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推开凡间的假象,练就心灵与世界接轨的强大力量

藏家773 关注

收藏于 : 2020-06-01 09:01   被转藏 : 1   

致良知:推开凡间的假象,练就心灵与世界接轨的强大力量



沉闷的六月,天象总是变幻莫测,时而暴雨连连,时而灼热难耐,令原本陷入艰辛的众生更加雪上加霜。

伏案执笔的间隙,一段诗句瞬间涌入我的脑海:

莫道秋色不如春,景不醉人人自醉;

莫问红尘路艰辛,天不怜人人自怜。

在秋意里,看见曾经的繁华凋落,于是免不了触景生情,留恋春天的美景。你可知,沉醉于过往的人,必将永远活在过去,很难把握当下。

红尘路不远,此心安处是彼岸,但是人的心灵一旦被现实的假象束缚,必然会走得很艰难。你又知不知道,老天是很公平的,他从不怜悯任何人。



这个世间,有两种活法:一种是把艰难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一种则是把多舛的人生过得轻柔如水。

所谓的智者,便是选择在还没有真正向命运妥协之前,来一场由内到外的身心蜕变,在纸醉金迷的凡尘里面,磨掉后天成长环境给自己烙下的生命的棱角,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有人认为,人生只是一场修行,而修行的目的,便是遇见内在那个完美的自己。

诚然,自古圣贤皆以“返求诸己”为生命实践的不二法门,当我们通过向内观照的方式,连接自身内部的能量信息,就可以读懂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何而来,又最终归依何处。



只是,再多的道理,如果不想方设法内化于心,我们仍然还是沉浸在“执迷不悟”的境地,刚硬的生活依旧在愚痴的回转中煎熬。

正因如此,觉醒,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即便是那些隐藏于世的开悟者,他还是需要不停地在自己的思惟观想中突破人性的重重欲念迷宫,从而明心见性,最后成圣,或者成佛,亦或成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圣人王阳明的生命境界,烦请诸位读者勿带“唯心论”的成见参阅,凡事要懂得这样回观反照自己:

同样都是两眼和双脚,为什么人家可以成就圣境,而我们却只能在凡夫的境界里荒度光阴。



我想,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扪心自问的关键问题,王阳明之所以能够一夜顿悟,正是因为他懂得通过这样的“疑虑”来砸开生命的暗阁,进而让智慧之光流入心田。

活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人会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始终跟不上这个社会的发展节奏,生活的成本远远高于自身的承受能力。

事实上,一切一切的问题,最后都会指向我们与这个世间的关系,处理好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即可扭转局面。

心学宗师王阳明给我们开出的药方,叫做“致良知”



致,让心归于宁静,推开俗世中的浮尘


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静”,另外一层是“推”。

在这里,笔者不愿深入得太多,尽量浅显化表述,因为真正能看得懂的人少之又少,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古语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是开启智慧的最佳方法,毕竟天下间很少有人是属于“生而知之”的利根器者,需要依照前人的实践经验给自己安定躁动的心灵。

静心是觉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境界提升方法,一个人一旦步入静心修行,那么他就开始与污浊的世俗划清界线。

在入世修行过程中,“内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像孔门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往自己的内部世界省察,才能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及时地纠正这些过错,为接下来的使命召唤打下根基。



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在闲谈中论人是非,这就是自身内在空洞的表现,因为一个务实的人是没有闲功夫在背地里议论他人的。

这就引出了“致”的第二层含义:学会推开世俗中不合于“理”的事物。

这就有点难以理解了,天地万事万物,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我们怎么做才能区别开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呢?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通俗来讲,用“礼”的标准来定义世间事事物物,而“礼”是人道变化的具体化表现,所以,你必须修炼到“礼”的境界,才能辨别出事物的合“理”性。



良,唤醒沉睡中的自我,练习“中庸”之道


良,指的是心灵的天然功能,但是普通人的心是被名利欲望所蒙蔽着的,处于沉睡状态,因此无法把这种天然的强大力量发挥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诀窍来把它重新唤醒、激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解释的“良”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自俱足于我们的内在,并通晓万事万物之理,你不需要人为意志的修饰。

这里所说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并不是叫你不去学习,不去思考,而是指学习圣贤之教,把自性上的杂物清除干净,从而慢慢接近“不学”的本能状态。

在这种状态里面,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喜怒哀乐该怎么发泄就怎么发泄,但是在发泄的时候却始终不离“大道”规律。

这便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



知,知其所以然,物我相感应


王阳明说:“良知之体,寂然感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总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是因为无法与这个世界完美交融,感觉什么都在跟自己作对。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最适当的存在位置,而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使得自己总想抓住外界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而这些东西永远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直都在变化,就像水池里面漂浮的叶子,你一搅动它就跑掉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手伸进水里面,然后慢慢抓住它。



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混迹于柴米油盐世界中的凡夫,成天求神拜佛,求这求那的,却不曾想到过,真正能够让自己所求之愿望得以实现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这颗心,古人讲“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你想得到外在事物,首先必须把自己的诚心修炼出来,心地不真诚是永远抓不住任何东西的。

人的天性中本身就蕴含着对天地万事万物的感应机制,这种灵感机制叫做“知”,我们修行者所修之物也就一个“知”而已。

知其所以然,意思是你已经非常透彻地明白万事万物所处的方位,修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够拿得起一切外物,造福人民。

文章原创|尘谷行知,抄袭必究,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关注,深度文章请点击下方圈子查看。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773 关注

文章收藏:10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