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 布丁说篆刻之十三《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KenNy

收藏于 : 2021-03-05 17:22   被转藏 : 1   

篆刻走到元明以后,才真正成为篆刻,之前都是实用印章,这一点,为现代印人公认,但是初学者一旦学到元、明、清的篆刻,就首先迷乱于纷杂的流派,这些流派技法和念头各有特点,人物又非常众多,初学者最易头大,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并不论证,可以当作资料性留查,因此引用了一些其他老师著作里的资料,开篇先表示感谢。

 因为此文要涉及的知识点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如上所说,这只是一个介绍性质的文章,不是啥论文,布丁说的话,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质,很多话可能没有经过考究,万一说错了,你别来打我,要是那位大神的先师在这里没有介绍到,是布丁的学识浅薄,并不是贵先师的名望不重。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那位大神的观点的话,因为引用相对较多,如果一一注明势必行文混乱,只好暂不注明,也请看在旨在弘扬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赵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兴,其间流派的师生相传,各个流派之间的互相促进对整个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前面的文章发出来后,有朋友就留言说,要想把篆刻学好,拜个好师傅很重要,一旦拜师,自然就有师承,师承所系,往往就是某个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袭,这是篆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因为篆刻流派众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较多,看下来就会显得枯燥,但愿朋友们不要发火,本系列以后这样的章节一定不会太多。

 好了,以上废话说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绍,本来想做个图表出来,发现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图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费精神。

 一是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面的图,如下:

另还还有邓散木老人的《篆刻学》里的图表,如下:

首先要说的就是文彭、何震。这两个人的事情,我在前以的文字里有专节讨论,关心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据说是文彭刻的“琴罢倚松玩鹤”)

(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

接下来是苏宜、程朴、朱简第一批印人,他们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再到到明未,汪关父子又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算独成一家。

(苏宣刻“陈继儒印”)

(朱简刻“又重之以修能”)

 

(汪关刻“寒山长”)

以上大致算是“明五家”。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

下面是“清两宗”

徽宗:到清朝初年,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等在篆法布局上苦下功夫,形成独特风格。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一般称为皖派”(或徽派),(另外后来的邓石如因为也是安徽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但风格却不尽同,原因是,这种以地域为界限的流派划分本来就不严格,缺乏科学性。因此都是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学习篆刻的朋友们不要有皖派就是某某风格之类的看法。皖派影响深远,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上面提到的汪关,明未安徽人,他的白文刻意仿汉,且又能在工稳中再现汉印纯朴自然风格,运用印文的并笔、破边等手段,发展了篆刻技法。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如仅以地域分,他也是皖派。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时期的皖地印人,跟后来清代皖派印人,印风差别较大。其实,相对于浙宗的徽宗印人,体系较为复杂些,基本上可以这样分:

徽宗包括:

“徽派”:程邃、石涛一路,“四凤八怪派”的四凤(这个我也有专文介绍,自己找来看指四个名或姓里有凤的篆刻家)和八怪(扬州八怪),再有一路是巴慰祖、胡唐一路的徽派印人,还有后面的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一路的“邓派”。以上四部分组成徽宗,与浙宗辉映。

(程邃刻“一身诗酒债千里水云情”)

 

丁敬

浙宗:浙宗相对简单,一则是源于徽宗,一则是“后起先亡(比徽派发源晚,但比徽派消亡早。)”(赵之谦语,当然,现在也有学浙派的印人),要说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也可以。浙派兴起于清乾嘉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后世合称为西泠四家。接下来同派的还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
以上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泠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滞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徽宗)阴柔而浙(浙宗)阳刚的说法。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皖浙两宗之外,还存在着与这两派有渊源关系的其它一些流派。比较知名的有明福建莆田人宋珏为首的闽派。闽派的后期名家林皋的作品古雅精丽,酷似明五家里汪关一脉的印风,也有一定影响。

(邓石如)

再细说一个开派的大师(尽管也归徽宗印人,他他的贡献太突出了):邓石如,原名琰,算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了。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因为邓石如对书法的研究非常深入,因此篆刻作品常引入书法意味,因此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是印从书出的倡导者。他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邓石如虽然也是徽宗,但其影响深远,特别是篆刻理论上的影响深远,后人多把他这一路的独立称为“邓派”,邓石如之前的印家多师法秦汉印,只是印中求印,而邓大师则提倡印从书出,把书法引入篆刻创作,他的这一创举,是后来赵之谦等人“印外求印”理论的最早奠基者。他这一路的著名印人还有吴熙载,字让之,书画篆刻皆精,篆隶功力很深,最初他的篆刻取法汉印(他自己曾说自己苦临汉印十年),后见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从而把邓派艺术推向了高潮。邓石如作品传世较少,所以“邓派”多以吴氏为宗,吴熙载篆书飘逸劲健,表现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笔,笔意圆转流动,气势醋畅淋漓。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笔意。边款多作单刀草书,象他的书法墨迹一样娟美,都可说是别开生面。邓、吴都算是创新精神强大的典范,但一定不要忘了,他们的强大来源于他们深厚的书法基础。

(吴让之“逃禅煮石之间”)

徽浙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赵之谦,他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他的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领域,别创新格。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尔也有单刀刻印(如下面的“丁文蔚”一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识,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一个新的天地。印外求印之风大盛。

(赵之谦)

(赵之谦单刀法刻“丁文蔚”)

篆刻艺术南移里的代表应当提一下黄士陵,字牧甫。他也是安徽人,安徽黟县人。他长期客居广州,因此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他与赵之谦的“徽浙之外独立一派”也并不同,简言之就是“悲盦(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黄牧甫)之学在吉金”。

(吴昌硕)

赵黄之间,还有一个大家,要是不提,都不敢去杭州了。这位大家就是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镕铸出自家风格,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独特面目。因此,可独称吴派。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画上的写意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又因有西泠印社的创建,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还要提一下赵时,字叔孺,以字行,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工四体书,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犹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铸、凿印两种流派,赵叔孺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正庄重一派的代表印家之一。是返朴归真的一脉。后来的元朱文大家陈巨来是他的大弟子。

(陈巨来)

还有风格独特的齐白石。其实他算是民国印人,但出生也在清代,也归入本文,他是木匠出身,但诗、书、画、印无不卓绝,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我有专文介绍他的篆刻,感兴趣的可以找来扔扔砖头。

(齐白石)

(齐白石刻“钱大钧印”)

本节一下子写了这么多篆刻名家,算是列个名单,理个脉络,对于学印的初来者画个学印地图,大家可以按图寻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大神,取法大神,另有创造,也必能更成大家。

综上所述,可以打油两句半:明五家,清两宗。邓、赵两吴个性在,还有黄、齐别样风。

 

本文的作用就是理清脉络,但还是开篇的话,大家太多,不能尽说,只算是粗线条的记录资料。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KenNy 关注

文章收藏:510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