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治法总结

wyl

收藏于 : 2020-06-01 09:21   被转藏 : 1   

胃病治法总结

一、胃脘痛

胃脘部包括许多脏器,胃病、胰病、胆病以及肝病、心脏病都可以在胃脘部表现出疼痛症状,例如,中医谓之真心痛,虽然表现在胃脘部疼痛,但是是心脏病。

★1.肝气犯胃

(1)气滞:柴胡疏肝散,痛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夹食中阻可加焦三仙、槟榔、莱菔子;如有反酸加吴茱萸、川黄连,或瓦楞子、乌贼骨等。

(2)火郁:疼痛急迫,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口干苦,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用丹栀逍遥散。

(3)血瘀:方用失笑散加理气疏肝药。如吐血、大便黑,可加三七、白及、血余炭、藕汁等;痛甚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玄参;嗳气反酸加木香、香附、陈皮;反酸嘈杂可加瓦楞子、乌贼骨、吴茱萸、黄连等。但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脉细、吐血较少,则宜养血止血、柔肝敛肝为治。常用方剂:调营敛肝饮(当归、白芍、阿胶、枸杞、五味子、川芎、酸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出血多者可加三七、白及,因失血而气虚、脾弱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

★2.脾胃虚寒

方用黄芪建中汤,如寒痛较甚可加高良姜、香附;反酸、嗳气可加吴茱萸、黄连、木香、陈皮;便溏可加山药、薏苡仁。

二、胃溃疡

溃疡病是临床颇为常见疾病,其病因不外乎肝气犯胃、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祝老经验,溃疡病多见寒热交互,虚实夹杂。虽然溃疡病多由寒邪所致,但属慢性病,日久郁有化热现象,所以寒热交互。寒邪伤胃,症见实证,但日久则虚,故又虚实夹杂。介绍祝老经验方如下:钟乳石五钱至一两,蒲公英五钱至八钱,黄柏三钱至五钱,肉桂一钱至一钱半,甘草二钱。此方适用于胃脘胀痛,嘈杂反酸,舌红苔黄等症。如痛甚或吐酸水可加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五钱至一两;疼痛而胀可加木香、香附、佛手、陈皮;痛及两胁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各三钱;消化不良,舌苔厚腻可加焦三仙各三钱,槟榔三钱,莱菔子三钱;便干可加枳实三钱,莱菔子三钱至五钱,酒大黄一钱至三钱;酸水过多可加瓦楞子五钱至一两,乌贼骨三钱,吴茱萸一钱,黄连一钱;恶心可加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竹茹二钱至三钱,扁豆一两,生姜一钱。

此方钟乳石温阳止酸,促溃疡愈合;肉桂温阳散寒,两者都属温肾阳药。黄柏为补肾阴药,有消炎制酸作用。蒲公英虽是清热解毒药,但有止痛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作用。甘草和胃止痛。此方之特点,从肾治胃,这是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之运化水谷在于肾阳之温熏。

用半夏泻心汤治胃溃疡,此方也是治寒热交互、虚实夹杂的溃疡病,适用于反酸嘈杂、胃痛、恶心等症。方中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止呕止痛,高良姜、香附散寒理气,止痛消胀,如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加焦三仙、槟榔、莱菔子、佩兰、藿香。

祝老治溃疡病一般用汤药解除症状,再用药粉巩固疗效。药粉方:钟乳石四两,蒲公英二两,黄柏一两,肉桂五钱,白术三两,木香一两,佛手一两,半夏一两,神曲二两,血余炭一两,甘草一两。其中血余炭经实践证明实有保护溃疡面,促其愈合作用。

属于脾胃虚寒的溃疡病,最常用的是黄芪建中汤。

三、呕吐

呕吐可见于许多种病,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1.实证

(1)外邪犯胃:外感风寒用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暑热犯胃方用藿香正气散。

(2)热动肝风:也有属外邪引起的,常见于温热病,实际上是指脑脊髓膜炎的呕吐,所用的玉枢丹有通窍、辟浊、止呕作用,但是并不能治脑脊髓膜炎,应当加羚角钩藤汤,才可以治脑脊髓膜炎的呕吐。玉枢丹的用法是磨服二分至五分(每次),1日可服2~3次。

(3)饮食停滞:用保和丸。

(4)痰饮内阻:用小半夏茯苓汤加陈皮、厚朴、白术,但有热象者,可加竹茹、半夏、橘红、黄连。

(5)肝胃不和:由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食后即吐,并有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吞酸嗳气。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七汤合左金丸,临床常用逍遥散,如见有热象,用丹栀逍遥散。

★2.虚证

(1)胃阴不足:由于病久胃热不清,耗伤阴液,或由火热伤阴,耗伤胃阴,因此胃气失和。症现:时作干呕,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治宜麦门冬汤,可加石斛、竹茹、天花粉。如果胃酸减低,可用木瓜、乌梅,养阴生津。

(2)脾胃虚弱:多见于慢性病,症状有两种:①虚重:面色白,饮食稍多即吐,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治法宜温健脾胃,常用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②寒重:胃中虚寒则见呕吐清水,脘痛拒按,口不渴,喜热恶寒,四肢不温。治法宜温胃降逆,常用吴茱萸汤。

另外,常见因虫积而致呕吐,吐出蛔虫,或吐清水,或吐涎沫,或吐黄绿水,胃脘疼痛时作时止。治法杀虫和胃,常用追虫丸(雷丸、槟榔、苦楝根皮、木香、蒲公英、黑丑、茵陈)。另外还有妊娠呕吐。

胡希恕 辨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胡希恕大师经验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外寒里虚胃脘痛  易攻为补常建中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胃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验案赏析

例1王某,男,46岁。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曰: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平方厘米。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曰: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曰:胃脘痛巳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应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乍看是虚实是实  本是瘀血怎温中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例2张某,男,40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曰:1962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院痛巳,服九剂后胁痛巳.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扶瘀血,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全方标本兼顾,且方药对证,故见效迅速。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瘀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虚寒见证确实多  温补方药却不同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瘀逐实(例2),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常用的方证自: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今择其治验病例列述于下: 

例3甄某,男,45岁。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9曰:1963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与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川附子三钱,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黄芩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已,六剂潜血转阴性。

例4白某,男,32岁。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曰: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旋覆花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五钱,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陈皮三钱,枳壳三钱,乌贼骨三钱,川贝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例5李某。男,33岁。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6曰: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茉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曰: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曰:药后诸症均已。

按:以上是胡老常用的温中祛寒方药。除此之外,尚亦常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这里不再一一例举。胡老还常用一些单方、验方,如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用热豆油或花生油治疗溃疡病急性胃脘痛等,但非常强调辨证、辨方证。同是温中祛寒,例3因有远血又有口干、头晕、乏力等寒热交错证,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祛寒.且用伏龙肝温中收敛止血,伍以生地炭、阿胶协力止血.佐以黄芩苦寒清上热。例4则以中寒停饮、胃气上逆明显,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又因烧心明显,故加乌贝散。而例5虽也是中寒停饮,但表现为饮邪上犯明显,且腹胀满明显,故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即温中祛寒治疗溃疡病、胃脘痛是治疔大法,在确定具体方药时,还要细辨具体方证。

胃病处方

1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1良附丸(【处方】 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
【辨证加减】
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
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4.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5.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6.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8.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10.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11.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
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苏饮, 处方:香附子9克 紫苏叶9克 炙甘草3克 陈皮6克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
4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1保和丸
处方: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
7.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结通府。
8.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
9.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
10.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
11.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
12.食积化热者,加黄连、黄芩;
13.脾胃素弱食滞者,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加神曲、麦芽;
14.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除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 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
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 炙厚朴6克 枳实3克
或改用
3枳实导滞汤;【组成】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
4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3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1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辨证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若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4.若喛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
5.若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牙、莱菔子消食顺气。

6.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临床常用几张经方

万友生(1917—2003)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生前曾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等职,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和《热病学》三书。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医案、医话130余篇。他领衔的国家科委“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寒温统一论》一书还获得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

 1.口腔溃疡用补中益气汤合导赤散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20克,升麻30克,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各10克,生地15克,淡竹叶、麦冬各10克,通草6克,莲子心3克。用于复发性口疮,舌边尖、舌下、唇周黏膜等有溃疡点,饮食难下,痛楚不堪,心烦气短,懒以言语,舌质淡,舌边齿印,苔白微黄,脉细缓。学习和运用体会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中最常见、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本病在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沿海地域湿热,如《医宗金鉴》说:“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不能饮食。”因属地区的多发病,补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虚阴火上炎所致的复发性口疮,如《口齿类要》言:“中气伤损,唇口生疮。”若滥用清热泻火剂,病必有增无减。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除用补中益气汤治愈脾虚阴火所致的复发性口疮外,尚有脾胃伏火、胃经积热诱发的口疮,方用清胃泻黄散加味。更有口疮合并舌炎的,此乃胃火亢盛,心火上炎,需用清胃导赤散加味。

2.腰椎病常用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汤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赤芍、白芍、地龙各20克,丹参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天麻10克,杜仲20克,牛膝15克,宽筋藤20克,伸筋草15克,白花蛇1条。用于腰椎间盘突,腰腿疼痛,不能屈身,不能站立,臀部至下肢掣痛麻痹不能站立,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弦。学习和运用体会腰椎病是因气虚血瘀、肾虚、脉络阻滞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加活络药治疗腰椎病。

3.胸痹实证常用丹络蒌薤汤加味方丹参30克,橘络、丝瓜络各10克,瓜蒌30克,薤白15克,桑寄生、山楂各30克,珍珠粉1克,草决明、夏枯草、杜仲、续断、青木香、谷麦芽各15克,天麻、菊花、神曲、鸡内金各10克。用于冠心病,经常心胸疼痛,头晕,巅顶痛,能食而不香,脉弦。学习和运用体会病机为心脉瘀阻实证兼肝阳上亢,用丹络蒌薤汤以活血通络;加用天麻、菊花、草决明、珍珠粉、夏枯草、桑寄生、杜仲等药以平肝潜阳。立足整体,心肝两调。

4.胸痹虚证惯用方(1)人参四逆汤加味方:黄芪50克,熟附子、泽兰、益智仁、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红人参、炮干姜、炙甘草、瓜蒌皮、薤白、石菖蒲、远志、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用于患冠心病已久,长期心胸憋闷,日益加重,行走稍急即大作,遇寒或稍劳作尤甚,心悸,面浮,腿肿(按之凹陷),小便频数,见水即欲溺,夜尿数次,身寒,多痰,舌红、苔白黄相兼略腻,脉缓。学习和运用体会当患者虚多实少之心肾阳气虚甚,应以补为主,补中兼通。方用人参四逆汤温补心肾阳气以防脱为主,兼用瓜蒌、薤白等以开胸痹。(2)生脉散加味方:白参、麦冬、川贝母(研末冲服)各10克,五味子10克,薤白、茯苓各15克,浮小麦30克,全瓜蒌、谷芽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用于患冠心病,症见胸闷气憋,心悸脉促,时自汗出,咳痰带血,咽喉口舌干渴,不思食,腹胀,有时恶心吐水,便不通,舌苔黄而干。学习和运用体会虚多实少之心脏气液虚甚,急用生脉散敛补心之气液以防脱为主,兼用瓜蒌、薤白等以开胸痹;加川贝母乃因火克肺金致伤阳络之故。

5.胸痹虚实夹杂证惯用方(1)丹络蒌薤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橘络、丝瓜络、瓜蒌皮、甘草、薤白、砂仁、白豆蔻各10克,太子参30克,丹参、焦白术、茯苓、广木香、陈皮各15克,葛根50克。用于患冠心病,心慌心悸,心前区闷痛,全身乏力年余,平素易感冒,受风即咳嗽,咯黄痰,口干,口淡乏味,无饥饿感,有时脘腹胀痛,大便素结,舌红、苔根部微黄,脉细弱。(2)丹络蒌薤汤加味:全瓜蒌30克,橘络、桔梗、丝瓜络各10克,丹参、薤白、生地黄、赤芍、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生甘草各15克。用于患病毒性心肌炎,时感胸背闷痛,呼吸困难,心动悸甚(无论动或静时都有),头晕,失眠,喉间灼热,胸闷心悸、头昏尤甚,舌质红,脉细弱。

6.慢性胃炎惯用方慢性胃炎主要以“胃痛”、“痞满”为主要表现,病证多以虚(或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上喜用理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等以健运脾胃,并根据寒、热、虚、实等不同加入温阳散寒之“良附丸”、滋阴清热之“益胃汤”等方药。并自制“五消饮”、“芍甘百佛汤”二方,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及阴虚内热而致的胃脘痛症有良好疗效。(1)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冰糖60克,当归15克,制香附、高良姜各10克。用于虚寒胃痛,慢性胃炎,胃痛遇寒即作,大便秘结,便结时胃痛加重,舌淡少苔,脉细弱。学习和运用体会慢性胃炎以胃脘寒痛,遇寒而作,而大便秘结(夏季尤甚)为主症,经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获得痛止便通的快速疗效。万友生先生认为,《伤寒论》小建中汤所主治的“阳脉涩,阴脉弦”的“腹中急痛”是属土虚木旺,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所致,法当培土柔木、温阳为主,佐以滋阴,而小建中汤即属此法,故能主治本证。临床上所遇到的脾胃虚寒脘腹痛症,大便溏泄的固多,大便秘结的亦不少,前者纯属阳虚,法当专主温阳,如理中汤证;后者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法当温阳为主兼滋阴,如小建中汤证。这就是万友生先生对虚寒胃痛是否采用理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小建中汤的准则。(2)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黄芪、党参各50克,炙甘草、生甘草、焦白术各15克,升麻、柴胡各10克,沙参30克,麦冬、生地、玉竹各15克,百合、佛手、丹参各30克,山楂50克,鸡内金、滑石各30克。用于脾虚阴火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口苦,大便干结难下,肛门灼热,尿热,而又形寒易感,胃脘胀多痛少,从不泛酸,咽及食道有梗阻感,知饥识味而纳少,舌紫暗,脉弦缓。学习和运用体会萎缩性胃炎的主症为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且形寒易感而脉缓不数,脾虚阴火证昭然若揭。万友生先生对于阴火理论有颇深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发展。先生认为:胃中灼热是脾虚阴火证的常见症状,多因中焦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相干,郁结于中焦所致,因此得冷饮而反剧;而口苦则为气虚不能升津上润所致。但因气虚之中夹有阴虚的大便干结难下等症,又属气阴两虚(偏于气虚)之证。故采用补中益气汤之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为主,并佐以益胃汤等滋养胃阴法,获得良效。(3)香砂六君子合五消饮加味:广木香、砂仁各10克,太子参30克,焦白术、茯苓各15克,炙甘草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5克,山楂30克,神曲10克,谷芽、麦芽各30克,鸡内金15克,黄芪30克,防风15克。用于气虚胃痛,胃脘隐痛,食后噫气脘胀,从不反酸,矢气较多,大便时结时溏,粪色或黄或黑(黑时较多),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不饥食少,口干口苦,近时便溏色黑,舌质淡,边有紫暗瘀斑,苔白腻,脉迟缓细弱。学习和运用体会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其病机虽有寒热虚实之辨,但多属于虚寒。当脾胃虚寒尚处在气虚阶段时,万友生先生最喜用香砂六君子汤。此方功能健脾温胃,既能补气虚,又能行气滞,补气而不伤气。凡脾气虚弱而胃寒气滞作痛者,服之每获良效。由于脾气虚弱,运化不良,常有食积胃脘,故万友生先生多加入自拟五消饮(山楂、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以助运化而消食积。(4)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加味:白芍30克,甘草10克,百合、佛手各30克,山楂50克,神曲10克,谷芽、麦芽、鸡内金、甘松、陈皮、延胡索各30克,川楝子、广木香、青木香各15克。用于气阴两虚痞满,萎缩性胃炎,胃脘闷痛作胀日夜无已时,午后尤甚,得噫气、矢气则稍舒,知饥而乏味纳少,有时嘈杂而从不反酸,口干口苦,渴喜热饮,大便素结而现暂转软,形寒易感,四肢欠温,舌红苔白黄而厚腻、边有齿痕,脉细弦而缓。学习和运用体会万友生先生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肝木乘脾土的胃脘痛(痞)症喜用自制芍甘百佛汤。芍甘百佛汤是由白芍、甘草、百合、佛手四味药组成,亦可看做芍药甘草汤与百合佛手汤二者合方。万友生先生认为:仲景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有镇静和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故能治疗末梢神经性肌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芍药配甘草,酸甘相合,柔肝缓中,其效尤著。如胃痛日久导致血瘀的,则应赤芍、白芍同用。百合配佛手,本是一首验方。它与古方百合汤(百合50克,乌药15克,治心胃疼痛)都属于养阴行气止痛之方,但乌药较温于佛手,不如佛手驯良,百合性味甘平,功能清润养阴,配合性味甘温的佛手,和中顺气化痰消食以治胃脘疼痛,其效尤著。万友生先生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气阴两虚证(更多见偏气虚者),益气常用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养阴常用自制芍甘百佛汤或益胃汤。

7.慢性肾炎惯用方白茅根3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生地、熟地各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茯苓各15克,泽泻、丹参各10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杜仲、续断各15克,桑寄生30克。用于湿热内蕴,损伤肾阴,慢性肾炎,尿检常见蛋白、管型和红细胞,通身及面目水肿,腰酸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有时食后胃脘微痛,舌苔黄多白少而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数无力。学习和运用体会慢性肾炎,症见通身面目微肿,腰酸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舌苔黄多白少而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数。显属湿热内蕴,损伤肾阴所致。因此,用白茅根汤合知柏地黄汤在清利湿热的同时滋阴降火,并加桑寄生、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可以用白茅根6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蚕茧10个,黄芪50克,焦白术15克,茯苓30克,续断30克。用于湿热内蕴,肾(脾)气不足,慢性肾炎,腰胀痛,排尿滴沥难尽,稍感灼热,尿浑浊不清,尿检长期有蛋白、管型。面色黑,嘴唇紫暗,神疲肢倦,午后下肢水肿明显,腹胀满,矢气多。舌淡红、苔白根部薄黄,脉弦滑。大多慢性肾炎,是因湿热(湿偏胜)困肾,久而损伤肾气以及脾气所致。用白茅根汤加蚕茧、续断以固补肾气;黄芪、白术以健补脾气。这种情况可用白茅根6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鹿茸末2克,菟丝子15克,黄芪60克,党参、白术各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用于湿浊内蕴,肾阳虚甚,慢性肾炎,尿中常见蛋白,腰酸痛,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面色不华,有时两目肿如卧蚕,畏寒肢冷,手指掌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慢性肾炎,是因湿热(湿偏胜)困肾日久而损伤肾阳以及脾气尤其是肾阳虚甚所致。用白茅根汤加鹿茸、菟丝子以补肾阳,又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健补脾气;蚕茧性味甘温,从前人用以止渴缩小便和止血治崩漏来看,可知其具有固补肾气以摄精血的作用。

8.感冒惯用方(1)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用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嗳腐吞酸,干呕,不思食,苔薄白,脉浮数而虚弱。按太阳表寒虚证处理。学习和运用体会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有似太阳表寒实证,但从其脉呈虚弱来看,实属太阳表寒虚证,故服桂枝汤全方2剂即愈。又从其兼见嗳腐吞酸干呕不思食来看,可见不仅表有风寒,而且里有食滞。由于桂枝汤能扶助卫阳以发散风寒,又能健运中气以消化食滞,故不需加入消食药就能达到表解里和的目的。由此可见,风寒感冒只要具有寒热脉浮而虚弱,就可确定其为太阳表寒虚证,即使不具有自汗出,而反无汗的,也可用桂枝汤取效。有人认为,太阳伤寒表实固然是实证,但太阳中风表虚却不能认为是虚证,如果是虚证,那就决非桂枝汤所能胜任,而必须采用玉屏风散等方才能奏功。这种认识是不够深刻的,因为表寒虚证有邪多虚少和虚多邪少之别,邪多虚少的,治宜祛邪为主兼补正,这就应该采用攻中兼补的桂枝汤;虚多邪少的,治宜补正为主兼祛邪,这就应该采用补中兼攻的五屏风散等方。(2)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加减:麻黄10克,杏仁15克,甘草30克,桂枝、赤芍、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冰糖60克(分2次入煎,下同),桔梗、枳壳、柴胡各15克,黄芩、半夏各10克。用于感冒咳嗽,时作寒热如疟状,干咳痰少色白难出,胸部微痛,咽喉不干不痛,渴喜热饮,口苦乏味不思食,苔白,脉浮。按太阳表寒涉及少阳论治。学习和运用体会咳而胸痛,寒热如疟状,是属太阳友寒涉及少阳之证,故用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获得速效。《伤寒论》治寒热如疟状有三方,即桂麻各半汤、桂二麻—汤、桂二越一汤。其中以桂麻各半汤应用机会较多。太阳少阳同病而见寒热如疟状者,病机重点在少阳的,宜用柴胡桂枝汤;病机重点在太阳的,宜用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理论上看,似乎不必合用小柴胡汤,但从临床上看,则以合用效更佳)。

9.急性扁桃体炎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升麻15克,葛根30克,赤芍15克,生甘草10克,防风15克,荆芥1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薄荷10克,桔梗、牛蒡子、玄参、板蓝根、柴胡、僵蚕、浙贝母各15克。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作梗,痰多欲呕,恶风发热,汗少,口干渴喜冷饮,头痛,周身关节酸痛,舌苔白黄而腻,脉濡数。学习和运用体会普济消毒饮方对风温热毒上攻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等病有显著疗效。

10.流行性出血热常用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发热期,往来寒热,午后热甚,无汗,全身酸痛,腰痛,干呕,纳少,微咳,腋下及腰部见大量针尖样出血点,面红,眼泡肿,尿少,舌红苔薄白,脉细。证属少阳病兼太阳,湿热郁滞三焦所致。法当和汗兼施以解少太二阳之邪,并分消上下之势。处方:柴胡30克,桂枝、黄芩、法半夏各10克,党参15克,青蒿30克,麻黄、杏仁、白豆蔻仁各10克,生薏苡仁15克,苍术、厚朴、陈皮、甘草、通草各10克,滑石15克。学习和运用体会在辨证论治中,治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的理法方药于—炉,并根据“治湿不远温”的原则,用药多偏于温,除温热证外,慎用寒凉方药。本病患者兼有内伤杂病的,诊治时必须内外兼顾,才能提高疗效。

11.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茵陈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焦苍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厚朴10克,陈皮15克,白豆蔻仁、砂仁各5克,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3剂。用于急性肝炎,头痛,微热,鼻塞流涕,目黄,尿黄,身黄,厌食,厌油,食则欲吐,腹泻日2~3次,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学习和运用体会症见三黄而厌食、厌油,欲吐,腹泻,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显属湿胜于热所致。病机重点在于湿困太阴脾上,故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以健脾燥湿为主,兼清利其湿热。由于药与证合,故获速效。

12.痢疾常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白芍各30克,生甘草15克,北沙参30克。用于赤痢,腹痛里急后重,日二三十行,口干,舌红,脉弦细数。学习和运用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说:“热利下里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白头翁汤是后世治痢的祖方。痢疾是因土中湿热蕴结而木火下迫肠间所致。这可从其所谓“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看得出来。因为痢疾的里急后重而脉弦,即肝木横强失柔之象,故善治痢者。莫不注重调肝(如疏肝、清肝、柔肝等)。白头翁汤所主治的热利下重、便脓血、口渴、脉沉弦数,显属热胜于湿而伤及血络之证。方中白头翁和秦皮、黄连、黄柏四药也显然具有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尤其是白头翁更具有疏肝清肝的效能。又黄芩汤和四逆散中所包含的芍药甘草汤具有柔肝缓急的良好作用,对痢疾腹痛、里急后重尤有殊功。后世治痢下脓血及后重窘迫的芍药汤(白芍60克,甘草、木香、槟榔各10克,黄芩、黄连、当归各15克。加服后痢不减,加生大黄10克),就是在黄芩汤基础上发展而成。此方主要就妙在重用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常治热痢服此,里急后重迅速解除而大便畅行,收到“治痢还须利”的稳效、高效,并显示出治痢调肝的优越性。

中医流行两千多年的药方,两味药治糖尿病
18克生地黄,3克黄连,用水煮沸,或用开水冲泡茶。对于轻度患者,这个数量没有问题。如果是重症患者,剂量应加倍。然而,无论剂量如何变化,地黄和小檗碱之前的比例总是为6: 1。

事实上,生地黄和黄连是《千金要方》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它已经流传了1300多年,使无数糖尿病患者受益。  

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补液的功效,并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广场上的小檗碱能清热利湿,解毒止泻。此外,黄连被称为阴阳,可以帮助君主,提升精神。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干燥疾病,阴和肾是不够的,热毒性内结是标准。因此,使用小檗碱和生地黄是非常有症状的。而且,这两种药物现在被现代医学证实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医生的不断实践中,我们发现生地黄和黄连的比例最好是6:1。这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改善阴虚是重点,并且排毒是补充。此外,由于生地黄和黄连都是苦寒药,它们很容易伤害脾胃,所以经常腹泻的人应尽量不要轻易使用。如果你想使用它,添加一点炸=炒山药来中和药用特性。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wyl 关注

文章收藏:516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