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中东各国现代化进程因种族主义的强烈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黎巴嫩和约旦,前者因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大众传媒影响等优势,其现代化过程中个人'自我系统'的'重新安排'和适应都较为明显和主动,所以其从传统到现代的步伐较快;而后者在现代化的转型中,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分界,有最原始、最传统的游牧民族,也有颇具世界性的精英阶层,如此强烈的反差使得传统社会和现代化社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冲突和矛盾,影响现代化的进度。

(二)'移情作用'的凸现

何谓'移情作用','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种现象是很原始的、很普遍的。'[4](584)简单说,就是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所经历的情感(需要、快乐、悲伤等)。也有人称移情为'感情的输入',抑或'换位思考'。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中称移情是一种易变的人格。这种易变的人格是客观的、学术的。一个易变的,或流动性较强的人往往对于其周围的新事物有很高的识别力,即他们可以利用正确的心理机制来解决新环境里遇到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经验范围内所熟知的。勒纳把这些心理机制划分为两类:影射机制和心理投入机制。影射机制是通过流动人自身一定的品质或特性来加强自己对新环境的识别力,也就是认为新的这些东西是与己相关的,是与己有共性的。是一种赋于的、借鉴的、主动的加强;而心理投入机制恰好相反,流动人的识别力是通过一定事物作用或影响自身而得以加强,是因为流动人自身与这些事物相联系,或是因为流动人期求成为受事物影响的人。事实上是一种被灌输、被投入的、被动的加强。上述两种心理机制都可以概括为移情的作用。勒纳认为,我们之所以热衷于移情,是因为移情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机制。能够使新近的流动人有效地去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在中东近年来的历史化进程中,移情作用已成为社会现象中一种典型的心理机制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工业化、都市化、知识结构以及参与性极强的现代社会中,移情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相反,在参与性较低的传统社会中,人们是按照信仰或群落的不同而居,彼此之间相对隔离,没有明显的劳动分工,缺乏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人们的视野仅仅囿于周围生活的圈子,因此,他们的社会参与性很低,移情的能力也较低。勒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多数人接受和认可了某种行为范式,那么,这种行为范式才会成为一种占有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行为范式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烙上浓重的移情色彩,成为一种一触即发地'自我系统'的重整。鉴于现代社会的巨大参与性,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中更多的个体显示出的移情能力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的都要普遍和明显。'[5](51)所以,勒纳等人在调查中也探索了移情作用在从传统到现代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三)发展传播学的异军突起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初期的研究是借助了多种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形成若干分支。逐渐地,传播学开始向其他学科渗透,如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推广学等。此次勒纳等人的社会大调查首次尝试建构传播与现代化的理论。因为此前现代化的研究都未曾与传播结合起来。勒纳分析了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特别强调了传播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勒纳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遂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传播在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启发了罗杰斯和施拉姆等人,逐渐形成了传播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1发展何以建构;2 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3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白鲁恂的《传播与政治发展》(1963),施拉姆的《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都堪称是发展传播学的第一代经典之作(包括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也属于此范畴),成为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典范理论基础。第一代的研究范式,将发展和传播看作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传统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从目前境地向另一个阶段运动,也就是说,必须改变或调适行为和态度,以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2](305-306)虽然,上述的发展传播的典范理论一度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传播政策的理论依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些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不乏局限性和片面性。据此制定的政策不但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消极后果,不少发展中国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曲折。因此,传播学家开始对第一代的发展传播典范提出质疑。出现了修正和批判两种观点。其中,罗杰斯等学者持修正的观点,指出'西方模式假定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更多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个人的特性、国家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外部,很少认识到外在限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第一代典范把不发展归咎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而不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复合作用。他们认为,在考察传播与国家发展时应注意:信息传播、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平等;大众参与;发展中的自信和独立;传统体制与现代体制的整合。这些注意的事项也成为他们提出的新的第二代典范的基础理论。而批判学派的研究者则认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达到某些经济数字,而是为了从总体上满足基本的人类生活需要。但是,早期的发展传播学理论强调的是工业的发展,注重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忽视了人类生活的质量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其媒介的运用不能照搬西方经验,无论是西方先进的传播技术还是进口节目等精神产品,都要立足本国国情,不能把现代化简单的理解为'西化'。不能迷信大众传媒的强大效果,媒介必须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这样的批判理论逐渐形成了后来我们所说的'媒介帝国主义'论和'依附理论'。'[2](306-315)纵使勒纳等人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受到了质疑和批判,但他们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成果是不容抹煞的,且其局限性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所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善和拓展以生成新的理论。

(四)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及局限

在本文开头介绍作者研究背景时已大体地概述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出现的一些基本情况。依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勒纳在本书中还强调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他认为,1、现代化是一种个人选择的过程,是关系个人的、深刻的事。存在着一种个人主观选择和适应的能力;而传统社会中的群组织或团体是以一定的宗教信仰或血缘关系维系,缺乏个人的独立意识,抑或会出现离开群体即不能生存的现象;2、现代化是一个革命化的过程。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进程中必然涉及到传统人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政体的变革。只有变革原有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相反,传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单一的、松散的;3、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涵盖了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至少包括工业化、都市化、社会流动性、世俗化、民主化、知识结构等方面;而传统社会中的各个群体是相对独立的,关联甚少,社会流动率较低,人口规模小,知识结构不均衡,角色和分配主要是依据团体而非个人,家庭功能占统治地位;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无论是欧洲、美洲、非洲或亚洲都参与了这一大变动的行列。这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社会的是,这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事;而统社会中的参与性是小范围内的,不具有普遍性;5、现代社会的成员通常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对新事物有高度的接近性和开放性,对公共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感,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较高程度的信任感,故勒纳在书中提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精英文化和精英分子。传统社会的传统人非但没有足够地能力适应新环境新事物,而且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性几乎为零;6、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地打破传统、更新社会的过程,因此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传统社会通常是一成不变的,循规蹈矩的停滞不前的社会。

除本书外,还有一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著作,如: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出版《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等;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学者们把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它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然而,该理论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且日益暴露,受到了种种批评。'20世纪70年代,经典现代化了理论遇到了麻烦: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学者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3](149-150)所以以解释工业社会见长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就不适用了。经典现代化过程中的不适用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市场竞争力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自然资源受到掠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到了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农业经济比重继续下降,环境保护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席卷全球,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进入非工业化,社会发展从城市化进入非城市化,工业经济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下降,知识经济崛起,知识社会来临。而这些变化远远超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范畴。'[3](150)因此,为解决经典现代化的危机,学者们开始了后现代理论的研究,遂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经典现代化理论在消逝的同时也转化成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为其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理论借鉴。当然,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继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之后还出现了再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鉴于本文的涉及范围,再此就不对这几种理论一一详述了。

七、小结

勒纳等人的这次社会大调查,历时长,范围广,涉及的研究较多,获取的数据充分,分析较具合理性和说服力,确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同时,由于全书内容丰富,相关研究甚广,故本文在内容的透视上稍有偏重,主要强调了大众媒介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在都市化、人口知识结构、公众参与方面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旨在说明大众媒介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当然,大众传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或消极的影响,如,传媒代表的是某个阶级的利益,用巧妙的、说服的灌输方式让大众在不知觉的状态下轻易盲从,从而被动地改变原有的态度或行为模式。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对大众传媒的涉及面也是非常之广的,但对其负面影响极少提及。在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研究者是在目睹了媒介宣传在战争中(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威力后,开始注意并进行传播学相关研究的。勒纳等人开始调查时,传播学不过是处于起步的初期。因此,对大众传媒的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容易忽略其消极的一面。不过,书中对中东六个国家传媒参与率的数据提供和材料分析相对来说是具体和客观的,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让读者可以对六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度或程度有一个大体的框架认知。

参考书目: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现代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Daniel Lerner(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the Middle East.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怪 关注

文章收藏:508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