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 胸椎正骨整脊手法 科理筋手法 科脱位复位手法

步宜谦 关注

收藏于 : 2019-11-29 23:11   被转藏 : 2   

   

中医骨伤科脱位复位手法

简介:脱位亦称脱臼、脱骱、脱髎。系指正常的骨端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分离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者。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很多,每一种关节脱位都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整复手法。一、 ...
脱位亦称脱臼、脱骱、脱髎。系指正常的骨端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分离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者。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很多,每一种关节脱位都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整复手法。
一、脱位复位手法的历史沿革
脱位的复位手法,历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下颌关节脱位的口腔内复位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肩关节脱位椅背复位法及清·胡廷光《伤科汇纂》的“上髎歌廖诀”等。近代除继承、整理前人的手法经验外,结合临床在脱位整复手法研究方面更前进了一步。
二、脱位复位手法操作
(一)施脱位复位手法注意事项
如同整复骨折一样,要求医者施行手法前要全面掌握病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X线片所见,明确诊断。应分清是全脱位,还是半脱位,以及脱出方向;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存在,如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在手法整复之前,要充分准备,选好助手并做好分工,备妥复位与固定的用具,使用必要的麻醉止痛措施;同时,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和顾虑。在整复过程中,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复位方法,避免使用暴力,医者精力要集中,手法要熟练灵活,动作要轻巧,掌握用力大小和方向,且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及局部变化。脱位如伴有骨折时,应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
(二)手法操作及适应证
1.手摸心会  通过手法触摸伤部,可进一步辨明关节脱位的程度和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2.拔伸牵引  这是整复脱位的基本手法,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对脱位关节进行拔伸牵引,可克服关节周围肌肉因解剖异常与疼痛而引起的痉挛性收缩。牵引时,由一助手固定脱位关节的近端肢体,另一助手握住伤肢远段进行对抗牵引,牵引力量和方向根据病情而定。在牵引过程中,可同时施行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及旋转等手法。
3.屈伸回旋  此法临床极为常用,适用于肩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当肩关节发生脱位后,肱骨头可被关节囊、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卡住或锁住,如果单纯纵向牵引,则越牵截止紧,必须配合屈伸回旋手法,使其循脱位于的原路复位。如髋关节脱位,操作时须在屈髋屈膝位牵引,同时内收屈曲大腿,再外展、外旋、伸直患肢。本法因杠杆力较大,如伴有骨质疏松症应慎用。
4.端提捺正  本法是端、提和捺正(挤、按)手法的综合应用,或单用其中一法。适用于各种脱位,常与拔伸牵引配合使用。如肩关节脱位,医者以手端托肱骨头使之复位。桡骨头半脱位,以拇指向内下挤桡骨头使之复位。
5.足蹬膝顶法
(1)足蹬法:通常一人操作,适用于肩、肘及髋关节脱位。以肩关节脱位为例,患者仰位,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术者用足底蹬于患者腋下(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们用右足),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在牵引过程中将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即可复位。
(2)膝顶法:也可一人操作,适用于肩、肘关节部位。以肘关节脱位为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患肢上臂,另一手握腕部,膝关节屈曲,足蹬在患者坐的椅子上,将膝放在患肘前,顶压肱骨下端,握腕之手须前臂方向用力牵引并屈肘,一般即可复位。
6.杠杆支撑法(亦称杠抬法)  本法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适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助手以圆木棒裹以棉垫置于侧腋下,向上抬起;医者以双手握患肢腕部,使肩外展40°并向下对抗牵引。杠杆在腋下形成力的支点,复位一般较容易。对陈旧性脱位者,整复前进行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是必要的。对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本法应慎用。另外,使用本法应注意充分保护好软组织,防止损伤神经血管。
综合各种脱位复位手法的机理,一是解除软组织的紧张痉挛,使脱位的骨端关节摆脱在异常位置的阻挡;二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医者手足或器具为支点,通过屈伸回旋、端提捺正等法使脱位关节得以复位。
【学习要领】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了解脱位复位手法的历史沿革,熟悉脱位复位手法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掌握常用的脱位复位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回旋、端提捺正、足蹬膝顶、杠杆支撑)的操作要领。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体位: 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病人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以使浑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病人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手法: 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病人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体位: 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病人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依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体位: 病人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手法: 医者立于病人一侧,近病人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病人背地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病人肘部,另一手抱握住病人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病人肘臂之上。令病人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病人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病人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地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四、坐位扳肩法

体位: 病人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病人前面,两腿夹住病人双膝,以固定病人骨盆。 
手法: 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病人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病人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病人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五、膝顶法

体位: 病人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 医者立于病人身后,双手分别穿过病人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病人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病人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病人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方法: 以左手拇指指肚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替代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

中医骨伤科理筋手法

简介:理筋手法主要由推拿按摩手法组成,是治疗筋伤的主要手段之一。一、理筋手法的功效理筋手法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点:①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离经之血得以消散,有利于损伤组织 ...
理筋手法主要由推拿按摩手法组成,是治疗筋伤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理筋手法的功效
理筋手法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点:①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离经之血得以消散,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②舒筋活络,解除痉挛。起到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络的作用。③理顺筋络,整复错位。即对软组织破裂、滑脱、关节错缝起到理顺、整复、归位的作用。④松解粘连,通利关节。可使紧张僵硬的组织恢复正常。⑤通经活络,驱风散寒。通过循经取穴,起到镇痛、消痛、止痛之功效。
二、理筋手法的分类及操作
理筋手法按部位、作用及操作的不同,分为舒筋通络与活络关节法两大类。
(一)舒筋通络法
医者利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患者肌肉较为丰满的部位,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舒筋活络和消肿止痛之目的。
1.按摩法  根据手法轻重分为轻度与深度按摩。
(1)轻度按摩法(又称浅表摸法)
动作要领: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在患处作轻柔缓慢的直线或圆开遥抚摩动作。
功用:祛瘀消肿,镇静止痛,能缓解肌肉紧张疼痛。
适应证:一般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应用,适合全身部位,主要用于胸、腹、胁肋处损伤。
(2)深度按摩法(或称推摩法)
动作要领:用手指、掌根或全掌进行推摩的理筋手法,也可将双手重叠一起进行操作。要求力量较大,作用直达深部组织。
另有捋顺法与拇指推法。前者是由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推摩。向下为捋,向上为顺。后者是用拇指单独进行的摆动性推法,即以拇指端的掌面或偏桡侧,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力持续作用于患部穴位上,推动局部之筋肉。要求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
功用:本法能舒筋活血,祛瘀生新。对消肿及缓解局部伤痛很有效。
适应证:本法在理筋手法开始后由轻度按摩法转入,可结合点穴进行。对肢体各部位的损伤、各种慢性劳损、风寒湿痹等均有效。
2.揉擦法
(1)揉法(附拨络法)
动作要领:是用拇指或手掌在皮上作轻轻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也可用拇指与四指作相对方向的揉动。要求医者揉动的手指或手掌一般不移开接触的皮肤,仅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医者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
功用:具有放松肌肉,缓解症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肢体各部位的损伤、慢性劳损及风痹痛等。
拨络法的动作要领:用拇指加大力与患部筋络循行方向呈横向拨动,或拇指不动,其他四指取与患部肌束、肌健或韧带的垂直方向,作单向或反复的揉拨,如同拨动琴弦一样。
功能: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适应证:适用于急慢性伤筋所致肌肉粘连或痉挛等症。
(2)擦法:
动作要领:医者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手指,在患部皮肤上摩擦的一种方法。要求在皮肤上涂润滑剂,防止皮肤擦伤。医者操作时要以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而均匀,动作要灵巧而连续不断,使患者以肤有红热舒适感。
功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渐经通络。
适应证:适用于腰背部以及肌肉丰厚部位的慢性劳损和风湿痹痛等症。
3.滚法
动作用领:用手的小鱼尺侧缘和第3、4、5掌指关节的背侧,按于体表,沉肩、屈肘呈120°。手呈半握拳状,手腕放松,利用腕力与前臂的前后旋转,反复滚动,顺其肌肉走行方向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按部位顺序操作,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功用: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祛风寒,解痉止痛。
适应证:适用于陈伤及收慢性劳损。
4.击打法   包括捶击、拍打、劈法、叩打等手法。
动作要领:医者操作时要蓄颈收提,即用力轻巧而有反弹感。动作有节奏,快慢适中,腕部活动范围不要太大。
功用:可疏通周身气血,祛瘀消肿,祛风散寒。
适应证:适用于胸背部因有用力不当所致迸伤岔气。对腰背部,大腿及臀部肌肉丰厚部位的陈伤兼有风寒湿症者也有效好疗效。
5.拿捏法(附弹筋法、捻法)是以拇指与其他四指作相对钳形用力,一紧一松,捏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一种手法。
功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活血消肿,祛瘀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伤筋所到痉挛或粘连等。
弹筋法  以手指将患部筋肉捏拿起来,然后迅速放开,如同射箭时拉弓放弦动作一样,使筋肉在指等间滑落弹回。本法可与拔络法联合应用,又称弹筋拔络法
捻法  拿捏手指等小关节,变揉捏为对称地稍用,捻动的一种手法。
点压法  医者循经取穴,用手指在经穴上点穴按摩,又称穴位按摩。因与针刺疗法颇为相似,又称指针疗法。取穴可以痛为腧,也可循经取穴。
动作要领:有用拇指或中指为主的——指点法,或用拇,食,中三指点法,或用五指捏在一起的五指点法。医者操作时,应将自身的气力运到指上,以增强指力。指与患者皮肤成60~90°。依所施力量大小分为轻,中,重点三种。所谓轻点,是以腕关节为活中心,主要用腕部力量,与肘,肩关节活动协调配合,其力轻而有弹性;中点是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主要用前臂力量,腕部固定,肩关节协调配合,是一种中等刺激手法;重点是以肩关节为活动中心,主要用上臂力量,腕关节固定,肘关节作协调配合,刺激较强,多用于青壮年及肌肉丰厚的部位。
功用:具有疏通经络,宣通气血,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但对重要脏器部位应慎用。
适应证:多用于胸腹部内伤,腰背部劳损,截瘫或神经损伤,四肢损伤伴有内证者。
7.搓抖法
(1)搓法:用双手掌面相对放置于患部两侧,用力作快速搓揉,并同时作上下或前后往返移动的手法。
动作要领:双手对称用力,搓动宜快,移动要慢,动作要轻快、协调、连贯。
功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肌肉,解除疲劳。
适应证:多用于肩、肘、膝关节及腰背、胁肋部位的伤筋。
(2)抖法: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轻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快速的抖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称为抖法。
动作要领:要求抖动幅度小,频率快,动作轻巧舒适,嘱患者充分放松肌肉。
功用:可松弛肌肉,缓解关节功能障碍。
适应证:多用于四肢关节,尤以上肢为常用,常配合按摩与搓法,综合运用于理筋手法的结束阶段。
(二)活络关节法
活络关节法是医者用一个或数个手法,作用于患部关节处,从而达到活络和通利关节的目的。一般在舒筋手法后实施。
1.屈伸法(附内收外展法)本法主要用于关节有屈伸功能活动障碍者。如内收、外展功能活动受限,可加被动外展,内收的手法。
动作要领:医者一手握肢体远端,另一手固定关节部,作缓慢,均匀,持续的力的被动关节屈伸,或内收、外展活动。要求手法操作持续而稳妥,勿使用暴力。
功用:对各种损伤后的关节屈伸,收展活动障碍,筋络挛缩,韧带及肌腱粘连,关节强直均有松解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四肢关节伤后的功能障碍。
2. 旋转摇晃法   用于克服关节旋转功能障碍,常与屈伸法配合实施。
动作要领:医者以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肢体远端,作患部关节的来回旋转及摇晃动作。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不引起剧痛为原则。
颈部旋转法  又称扳颈手法。操作时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按扶头后;或一手托下颌,另一手按于颈椎棘突上,作旋转运动,可听到“格”的响声,动作要轻柔。
腰部旋转法  又称斜扳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医者以一手扳肩,一手扶臀,反向用力,在腰部产生旋转运动。
功用:可松解关节滑膜、韧带和关节囊的粘连,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适应证:适用于四肢及颈、腰椎关节的僵硬、粘连和小关节的骨脱错位等。
3.腰部背伸法
动作要领:立位法  又名背法。医者略屈膝,背部紧贴患者背部,以骶部抵住患者腰部,二人双肘屈曲反扣,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足离地,同时以臀部着力晃动牵引患者腰部。臀部的上下晃动要和两膝的屈伸协调。
卧位法   又称扳腿法,或推腰扳腿法。患者俯卧或侧卧,术者一手扳腿,一手推按于腰部,迅速向后拉腿而达到腰部过伸的目的。
功用:使腰部过伸,松弛肌紧张,使扭错的小关节复位,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还可使压缩性椎体骨折的楔形变得于改善。
适应证: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稳定性腰椎压缩性骨折。
4.拔伸牵引法
动作要领:首先按肢体原来体位顺势牵引,然后沿肢体纵轴作对抗牵引,用力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准。
功用:有疏通筋脉、行气活血作用。能使痉挛、缩短、僵硬的筋脉松弛,并使挛缩的关节囊松解。
适应证:多用于肢关节扭伤、挛缩及小关节错位等。
5.按压踩踽法  医者以拇指、手掌或掌根,或双手重叠在一起对患部向下按压。肌肉丰厚部位处可用肘尖按压。如需要更大的按压力,可用足部踩踽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按压时,医者宜握拳,拇指伸直,以指端或指腹按压。如以掌根按压,则力量较大。也可以肘尖进行局部按压。采用踩踽法,医者双足踏于患部,双手撑于特制的木架上进行踏跳。患者躯体下需垫软枕保护,并嘱患者作深呼吸配合,随着弹跳的起落,张口一呼一吸,切忌屏气。
功用:通络止痛,放松肌肉,松解粘连。
适应证:适且于肢体麻木、酸痛、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拇指按压适用于全身各个穴位;掌根按压适用于腰背及下肢;屈肘按压与踩踽法适用于腰背臀部肌肉丰厚处。
【学习要领】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了解各种理筋手法的功效,掌握常用理筋手法的操作要领、作用及适应证。
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脱位整复手法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学生可在课余对练,互相体会理筋手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学得快,记得牢,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   

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某一部位或穴位,称为拿法。
   
    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在临床上有三指拿(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和五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之分。
   
    (1)手法要领:
   
    ①一定要以诸手指罗纹面相对用力,去捏住治疗部位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有节律的轻重交替而又连续的提捏或揉捏动作。
   
    ②腕关节要放松,妙巧地运用指力,诸指动作要协调柔和灵活。
   
    ③力量要由轻到重,轻重和谐。不可以指端去扣掐。
   
    ④本法的刺激性较强,特别是在三指拿法之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减刺激。
   
    (2)适用部位:
   
    三指拿:主要用于颈项部、肩并等部。
   
    五指拿:主要用于头部和四肢等。
   
    (3)功效:疏经通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
   
    (4)主治:颈项强痛、肌肉酸痛、头痛、鼻塞等。
   
    (5)举例说明:
   
    外感头痛:拿五经,拿风池,扫散法。
   
    落枕:拿风池,按揉痉挛斜方肌,指揉列缺穴。
   
    腹痛:拿足三里,按脾俞、胃俞,摩腹。
   
    五指拿:用于头部时又称为拿头五经。其法如下:
   
    患者端坐,医者站立于后侧方,一手扶其前额,另一手五指分开,用诸指末节罗纹面为力点于头部;
   
    要求是中指定督脉,食、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拇、小指分别置干两侧足少阳胆经(称拿五经)。然后五指同时用力,由前发际起,将头皮抓起,随即松开,重复抓、放动作,并缓慢渐渐向后移动。当手移至后脑部时,食、中、无名、小指要逐渐并拢,改为三指拿法,最后终于风池穴。如此可重复3~5遍,而且左右手可交替操作。

                                                                       压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1)手法要领: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鹰嘴突见图84)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
   
    (5)举例说明:
   
    腰肌强痛:肘压法施于两侧腰肌

点法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1)手法要领(图83):
   
    ①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紧贴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②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③屈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功效、主治可参见指按法。

捻法

                                                                                                                                                                      用拇指的罗纹面与食指的罗纹面或挠侧缘相对捏住所需治疗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如捻线状的快速捻动,称为捻法。
   
    (1)手法要领:
   
    ①捻动时要轻快柔和,灵活连贯,每分钟约200次左右。
   
    ②用力要对称、均匀,不可呆滞。
   
    (2)适用部位:四肢远端诸指、趾小关节。
   
    (3)功效:行气活血,3削十祛瘀,滑利关节。
   
    (4)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间关节损伤。
   
    (5)举例说明:
   
    类风湿手:对病变的指间关节作左右位或前后位的捻动。并可再配合抹法和关节被动屈伸法等。

啄法

                                                                                                                                                                      五指自然微屈、分开呈休息位状,以腕关节的屈伸为动力,以诸指指端为着力点,作轻快而有节律地击打治疗部位,如鸡啄米状,称为啄法(图96)。本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但以双手操作为多。
   
 
    (1)手法要领:
   
    ①腕、指均需放松,以腕力为主。
   
    ②手法要轻快灵活,有节律性,双手配合自如。
   
    (2)适用部位:头部。
   
    (3)功效:安神醒脑,疏通气血。
   
    (4)主治: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5)举例说明:
   
    头痛、失眠:拿五经、扫散法,按揉列缺、神门诸穴后,常可辅以头部啄法(由前向后、由头顶部向两侧全方位地轻啄)。

拍法

                                                                                                                                                                    用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然后以虚掌作节律地拍击治疗部位,称为拍法(图97)。
   
 
    (1)手法要领:
   
    ①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脆而不甚疼痛。
   
    ②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
   
    ③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2)适用部位:肩背、腰骶、股外侧、小腿外侧诸部。
   
    (3)功效: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4)主治:风湿酸痛,重着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5)举例说明:
   
    腰背部风湿酸痛:按揉委中、局部推拿后,在腰背部可涂上少量冬青油,而后作自上而下的拍法,直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弹拨法

                                                                                                                                                                      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称为弹拨法(图98)。
   
    本法有广泛的适应性,若能掌握得好,可用于肢体一切的痛症。
   
 
    (1)手法要领:
   
    ①拇指深按程度依病变组织而定,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疗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再作与上述组织成垂直方向的往返拨动。若单手拇指指力不足时,可以双手拇指重叠进行弹拨。
   
    ②本法国对深部组织刺激较强,所以在使用本法后局部应加以轻快的揉摩手法,以缓解疼痛反应。
   
    (2)适用部位:四肢、颈项、腰背诸部。
   
    (3)功效: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4)主治: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痛症,关节屈伸不利等症。
   
    (5)举例说明:
   
    落枕:可在压痛点处施以弹拨法,并辅以颈部屈伸、旋转,侧屈等被动运动。
   
    网球肘:除局部手法治疗后,可在压痛点肌腱处施以弹拨法。

背法

                                                                                                                                                                     将患者反背起,双足离地,使腰部脊椎得以牵伸,称为背法,亦称为“反背法”(图100)。
   
 
    手法要领:
   
    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双足分开与肩等宽站稳,用双肘去勾套住患者的肘窝部,两臂用力紧紧勾住患者的双臂,然后屈膝、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来,使其双脚离地悬空。此时患者头应后仰,贴靠于医者背部,除双臂勾紧外,应全身放松,服从医者的操作。先利用患者自身重量,使腰段脊椎得以牵伸;然后医者可通过身体的左右晃动或臀部挺起等动作使错位的小关节得以纠正。
   
    本法能缓解腰肌痉挛,整复腰间小关节错位。常用于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急性腰肌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

摩法

                                                                                                                                                                     用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而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1)手法要领: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图85-a)。
   
    ②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图85-b)。
   
    ③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胁肋部最为常用。
   
    (3)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闷,院腹胀痛,外伤肿痛等。
   
    (5)举例说明:
   
    胸胁痛:指摩膻中,胁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脘。
   
    月经不调:掌摩少腹。

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患肢关节、肌肉有松动感,称为抖法。
   
    抖法在临床上常作为辅助或结束手法,有抖上肢和抖下肢之分。其操作如下:
   
    1. 抖上肢(图95)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立于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并不宜握得太紧),缓缓地将其患肢向前外侧方向抬起,约60°~70°;然后医者以腕力为主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并使其抖动如同波浪样地由远端腕部逐步地传递到近端的肩部。或医者用手掌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远端的腕部,在腕部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
   
 
    2.抖下肢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医者站立其足后方,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后髁部,先将双下肢徐徐抬起离床面约20~30厘米,然后医者以臂力为主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整个下肢产生舒松感。在做抖下肢时可配合作肢体内、外旋转的运动。对高大重实者可两腿分开操作。
   
    (1)手法要领:
   
    ①抖动时用力要自然,抖动幅度要小,但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在3~5厘米;上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200次左右;下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②嘱患者一定要放松肢体,配合治疗,否则无法进行。
   
    (2)适用部位:四肢部。
   
    (3)功效:疏松脉络,滑利关节。
   
    (4)主治:肩臂疼痛、腰腿疼痛等症。
   
    (5)举例说明:
   
    肩周炎:肩部手法,搓肩关节,抖上肢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1.指按法(图81)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3)功效: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4)主治:疼痛、癃闭等症。
    
    (5)举例说明:
    
    胃脘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点,每穴1~2分钟。
    
    腹痛:按揉足三里、内关。
    
    颈项强痛:按揉列缺、后溪。
    
    牙痛:按揉合谷。
    
    痛经:按揉三阴交。
    
    尿潴留:指按中极。
    
 
    2.掌按法(图82)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②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
    
    (2)适应部位:腰背部,腹部等体表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3)功效:疏松筋脉,温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侧突,脘腹疼痛等症。
    
    (5)举例说明:
    
    腰痛:掌按骶棘肌。
    
    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随患者呼吸而起伏。

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
   
    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搓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随治疗部位而有所变化。
   
    1.搓肩关节 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 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图88)。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 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 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领:
   
    ①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②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③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

擦法

                                                                                                                                                                     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向或左右向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称为擦法。擦法以皮肤有温热感即止。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有掌擦、鱼际擦和侧擦之分(图93)。
   
 
    (1)手法要领:
   
    ①上肢放松,腕关节自然伸直,用全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用于治疗部位,以上臂的主动运动,带动手做上下向或左右向的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不得歪斜。更不能以身体的起伏摆动去带动手的运动。
   
    ②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得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如拉锯状,不能有间歇停顿。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容易擦破皮肤;当动作有间歇停顿,就会影响到热能的产生和渗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③压力要均匀而适中,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
   
    ④施法时不能操之过急,呼吸要调匀,干万莫迸气,以伤气机!
 
    ⑤摩擦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
   
    掌擦法用于胸腹、胁肋部为主。
   
    鱼际擦法用于四肢为主,尤以上肢为多用。
   
    侧擦法用于背部、腰骶部为主。
   
    (3)功能:健脾和胃,温阳益气,温肾壮阳,祛风活血,消瘀止痛。
   
    (4)主治:体虚乏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腰背风湿痹痛。
   
    (5)举例说明:
   
    体虚乏力:擦督脉、肾俞、涌泉。
   
    月经不调:擦八髎、小腹。
   
    注意事项:
   
    ①室内要保持暖和,以免患者着凉。
   
    ②擦法是在体表直接摩擦,为保护皮肤,防止擦破,所以在施术前治疗部位要涂抹少量油类润滑剂。
   
    ③擦法在临床上常作为最后使用之手法,一般在擦法之后,就不再在该部使用其他手法,以免皮肤破损。但擦法之后可辅以湿热敷,能加强疗效。

推法

                                                                                                                                    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的学术流派已将推法衍化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和名称。按其原意,“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也就是说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之谓推法。推法在成人推拿里应用主要是平推法。在小儿推拿里应用有直推、分推、旋推等多种方法,这有待于在小儿推拿有关章节中学习。
   
    成人推法中,有以拇指为力点的,称拇指平推法;有以手掌为力点的,称掌平推法;有以用拳为力点的,称拳平推法;有以用肘尖为力点的,称为肘平推法。平推法是作直线的单向运动,体表受力较大,但推行速度相对缓慢。其意是推动气血的运行。
   
    1.拇指平推法(图89)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平行方向,由甲点推向乙点,其余四指并拢作支点以助拇指用力。
   
 
    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或更多。
   
    (1)手法要领:
   
    ①从甲点推向乙点时用力均匀。
   
    ②从甲点推向乙点时要匀速。
   
    ③对从甲点推向乙点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压等手法。
   
    ④在治疗部位应先涂抹少量冬青青等油类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以利于操作,并防止推破皮肤。
   
    (2)适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3)功效:疏经通络、理筋散结、活血祛瘀。
   
    (4)主治:颈、肩腰腿诸痛症,脘腹胀满。
   
    (5)举例说明:
   
    落枕:拇指平推痉挛的斜方肌。
   
    脘腹胀满:拇指平推中脘(小儿推拿中常用)。
   
    2.掌平推法(图90)以掌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若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缓慢推进。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胸腹及下肢等部。
   
    (3)功效:舒筋通络,消积和中。
   
    (4)主治:腰背酸痛、食积、便秘等症。
   
    (5)举例说明:
   
    腰背酸痛:掌平推腰背筋膜。
   
    食积:掌平推上腹部。
   
    3.拳平推法(图91)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较强劲,一般连续操作3~5遍,或更少。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3)功效:理筋解痉,活血止痛。
   
    (4)主治:风湿痹痛、肌肉劳损。
   
    (5)举例说明:
   
    风湿痹痛:常以拳平推法对患部作手法刺激。
   
    4.肘平推法(图92)以肘部尺骨鹰嘴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特强劲,一般连续操作仅1~2遍即可。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
   
    (3)功效:理筋活血,祛风散寒。
   
    (4)主治;腰背风湿伴感觉迟钝者,强直性脊柱炎等。
   
    (5)举例说明:
   
    强直性脊柱炎:可轻轻使用肘平推法施于脊柱两侧骶棘肌。

摇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的近端肢体(有时起固定肢体的作用);另一手握住关节的远端肢体,作缓和的环转运动,使关节产生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称为摇法。
   
    摇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属被动活动类,用来防治各部关节酸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由于摇法可广泛地用于脊柱及四肢诸关节,为要提高手法的正确性,避免医源性创伤(被动活动)的发生,有必要将摇法的总要领先重申一次:
   
    首先,摇法的方向和幅度一定要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或者,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而且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强。
   
    其次,用力要柔而稳;速度要缓而匀。动作要因势利导。现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要求,分别将摇法操作分述如下(图99):
   
 
    1 .颈项部摇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后外侧面;用一手扶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双手协调以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3~5次即可。
   
    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颈项强痛、活动不利等症。
   
    2.肩关节摇法 本法有三种不同的常见操作,从安全角度出发,现介绍托肘摇肩法供学习。
   
    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屈曲。医者站立于其侧方,半蹲位,上身略前俯。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者手臂搭在医者的前臂上),然后缓缓地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肩关节摇动。
   
    常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肩部伤筋、肩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3.肘关节摇法 患者取坐位,患肘关节半屈曲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肘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使肘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网球肘、肘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4. 摇腕关节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腕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其掌部,使腕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腕部软组织损伤,腕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5.摇掌指关节法 患者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握住患侧掌部,另一手握住患侧手指,使掌指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指部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6.摇腰法 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医者坐于其后,用一手按住其一侧腰部(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按住腰间,其余四指按放于腰侧季肋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用力,将腰部缓缓摇晃。
   
    另一种摇腰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另一手以前臂托于双下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腰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对医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且仅限于腰部运动障碍恢复期应用。一般以坐位摇腰法即可。
   
    常用于腰部酸痛、板滞、活动不利等病症。
   
    7.摇髋关节法 患者取仰位,下肢自然放松。
   
    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膝前;另一手托起足跟(或握住踝关节),先将患肢屈髓、屈膝,达90°左右后双手协同作髓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另一种摇髋关节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按住臀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髋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腰腿痛、髓关节活动不利等病症。
   
    8.摇踝关节法 患者取仰卧,下肢自然伸直。
   
    医者站立于足端,用一手托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双手配合作踝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踝关节损伤性疼痛,踝关节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合掌侧击法

                                                                                                                                                                      以双掌相合,五指自然微分,用小鱼际桡侧和小指挠侧为着力点去击打治疗部位,称合掌侧击法,常作为放松肌肉或结束手法。
   
    (1)手法要领:合掌后以前臂旋转力为动力,带动小鱼际尺侧和小指尺侧去击打治疗部位油于五指自然微分,在作击打法时因指与指间的碰撞,还会发生有节奏的响声。
   
    (2)适用部位:腰背部、四肢部。
   
    (3)功效:舒通筋络,消除疲劳。
   
    (4)主治:腰背肌肉痉挛疼痛,风湿痹痛。
   
    (5)举例说明:
   
    腰背痛:在推拿治疗后,常可选用本法在全背作自上而下的击打,使痉挛肌肉得以缓解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步宜谦 关注

文章收藏:1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