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效果与手法关系很大,说说针刺手法和针感的那些事……

一丝情深 关注

收藏于 : 2020-05-14 20:03   被转藏 : 3   

针刺手法取得治病的效果,是由不同性质的针感(气)、针感的强度以及针刺的深度三个因素决定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实践证明,气(针感)的性质是多样的,一般针感有酸、胀、痛、麻、触电、抽搐、凉、热等几种,这些不同性质的针感,可对患者产生不同的疗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病程的久暂、病人体质的强弱、个体对针刺的敏感程度以及根据某种病的不同时期,寻找适宜的针感,给予适当的强度,这是针刺手法取得治病效果的关键。

所以说,具有随意获得各种针感以及控制针感的能力,的确是一项高水平的操作技术。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最佳针感,则是一项新的课题。于是于教授就针感的性质、强度及针刺手法和适应证进行了探讨。

1. 不同性质的针感及其适应证

(1)酸胀感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针感,并且经常混合出现。柔和的酸胀感,适用于虚证(气虚、血虚、阳虚)、慢性病以及体质虚弱的病人。运用这种针感治疗虚证,针后病人反应感觉舒适良好。

(2)麻、触电感这种针感比较强烈,适用于实证、急性病以及体质壮实的病人。例如,针刺环跳寻找触电感并感传到足,对治疗癔病性瘫痪、干性坐骨神经痛是很适宜的。

(3)热感此针感适用于寒证,包括寒湿证、风寒证以及虚寒证。如临床治疗寒湿痹证、寒湿腹泻、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风寒证以及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等退行性病变,常要求针下出现热感。

(4)凉感此针感适用于热证,包括风热证、毒热证、火热证、燥热证等。如治疗外感风热的感冒、咳嗽、咽喉痛,风火、胃火牙痛,肝郁化火的高血压,偏头痛等热邪偏盛的病证,常要求针下出现凉感。

(5)抽搐感此针感适用于内脏下垂疾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证。抽搐感属于一种比较强烈的针感,说明治疗气虚证,不仅仅使用柔和的针感。

(6)痛感在针刺四肢、躯干部位的穴位时常出现痛感,这不是医生主观寻找的针感,一般针刺时遇到痛感是可以排除的。但是,临床治疗神志昏迷的闭证、癔病性神志错乱等,常需得到痛感。

2. 不同强度的针感及其适应证

针感的强度是由针刺手法操作的指力、针刺的深浅、针刺手法操作持续的时间以及个体对针刺的敏感程度等决定的。一般来讲,强度大的针感,适用于急性病、实证和体质壮实的患者;柔和的针感适用于慢性病、虚证和体质虚弱的患者。

3. 针刺的深浅及其适应证

对针刺深浅,《灵枢·官针》记载“毛刺”治疗浮痹、“输刺”治疗骨痹。这就是根据病位的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

4. 影响针感的几个因素

(1)与病情的关系实践证明,虚寒证的患者易获热感;而实热证的患者易获凉感。

(2)与针刺部位的关系酸胀感可见于任何部位,但尤以针尖在人部易获酸胀感。针尖刺到运动点时,易获抽搐感。使用搓法易获抽搐感。麻感、触电感是针刺入神经干或其分支时产生的。气至病所是刺中经络时产生的。

(3)与针刺徐疾的关系“推而内之”,慢慢进针,易获热感。“动而伸之”,慢慢退针,易获凉感。若使用“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亦可。

(4)与个体差异的关系针刺敏感者易获各种针感;针刺不敏感者获取热感、凉感是不容易的。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病的本质。

5. 行气法的手法操作于书庄教授自1977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行气法,也因此提高了针灸治病的效果。

(1)行气法

①针刺捻转、震颤法:即进针得气后,使用小幅度捻转、震颤,辅以循经摄切法,以达到催气、得气、行气的目的。

②施术者按压激发法:即进针得气后,施术者将中、无名指放在针柄下,食指压在针柄上,针尖朝向病所,按压力量根据受针者敏感程度而定,辅以循经叩击法。

③患者自己按压激发法:即进针得气后,将患者中指、无名指放在针柄下,食指放在针柄上按压,针尖朝向病所,施术者辅以循经叩击。

(2)得气

①轻度得气:即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感;施术者手下并不感觉沉紧。

②中度得气:即患者自觉针下酸、麻、胀感明显;施术者手下感到沉紧。

③重度得气:即患者不仅自觉针下酸、麻、胀感明显,而且感到针的周围肌肉抽动;施术者不仅感到针下沉紧,而且可以看到针的附近肌肉抽动或沿经抽动。《难经》云“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就是形容这种得气的表现。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一丝情深 关注

文章收藏:96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