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的阴阳与代谢的关系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虎礁之恋 关注

收藏于 : 2019-11-11 15:51   被转藏 : 1   

论人体的阴阳与代谢的关系 张永忠(聊城师范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摘要:用现代理论来解释中医学所讲的阴阳,揭示人体阴阳之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学知识,将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相比较,提出人体的阴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许多密切关系,代谢可能为人体阴阳的核心或本质。

关键词:人体;阴阳;代谢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理论,被用来概括万事万物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而中医学自古以来就一直借用着这一哲学理论来描述人体生理、病理的矛盾运动过程。近几十年来在“中医现代化”的呼声中,很多人开始对中医学概念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关于“阴阳”这一中医学重要概念,也早已有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1~5]。由“阴阳学说的本质”、“阴阳的本质”,到“人体阴阳的本质”的探讨[5]是中医学现代化研究逐渐选准对象的过程。从文字概念的描述,发展到用数学、物理学的公式来进行定量描述[4],是使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一种探索。有人从物质基础上寻找阴阳的本质,试图找到“阴物质”和“阳物质”,如从“阴阳与环磷酸核苷酸”、“阴阳与核酸”、“阴阳与阴阳离子”、“阴阳与内分泌状态”、“阴阳与神经系统”、“阴阳与免疫功能”等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探讨或假设“阴阳的物质本质”[5、6]。尽管在中医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7],但这些都不失为积极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当然也有人从哲学范畴、整体观、系统论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等观点来概括或描述阴阳的本质[4、8]。甚至有人认为中医的主体本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9]。

我们认为,阴阳既然是一对哲学范畴,笼统地讲阴阳的实质,肯定是抽象的概念,不可能落实到具体的客观实体上。至多不过像张景岳所定义的“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种定义只不过说明阴阳乃哲学上的一种认识方法而已,无法解释中医的“阴虚”、“阳虚”之类的实实在在的病证,也不能解释中药理论中的“滋阴”、“潜阳”之类的具体药理作用。至于像内外、上下、背腹等的阴阳关系,只不过是相对位置而已,探讨这种方位上的阴阳的本质,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意义。而生命活动、生命现象或生理、病理过程的阴阳,则是由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尽管中医学的阴阳理论包括的范围很广,但是,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活动及生理、病理过程这一层次上的阴阳理论暂且称为“人体的阴阳”。借助现代科学知识来探讨中医学的阴阳理论在这一层次上的本质属性,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将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与人体的“阴”、“阳”关系最为密切。也许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强弱,以及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相对强弱就是人体阴阳的物质基础或其本质。《素问·生气通天论》言:“生之本,本于阴阳。”而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生之本,本于代谢。”因为生命的生长壮老已、自我复制和繁殖、遗传及应激性等特征都是以代谢为基础的,只有新陈代谢才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1 生物界的阴阳与代谢的关系

用中医学的阴阳概念来分析生物界的情况可以得出:生物界中植物属阴,动物属阳。动物界中,年幼的属阴,年老的属阳。人类中,女性属阴,男性属阳。生殖细胞中雌配子属阴,雄配子属阳。从代谢的观点来分析,以水、二氧化碳为合成代谢的起点和分解代谢的终点,以有机物质为合成代谢的终点和分解代谢的起点,则植物以合成代谢相对占优势,特别是生长旺盛的植物,可以迅速积累有机物质。动物以分解代谢相对占优势,尽管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也积累有机物质,但它是以摄食、分解有机物质为基础的,动物合成自身物质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都是从有机物质的分解代谢中得来的。年幼的动物合成代谢相对占优势,年老的动物分解代谢相对占优势。人类中,一般来讲,女性的代谢相对较弱,男性的代谢(特别是分解代谢)相对较强。雌配子活动性差,代谢活性相对较弱,雄配子活动性较强,代谢活性也相对较强。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可以归纳为:生物中凡属阴的,代谢活动相对较弱;凡属阳的,代谢活动相对较强;凡属阴的合成代谢相对高于分解代谢;凡属阳的,分解代谢相对高于合成代谢。在中医学病理生理上,人们发现阳虚者的热量及蛋白质摄入量明显不足,尿中肌酸酐、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阴虚患者的尿中肌酸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阴虚火旺者的尿肌酸酐含量明显大于无火旺者。这有力地说明阴虚火旺者的能量代谢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比正常人为高,而阳虚者的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比正常人为低。也就是说,阳强,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强;阳弱(阴强),则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弱。另外,老年人往往阴阳两虚,也与老年人的分解代谢过程和合成代谢过程都减弱相互对应。尽管这里还没有把糖类、脂类及其他细胞结构物质、生理活性物质等的相应代谢都考虑进去,但就以上现有资料也能较好地说明生物界的阴阳与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生物体内代谢的强弱都是受着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裂分化衰亡“程序”等众多因素调节控制的,这些调控机制本身也可以区分阴阳。但这并不是本质,而是影响因素,只有代谢过程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2 “阴”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阴在中医学理论中主要表示机体或机能的趋静、抑制、降低、水分增多、物质积累、体温低或畏寒、寒冷、内聚收敛等状态,或下部、下降、向下、内部、向内等方位或方向,有形的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

合成代谢(即同化作用)是利用能量的过程,从能量角度看是一个吸能、储能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减少、产热减少、物质储存增多、血津液骨肉等有形成分得到补充,总趋势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因为ATP及产热均减少,故机能表现为趋静、抑制、降低、减慢、寒冷等特点。因此,可以说明与物质的合成代谢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合成自身物质及把ATP等活泼的化学能转移到糖和脂肪等较稳定的化合物中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能量转变为有形物质,即“阴成形”的过程。

阴还与总体代谢缓慢或减弱相对应。如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安静、休息、睡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等都属阴,在这些状态下总体代谢过程都较缓慢或减弱。

雌性生殖细胞(如高等动物的卵母细胞)属阴,表现为相对静止、合成代谢占主要地位、储存大量营养物质和遗传信息物质、代谢缓慢等特点。

3 “阳”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阳在中医学理论中主要表示机体或机能的趋动、兴奋、亢进、物质消耗快、体温升高或发热、发散等状态,或上部、上升、向上、外部、向外等方位或方向,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

分解代谢(即异化作用)是分解消耗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增多,产热增加;物质储存减少,总趋势是一个异化体内有形物质向外释放能量的发散过程。因为ATP及产热均增加,故机体表现为活动、兴奋、升高、加快、亢进、发热等特点。因此,可以说阳与物质的分解代谢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消耗体内的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阳化气”的过程。

阳还与总体代谢旺盛或加快相对应。精神兴奋、情绪高涨、躁动、运动、觉醒、甲亢等都属阳,在这些状态下总体代谢过程都旺盛或加快。

雄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属阳,表现为高度活跃、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占较大比例、释放能量相对较多、物质储存很少、代谢旺盛等特点。

当然,分解代谢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合成代谢,合成代谢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分解代谢。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 阴阳互根互用与代谢的关系

中医理论所讲的“阴阳互根”,即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同样,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也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二者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合成代谢为分解代谢提供物质基矗郯促进分解代谢的酶等,分解代谢又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及原料。没有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就缺少能量来源,还会受到多方面的抑制;没有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和源泉,只能成为非生命的化学过程。在活的生物体中,分解与合成两个代谢过程是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的。任何一方单独存在都不成为代谢。阴阳是动态的,是在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感,达到和谐。而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也都是动态的过程,二者在动的过程中相互制约,达到协调与平衡,生物体才能健康生存。

5 阴阳消长转化与代谢的关系

阴阳时刻处于消长与转化过程之中。人体随着时间的阴阳变化也相应地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如夜属阴、昼属阳,阴阳消长交替。而人体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同样也有这样的消长交替现象。如夜晚副交感的兴奋性及内脏机能活动相对较高,生长发育较快,合成代谢相对占优势;白昼机械运动和思维活动都比较活跃,这些都靠分解代谢提供能量,此时分解代谢相对占优势。幼年人相对为阴,以合成代谢相对占优势;中年人阴阳相对平衡,分解与合成代谢也相对平衡;老年人相对为阳,以分解代谢相对占优势等。体内代谢的调节(包括神经、体液、细胞、酶等调节),大都是负反馈调节。也就是说,当某种分解代谢偏快时,所产生的某些产物会抑制这种分解代谢的进行,从而使分解代谢减慢,使相应的合成代谢相对加快,反之亦然。

6 调节阴阳的药物与代谢的关系

在生理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李东垣)。多数中药治病都是根据人体疾病的阴阳盛衰而适当地泻或补,使亢进的功能(代谢)下降,使低下的功能(代谢)上升,以使其达到阴阳平衡。药物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神经系统,有的通过内分泌系统,有的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或含量,有的调整红细胞或白细胞的数量,有的改变免疫系统的机能,有的直接或间接抗菌或抗病毒等。但是,所有这些过程中几乎都包含着代谢活动或机能的改变。尤其是多数调节阴阳的药物常常是通过调节酶的合成,调节细胞内cAMP及cGMP的浓度、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神经递质或某些其他活性物质的含量等,最终几乎都是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或含量来调节代谢的。如人参是补益药中较为重要的一味,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人的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能力,对抗疲劳。从机理上分析,此药可显著调节(促进)蛋白质(包括酶)的合成作用,增加肾上腺皮质等细胞中的cAMP的浓度等[10、11],因而对糖等物质的分解代谢和ATP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这也可能正是其改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抗疲劳等作用的分子机制。另外,据报道黄芪、甘草、五味子、附子、肉桂等也都有调节代谢的作用。

对中药所含微量元素的研究,发现许多调节阴阳的中药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的绝大多数都是酶的组成成分[12~14],可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进而调节新陈代谢的速度。而人体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确实与阴虚、阳虚等阴阳失调关系密切[15]。

7 阴阳的广泛性与代谢的广泛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人有阴阳,体有阴阳,躯干有阴阳,脏腑有阴阳,器官有阴阳,组织细胞也有阴阳。而代谢过程则在活的生物体内无处不存,身体、脏腑、器官、组织、细胞乃至细胞器都有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过程,恰好与阴阳的广泛性相对应。而且,细胞内产生的酶往往都是在本细胞内,或本器官、本系统内起作用的,所以人体除了可发生整体的阴阳失调外,还经常发生某个脏器的阴阳失调,如肾阳虚、肝阴虚等。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代谢过程也是如此,分解代谢中常常伴有局部的合成代谢过程。反之,合成代谢过程中也常常伴有局部的分解代谢过程。

8 阴阳的“有名无形”与代谢的关系

《灵枢·阴阳系日月》讲:“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在人体内是否存在有形的,分别代表阴阳的物质实体,曾经有过争论。不过我们认为,代谢是一种过程,它虽然由有形的物质组成,但又不是某一种具体物质,而是无形地对物质变化快慢和变化方向的描述。因而更能代表(或者就是)人体阴阳的本质。同时,也更加与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相吻合。

9 阴阳离决与代谢终止

“阴平阳秘”是中医学的一种理想的生理状态。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合成代谢平稳进行,分解代谢旺盛而又不过分,二者是在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体系中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地进行着。一旦“阴阳离决”就意味着生命的完结。同样,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一旦分开,就意味着从生命过程走向了非生命过程,而成了非生命的化学反应。

类似以上这些阴阳与代谢相关的例子还能举出不少。通过这些例子及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中阴阳概念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说人体的阴阳与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尽管人体的内外、上下、背腹、脏腑等其他一些阴阳划分还不能都与代谢过程相联系起来,但是,这些人体阴阳方面的划分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学说,在这里就是“人体的阴阳”,将十分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在临床应用中参考现代理论概念来辅助辨证论治,同时也有利于传统的中医学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协助下得到快速发展。

另外,阴阳可以分为三阴三阳等不同的类型,代谢也有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常量物质(糖、脂、蛋白质)的代谢、微量物质的代谢及生理活性物质的代谢等许多类型及过程。要了解各个代谢过程或环节与人体的阴阳是否都有对应关系,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当然,代谢与人体阴阳理论的上述吻合,也有可能只是阴阳在某一层次上或某一个方面上的表现而已,它是否能在深层次上较好地代表人体的阴阳属性,还有待于广大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全面分析总结中医学关于阴阳理论的各个方面和细节之前,我们暂且不能说“人体阴阳”的本质就是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但是,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分析,人体的阴阳至少与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薛雨芳. 阴阳自和与机体系统自组织.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2):14-15

    [2] 王立军.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药信息,1991,(1):5-7

[3] 周惟. 论中医阴阳五行思维结构之特性. 中医研究,1997,(6):3-5

[4] 邓宇,邓海,徐彭,等. 阴阳的科学本质及其数理化结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60-62

[5] 祝世讷. 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2-6

[6] 杨武功,杨滨. 中医阴阳的物理本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3):53-54

[7] 张永洛. 对当前探讨中医本质的思路与方法的质疑. 中医药学报,1993,(1):2-4

[8] 祝世讷. 论中医系统论.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6):8-13

[9] 张永洛. 中医的性质及学科归类. 中医药学报,1992,(5):2-6

[10] 王筠默,等. 《中药药理学》.(第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11] 王筠默,等. 《中药研究与文献检索》(第1版).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3

[12] 万岳. 中药微量元素与中药质量. 中医药学报,1989,(6):35-38

[13] 张昌颖,等. 《生物化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15-618

[14] 梁广和. 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研究的概况、不足与展望. 中医药研究,1991,(1):46-48

[15] 李积成. 微量元素的分析与中医药学. 陕西中医函授,1990,(3):16-18

(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1):57)

作者简介:张永忠,男,40岁,硕士,聊城师范学院副教授,曾于夏威夷大学医学院及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进修,现任山东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从事生物学教学。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虎礁之恋 关注

文章收藏:658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