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鉴定

凡星 关注

收藏于 : 2019-11-15 07:31   被转藏 : 1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
》》》转载张老师 《茶余闲谈录》 第二章 论古瓷破泡

论点:清朝之前古瓷,必有破泡。有破泡的不一定是古瓷。古瓷与现代伪品的破泡截然不同。
从汉到清的古瓷,不论如何保管,必有破泡。因年代远近,窑温高低,釉水调配,保存环境有别,破泡程度会有差异。新瓷是不破泡的。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新瓷,须经多次水洗,才会有微破泡。库出古瓷,刚开封时,也是查不到一个破泡的。但只要稍微清洗一下,破泡就会展现,随着清洗力度和次数的增加,而破泡加重,即越洗越破。库出古瓷,阴雨天或夏天有手汗磨擦之,也会随即造成破泡,并可感觉手发粘,似有玻璃胶感,再严重者,可感到破泡的碎片被磨擦到一起。库出古瓷若是经风干后再磨擦出的破泡眼内,不会有臭干黑。若是库出古瓷没经风干,便遇脏手磨擦,则破口大点的破泡内会有臭干黑;破口小点的会渗进脏水而呈黄色。
破泡按破损程度,拙者试作如下分级:
一、面泡微破显点。即表面最上层气泡的中心部位,可以看见成点状的破痕。此现象一般是出现在明末以降的库出古瓷上,以官窑和细瓷中常见。
二、面泡微破显圈。即表面最上层气泡多数破裂,有一半以上的破泡显示一个个圆圈。此现象一般是出现在南宋以降的库出古瓷上,以影青影黄为代表,通常破泡内有臭干黑和黄斑,但不重。
三、面泡全破。即表面无一完整气泡。上限至唐。如唐钧,唐邢白釉,唐黑花等,其破泡内的臭干黑和黄土沁特重。
四、中层泡已破。即表面无一完整气泡,并损伤到中部气泡。调节放大镜焦聚,可以判断出是中层气泡还是下层靠胎气泡。此类现象,在低温瓷,高古瓷,传世品中常见。
五、下层泡已破。即靠近胎骨的气泡也已经破裂。与此相应的其它古瓷特征也是十分显著,易识易辨。此类现象,通常出现在曾长久陈设使用过的再入土入窖的低温古瓷上。库出瓷,火坑瓷,干坑瓷,甜水货,不会有此现象。
六、脱衣伤。即釉层成片脱落,见到胎骨,称脱衣伤,其比脱釉损伤更严重。因脱釉与脱衣伤已无气泡可论,故略。也可参阅 拙作《古瓷鉴定术语解释》有关条目。
古瓷破泡的原因,在于材质年久老化。瓷釉与玻璃、水泥有共同之处。玻璃年代久了会硅胶化,水洗微溶发粘;水泥年久则风化龟裂。这是现在可随手借鉴的常识。
另,纯净的白地釉,相对耐老化,掺有乌釉和蓝料调色的白地釉,如鸭蛋青釉,相对易老化。在同一瓷上可以验证,青花上的破泡程度就比白地釉上的严重些。观察釉里红也是如此。北宋的影青和南宋的影青影黄影蓝,釉面破泡程度,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瓷显得轻微,那是因为上面罩有较厚的透明的玻璃釉。一九八八年景德镇人民陶瓷厂生产的一批仿元青花,施了较厚的玻璃釉,时隔已经二十二年,至今釉面无一破泡。但其经水洗已发粘,有胶状感。
另,余的专业是搞硅酸盐生产。曾用王水、氢氟酸、铬酸、氟硅胶,以及多钟碱性物质,对新老瓷片进行腐蚀试验,结果表明,任何一种酸碱腐蚀都不能与自然老化的相似。釉面都发朦,破泡不显圆圈。建议古瓷爱好者,不妨多做做此类实验。亲手做了试验,心里有底,便不会被言论所左右。
余认为,只要将破泡研究透了,单凭破泡状态,就能断窑口,断年代,断古新真伪。论及断窑口,因民窑和小窑太多太杂,而除外;社会动荡期的大窑官窑因生产不稳定,也除外。论及断年代,因窑温的高低,釉料的不同配比,以及保存条件等因素,会有较大的偏差。论及断古新真伪,确实可行。至今,余没见有一件新伪之作的破泡能乱真。
余推荐的古瓷鉴定特征有两百条,是伪作不了的特征,古瓷破泡列在其中。余在《古瓷鉴定谱》中,对每一件古瓷的破泡状态,必作注解。前辈人很喜欢用破泡状态来定真伪新老。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多是具体年代的划分和窑口的划分。有些质疑,历时百年,几代传承,都无法注解。但,真伪之争,却无一件。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釉泡是各有特色的,余见有不少现代著作,图文并茂加以注解,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现代的数码像机和电脑,是个很好的工具,将釉里破泡照像后,再转到电脑上放大观察研究,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对破泡色彩的研究,更有帮助。现代的放大镜也很多,也便于人们观察研究釉泡。有种便携式的八十倍的带有测量刻度的又有辅助光源的,很管用。
有些古瓷片收集者,发现有些古瓷片上没有什么破泡,而问原由。那些不破泡的古瓷片,主要是古人使用不久便遭破损而扔掉的,在甜水环境下若干年,没受严重腐蚀,故刚从土中取出,不见破泡。但是,历经几次清洗,破泡便显示出来了,年代越久远的显示的越明显。
附:库出古瓷注解:凡是年代久远的古瓷,没经陈设和使用过的,与新产品差不多,就用“刚刚从库房里才搬出来”作比喻。
附:火坑瓷注解:内有大量甲烷气体的窖棺郭,开启时,遇火会燃烧爆炸,古人称之火坑,火坑内出的瓷,称火坑瓷。火坑瓷是库出古瓷内的一种。现在是见不到的,在民国时已是极难见到的。

》》》》相关资料
“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看气泡,这几样仪器都可以用到。

》》》》》》》》》 [转载]《中国瓷器气泡鉴定法》作者:刘进武 

中国瓷器鉴定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年代和窑口?应该按照自然科学发展观去研究,马未都说:用“眼学”解决是最快的,鉴定成本也是最低的。这对老百姓搞瓷器收藏最实在,因为老百姓在买瓷前不可能用科学仪器鉴定后再买瓷器,必须用自己的拿手武器来应对这样水深的古玩市场,少花你手上的银子,在别人没有懂得什么年代的瓷器情况下买下你自己可以看明白确定的瓷器,不要对鉴定产生不解,感觉到瓷器鉴定比医生看病要简单,按照工具书去写作的。 
    我想把大部分“学术界”不太喜欢公开“气泡学”的秘密告诉大家。本书把“气泡学鉴定法”的神奇秘密武器展现给收藏爱好者,用我自己亲身收藏的瓷器作为鉴定标本,这样中国民间收藏爱好者看我这本书就可以认出有投资价值的瓷器。“文物打假”气泡标本鉴定法一针见血的可以揭露利益面前的棉纱,这是现在我要下笔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普及“气泡学”瓷器鉴定法的知识,对于宏扬中国历史文化有民族自豪的感受。中国开始文化产业时代,老百姓收藏发财时代来临,别再买仿古瓷器,不再被忽悠把真瓷器卖出低价。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后果,民间收藏爱好者都一眼认出真正有投资价值的瓷器,真的瓷器都自己收藏,剩余下来的都是仿古瓷器,这些仿古瓷器就没有投资价值,也就没有市场了。那些制造仿古瓷器需要更长时间才可以获得利益,仿古瓷器就会减少,这样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对于釉中之泡,古今中外的著作中没有系统的论述过,没有明确的提出过,这肯定是气泡与工具书有关,利益面前,大家都不想把“捡漏财富”说出来自己也想遇见这样的好事情。我自己就遇见过太多的“捡漏财富”,我的大部分收藏都是20多年来“捡漏财富”的积累。如果我说“捡漏财富”的故事,我经历的就更多,每个瓷器背后都有个“捡漏财富”的故事。现在捡漏机会不多,但千万别走眼花大价钱买个仿古瓷器。

    其它一些老调陈词的鉴定在这里我不想说了,我要说的是“气泡学”,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对一些重要的“窑口”建立中国瓷器的气泡标本。说的更清楚就是建立每个“窑口”年代的气泡标本,用科学根据来鉴定瓷器,这跟科学仪器分析建立瓷器标本是一样的道理。

    古代瓷器我进行了研究、探索、揭示出古代瓷器在经历了千年的岁月后,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所发生的自然变化,气泡变化特征,是鉴定古代瓷器的理论基础。发现古代气泡变化也是遵循着它故有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气泡变混);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气泡变形);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气泡变色);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另外的物质(气泡变质:变质、消失、破泡)”。经过千年左右的气泡变化全部过程,应用这样气泡变化过程就完全可以准确的鉴定瓷器年代,观察到瓷器气泡变化发生在那个过程,可以提取瓷器气泡标本,作为今后鉴定其它瓷器的方法,这样的瓷器鉴定法我叫它气泡鉴定法。

    瓷器中的“气泡”产生必须具备:有胎、上釉、空气、水份、温度五个基本条件才能在烧制复杂工艺过程中产生自然现象的气泡。古代烧制瓷器是用木材烧制,温度不能够稳定,控制不好就会在空气和水份的作用下产生气泡。瓷器中的“气泡”是胎和釉的结合体,这样的结合体(气泡)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才能形成气泡。

    仿古瓷器者喜欢低成本小范围在家庭做房生产瓷器。仿古瓷器从古到今都有,进入21世纪仿古瓷器已经达到了颠峰造极的地步。对于中国瓷器年代鉴定我看用“仿古”两个字比较准确,不要用“真假”两个字,我的看法是中国瓷器没有真假之分,只有仿古之分,这些仿古瓷器再过200年也都有价值又变成了真品,让这些仿古瓷器现在没有价值,更没有收藏的市场。

    而现在烧制的瓷器是在煤气烧制的条件下温度可以稳定控制,并且达到用电脑控制温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形成气泡,或者形成的气泡密密麻麻,泡与泡没有距离的感觉,根本不象古代“窑口”烧制的自然生产出来的气泡,大家用显微放大镜一看就清楚。现在造仿用木材烧制瓷器古代瓷器实在不现实,“窑口”建立成本更高,以及现在木材价格更高,造成仿古瓷器成本太高,还需要土地管理局批准建立“窑口”,古代造瓷器工艺更复杂,仿古者会放弃。气泡鉴定法是可以鉴仿论真,这为我鉴定瓷器找到了一个新的有效突破口。当我发现“窑口”瓷器中有同样的气泡时,可以利用这样的气泡标本鉴定瓷器是非常准确的。

    客观环境条件下:胎的材料、釉的组成、温度控制三个因素是产生气泡的必要条件,空气和水份是产生气泡的充分条件。古代“窑口”生产瓷器气泡和现在景德镇生产瓷器气泡有本质上的区别,古代“窑口”生产瓷器气泡是慢慢的升温和降温的生产过程,产生出现的是气泡稀疏;现在景德镇生产瓷器快速的升温和降温的生产过程,产生出现的是气泡浓秘或者没有气泡。控制当时的客观环境条件下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不一样的环境就产生不一样的气泡,在空气和水份的作用下生成了瓷器中的“气泡”。不同的年代“窑口”在不同的环境下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瓷器,这样就为我在“中国瓷器气泡鉴定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我尽量做到理论系统化标准,研究瓷器中气泡变化我叫它“气泡学”,也称微观鉴定。

   “气泡学”也就是用60-100倍显微放大镜“观察瓷器釉中气泡”的变化,是烧制过程中客观环境条件下温度控制决定着瓷器气泡排列的多少破损程度,每个朝代都有不相同的“窑口”,根据这个“窑口”的气泡排列规律就马上确定年代,速度非常快,只要我们记忆每个“窑口”年代的气泡标本的图片统一规律,我给你们这样一个公式,大家就可以确定中国瓷器的年代,这样的操作性比较强。

    在此我只能对针对性比较强的“窑口”年代的气泡建立标本,对我自己收藏过瓷器进行研究建立“窑口”年代的气泡标本。我在鉴定中可以忽略胎的材料、釉的组成、温度控制这些复杂的参数,关键研究釉中气泡变化需要时间的这一个过程。所以,研究好“气泡学”就可以决定瓷器中胎的材料、釉的组成、温度控制的全部制造过程,釉中产生这样的气泡只能是这样的“窑口”客观环境下生产的瓷器,没有其它条件可以生产出这样的“窑口”瓷器了。什么样的时代创造发明新瓷器的“窑口”就会产生规定固定的气泡,不相同的汝窑瓷器在同一个年代的“窑口”生产出来瓷器所产生的气泡完全相同,这样就可以确定汝窑瓷器气泡鉴定法。这是中国瓷器气泡鉴定法的基本理论。

    但是,气泡鉴定法也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对于有颜色釉,酱釉、黑釉、有些深色釉覆盖了造成气泡变化不明显甚至没有气泡,这样气泡鉴定法就不适合,低温釉也不适合,没有气泡规律,造成有些瓷器有气泡,有些瓷器没有气泡的原因;对于脱胎釉用强光照射比较透明的瓷器是没有气泡气泡鉴定法也不适合,象这样一些瓷器不需要建立气泡鉴定标本;对于高温釉,在1200-1300度青釉、粉青釉、汝窑、钧窑、官窑、哥釉、青花、青花釉下彩都适合用气泡鉴定法比较简单;对于粉彩和珐琅彩不看绘画彩,绘画彩覆盖了釉面的气泡。

    我在瓷器中直接提取有确定性的鉴定内容,主要是看釉面部分的气泡来鉴定确定年代。但也不能说有气泡就是古代瓷器,没有气泡就是仿古瓷器,还是要根据具体“窑口”具体分析才能做出科学鉴定。只要建立宋汝窑气泡标本、宋钧窑气泡标本、宋官窑气泡标本、宋哥釉气泡标本、明宣德青花气泡标本,收藏者就可以对比自己鉴定瓷器,来进行判断是否是仿古瓷。总之,古代瓷器气泡特征是目前任何高科技都无法达到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这也就是古老的东西会自己说话的原由,它会向你诉说自身的漫长经历在大自然变化过程,用自己的眼睛看气泡标本比专家鉴定更可靠。

    所以,要建立气泡标本鉴定必须通过基本“眼学”学科,知造型、看纹饰、辨釉质、认窑口、鉴胎质来确定这个瓷器的年代,才能有效的提取瓷器气泡标本。本书尽量以图片形式说明清楚,你自己收藏瓷器气泡和气泡标本图片不符合就一票否决,就和每个人鉴定DNA确定身份是一个道理,鉴定起来非常简单容易,大家看到我这些“气泡标本”,就拿出自己收藏的瓷器进行对比,可以鉴定出是否是仿古瓷器,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实用工具书。让收藏爱好者掌握“气泡鉴定法”,分辨真假,使真正的文物受到爱护、保护,使祖国的遗产传承下来。

    在我确定“窑口”年代的气泡标本时首先要确定这个“窑口”的瓷器年代,博物馆的瓷器上手困难,这对提取不同年代瓷器标本就受到了限制,只能自己去收藏官窑瓷器,自己手上把玩过三十件以上的官窑瓷器才能成为鉴赏家和收藏家,用这些官窑瓷器作为气泡标本,每个气泡标本都对应着一个完整的瓷器,才能够提取当时年代窑口的气泡标本,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研究等待的工作,我准备二十多年了,大家今天才能够直接应用这个窑口的气泡标本来对比鉴定瓷器,实现人人都会鉴定瓷器。

    用显微放大镜观察到汝窑瓷器气泡变混、气泡变形、气泡变色、气泡变质、破损气泡、死亡气泡,一目了然,大家都可以成为专家,相信自己的眼睛,非常容易鉴定(对比汝窑瓷器气泡标本);用显微放大镜观察现在仿汝窑瓷器气泡标本,密密麻麻的大小气泡,气泡之间没有距离,一目了然,大家都可以成为专家,相信自己的眼睛,非常容易鉴定(对比现在仿汝窑瓷器气泡标本2D)。

    最后,作为中国瓷器研究者,本书有不正确的地方需要广大收藏爱好者给以批评。更希望中国现在应该从小学开始上《文物课》宏扬中国历史文化。

区别真假如下:


显微放大镜观察到北宋汝窑瓷器气泡变混、气泡变形、气泡变色、气泡变质、破损气泡、死亡气泡,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 (北宋汝窑瓷器气泡标本D)。 
显微放大镜观察现在仿汝窑瓷器气泡标本,密密麻麻的大小气泡,气泡之间紧密没有距离,层层堆积的大小气泡,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现在仿汝窑瓷器气泡标本2D)。


    北宋汝窑气泡标本

北宋钧窑气泡标本

南宋官窑气泡标本 

》》》》》》》》》》》》》》》》》》》
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气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窑、钧窑和耀州窑等。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从汝窑瓷片的断面观察,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汝窑有多种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气泡特点也有差异,除常见的稀疏较大气泡外,也有的气泡较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也有的釉中无明显气泡。

   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钧窑瓷器的气泡,在器物全身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较明显,有的部位却不明显,也有的钧窑器物通体都无明显的气泡(图2、金代钧窑标本釉面气泡;图3、北宋钧窑月白釉紫斑碗)。

   耀州窑瓷器的气泡可分为两种,一种气泡细小且密集均匀分布,看起来并不明显;另一种气泡较大,分布稀疏、有层次感,看起来比较清晰,此种气泡的特征最为典型。有的器物上同时有两种不同特征的气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种气泡(图4、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图5、宋代耀州青瓷钵,图6、新仿耀州窑青瓷碗)。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单色釉瓷器,釉中有气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注意辨别现代新仿陶瓷气泡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纹饰等主要特征的仿制时,可能忽略气泡这种非主要特征。因而,通过对气泡特征的分析、对比,可以大体知道一件器物在气泡特征上与真品是否相符。但是这种鉴定,仅适用于气泡特征比较明显的那类器物,如汝窑、钧窑、耀州窑等。对于气泡特征不明显的器物,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并不太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气泡,有的新仿品的气泡甚至具有与真品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做伪者对气泡特征进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烧制工艺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能达到某种气泡特征。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现代气窑和电窑烧制的仿品,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而古代柴窑或煤窑烧制的陶瓷,釉中的气泡一般有大、小差别,在分布上有层次变化。

气泡鉴定古陶瓷的误区

   关于气泡鉴定古陶瓷,目前流传着许多错误的观点,需要引起注意。有的文章认为,“凡宋代及以前的陶瓷釉中都没有气泡……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事实上唐、宋时期的陶瓷釉中有气泡的现象非常普遍,元代及明清陶瓷的釉中无气泡的也比较多。还有的观点认为,“新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旧瓷的气泡大而稀疏……当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绝对不会小而密集”。事实上,新仿品釉中的气泡有的也具有“大而稀疏”的特征,而古陶瓷釉中的气泡也有许多具有“小而密集”的特征。

   有观点认为,气泡也有生死,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保存环境等对陶瓷气泡的生命周期都有一定影响。气泡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气泡自身破裂、釉面开片、腐蚀、磨损及自然老化等。死亡的气泡在高倍放大镜下一般呈黑褐色点状。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老的陶瓷器物釉面确实存在数量不等的所谓死亡气泡,新瓷的死亡气泡一般较少。但死亡气泡的多少很难量化,也有一部分老瓷器的死亡气泡较少,甚至无死亡气泡,而一些经过做旧的新仿器物,釉中的死亡气泡却比较多,还有的作伪者用尖而细小的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并填以脏物,观察起来与死亡气泡无异。因而,以釉中有无死亡气泡或死亡气泡的多少来判断器物的新老,这种鉴定方法并不完全可靠,至多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而已。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凡星 关注

文章收藏:663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