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军明教授揭秘无神无鬼的十三鬼穴(一)

无中生有 关注

收藏于 : 2020-06-01 10:04   被转藏 : 2   

十三鬼穴,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恐怖,又带有一点神秘、玄妙的色彩。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会很好奇,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十三鬼穴,在临床上都用来治疗什么疾病?它们由哪些穴位组成,接下来安军明教授就给大家一一解答,为大家揭开十三鬼穴的神秘面纱,让大家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这无神无鬼的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一说,始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从现在的资料来看,所谓的“十三鬼穴”,都源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于古代巫医认为精神疾患由鬼神作祟所致,因此将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都以“鬼”字为命名,又因为其穴位数为十三个,故称十三鬼穴,又名鬼门十三针。

十三鬼穴均以“鬼”字命名,这说明医学的起源与巫术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医学水平有关,因为精神类疾病的表现千奇百怪,或哭或笑、或惊或恐、或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等等,这让古代的医者们感觉神秘莫测,于是认为是“鬼魂附体”。

因此,在古代就衍生出巫医这种职业。巫医,就是一类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群,他们既是巫师,又是医师,也就是说他们既能交通鬼神,又能通晓医理药理。巫医们看病,通常会把疾病与鬼魅邪气相联系,尤其是一些神志疾患,比如癫、狂,他们认为是鬼气缠身,于是通过祈祷、跳大神、画符、念咒语等巫术形式驱除鬼邪。

巫医们治病,在形式上看似在用巫术驱邪,给人营造一种神秘玄妙的气氛,对患者有一种精神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但他们真正治疗患者身体上疾病的,还是需要借助药物或者针灸等医术方法。而十三鬼穴就是巫医们借助针灸某些穴位来驱除鬼邪,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医术方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约在春秋时期巫术和医术便开始分家了。在《史记. 扁鹊传》中就记载了神医扁鹊告诫人们:“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就说明巫术、医术已经分家了。慢慢地巫师们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单单只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师们也不再求神问鬼,只负责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但是,由于十三鬼穴这套针法有明确的适应证,有具体的穴位与施针手法,在临床上又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所以流传至今。因此,十三鬼穴并不诡异,只是名字上仍未脱离巫术的印记。但它们其实是古代原始中医治疗癫狂等神志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是古人在临床中治疗神志类疾病经验的总结,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安军明教授指出,十三鬼穴主治的神志病,首先主要是指“癫狂”诸证,包括癫证类,如“默默不声”、“或眠”等抑郁性精神病;和狂证类,如“多言、或歌或哭、或昼夜游走、或裸形露体”等狂躁性精神病。

其次,十三鬼穴还可以用于癔症的治疗。比如癔症性失语,它是一类由强烈内心冲突及情感体验引起的精神、神经障碍。癔症性失语多由精神创伤导致,如恐惧、忧虑、悲伤、情绪激动、愤怒等明显的精神刺激史,是一种机能性改变,检查声带并无器质性病变,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发声障碍。

又如癔症性瘫痪,简称“癔瘫”,它是一种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环境暗示,或自我暗示的作用而发病。可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癔瘫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瘫、偏瘫和截瘫。但体格检查可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也就是说,癔瘫并没有器质性疾病,属于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还有像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分裂症、癫痫、抑郁、焦虑、惊恐、胆怯、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健忘、失语、昏迷、脑病后遗症、痴呆、智力低下等,以及像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性精神病、装病等等,一般都统称为神志病或精神系统病症,都是十三鬼穴的适应症。

关于十三鬼穴的组成,历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大多是指鬼宫即人中、鬼信即少商、鬼垒即隐白、鬼心即大陵、鬼路即申脉、鬼枕即风府、鬼床即颊车、鬼市即承浆、鬼窟即劳宫、鬼堂即上星、鬼藏即会阴、鬼腿即曲池、鬼封即海泉等十三个穴位。

由此可见,十三鬼穴其实就是现在中医们平时治病的常用穴,并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神秘怪穴。下面安军明教授要给大家详细讲解,这十三个穴位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主治是什么?让我们对这些穴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再“望而生畏”。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无中生有 关注

文章收藏:3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