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

leeeux 关注

收藏于 : 2020-01-03 23:43   被转藏 : 4   

导读:药对,是在立方时所需要常常仔细选择并谨慎布致的一个个小战阵。本文以《施今墨对药》为参考,再增加名方中代表药对,并整理古今医家常用药对,极为全面。然而,药用之法在于心,看透药对背后的真义,方能用之如神,无往而不利。
麻黄、桂枝。《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未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临证之际,欲发汗解表者,麻、桂二药以等量(各6~10克),为宜,麻黄取其生品;欲平喘者,桂枝大于麻黄,麻黄宜用蜜炙。滕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黄3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喘止咳,可见里外所致的哮喘证,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麻黄、附子、细辛。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可治风寒痹痛。
荆芥、防风。出自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二药炒后,入血分,解表透疹,引邪外透,散风止痒更佳,善治“风疹”“瘾疹”“皮肤栗疹”。
葱白、淡豆豉。出自《肘后方》葱豉汤。张璐:“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可代麻黄汤之用。
栀子、淡豆豉。出自《伤寒论》栀子豉汤。伤寒汗吐下后(虚人),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用之。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凡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金银花、玄参。出自《石室秘录》救肺败毒至圣丹,治疗肺痈初起,陈士铎认为金银花去火又能补阴,败毒而不伤正,乃正人君子,用量宜大,原方用十两。
桑叶、菊花。出自《温病条辨》桑菊饮。风温咳嗽。水煎外洗可治疗急性结膜炎。
金银花、连翘。出自《温病条辨》银翘散。温病初起诸症,亦治多种热性传染病之初起诸症。治疗疮疡肿毒、脉管炎诸症,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
钩藤、薄荷。伤风感冒,初起或将愈时,有咽炎咳嗽等症,祝谌予常嘱患者以此泡水代茶饮之。
金银花、忍冬藤、甘草。出自《外科精义》忍冬汤。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无论发在头项腰部等处,皆治之。未溃即散之,已溃败毒收口,病重者不过数剂即愈,忌铜铁器。杨作楳先生,治口腔扁平苔藓时,取金银花、连翘各30克,升麻15克,内服、含漱各半,连用10天,糜烂疮面即可愈合,用升麻之因,职是升阳解毒是也。
芦根、白茅根。出自《千金方》,芦根、茅根各60克,水四升,煮二升分服,治胃反上气,食即吐出。另,施今墨经验,无论外感、内伤之发热,以及不明原因之低热均宜使用。加入葛根,为三根汤,治婴儿感冒发热(37.5℃),煮水代茶,加糖少许,令频频饮之,无须饮水,渴即饮之,一日一夜即可退热,并可预防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之功。
生石膏、知母。出自《伤寒论》白虎汤。
麦冬、天冬。出自《张氏医通》二冬膏。治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咽喉燥症。
麦冬、五味子、人参。出自《医学启源》生脉散。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青蒿、鳖甲。出自《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也治泻热留于阴分(即“低热”)。
知母、黄柏。出自《兰室秘藏》加肉桂,名通关丸,又名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二药各等分,《万氏女科》名曰补阴丸,泻冲任之火,治一月而经再行。另,又可治“强中”即阴茎勃起坚硬,久久不萎而精液自泄的病症。
生地、熟地。出自《景岳全书》二黄散。二地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0克,治胎漏下血,或内热晡热,或头晕头痛,或烦躁作渴,或胁肋痛等症。
藿香、佩兰。出自《时病论》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口臭:口内有异味者,二药水煎漱口即可,日行多次。
滑石、甘草。出自《伤寒标本心法类粹》,名六一散、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为细末,每服10克,水调服。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石淋沙淋,吐泻虐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施今墨喜用鲜荷叶包益元散,水煎服,适用于夏日时感之症,屡见显效。
升麻、葛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升麻葛根汤。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痛身痛,发热微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证。二药伍用,最善透达疹毒,对麻疹透发不畅,喷嚏轻咳,疹毒欲达未达,其病机向外者,可用之因势利导。若疹毒内陷、销铄肺金,则非其所宜。
蝉蜕、薄荷。出自《景岳全书》二味消风散。治皮肤瘙痒症,风疹块(荨麻疹)。可与过敏煎何用。另,婴幼儿夜哭不宁,一味蝉蜕,煮水饮之,确有实效。
防风、乌梅。出自《经验方》,用于治疗“风疹块”“蓓蕾”而设。
二丑、香附、五灵脂。出自祝氏脱敏煎,治支气管哮喘,证属油烟子过敏者,其效更著。亦可用治皮肤过敏诸症。
桂枝、白芍。出自《伤寒论》桂枝汤。
柴胡、白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治五郁及骨蒸潮热最效。
柴胡、黄芩。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驱除病邪。
黄芩、半夏。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袖珍方》称黄芩半夏丸,黄芩6克、半夏30克,主治上焦有热,咳嗽吐痰。
黄芪、防风。出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医林改错》称黄芪防风汤,黄芪120克,防风3克,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者均可。
山萸肉、牡蛎。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功在敛阴止汗,救亡固脱,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黄芪、山萸肉均可固脱,但适应范围有异,黄芪固脱是从气分入手,山萸肉固脱是从阴分入手,相互为用,固脱力更强,其效更著,但用药分量宜大,30~50克均可。
麻黄根、浮小麦、黄芪、牡蛎。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治体虚卫外不固,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短气烦倦。
五味子、五倍子。收敛固涩之力较强,故凡固摄无能,有滑脱现象者,均可随症配伍使用。
黄芪、附子。曰芪附汤,治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汗如洗诸症。
乌梅、五味子。酸以敛之,益阴止汗。配山萸肉、牡蛎,可敛脾精、止漏浊。
黄芩、黄连。出自《伤寒论》,仲景善用治湿热中阻,胸膈痞闷。《医宗金鉴》名二黄汤。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紫花地丁、蒲公英。治一切化脓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
板蓝根、山豆根;板蓝根、元参。同为治咽喉肿痛要药。前者为急性咽喉肿痛,后者为慢性咽喉肿痛;前者为热毒上攻,后者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细辛、干地黄。出自《千金方》生地黄汤,治崩中漏下。又治腰痛。
黄连、细辛。出自《本草纲目》兼金散,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升麻、桔梗。出自《赤水玄珠》升麻汤。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祝谌予用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诸症。
淡竹叶、石膏。出自《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治伤寒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烦热口渴、咳呛呕哕、身倦无力、舌红少苔、脉虚数。
诃子(生煨各半)、桔梗(生炒各半)、甘草(生炙各半)。出自《赤水玄珠》诃子汤。治失音不能言语。又能治慢性咽炎、喉炎所引起的音嘶、音哑。
苍耳子、辛夷。出自《证治准绳》苍耳子散,治鼻渊。
前胡、白前。出自《中药方剂学》二前汤。前胡对新感咳嗽效果极佳,白前对久咳不愈者更宜。
半夏、陈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橘皮半夏汤。治痰饮、食积;伤寒时气,恶心呕吐,目眩昏闷,瘴疟。
知母、川贝。出自《和剂局方》二母散,治阴虚咳嗽发热。《验方新编》名二母汤,治产后咳嗽。《药品化义》:知母“与贝母同行,非为清痰,专为滋阴。”
人参、三七。可用治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各种出血疾患,用药分量可随症加减,一般用量:人参6~10克,三七3~10克。
阿胶、紫菀。出自《张氏医通》紫菀散。治咳唾有血,虚痨肺痿。
麻黄、杏仁、甘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用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咳嗽胸满、痰稀白等症。干祖望用此对药治“风聋”,即突发性耳聋,伴肺经症状如鼻塞、咳嗽者,即《温热经纬》云:“耳聋治肺”。
杏仁、葶苈子。出自《肘后方》葶苈散,治水肿、腹水。又于祝氏五子定喘汤中治支气管哮喘。
五味子、细辛。盖“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子合细辛升降皆备,所以阳邪伤阴,故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此即细辛合五味子治咳喘之机制也。
五味子、干姜。邹润安:“《伤寒论》中,凡遇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咳虽肺病,而其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咳但知润肺消痰,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消痰则转能伤脾,而痰之留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药而言,则为一开一阖,当开而阖是为关门逐盗;当阖而开则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龙汤及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也。”
莱菔子、白芥子、苏子。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治气逆痰滞,以致咳嗽气喘,痰多,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苔黏腻,脉滑者。
葶苈子、大枣。出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医宗金鉴》名葶苈大枣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不得卧,或面目水肿等症。孙一奎以葶苈子6克,大枣10枚,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或身面水肿,鼻塞声重。
射干、麻黄。出自《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治水饮伤肺,咳而上气,喉中鸣水声。张璐:“上气而作水鸣声,乃是痰凝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
山药、牛蒡子。《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与大力子并用,最善止嗽。”治咳嗽久已,咳声不畅,胸闷,痰稠,咳吐不爽,证属脾肾两虚者。
桑白皮、地骨皮。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景岳全书》用以治肺火,大肠火,喘急之症。
熟地、麻黄。不但可治久喘以及妇女经期哮喘,亦可治夙喘新发,未可以熟地“滋润胶黏,敛邪而无出路”以非之。在麻黄、半夏、杏仁、射干等温散肺金之剂佐以熟地,所谓“阳盛阴微,阳借阴化。”另外,《外科全生集》阳和汤,治阴疽,熟地鹿角胶以阴阳双生之中,佐以麻黄、肉桂以散营中寒邪。
熟地、当归。所谓益肾纳气,金水相生,以治咳喘。施今墨治久咳久喘,常于咳喘方药中加当归一味而建奇功。
补骨脂、胡桃仁。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青蛾丸。治肾虚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转侧艰难,以破故纸十两(酒蒸),胡桃仁二十两(去皮研),蒜四两,姜四两,杜仲一斤,煎汤。另,用治虚寒喘嗽,肺肾虚寒,减蒜姜仲,加蜜送。《伤寒保命集》通气散,破故纸若干,置于瓦上炒香熟,研为细末胡桃肉一个细嚼,空心温酒调下10克,以治妊娠腰痛,状不可忍。
苍术、玄参。施今墨伍用,建中宫,敛脾精,止漏浊,降低血糖。
黄芪、山药。施今墨伍用,降血糖。二药补益脾肾,固涩肾精,充实腠理,又可防止尿蛋白渗漏。
葛根、丹参。用治气滞血瘀、气阴两伤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
玄参、麦冬。治“上消”诸症。
熟地黄、山萸肉。李介鸣用二药相合谓之“代参汤”,可大补元气,尤其对久病虚弱之体,其效更佳。
乌梅、木瓜。出自《临证指南》,叶天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二药合枳壳,名曰思食丸,善治纳呆诸症。
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代代花。施今墨均以治疗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诸症,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兼见血瘀。
苍术、白术。出自《张氏医通》,用治脾虚痰湿不运。《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吕景山:“大便干者用生白术,大便溏者用炒白术。”
白术、鸡内金。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致生痰。
枳实、白术。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张元素名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等症。李杲:“白术苦甘温,其味苦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苦温,泻心下痞闷,消胃中所伤。”《医宗金鉴》:“枳实破结气,白术除水湿,李杲以补为主,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至此多寡转换之间。”《张氏医通》:“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荡涤之;东垣治脾不键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白术、茯苓。出自《景岳全书》茯苓汤,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配伍桂枝甘草,为《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胸胁支满,心悸目眩,或短气而咳,大便溏,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滑等。《古今医统》名术苓汤,治脾虚盗汗。
白术、莪术。攻邪不伤正,可治闭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又可开胃消食。
半夏、竹茹。出自《千金方》温胆汤(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生姜、甘草),用治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症。二者皆用姜制,则可增强温中散寒止呕之力。
黄连、吴茱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6:1),治肝经火郁,横逆犯胃,吞吐酸水,左胁作痛,少腹筋急为疝。《太平圣惠方》称茱萸园方(1:1),治虚寒型下痢水泄。张景岳名为黄连丸,治肠红便血、痔疮肿痛等。
丁香、柿蒂。出自《济生方》柿蒂汤,治胸满呕吐,呃逆不止。
橘皮、竹茹。出自《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久病体弱,或胃中有虚热、气逆不降而致呃逆或干呕等症。《产宝诸方》名竹茹汤,有凉胎、退热之功,又治妊娠疟疾。张石顽:“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丁香、柿蒂适用于偏寒性,橘皮、竹茹适用于偏热性者。
乌贼骨、浙贝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乌贝散,治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肠溃疡。本方能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
大黄、芒硝。出自《伤寒论》大承气汤,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谵语,口干,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柯琴:“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矢,大黄继通地道。”《医宗金鉴》:“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治咸寒,二味并举,供热泻火力备矣。”张景岳二药各等分,名曰二神散,研末调涂,治赤鼻久不瘥。
大黄、荆芥。出自《圣济总录》荆芥散,治风秘诸症。《赤水玄珠》曰倒换散,治癃闭大小便不通,少腹急痛,肛门肿痛。
大黄、肉桂。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秘红丹,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症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
蚕沙、皂荚子。出自《温病条辨》宣清导浊汤,治湿温久羁,弥漫三焦,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当归、肉苁蓉。出自《景岳全书》济川煎,治虚人便秘、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
半夏、硫磺。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泄等。
大黄、附子。出自《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肾虚寒结症: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
芡实、莲子。施今墨常用语慢性腹泻,久久不遇者。
山药、扁豆。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补益脾胃,可治虚损诸症、慢性腹泻、妇女带下。
木香、黄连。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连丸,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里急后重等症。《寿世保元》取木香120克,黄连60克为丸,名曰观音救苦丸,用治大便下血。
花椒、苍术。出自《普济方》椒术丸,治飧泻,恶痢不愈者。
补骨脂、肉豆蔻。出自《普济事方》二神丸,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五更泄泻,久泄不止。
赤石脂、禹余粮。出自《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伤寒下利不止。《医宗金鉴》用治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金樱子、芡实。出自《证治准绳》水陆二仙丹,治肾虚而致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诸症。
茯苓、益智仁。出自《增补内经拾遗》益智子汤,治肾虚遗溺。
苍术、防风。出自《阴证略例》神术散,又名神藏神术散,治内伤寒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孙一奎名曰苍术防风汤,治水泄、飧泻、头痛、脉弦等症。
乌药、益智仁。出自《妇人良方》缩泉丸,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等症。加入萆薢、石菖蒲等分,朱丹溪名萆薢分清饮,功固肾利湿,分清化浊。
青皮、陈皮;枳壳、郁金。治肝气犯胃,两胁胀痛。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兼见瘀血。
薤白、栝楼。出自《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
旋覆花、代赭石。出自《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桔梗、枳壳。出自《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壳汤,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孙一奎两药各90克,治气痞结满闷。施今墨再伍薤白、杏仁,谓之上下左右,定名调气汤,治梅核气,功能性失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症。
砂仁、白豆蔻。治湿浊内蕴,气滞寒凝,升降失司,脘闷腹胀等症。
香附、乌药。出自《韩氏医通》青囊丸,治一切气病。局方加甘草,名小乌沉汤,治气逆便血不止。
延胡索、川楝子。出自《活法机要》金铃子散,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
知母、连翘。治胃脘灼热。
高良姜、香附。出自《良方集腋》良附丸,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孙一奎以二药等分,名立应散,治寒痛气痛腹痛皆效。
木香、槟榔。出自《卫生宝鉴》木香槟榔丸,治下痢腹痛。《本草约言》:“槟榔,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艾叶、香附。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陈素庵妇科补解》曰艾附丸,治妇人气血两虚,经行后腹痛。
桃仁、杏仁。出自《圣济总录》双仁丸,治上气喘急。
三棱、莪术。出自《经验方》三棱丸,治血滞经闭腹痛。
乳香、没药。出自《证治准绳》乳香止痛散,治疮肿疼痛。二药与当归、丹参伍用,张锡纯曰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内外疮疡,一切脏脏积聚,经络湮淤。
蒲黄、五灵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散,治男女老少心痛、腹痛、少腹痛、小肠疝气,诸药不效者。
当归、川芎。出自《普济本事方》佛手散,又曰芎归散。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等症。
桃仁、红花。出自《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腹痛,或经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过多、淋漓不净。
大黄、蟅虫。出自《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治疗产后腹痛,脐下瘀血;或瘀血而致经水不利。
海螵蛸、茜草。出自《素问·腹中论》四乌鲗骨茹藘丸,治血枯、血瘕、经闭、崩带。
桂枝、丹皮。出自《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治妇人经闭腹痛,月经不调,或难产,或胞衣不下,产后恶漏不下,腹痛拒按。
荆芥炭、艾叶炭。施今墨治崩漏下血诸症,若出血过多,以米醋2~4两与药共煎,有立杆见影之功。
生枣仁、熟枣仁。出自《石室秘录》安寐丹,“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枣仁各五钱,而以诸补心之药为佐使。盖枣仁乃安心上不寐之圣药,生用使其日间不卧,熟用使其夜间不醒也。日夜既安,则怔忡自定,又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
远志、石菖蒲。出自《圣济总录》远志汤,治久心痛。《千金方》加入龟板、龙骨,曰孔圣枕中丹,治心血虚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
百合、知母。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
酸枣仁、夜交藤。吕景山用治神经衰弱,证属心肝两虚,阳不入阴之失眠者。用量宜大。
半夏、夏枯草。治失眠诸症,凡半夜易醒,酸后不易再睡者更佳。
肉桂、黄连。出自《韩氏医通》,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夜交藤、合欢皮。治失眠,多用于心肝气郁证。
黄连、阿胶。《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阴虚火旺而致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
女贞子,旱莲草。出自《证治准绳》二至丸,治肝肾阴虚,症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遗精体倦者。也可治鼻衄、齿衄、阴虚吐血。
半夏、秫米。出自《素问》半夏秫米汤,治胃不和,卧不安之症。
龙骨、牡蛎。出自《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火逆证下后,又加烧针,心阳内伤,烦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
紫石英、紫贝齿;紫石英、石决明。皆可用于治高血压病,证属实证者。
磁石、朱砂。出自《千金方》磁朱丸。用磁石60克、朱砂30克、六神曲90克,制成小丸。能滋肾明目、镇静安神。
全蝎、蜈蚣。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蜈蚣散,又名止痉散。治破伤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郁金、白矾。出自《外科全生集》癫痫白金丸、白玉化痰丸、矾郁丸,治痰阻心窍而致的癫痫痴呆,突然昏倒,口吐涎沫。
白芷、僵蚕。出自《青囊秘传》姜芷散,治头、目、齿、鼻诸病。
天麻、钩藤。出自《杂病论治新义》天麻钩藤饮,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等症。
天麻、刺蒺藜。治头晕目眩。
仙茅、仙灵脾。出自上海曙光医院《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二仙汤,治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地锦草、分心木;丹参、檀香;五灵脂、降香。施今墨用治冠心病自觉症状,冠心病心绞痛,属气滞血瘀者。
地锦草、仙鹤草。施今墨用治心动过速。见心动过速者,急用地锦草、仙鹤草,龙眼肉合冰糖服之,少时即安。
人参、附子。出自《妇人良方》参附汤,能回阳、益气、固脱,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附子、干姜。出自《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不吐,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羌活、菊花。祝谌予治冠心病心绞痛久治不愈者,由心阳不足,心阴亏损,气滞血瘀所致,常合于葛红汤中使用。
延胡索、冰片。李介鸣用以研末冲服,治心绞痛。
丹参、山楂。祝谌予用治冠心病之心胃同病。
车前草、旱莲草。出自《赤水玄珠》二草丹,治淋及尿血等症。
萹蓄、瞿麦。出自《和剂局方》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血淋、热淋。
黄芪、防己。出自《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又名汉防己汤,治风水脉浮,其人头汗出,表无他病,但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亦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畏风;还治湿痹麻木。
白术、车前子。出自《石室秘录》分水神丹,治水泄,又治腰痛。
冬葵子、茯苓。出自《金匮要略》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等症。
土茯苓、萆薢。治梅毒、尿路急性炎症,属湿毒蕴结。朱良春用治痛风性关节炎(土茯苓30~120克、萆薢15~45克)
桂枝、茯苓。出自《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痰饮病,胸胁支满、心悸目眩、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玄参、牡蛎。出自《医学心悟》消瘰丸,治瘰疬。
海藻、昆布。出自《证治准绳》二海丸,治气瘿,多因劳伤肺气,复被外邪所袭而成。瘤体软而不坚,皮色如常,无寒无热,喜怒时多增大或缩小。
鳖甲、生牡蛎。软坚消癥。
杜仲、续断。出自《赤水玄珠》杜仲丸,治妊娠腰酸背痛。《本草纲目》名千金保孕丸,治妊娠胎动,两三月堕。
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出自《悬解录》五子守仙丸,治肾虚腰痛,尿后余沥,遗精早泄,阳痿不育。
蚕沙、夜明砂。治夜盲症,内外障翳等症。
枸杞子、菊花。出自《医级宝鉴》杞菊地黄丸,治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迎风流流泪、久视昏暗、眼干涩病等。
羌活、独活。出自《外台秘要》,治历节风痛。
吴茱萸、木瓜。出自《千金方》茱萸汤,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直指方》名木瓜汤,治霍乱转筋。
白芍、甘草。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普济方》曰神效散,治消渴。
苍术、黄柏。出自《丹溪心法》二妙散,治湿热下注而致的筋骨疼痛,或足膝红肿红痛,或下肢痿软无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世医得效方》曰苍术散。
党参、黄芪。治诸气虚之症。
黄芪、当归。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治血虚阳浮发热证;又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又治疮疡溃后,久不愈者。
升麻、柴胡。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治气陷诸症。
桑叶、黑脂麻。出自《医级宝鉴》桑麻丸、《医方集解》扶桑丸,治肝经虚热,头眩目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风湿麻痹,肌肤甲错。又治头发、胡须早白,脱发诸症。
白术、黄芩。出自《景岳全书》良方白术散,治妊娠伤寒内热等症。
蒲公英、夏枯草。治乳腺增生、经前乳痛,属肝郁火旺证。
海藻、白芥子、夏枯草。化痰软坚,治卵巢囊肿、乳癖等,属痰瘀互结证。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治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证。
佩兰、泽兰。治闭经、经行浮肿,属水血互阻者。
黄连、蒲公英。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金钱草、海金沙。治肝胆结石。
槟榔、南瓜子。治绦虫病。
仙鹤草、白芨。治诸中上焦出血症,包括肺癌咳血。
半枝莲、半边莲。治多种癌症。
莪术、猪苓。治多种癌症。
黄药子、当归。治多种癌症。
苦参、女贞子。治多种癌症。
青黛、雄黄。出自周蔼祥青黄散,治血癌。
本文乃大象医友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leeeux 关注

文章收藏:24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