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考秀才的试场——学政试院

大汉王朝

收藏于 : 2019-11-09 19:46   被转藏 : 1   

在江苏省泰州市主城区的中心地带,五一路与鼓楼路交汇路口,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显现出其古朴深厚的历史文化风貌,吸引着过往行人和广大市民的关注。这座古建筑群就是被称作泰州学政试院的地方,是科举考试年代江苏省学政进行考试的考场。

       扬郡试院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扬州府属八县童生考秀才的试场。康熙至光绪年间,试院一直由省学政主持考试,所以又称为学政试院。  
扬郡试院是我国科举制度进士、举人、秀才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地方,也是泰州昔日作为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明清之际,泰州社会较为安定,有着太平之州的美誉,一时间名贤毕至,人才辈出。泰州唐宋以来一直重文兴教、文风鼎盛,康熙年间,朝廷在泰州兴建学政试院,作为扬州府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等八县考生院考之所,表明了泰州处于扬州地区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泰州学政试院为泰州文化繁荣和选拔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读书人入仕的神圣之所。 

       处于五一路的学政试院在明代曾经是凤抚军使衙门。明代中后期,倭寇一度猖獗,滋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泰州之地是抗倭要冲。景泰年间,朝廷在江淮一带设立抚军,驻防淮安,总领淮扬等几个府的军事;嘉靖三十年,倭寇警讯大作,朝廷在泰州设立凤抚军使院,专门统领针对倭寇的海防事务。倭寇基本平定后泰州的凤抚军使衙门撤并回淮安,房子就空了下来。 清康熙年间,凤抚军使衙门的房子已被用作学政试院,直到有清一代结束,一直沿用不变。这中间,泰州士人捐资维修试院一直没有停止过,所以,学政试院能够沿用到清末科举停止。据《泰州入学全案》等有关资料记载,从明万历四十年起,扬州府的学政考试就在泰州进行,到清末科举结束为止,扬州府的院试一共只有三次院试是在外地进行的。

        据道光《泰州志》记载,学政试院曾经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很有气势,可能要超过在其西侧的州官衙门。大门前有照壁,东西辕门,东西吹鼓亭,围合成一个广场。从大门开始,依次沿中轴线排列六进建筑,大门五间、仪门五间、大堂五间、二堂(思补堂)五间、内正门五间、正房五间(原为楼房,毁于火灾,嘉庆年间改建为平房),此外还有东西楼、巡房、福神祠、幕舍、厨舍、其他辅助用房等等,仪门和大堂之间的院子两侧还有考棚。

        现在保存的古建筑只有大门和思补堂(关于这一进是思补堂还是大堂,目前有争议)两进房屋。大门梁架保存有清代重修的彩绘图案,斗拱精巧,彩绘华丽,令人赞叹。思补堂是二堂,是官员会客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地方,东西有书房。建筑比之大堂更为高聳,远观二堂,体量宏阔,高屋建瓴,气势非凡。思补堂又名四教堂,“思补”“四教”二语均出自孔子的《论语》,“思补”是取“退思补过”之义,官员在大堂处理对外的公务,回到二堂,要考量自己的得失,思考有没有过失,寻找补救办法,才能提高从政水平,故取此名以自勉。“四教”是指人的“文、行、忠、信”四方面品质的教育,取名“四教堂”,对于学政官署来说,当然十分恰当。清代废科举后,学政试院曾改作学堂,民国后,曾设泰县教育会、劝学所,这也跟“四教”宗旨十分贴近。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学政曹秀先题写的“四教堂”蓝底金字匾,一直挂在二堂的二桁条上,后来为了防止漏雨损坏,才取下来保存在泰州博物馆。敌伪时期,试院曾被日军占据,作为南部襄吉的宪兵队驻地,试院大堂毁为操场;民国年间,国内曾设有两个查缉偷逃盐税的税警团,其中之一设在时称泰县的泰州,泰县税警团的总部就驻扎在试院内,民间叫为大营;民国纪元以后,试院借设为泰县教育会、劝学所。再把历史往前推进一些,从史料上可以看到:光绪三十年废科举后,院址曾办学堂,以及驻仪征邑人朱鸣球鸠赀重修等字样。  


       扬郡试院历史上建筑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伟,有头门、仪门、大堂、思补堂、东楼、西楼、上房、下房、考棚、福神祠等建筑。

       对照续纂《泰州志》上的试院图:头门前的广场两侧有东辕门、西辕门,辕门内有东吹鼓亭、西吹鼓亭,头门对面是大照壁,照壁前东西两侧各竖旗杆(木华表)一根。从头门穿天井入仪门,再过两侧考棚间的甬道,到达大堂。大堂后是卷棚,过卷棚甬道是思补堂,然后上房、下房,以及两侧东、西楼房和厢房。整个试院为清乾隆时大木作官式建筑。

  

       历经几百年风雨,如今试院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仅有头门和思补堂了。 

       头门面阔五间,两进深,分心槽做法,前檐斗拱为斗口重昂,后檐重翘,正脊襻间拱,单步梁下一斗三升十字相交荷叶墩,双步梁下隔架科一斗六升,当心间梁枋上有清式彩绘。思补堂也是面阔五间,但进深四间,其前檐斗拱斗口重昂,后檐无拱。明间构架步柱抬梁造,分为各式三部分。堂金桁下悬有乾隆丙戌孟夏督学使者曹秀光书写的“四教堂”蓝地金字巨匾,脊檩枋下留有“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三月吉旦知州衔知泰州事张兆鹿重修”题记。思补堂整体气派威严,脊檩高9.75米,普柏枋宽于栏额,枋上装斜式斗拱,枫拱上刻暗八仙图案,柱下垫复盆式石础,代表了清初以来泰州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修缮复原后的学政试院将分6个展厅,通过实物与画面、场景相结合的方式,从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院试、科举教育、泰州名人、科举奇闻六个方面介绍我国科举院试制度、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和社会意义等。

      在沙黑《诗话板桥》中,有这样的文字:郑板桥拎着考试的书包走进设立在泰州的扬郡试院,走出来之后就成了康熙秀才。《海陵竹枝词》也有以扬郡试院为题的诗:  
      期逢岁月旧添愁,收拾书籍下泰州。  
      恭喜文元寓何处,先生小住玉花浮。  
      遥想当年的郑板桥们,“收拾书籍下泰州”,钻进考棚,赢取功名,那是怎样一番境况啊。《海陵竹枝词》又有这样的抒写:  
       争来试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  
       爆响十声看案发,几家欢乐几家愁。  
       去过南京夫子庙贡院的人,对考棚一定有个直观的了解。在《泰州名胜古迹》中,关于考棚的一段文字描述,也能让人想像出个大概:将房屋隔成若干小间,每间容一考生入内应试,房内只设一桌一椅,门口悬以竹帘,即谓考棚。

       清代科举院考,三年举行一次,通常春季举行州考,由州官主持,夏季举行府考,由府官主持。秋季举行院考,由学政主持。扬郡试院在秋季开考。每逢开考,泰州人口骤增,市井繁荣,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数千名。商人纷纷从南京、上海等地赶来,在“考棚街”(西辕门至大林桥)两侧摆摊设点,出售笔墨纸砚和各种印本书、古玩珍品,还有日用杂货、果品糕点等,日夜供应。附近的旅馆、饭店也是生意兴隆。   
       泰州“扬郡试院”的修缮复原工程日前获市计委立项,初步设计图已完成。“扬郡试院”修缮复原工程完工后,可与正在修缮的城隍庙相呼应,形成新的旅游文化景观。  
       此次修复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主要恢复吹鼓亭、仪门、考号、大堂、上房等建筑,尽量再现扬郡试院的原貌,同时将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等知识通过图片等展览。  

      有关人士指出,考秀才的官式建筑现存较少。扬郡试院代表了泰州地区清初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  
      据了解,学政试院是全省仅剩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试试院,其文物价值可与南京贡院相提并论,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  泰州学政试院大体上恢复了清代学政试院的原貎,又结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氏住宅的保护,在二堂的后面移建了支氏住宅。二处古建筑一体保护,是一种新的尝试。学政试院的修复工作主要是复建仪门、考棚、大堂、巡房、大门外的照壁、东西辕门、东西吹鼓亭等等。这样,学政试院将会以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除了古建筑本身的修复,试院内布置科举院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向人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考官取士制度,特别是其最基层考试的情况,同时展现泰州地方在科举考试中名人趣事,体现泰州人民重教崇文,学养深厚的底蕴。古老的学政试院焕发青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再添新的阵地。
       修缮复原后的学政试院将分6个展厅,通过实物与画面、场景相结合的方式,从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院试、科举教育、泰州名人、科举奇闻六个方面介绍我国科举院试制度、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和社会意义等。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汉王朝 关注

文章收藏:496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