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六个成功密码,越早告诉孩子越好

藏家246 关注

收藏于 : 2019-11-14 21:19   被转藏 : 3   

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论语·学而》告诉我们,成功的六个密码是:会学习、会反省、会说话、讲仁德、善创新、不自满。

密码一:会学习

如果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一种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平等享有的,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一种从过去和现在借鉴优秀经验、获取知识信息、总结过往、洞悉未来的途径。可以说,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学而》里关于学习的语句有: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本章,孔子强调学了要时常温习和练习。有人可能会问,第一句是讲学习,为什么后面又有第二句和第三句呢?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二句是讲“学有朋”,善于学习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尤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句是讲“学有度”,善于学习了就会更有气度,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会怨恨恼怒。勤于学习,广交朋友,心胸气度开阔,这难道不是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吗?

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则不固”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依然是把学习放在和忠信、交友、改错同样重要的位置来讲,强调学习可以开人视听、启人心智、广人见识,使人不闭塞。这也是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意义。

第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乍看起来这一章好像没有说到学习的事情啊?其实这一章不但说了学习的事情,还说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举一反三。《论语·述而》有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意思是,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论语·学而》里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对子贡表扬的话,当孔子讲到安贫乐道和富而好礼的道理是,子贡突然明白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要达到一定的修养和境界,需要经历切磋琢磨的过程。孔子夸赞他能从已经讲到的话中领悟到没有说到的意思,这就是举一反三。成功的人,也需要有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密码二:会反省

反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是人对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思,带有批判的性质,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在自己身上的应用。能够经常自我反省的人,会让自己日臻完善。所以说,反省是成功的人离不开的一种习惯。

《论语·学而》里关于反省的语句有:

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如果说一个人的反省能力有多强,他的自我更新能力就有多强,一点都不夸张。会反省不仅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更是平庸的人和高明的人的区别。曾子说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反省的都是什么呢?一是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二是反省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三是反省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学而时习之、诚实可信、尽心竭力,这是孔子希望弟子能做到的三件事,曾子能时常反省,实在是不容易。据说曾子是孔子学生中最愚笨的学生,但孔子的学生中,只有曾子将孔子的语言汇编在一起,就是后来的论语。可能曾子也知道自己天资并不聪颖,所以才将老师讲的道理牢牢记住并时加反省思考,所以才能将老师的话汇编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可见,即使是天生智商不高的人,经常反省,也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

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常思己过”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思过不易,但比思过更难的是改过。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人们在学习、交友、做事中难免会有过失,但是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左传》中也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成功的人往往是从无数次失败和过错中不断反省、不断改错,才取得成功的。

密码三:会说话

语言表达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鬼谷子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行动的影子。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成功就会非常艰难。

《论语·学而》里关于会说话的语句有: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会讲话不一定是要花言巧语,有的时候语言越花巧,行动可能就越愚拙。孔子认为,越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越少。因此,说什么话一定要出自内心的真诚,而不能花言巧语,否则,为人处世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常说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孔子也说君子要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这和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一样,都是好学的表现。“慎于言”讲说话要小心谨慎,就是讲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时机,并要注意措辞恰当、表意适度。“言多有失”的道理我们都懂,意思是话说的多了就更容易暴露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也更容易引起别人忌惮。“慎于言”对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条铁律。

密码四:讲仁德

“仁”是孔子思想的根本精神。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为人、为学、为政均要以“仁”为基础的内容。

《论语·学而》里关于讲仁德的语句有:

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把“仁”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仁”是治国做人的一切原则的根本。有子对“仁”的理解和阐释是深刻的,他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把“孝”当作“仁”的基础加以宣扬,从而在巩固思想统治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天的成功者也要讲仁,而今天的“仁”,比较恰当的阐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于换个角色和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标准,而不是口头上的花言巧语。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不可信,因为他们可能内心不具有仁德。所以,“仁”的修炼在内心。

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是孔子对“仁”的生动阐释,他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在本篇的第十四章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两处的“亲仁”和“就有道”,讲的都是要亲近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想要成功,就应该在仁德方面成为众多人效法和仰慕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办成大事。

密码五:善创新

当今社会,创新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捷径,但是创新也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论语·学而》里关于善创新的语句有:

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章把继承和创新看得和讲信义、重礼法同等重要,足见创新的重要性。有子说:“一个人诚信符合道义,那么他的话是可以相信并践行的;一个人的恭敬是符合礼法的,那么他就不会遭受耻辱;一个人好古学古,如果不排斥创新,这种古文化就可以继承。”如果把创新的原则看得像人人都应遵从的信义礼法一样重要,无一日不创新,无一事不创新,成功或许就会触手可及。

密码六:不自满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这些道理人尽皆明。《论语》是怎样讲不自满的呢?

《论语·学而》里关于不自满的语句有:

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这一章里,子夏说的这种人能够看重贤德,不以女色为重,竭心尽力的侍奉父母,献出生命侍奉君主,诚实守信的对待朋友。这样的人,尚且谦虚的说没有学习过,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满呢?因此,成功的人往往经常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

第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如果说上面第七章是告诫我们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永远不自满,这一章则是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物质方面非常富有了,也不要骄傲自大,也应该好礼。

经典的温度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阅读经典,尤其是《论语》,从中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

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让我们一起品读《论语》,提升智慧,丰盈思想,走向成功。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246 关注

文章收藏:76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