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一百一十五回

韵竹

收藏于 : 2019-11-10 07:46   被转藏 : 1   

这一回写了惜春执意出家,甄、贾宝玉相见,和尚送玉等三个故事。

【惜春执意出家】惜春是贾府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位,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母亲早逝,跟在贾母身边长大。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一概不管。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养成了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冷漠的性格。尤氏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她没有什么惊人的才华和外表。地藏庵的姑子来看惜春,谈起妙玉被劫一事,惜春就谈了了自己要出家的想法,那姑子心里害帕,不敢挑逗。丫鬟彩屏将惜春要绞头发出家的念头告诉了尤氏、邢、王夫人,虽然劝说了,仍执迷不解。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红楼梦》中正册判词之一,也是惜春命运的暗示。惜春要出家的原因写的很自然,一是她所出的环境和接触妙玉等人的影响;二是过分的洁癖与其性格相关;三是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四是抄检大观园和贾府的没落。所以她看透了这个世界。惜春的解脱正如王国维大师所说“超自然的也,神明的也,宗教的也。平和的也。”(《红楼梦评论》)惜春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

    【甄贾宝玉相见】甄家的太太带了他们家的宝玉来了,两个宝玉相见,话不投机,冰炭不投,贾宝玉大负所望,闷闷不乐,回到房间。甄宝玉是《红楼梦》小说虚写的一个人物,前八十回只是一些提示,直到这一回,才露真面目。作者为何要写这个人物呢?学术界有多种认识,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的败笔,有人认为是影子关系,有人认为是不可忽略和取代的艺术形象。【贾宝玉和甄宝玉,实际上是同一块宝玉的真和假的相互矛盾着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物的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当然,作者可以把这人物的这种矛盾性格合在一个形象之中,来写他的思想矛盾;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多采用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却又喜欢采用真假悟空”“真假宝玉这样的特殊手法,把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分成两个形象来表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人物性格描写上的一大特色。】(祝秉权《红楼梦分回赏析(三十)》)老红学家俞平伯说:【甄宝玉自然是宝玉底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亦认为不可解。】(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既然是影子,必然有存在的价值,《红楼梦》全篇写的真假问题,而是以假掩饰真故事,所以这个人物的设置是非常的重要,而且甄贾宝玉在观念和思想上的分歧,正好表达作者的愿望,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贾宝玉与甄宝玉交谈中,认为甄宝玉近了禄蠹的舊套,贾兰听了甚觉合意,还讲了一番话,贾宝玉想到“这孩子从几时也学了这一派酸论。”“酸论”一词,寓意深刻,直击仕途经济之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是妙语之词也。

         关于甄宝玉,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出现的一条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引来无数学者猜测和推理,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只能说原小说中可能有这个情节,后改为和尚送玉了,但未见真本,不能为据,尚需专家论证。

       【和尚送玉】贾宝玉回到房间后,“又被宝钗抢白一番,心中更加不乐,闷闷昏昏,不觉将旧病又勾起来了·····”过了几日,宝玉宝玉病情加重,更加糊涂,人事不省,忽然一个和尚送玉来了,救活了宝玉。

       “和尚送玉”的故事也很有争议,红学家胡适认为【又如写和尚送玉一段,文字的笨拙,令人读了作呕。】(《红楼梦考证》)今天读这一段文字不仅不作呕,而且感到很流畅、风趣、活泼、幽默。

         王夫人道:“你放心,横竖折变的出来。和尚哈哈大笑····”和尚不住地要银子,把故事的吸引力引导到主题外,说“只要拿一万银子来,就完了。”“有,便快拿来吧罢,我要走了。”宝玉说“只怕这和尚不是要银子的罢。”语中都带有逗漏。其目的就是要带宝玉到太虚幻境,当麝月说了一句“幸亏当初没有砸破”,宝玉復又死去。这一笔【引起下回宝玉悟境。笔墨变换,痕迹倶话化。】(《红楼梦批语偏全》)尤显其妙。【这情景,这寓意,写的多么生动自然,而又多么含蓄曲折,寓意深刻。真是神机玄妙,奈人寻味,引人入胜!】(祝三平博文)胡博士应该给明白这段文字的幽默,只是认为不该‘和尚送玉’而是‘甄宝玉送玉’,受脂批之影响也。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韵竹 关注

文章收藏:465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