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龙氏颈胸交界段手法介绍

蛛蛛妹 关注

收藏于 : 2021-04-17 12:23   被转藏 : 1   

一.俯卧悬吊冲压法

    俯卧悬吊冲压法用于颈胸交界处(C6~T3) 的各类型椎间关节错位。本手法要认真注意‘冲压着力点’和方向,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向后隆起或偏歪相关的椎板(棘突根部)、或后旋的横突上,以避免损伤棘上韧带,根据不同错位类型,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分述如下:

1.旋转冲压法:治疗左右旋转式错位  以C7棘突偏左,T1、2棘突偏右,T3相对在左(实为正常位)为例。在床头边缘置软枕并突出边缘约5公分宽的位置,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颈部悬吊于枕外床边,双手自然分开放于床两侧,术者立于床头,左手掌根部按于T2棘突右旁椎板部作动点,右手掌缘部按于T3以下各椎棘突左旁作“定点”,令患者头面部向右转(此是通过姿势带动右偏的T2棘突向左旋动),嘱患者颈背部肌肉放松,并令其作深呼吸,术者当其呼气时,双手同时用一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由于术者左右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T2/3错位椎体有旋转推压作用,能使旋转错位关节复位。此左掌冲压力为复位动力,右掌尺侧的阻力对正常椎体起定点保护作用。继T2、3纠正后,术者用左手按于T1、2棘突右侧为“定点”,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旁椎板部,让患者头面转向左侧,术者双手作一有限度的旋转分压力,促使C7/T1间“旋转式错位”复正。

2.侧向搬按法:纠正侧摆式错位  仍以C7左T1右为例,患者体位同上述,术者双手抱其头,双手同时向下用力牵引(向地面方向)2、3下,继以右拇指按扶于其C7棘突左侧旁作定点,左手掌扶其头右侧,将其头颈部保持垂直不弯曲整体推向左侧屈姿势(只有C7/6椎间作侧屈活动),定点拇指加大阻力,重复2、3下;改用左拇指“定点”在其T1棘突左旁,右手扶其头左侧,向右侧屈1-3下(动作要领同上),千万不要追求‘响声’,手法完成后,触诊棘突旁压痛减轻、相关症状改善即止,不求解剖位置的完美重建,旋转分压法与此侧向搬正法可交替重复进行2次,以求复位完善,但老年人有高血压者,不宜悬吊过久。

3.推正法: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以主诉肩背部疼痛,触诊C7或T1后突T2凹陷有压痛,小菱形肌紧张不适者为例。经放松手法或上述手法完成后进行此法。患者术者体位同上,术者双手重叠,用掌根部“定点”于其后突的C7或T1棘突上,由上后向下前方作短速的冲压,“冲压力”先轻渐重(宁轻勿重) ,重复2~3下,手法完成。此手法前后均加用手牵引效佳。

4.伸屈推正法:纠正倾仰式错位  凡是检查相邻棘间距离上下宽窄不等者,为倾仰式错位。上宽下窄者是“仰位式错位”,反之为“倾位式错位”。设C7/T1棘间增宽,T1/2棘间距缩窄,此为T1仰位。患者和术者体位同上,双手抱扶其颈,掌缘按头部,作2~3下牵引,再以双拇指“定点”在T1棘旁偏下处,牵拉颈部前屈,术者同步将棘突向上顺势按压以促T1复位;另设 T1“倾位”,其间距则成C7/T1窄,T1/2棘间增宽,术者应“定点”在T1棘旁偏上处,先告知患者听口令“3” 时配合抬头(颈部后伸),术者同步双拇指发力将T1推压向下复位。检查椎间矩离,如症状消失,间距改善即手法完成。

操作技术要点:⑴ 先明确是“前后滑脱式”或“倾位仰位式”错位,以决定复位时,术者冲(按)压用力的方向,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⑵ 每次复位前、后,都作手法牵引,前者牵引是增宽错位椎间距,以利复位时椎关节还纳,后者牵引是‘整理’椎间关系,可避免副反应。⑶ 年老体弱、高血压病者,此法应慎用,必须用时,缩短悬吊时间,预备手法可改用其它体位完成后,再取悬吊体位,进行复位手法,在3min 内完成。

二.牵引下正骨法

    牵引下正骨法适用于C2/3以下颈椎病或外伤致病者,例如椎间盘突出并发多关节多类型错位,颈椎椎间盘变性并发各类型错位,钩椎关节增生并发错位,颈椎倾位仰位式错位或脊髓型颈椎病因故不能手术者。

牵引下正骨法,是利用牵引时椎间隙相应增宽,能松解椎间嵌顿和椎周韧带扭屈、挤压和缓解肌痉挛,有利于进行椎间关节手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现象时比徒手复位更安全。使用此法前必先纠正环枕和环枢关节错位后进行,以免牵引时加重头昏(椎动脉在扭屈状态下,受牵引力剌激引发痉挛所致) 。牵引使前纵、后纵韧带、棘上和椎间韧带牵张拉直,有利于错位关节的逐个调整复位;牵引能使早期退变,轻度变窄的椎间隙增宽,故对椎间盘变性合并错位者易于复位而避免副损伤。中下段颈椎多关节多类型错位,徒手复位,常因错位方向复杂而顾此失彼复位不满意,牵引使全部颈椎被拉直,有利于手法逐个进行左右、前后、上下不同方向调整,不会引起错位方向相反的关节错位加重而出现不良反应,故能较顺利地治愈疑难重症颈椎病;对急性创伤致椎间盘突出的早期患者,牵引时椎间隙被拉宽,有利于髓核的还纳,故有较好的整复作用。牵引下正骨与徒手正骨手法原理相同。根据治疗需要,“动点”用动头或动肩,“定点”选棘突或横突均可。牵引能改善骨关节损变型的骨质增生对血管神经的纵向刺激,又有利于正骨复位,故对病因分型中的混合型疗效最佳。

牵引下摇肩法:用于C5~T3椎关节旋转式错位(不宜作俯卧悬吊冲压法患者选用此法为宜) ,取屈颈 25°~40°,使后关节张开,患者双手自然下垂。以患者C5横突左侧后旋,C6横突右侧后旋为例。术者立其右后侧,术者左拇指“定点”轻轻按住其C6右后旋隆起的横突后方,右手掌按扶其右肩前锁骨部,将肩推向后使其上胸部作转体活动,左拇指同时加以阻力,此时可纠正C6/7错位,亦能纠正该“定点”以下各关节错位。继而术者立于其左后侧,以右拇指“定点” 在其C5左侧横突向后隆起处,用左手扶其左肩前侧,将肩向后推,使其下颈上胸部作左后旋转活动,促使C5/6椎间旋转式错位复正(C7以下定点改为棘突)。此法常规牵引力为18kg,角度约35°,每侧摇动重复1~2次(快速法),青壮年患者可用“闪动力” 的快速复位法。年老体弱者3~5次(缓慢法)

三.坐式旋转复位法

坐式旋转复位法:适用于胸/腰椎“旋转式错位”和“混合式错位” 者。

上中段胸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反向骑坐于木靠背椅上,双臂互抱于胸前,术者立于其后,一手从患侧腋下抓健侧上臂,一手拇指或掌根定点于偏歪棘突旁,当转体到生理极限时动点手向下拉,上臂拱抬患者患侧上臂,使患者胸椎侧屈,保持在侧屈和转体状态下,做一轻巧闪动。复位由下而上逐节施术。例如T4棘突旋右,T5左,T6右者,术者用左拇指按T7棘突左旁作“定点”(加阻力),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握住其左上臂部,嘱其背部放松,并低头弯背,术者顺势将其上体作前屈,右转体达60°~80°时,术者抬高右臂加“闪动力”将其右肩上抬,使其胸患椎作旋转并侧屈动作,促T6/7之间关节复正。接着,术者用右拇指按T6棘突右侧位“定点”,左手经其左腋下穿过握其右肩臂部,如法逐节复位。

操作要点是:前屈胸背部使后关节张开,“定点”使下椎固定,转体使“定点”以上椎体在转体活动中,受定点阻力致使错位关节被动还纳,在转体运动中,抬肩使胸椎侧屈运动是关键,易于复正。

坐式提臂冲压法:适用于上段胸椎旋转并侧弯侧摆式错位者。例如上述病例经以上手法后,症状已改善,触诊仍有T4右侧摆错位,患者体位同上,举起左手,右手自然下垂。助手立其左侧,双手紧握患者左手腕或肘部,作好提臂准备,术者立于其右后侧,左拇指定点于T4棘突右旁,右掌扶其右肩前上,“口令”1-2-3,助手提臂的同时,术者左手指发冲压力,右手轻按其右肩向下,使错位关节在上胸椎侧屈活动中复位。其他错位类型亦可用此法,需改变“定点”方向。此法完成后,应加另侧轻力提臂或双臂提牵1~2下,作 “整理”运动为宜。

操作要点:助手提臂时应该把患者上肢尽量贴在自己肩前,发力时通过自己的膝关节、踝关节屈伸来发力,不是通过胳膊向上提拉发力。医者推肩之手应该先向下,再向对侧推按。

四.肩锁、胸锁关节复位手法

肩锁、胸锁关节复位法:纠正肩锁、胸锁关节错位。

通过肩关节复合体的特殊运动以及上肢的运动来完成复位。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蛛蛛妹 关注

文章收藏:659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