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会五腧穴

道义之交 医行天下13077775311

收藏于 : 2021-01-30 14:41   被转藏 : 2   

诗情画意-五腧穴

1.渔翁——咏手太阴肺经五腧穴

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太渊任转篷,

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


2.夜色——咏手阳明大肠经五腧穴

商阳茅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

九曲池边云影淡,满天星斗浴波澜。


3.秋风——咏足阳明胃经五腧穴

秋风厉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

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欲思齐。


4.野寺——咏足太阴脾经五腧穴

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

几回太白商丘过,汲饮阴陵泉几升。


5.班师——咏手少阴心经五腧穴

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

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6.观涨——咏手太阳小肠经五腧穴

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绕后溪,

腕骨又通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堤。


7.茅亭——咏足太阳膀胱经五腧穴

茅亭结起至阴边,通谷浮云四望烟,

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仑遥与委中连。


8.远眺——咏足少阴肾经五腧穴

秋高闲眺涌泉边,然谷太溪豁眼帘,

复溜一帆阴谷去,江山揽胜碧连天。


9.秋雁——咏手厥阴心包络五腧穴

中冲孤雁彻云霄,几度劳宫破寂寥,

转过大陵来间使,深渊曲泽莫招摇。


10.咏蝶——咏手少阳三焦经五腧穴

关冲桃李液门栽,中渚阳池次第开,

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11.别恨——咏足少阳胆经五腧穴

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溪临泣杜鹃,

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陵泉。


12.春游——咏足厥阴肝经五腧穴

云霞烟锁大敦峰,忘却行间转太冲,

坐望中封无路入,曲泉流水听淙淙。




读田合禄老师《针灸真原》笔记:

 

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五脏有五俞,六腑六俞,经脉12.络脉15.

凡二十七气,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当出十二原,明知其原,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脏之害,??凡此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疾。


《难经》说,五腧穴取决于少阳三焦相火,如六十二难说,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固置一输,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以三焦共一气。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总称“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这是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下合穴是“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临床上治疗“腑症”有显著作用。其他荥、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外经病)为主。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由于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也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垂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从而在治疗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准则:

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嗳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2.荥主治心之疾患:“荥主身热”。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热伤神明,则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热伤津液,则口燥舌干;热移小肠,则小便短黄;热伤面络,则吐血衄血;热毒过盛,则舌红,脉数等,均可取荥穴以清心安神,泄热凉血。

3.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脾与胃相表里,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肢体浮肿,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4.经穴主治肺之疾患:“经主喘咳寒热”;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喘咳寒热”,为邪袭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如咽干咽喉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溲不利,大便失调,脉浮,则可以用经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气。

5.合穴主治肾之疾患:“合主逆气而泄”,肾属水,与膀胱为表里。“逆气”,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泄指二阴病变,如遗尿、遗精,大便失调等,均属肾气虚衰,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阳痿,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又因为“逆气而泄”的病症不仅与肾,而且与胃有关。合穴主治肾脏疾患,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


五输穴在应用于治病中,有辨证运用,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循环取穴为原则,以手太阴肺经说明:

1.症候表现

1)外经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发冷,或发热汗出、桡侧臂痛、手掌发热等经脉分布处的病变。

2)内脏病症,主要是内伤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部胀满、心烦、小便不利、尿色改变、大便溏泄等。

2.辩证选穴

1)本经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鱼际;虚证治取输穴太渊。

2)本经内脏病症治取经穴经渠。

在上述病症中,伴有心下满,或虽不伴有心下满,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荥穴鱼际;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输穴太渊;逆气而泄,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合穴尺泽。其余十一经也是同理。总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拟定一种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十二经五输穴辨症运用程序。这种诊治方法的特点,是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症纵向定经,以五输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五输穴的治疗范围,所以进行比较规范和比较灵活的辨证治疗。从而对五输穴的应用和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五输穴的补母泻子法: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五输穴五行配属中的生克规律,按“生我”、“我生”的关系,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法则,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五行生克关系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输穴的生克规律有两种,一既是本经病症以本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例如,肺属金肺虚之症,则取本经之母,输土穴太渊补之(土为金母);肺实之症,则取本经之子,合水穴尺泽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另一是异经补泻法,本经病症以它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仍以肺之虚实为例:肺虚之症,除本经补泻外,倘可取其母经母穴,那脾经之输土穴太白补之(土为金之母),肺实之症,则泻其子经子穴,即肾经合水穴阴谷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又一种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为井为木,荥为火,荥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虑不足,补其合。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补也”。故为临床需要泻井时可泻其荥穴,需要补井时则补其合穴,五输穴结合四季五脏,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时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而加以运用,并以此作为分类治疗的准则。


病例分享:


井主心下满 (2016年1月1日) 今天上午,来一病人,中年男性。主诉:上腹、心窝下及胸骨下部后方胀、痛、闷8小时左右,加重1小时,无腹泻、呕吐、无心慌出汗,查体:体温正常,心动过速(具体次数未数),节律齐,腹软,上腹部压痛明日,无其他阳性体征,因有心动过速体征,建议先行针灸治疗,如无改善则去医院就诊。患者以前在我处接受过针灸治疗,故同意先针灸治疗试试,因现在天气太冷,取穴要少,还要便于操作,没有打算取公孙、内关、足三里、上脘、中脘这些穴位,只准备了2根针(0.75*35),首先下针患者左厉兑穴,用泻法,不到1分钟,患处胀痛闷明显减轻,(另外备用的1根针没有用)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2次(均用提插手法之泻法),取针后患者自诉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因为扎针之前患者听诊发现有心动过速,不敢大意,再次听诊心脏,发觉患者仍有心动过速,只不过心律比刚才扎针前有所减慢,患者自感跟平常一样,遂放心让患者回家。 分析:“井主心下满”,此例患者正应此诀,因为是刚得的病,是新病,症状为胀、痛、闷,所以按实证治疗,且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在五行上属金,是胃经的子穴,符合中医理论“实则泻之”, 故用泻法,疗效出乎意外,证实《内经》所言不虚。(因为是实证,故用粗点的针,我没有买0.35的短针)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