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wj2572 关注

收藏于 : 2020-04-01 20:08   被转藏 : 2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疾病。以呼吸困难、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从季节来看,多发于秋冬,夏季则变轻或缓解。该病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感、饮食、体质等因素,造成宿痰內伏,痰气相持,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喘,反复发作,气阴日伤,则导致肺脾肾俱衰。

笔者认为,此病病机不仅在于肺失宣降,还与瘀血密切相关。本病初为咳嗽,进而咳甚伤络,百脉不通,以致瘀血乘肺,阻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气道壅堵而成咳逆喘息。血之运行,除赖心气的推动之外,尚和肺之治节密切相关。咳喘日久,肺气虚损,不能贯心窍而朝百脉以辅心行血,加之痰阻,气机升降失调,心脉失畅而郁致瘀,治宜活血化瘀,痰化气机得以通畅,喘症得平。

治疗方药: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甘草地龙桑白皮、各15克,柴胡枳壳川芎赤芍、川贝、麻黄10克,桃仁20克。

气郁香附15克,薤白10克;血瘀甚者加丹参12克,三七3(研末冲服);痰盛者加旋覆花(包煎)12克;便秘大黄10(后下)发热加生石膏40克、黄芩12克并加重柴胡用量;久病气虚加黄芪30克;年高之人均加山萸肉15克。

符合以下几点均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呼吸困难,活动张口抬肩,甚则呼吸急促,活动后气不相续,甚则大汗淋漓,不能平卧。2.胸膈满闷,腹胀胁肋刺痛,口唇紫绀,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涩、促。

典型病例:张某,男,15岁。反复咳喘八年,近1个月加重,于199872日入院,该患儿7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极易感冒,每年秋冬两季气候变化即反复发作入院治疗。近2年无论气候变化与否频繁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经中西药久治不愈。现咳喘哮鸣,痰白黏稠,呼吸困难,抬肩张口,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端坐呼吸,三凹征(+),桶状胸,心率110/分,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罗音。胸片:双肺含气量增多,胸廓略呈桶状,右侧肺纹理明显增粗,其边缘模糊,并有散在小斑点状钙化影,左侧肺理轻度增強。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中医诊断:哮喘,辨证属痰热壅肺,肺脾肾俱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汤剂口服,并给青霉素静脉点滴。连用5日病情无明显好转,并请中医会诊。

7年之痼疾,久病多瘀加之舌质暗红,治以活血化瘀,可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方: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桔梗20克,牛膝10克,枳壳15克,柴胡10克,川芎15克,甘草15克,咳喘重加地龙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停用青霉素点滴,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连用2周后,患者基本不喘,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无明显哮鸣音,胸片复查,双肺纹理增強,余无异常,为巩固疗效,缓则治本,以中药调理肺脾肾出院。

体会:哮喘治疗,多以肺气壅塞或肾不纳气治之。关于瘀血致喘的理论,早在《内经》即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肝病博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堕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素问·阳明脉论》曰:阳明厥则喘而惋。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反复发作,因通气障碍,机体处于低氧状态,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黏度升高,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內液外渗,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加重,血流缓慢,这与中医学中血瘀的病机相一致。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然而,痰饮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宿痰內伏,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津液凝聚生痰,气郁痰阻,使血行不畅而瘀滞,出现痰瘀互结的复杂局面。因此,瘀痰阻肺,肺失宣降是产生哮喘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瘀使百脉通畅,喘自平息

血府逐瘀汤恰恰能达到以上治疗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在药物配伍上有三个特点:1.气血兼顾,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药为辅,寓行血与活血之中,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祛痰,为方中主药;柴胡疏肝解郁,引药上行而直达病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开胸行气,三药合用则一升一降,恢复气机降而宽胸;生地滋阴以免伤津耗气,牛膝通利血脉,引药下行,使血活气行,瘀热消而肝郁亦解。桔梗载药上行,有舟辑之义。重用地龙清热平喘通络,对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平喘作用2.活中寓养,使活血不耗血,瘀去正不伤,理气伤阴3.升降同用,以宣畅气机。根据中医学气滞则血瘀的理论,本方在活血化瘀之药中配以行气之桃红四物加桔梗、牛膝,符合气行则血行之治疗原则,以气能行血的理论。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服药10~20剂有显效。

日期:2010114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

    血府逐瘀汤治各种瘀血所致的病症,其中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主药;川芎、赤芍协主药活血祛瘀而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而不伤阴血;牛膝祛瘀通血脉引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柴胡配桔梗、枳壳宽中理气,除烦解忧;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顽固性呃逆

    患者,女,29岁。因咽痛,发热,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周而痊愈。2天后开始出现呃逆连连,患者痛苦不堪,曾用旋覆代赭汤针灸、封闭等多种方法,取效甚微。细察患者,呃逆频作,声短无力,胸部刺痛,口干、口渴但饮水不多,舌暗红少津,边有瘀点,脉细涩。此乃热病伤津灼血致血瘀津伤。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方:桃仁 12g ,当归 10g ,生地黄 10g ,红花 10g ,甘草 3g ,枳壳 6g ,赤芍 6g ,川芎 6g ,柴胡 6g ,桔梗 10g ,牛膝 10g 竹茹 10g沙参 15g麦门冬 12g3剂,日1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服药后呃逆次数明显减轻,继服6剂诸症消失而病告痊愈。组方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加沙参、麦门冬、竹茹益气养阴,和胃降逆。辨证准确而顽症除。

经期之口渴

患者,女,38岁。有痛经史近10年,近1年来每至经期则口渴欲饮,入夜口渴加重,伴头痛心烦健忘失眠,潮热、咽干,纳差消瘦,大便干结,小腹疼痛月经量减少,色暗有瘀块,舌暗红苔少,脉弦紧。辨为瘀血阻络,津液不布,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5g,红花10g,赤芍10g白芍10g,牛膝12g桂枝10g牡丹皮10g,甘草6g熟地黄15g,丹参3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6g。日1剂,水煎服,6剂后小腹疼痛减轻,口渴饮水量减少。继服10剂,诸症明显减轻,经量增多,守法以活血化瘀、温经理气调治2个经期,口渴小腹痛止,面色转红润。

    按:津血同源,互为因果,血液亏虚,津液耗损,血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则口渴夜甚,此方使气行血畅,瘀散气畅,水津四布,津液与营血互滋互化,营血上滋,口渴得止。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患者,男,63岁。自诉:左胁肋部水疱伴灼痛不适3天,且伴有发热,周身不适,入夜尤甚,纳差,便干。查:左胁肋部有大小不等簇集性水疱数处,排列成带状,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诊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龙胆泻肝汤聚肌胞等药治疗1周后水疱干燥结痂,疼痛缓解,给予维生素B1B12E等药维持治疗半年后局部仍疼痛不适且有麻胀感,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脉弦涩,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由肝郁不疏,瘀久化火妄动、气滞血凝所致,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黄 12g ,柴胡 12g ,川芎 6g ,当归 15g ,桃仁 12g ,红花 10g ,桔梗 6g 延胡索 15g,枳壳 10g ,牛膝 12g ,甘草 6g ,赤芍 12g ,丹参 30g ,黄芪 15g 。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疼痛减轻,麻胀感基本消失,继服6剂,症状痊愈。此方活血化瘀、养血、行气和血而疏肝。

    外伤头痛

    患者,男,36岁。4年前有头部外伤史,后常感头痛,时轻时重,每发与气候、情绪睡眠有关,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伴烦躁易怒,夜不得眠,服止痛药效差。查面色暗滞,舌紫暗,脉沉涩。此乃脑外伤致气血凝滞,瘀血阻塞络脉所致,不通则痛,故治以活血祛瘀为主方:桃仁 10g ,红花 10g ,当归 15g ,川芎 10g ,赤芍 15g ,牛膝 12g ,柴胡 10g ,生地黄 12g ,桔梗 10g ,甘草 6g 乳香 6g,枳壳 10g ,丹参 12g 全蝎 3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6剂后头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守方20剂,症状悉除,停药1年,未见复发。

    神经性头痛

    患者,女,42岁,头痛病史3年余,经多家医院各种物理及化学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因情绪紧张或劳累而头痛发作。刻诊:头痛较剧,表情痛苦,伴失眠健忘,心烦易怒,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弦涩。症属病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窍所致。方投当归 12g ,生地黄 12g ,桃仁 12g ,红花 10g ,甘草 6g ,枳壳 10g ,赤芍 15g ,柴胡 10g ,牛膝 15g ,川芎 12g ,桔梗 10g 蜈蚣1条,全蝎 3g 白芷 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5剂诸症减轻,头痛大减,继服6剂诸症基本消失,守方6剂,头痛悉除。

    老年慢性肺心病

    患者,女,65岁,有慢性气管炎病史30年,近3年咳嗽、喘憋加重,动则心慌气短、口唇紫绀,面部暗滞,咳吐白痰,有时带粉红色泡沫,舌暗,少苔,脉细涩,闻诊:两肺满布干湿哕音,诊为肺心病,此乃肺病及心,帅血无力,瘀血内停所致。予活血化瘀为主方:黄芪 30g ,生地黄 15g ,红花 15g ,当归 15g ,桃仁 10g ,川芎 30g ,赤芍 15g ,柴胡 10g ,桔梗 12g ,地龙 12g ,枳壳 12g ,甘草 6g 陈皮 12g半夏 10g茯苓 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半月,咳喘减轻,可下地少量活动,咳少量白痰,守方继服半月,诸症明显减轻,生活可自理。

    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方中在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的同时重用黄芪补益心肺之气,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陈皮、半夏、茯苓除湿健脾以化痰;柴胡、枳壳宣理肝肺,恢复气机升降;地龙通络平喘;桔梗为舟楫之药,引药直达病所。全方诸药配伍,气血两调,共奏行气活血、除痰之功。

 

日期:2010114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血府逐瘀汤新用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致胸痛、头痛、呃逆、干呕内热心悸怔忡等症。笔者据其用药机理治疗肺心病、皮肤瘙痒症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亦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1肺心病

夏某,男,65岁,因反复咳喘十年,加重一周,于2005910日入院,患者既往有肺心病史五年。人院症见:咳嗽、咯黄色粘液痰伴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口干、身热、脘痞纳呆、小便少。查体:38BPl2080mmH9、呼吸急促、唇紫绀、半卧位、消瘦、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及湿罗音。心率:125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浮肿。胸片示:肺部感染、肺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血常规检查WBCl4x109LN080L0152。舌暗红、舌底静脉紫暗、苔黄腻、脉细数。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级。西医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强心利尿、化痰平喘等。中医证属:肺肾两虚、心脉瘀阻、痰浊阻肺之肺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宣肺清热,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桑白皮12g、川贝10g、瓜萎皮10g、桃仁12g、赤芍12g、桔梗10g、枳壳12g、当归12g、生地10g、牛膝10g、红花12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7剂后,症状明显消失.咳嗽、咳痰、浮肿、喘气消失,双肺罗音消失.复查胸片示炎症吸收,血象正常,一般生命体征正常。准予出院。

按: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在本虚的基础上,痰浊与瘀血交阻是其主要的病机特点,气虚、血瘀、痰阻则贯穿于肺胀之始终。《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笔者临床选用血府逐瘀汤化瘀活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理气化痰而不伤正,故适用于慢性肺心病之体虚标实之人。

2皮肤瘙痒症

张某,女,50岁,本院职工。于2003103日初诊。患者近二年来于秋冬之际,反复出现全身瘙痒无比,尤以夜间睡于被窝中为甚,伴心烦不宁、口干、纳差,口服息斯敏激素疏风止痒中药治疗,无明显疗效。因与笔者同一科室求诊,诊见:患者皮肤有搔痕,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喜食肥甘厚味之品,舌暗淡、苔黄、脉弦滑。诊为皮肤瘙痒症。证属:风、湿、热邪蕴蒸肌肤。治以活血化瘀、祛风治痒,方以血府逐瘀汤加昧: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防风10g、赤芍10g、生地12g、桔梗6g、甘草10g乌梢蛇10g蝉蜕10g苍术10g、白藓皮10g黄柏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6剂后再诊,症状消失.继服5剂。未在复发。

按:皮肤瘙痒症中医多从风、湿、热、虫、瘀论治。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防风、蝉蜕、白藓皮祛风胜湿.共起活血祛风止痒之效

3前列腺增生   

黄某,男,60岁,大悟黄站农民。2006710日初诊。患者3天前突觉少腹胀痛、小便难下、、伴尿痛、尿血、继而点滴不通,需借助导尿管排尿,在当地抗炎、支持等治疗,尿血停止,但仍不能自主排尿,当地医生建议其手术治疗,因不愿手术求助中医治疗。诊见:痛苦面容诉口干、口苦、纳差、小腹胀痛、导尿管导出黄色清亮尿液、舌紫暗、脉细涩。B超示:前列腺增生肥大。中医诊断为癃闭.此乃肝郁血瘀、尿道不通,治以行瘀散结、清利水道。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159、红花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59g、赤芍10g、牛膝9g、柴胡9g、甘草6g、生牡蛎(先下)30g玄参10g海藻15g昆布15g夏枯草15g水煎服日1剂,5剂后二诊,诸症减轻,于第二天即拔出导尿管自行排尿,方药对症,上方继服5剂,随访两月未见复发。

按:《景岳全书·癃闭》日:  “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前列腺为肝经所过之地,本例患者肝郁血瘀而前列腺增生肥大,压迫尿道致小便癃闭不通,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兼理气,配以牡蛎、夏枯草、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以消肿块,尿路通畅而小便自利。

 

日期:2010114 - 来自[老药新用]栏目

血府逐瘀汤治疗颅内血肿9 7

        我院20011月~200712月,应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颅内血肿97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28例,女64例;年龄1376岁,平均40岁。人选条件:有明确颅脑外伤史;全部病例入院时经头颅CTMRI检查显示颅内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10ml,均不考虑手术者;格拉斯哥评分(GCS)≥6分。交通事故伤113例,高处坠落伤41例,打击伤28例,压砸伤10例。硬膜外血肿9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70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混合血肿ll例,脑内多发血肿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9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以及格拉斯哥评分情况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处理:用甘露醇利尿药白蛋白脱水降颅压,吸氧、监护、止血、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消化出血、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防止褥疮营养支持等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以血府逐瘀汤(口服或鼻饲)加减。基本方:桃仁、当归、柴胡、枳壳各 12g ,赤芍 10g ,红花、生地黄、川芎、牛膝各 9g ,桔梗 6g ,甘草 3g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3个疗程。痰热腑实者,加竹沥、贝母;肝阳上亢者,加菊花、夏枯草;风痰上扰者,加僵蚕白附子;气虚肢体无力者,加黄芪、桂枝。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均在入院时,伤后24周查头颅CTMRI。显效:恢复良好,症状、体征消失,头颅CTMRI检查病灶消失,可正常学习、工作;有效:中度残废,有功能障碍,头颅CTMRI检查病灶缩小,生活可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头颅CTMRI检查病灶无改变。死亡:经治疗后死亡。

        经治疗,治疗组显效72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969%。对照组显效49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368%。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5)   

        讨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主要发病机制是外伤跌仆,气滞血瘀,头部脉络瘀阻,不通则痛,甚则血瘀津停,水湿内生,病久则常兼气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属中医学血证瘀血范畴。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抗凝防凝,分解吸收血肿,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桃仁、红花、赤芍、当归),调节植物神经、镇静、镇痛、解热,消炎(柴胡、生地、甘草),收缩子宫(枳壳、川芎、当归、红花、牛膝)等作用。且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透性,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加速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从而加快颅内血肿吸收和脑水肿的消除,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具有抗自由基损伤, Ca2~拮抗样作用等。有效地减少了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高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日期:2010114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杨明:血府逐瘀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系统常见疾病。近年研究发现血黏度增高可引起心肌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肌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及血栓形成,引起心绞痛的发作,血液流变性异常成为冠心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在中医药研究中,发现很多活血化瘀中药均能对血液流变学产生有益的作用。为了探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应用该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60例,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至2008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7—76岁,平均(592±32)岁。

12方法60例患者均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赤芍各10g,当归、生地各12g,川芎、桔梗、牛膝、柴胡、枳壳各6g甘草3g)治疗,加水500 mL文火煎煮30 min取汁200 mL,分2次口服,每次100 mL,每天1剂。所有患者在实验前1周未应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波立维以及其他活血化瘀中成药等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药物,且服药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疗程为14d

13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定患者空腹采血EDTA抗凝,普利生公司LBY—N6型锥板式血液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高切120s-1、低切10s-1)血浆黏度(120s-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用温氏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用Clauss法测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l30统计分析软件,所得数值以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血府逐瘀汤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明显的改善(P<001)

3 

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研究证实血液流变学异常或微循环障碍都属于血瘀证的范畴。不同病种的血瘀证其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有共同的特征,主要为血液流变性皆呈状态。,红细胞压积增加,球蛋白、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增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黏度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浆复钙时间缩短;,红细胞及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速度减慢,血小板对ADP类诱导物质的聚集性增加。研究表明,很多活血化瘀中药均能对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产生有益作用,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广泛,尤以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较强。主要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酶活性,改善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等作用。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药物组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府逐瘀汤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从而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由此可见,血府逐瘀汤对伴有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冠心病患者有肯定疗效。

日期:2010114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64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治疗组以加味血府逐瘀汤(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3g、牛膝12g、川芎10g、丹参20g、地龙30g、生甘草6g杜仲12g桑寄生15g+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血压的变化。 结果 在降压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率25.8%,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率12.1%,总有效率75.8%;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头晕头胀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是通过扩张血管口径,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而起降低血压作用。

【关键词】  加味血府逐瘀汤 高血压

20052007年采用加味血府逐瘀汤配合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收到满意疗效,现将64例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122例全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衰等高血压加重因素已得到控制的患者。其中门诊63例,住院59例,按就诊和住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6268岁,平均(62±3)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高血压病分级,1级高血压病18例,2级高血压病46例,。对照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6066岁,平均(60±2)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0年;高血压病分级,1级高血压病13例,2级高血压病45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9WHO国际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及分级标准:1级高血压病,收缩压18.6721.20Kpa和(或)舒张压12.0013.20Kpa2级高血压病,收缩压21.3323.87Kpa和(或)舒张压13.3314.53Kpa3级高血压病,收缩压≥24.00Kpa和(或)舒张压≥14.67Kpa。中医辩证标准:头胀痛、眩晕、胸闷痛、口唇紫暗、舌暗、脉涩或结或代。

1.3  方法  治疗组以加味血府逐瘀汤(海南省中医院制剂室研制,规格200ml/)1/d,每次200ml14d为一疗程,同时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氢氯噻嗪12.5mg/次,每日3次,其为山西省临汾民康制药厂生产,批号010603010201010103,规格为25mg/片。而配合10%氯化钾口服溶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为海南省中医院制剂室配制,批号为021226,规格为10%氯化钾溶液500ml/瓶。对照组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氢氯噻嗪12.5mg/次,每日2次,并10%氯化钾口服液口服,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 2组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药物,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并观察症状、体征及血压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系数检验,t值检验,χ2检验。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及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7Kpa或以上;具备其中一项。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33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32.53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00Kpa及以上;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症状疗效标准  以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值为依据;积分值治疗后改善90%以上为痊愈;改善60%89%为显效;改善30%59%为有效;改善30%以下为无效。

2.3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64例中,显效16例,有效45例,无效3例,显效率25.8%,总有效率95.2%。对照组58例中,显效7例,有效37例,无效14例,显效率12.1%,总有效率75.8%。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略)

2.4  两组临床症状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头晕头胀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失眠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活血通络,滋阴补血,平肝潜阳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常见治法。血虚血行壅滞,血瘀内停,血行缓慢而发眩晕。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瘀血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

2.2    传统的降压治疗多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为多,而近年来活血化瘀、温阳利水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有利于逆转高血压血管重塑,并能扩张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同时发现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系统作用[5]。
   
本研究在传统平肝潜阳的基础上并用活血通络药,旨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和延缓靶器官的损害。观察中发现该方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加味血府逐瘀汤由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来,是由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3g、牛膝12g、川芎10g、丹参20g、地龙30g、杜仲12g、桑寄生15g、生甘草6g等组成,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潜阳舒筋之效,共奏降压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当归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张外周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降血压;生地有降血压作用;桃仁有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兔耳血管作用;红花对周围血管有明显消除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起到降压之效;枳壳能改善心、肾、大脑的血流;牛膝短暂降压及扩张血管作用;川芎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肝阳上亢之头痛多挟瘀和风火,瘀血与风火相携,头痛必剧,丹溪曰:头痛须用川芎。川芎集活血行气于一身,祛瘀通络,气行则血行,血气通而痛则消;丹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而降低血压的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凝血,降低血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张外周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地龙有降压作用;杜仲煎剂乙醇提取物均对实验动物有降血压作用;桑寄生能降压,舒张冠脉及增加冠脉流量。以上诸药合用可干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的钙通道,扩张血管口径,舒张阻力血管,并通过调节中枢神经,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而起降低血压作用。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科学2008415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他们在脑血管壁上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能够设陷阱截留白血球,从而导致血管发炎,阻碍血液流通,进而引发脑缺氧。
   
50年代开始用利尿剂治疗高血压,一直以排钠利尿,造成体内水、钠不平衡,使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作用为其主要降压机制。而体内负钠平衡,松弛了血管则是它的最重要降压机理。该类药易造成水电解质、糖、脂类代谢紊乱。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噻)易造成高血糖、高胆固醇和高尿酸血症。老年人对利尿药降压反应敏感、耐受性差,故需慎用。
   
而本临床观察表明,加味血府逐瘀汤无论是在降压效果比较中(表1),还是在临床症状的疗效比较中(表2)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故本观察认为加味血府逐瘀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头晕头胀等症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辑.1993,2831.

2 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97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3146.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7
278.

5 王达平,高志瑞,胡源.水蛭土元粉治疗高血压病32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3839.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海南 海口 570203.

日期:2010113 - 来自[2008年第8卷第9]栏目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栓性深静脉炎验案

李某,男,75岁,因左侧下肢水肿求诊。患者20日前因劳累后受凉,引起左侧下肢疼痛,自服芬必得止痛,疗效不佳,第二日见左下肢水肿,遂于当地县医院就诊治疗,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炎,经用溶栓疗法治疗8日,好转出院。现左侧下肢较右侧明显增粗,以大腿根部及胫骨内侧尤甚,测量大腿根部周长双侧比较相差约12cm,左侧足背浮肿光亮,穿鞋困难,左下肢皮温较右侧低,皮肤亮而有光泽,无瘀斑,按之凹陷,良久方起,腓肠肌稍有压痛,活动后水肿明显加重,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瘀阻经脉。治以活血化瘀、温寒化湿。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益母草10g泽兰10g川牛膝10g,汉防己10g薏苡仁30g,熟附子10g,桂枝6g。水煎服,日一剂。服上方3剂后,水肿明显减轻,足背水肿消失,大腿根部周长双侧比较相差仅5cm,效不更方继服,共服用半个月,水肿消失,基本痊愈。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它的发生多是由于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黏滞性增高等因素有关。本病当属中医脉痹皮痹的范畴,《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孙思邈亦认为本病是皆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因邪中经脉,脉络不通,使血行艰涩,又因伤耗气,使气虚推动无力,而血行缓慢,成为血瘀。血瘀津停,脉道不通,津失气布,则聚而为湿,湿邪流注下肢,外泛肌肤,故发为水肿。

因此瘀阻脉络是本病病机的关键,故治疗本病当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湿。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著名活血化瘀方剂,其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可通治各种血瘀气滞证,本例患者应用该方加减治疗收效甚著。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牛膝均能活血化瘀通络;益母草、泽兰能活血利水消肿,配以汉防己加强利水;薏苡仁化湿除痹止痛;熟附子、桂枝温阳化气,散寒通络,取血得温则行、寒得温则减、湿得温则化之义。若见神疲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补气行血;若湿瘀化热则去附子、桂枝,加金银花虎杖以清热祛瘀通络;若病情迁延,日久伤脾,致脾虚湿阻,加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利湿

在临床中笔者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易见于左侧,究其原因,这是与人的正常生理解剖有密切联系的,由于腹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左侧,下腔静脉位于右侧,左髂静脉在腹部中央线回下腔静脉时,其前方是内压很高的右髂总动脉,而后方是坚硬的脊柱,左髂静脉被夹在中间,致股静脉回流不畅而更易血栓形成。

日期:20091023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血府逐瘀汤治顽固性哮喘

    支气管哮喘以呼吸困难、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常见疾病。从季节来看,多发于秋冬,夏季则变轻或缓解。该病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感、饮食、体质等因素,造成宿痰內伏,痰气相持,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喘,反复发作,气阴日伤,则导致肺脾肾俱衰。
笔者认为,此病病机不仅在于肺失宣降,还与瘀血密切相关。本病初为咳嗽,进而咳甚伤络,百脉不通,以致瘀血乘肺,阻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气道壅堵而成咳逆喘息。血之运行,除赖心气的推动之外,尚和肺之治节密切相关。咳喘日久,肺气虚损,不能贯心窍而朝百脉以辅心行血,加之痰阻,气机升降失调,心脉失畅而郁致瘀,治宜活血化瘀,痰化气机得以通畅,喘症得平。
治疗方药: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甘草、地龙、桑白皮、各 15 ,柴胡、枳壳、川芎、赤芍、川贝、麻黄各 10 ,桃仁 20
气郁加香附 15 ,薤白 10 ;血瘀甚者加丹参 12 ,三七 3 (研末冲服);痰盛者加旋覆花(包煎)12 ;便秘加大黄 10 (后下);发热加生石膏 40 、黄芩 12 并加重柴胡用量;久病气虚加黄芪 30 ;年高之人均加山萸肉 15
符合以下几点均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呼吸困难,活动张口抬肩,甚则呼吸急促,活动后气不相续,甚则大汗淋漓,不能平卧。2.胸膈满闷,腹胀胁肋刺痛,口唇紫绀,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涩、促。
典型病例:张某,男,15岁。反复咳喘八年,近1个月加重,于 1998 7 2 入院,该患儿7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极易感冒,每年秋冬两季气候变化即反复发作入院治疗。近2年无论气候变化与否频繁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经中西药久治不愈。现咳喘哮鸣,痰白黏稠,呼吸困难,抬肩张口,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端坐呼吸,三凹征(+),桶状胸,心率110/分,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罗音。胸片:双肺含气量增多,胸廓略呈桶状,右侧肺纹理明显增粗,其边缘模糊,并有散在小斑点状钙化影,左侧肺理轻度增強。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中医诊断:哮喘,辨证属痰热壅肺,肺脾肾俱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汤剂口服,并给青霉素静脉点滴。连用5日病情无明显好转,并请中医会诊。
7年之痼疾,久病多瘀加之舌质暗红,治以活血化瘀,可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方:当归 15 ,生地 15 ,桃仁 10 ,红花 10 ,赤芍 10 ,桔梗 20 ,牛膝 10 ,枳壳 15 ,柴胡 10 ,川芎 15 ,甘草 15 ,咳喘重加地龙 15 。水煎服,每日1剂。并停用青霉素点滴,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连用2周后,患者基本不喘,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无明显哮鸣音,胸片复查,双肺纹理增強,余无异常,为巩固疗效,缓则治本,以中药调理肺脾肾出院。
体会:哮喘治疗,多以肺气壅塞或肾不纳气治之。关于瘀血致喘的理论,早在《内经》即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肝病博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堕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素问·阳明脉论》曰:阳明厥则喘而惋。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反复发作,因通气障碍,机体处于低氧状态,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黏度升高,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內液外渗,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加重,血流缓慢,这与中医学中血瘀的病机相一致。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然而,痰饮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宿痰內伏,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津液凝聚生痰,气郁痰阻,使血行不畅而瘀滞,出现痰瘀互结的复杂局面。因此,瘀痰阻肺,肺失宣降是产生哮喘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瘀使百脉通畅,喘自平息。
血府逐瘀汤恰恰能达到以上治疗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在药物配伍上有三个特点:1.气血兼顾,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药为辅,寓行血与活血之中,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祛痰,为方中主药;柴胡疏肝解郁,引药上行而直达病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开胸行气,三药合用则一升一降,恢复气机降而宽胸;生地滋阴以免伤津耗气,牛膝通利血脉,引药下行,使血活气行,瘀热消而肝郁亦解。桔梗载药上行,有舟辑之义。重用地龙清热平喘通络,对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平喘作用。2.活中寓养,使活血不耗血,瘀去正不伤,理气不伤阴。3.升降同用,以宣畅气机。根据中医学气滞则血瘀的理论,本方在活血化瘀之药中配以行气之桃红四物加桔梗、牛膝,符合气行则血行之治疗原则,以气能行血的理论。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服药10~20剂有显效。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wj2572 关注

文章收藏:138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