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字旷古绝今

小灰狼

收藏于 : 2019-11-07 07:29   被转藏 : 1   

从仓颉造字到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演变和发展,凝聚了古人先贤的智慧和创造,也镌刻着文化前行的印记。字,在才子佳人、文人骚客才思与情怀的再创造之下,衍生出了优美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之林,百花争艳,“梅花篆字”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可谓是中国古代书法界的活化石。

梅花篆字以篆体为骨架,利用光学、距离、方位、色彩、水墨等笔法,将梅花镶嵌字中,使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远看像篆字飞舞,近看似梅花盛开,达到了“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独特艺术效果。

古人素有赏花、品字的习惯。梅花乃君子之花,纯洁清高,谦虚乐观,岁寒独开,不畏风霜,象征着坚韧勇敢、顽强不屈的高尚品格。梅花又名“五福花”,有着快乐、长寿、顺利、和平、吉祥的美好寓意。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传春报喜受世人爱戴,清雅幽逸的风度与傲雪凌霜的精神更被世人所推崇。

篆书源远流长,深奥晦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梅花篆字,不仅具有深邃浑厚的文化内蕴,也有清雅婉约的意境,还有枯中求腴的美感。它兼备了书法与绘画的双重风韵,有严格的讲究,似画非画,“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是其书写的要决。

梅花篆字起源于尧舜,在商朝时期残存的古陶器上,就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成了收藏欣赏的佳品,著名书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识诫庞增抗极”的名帖。到了唐朝李世民即位后,在长安出现了“梅花大盗”闹京都的事件,皇宫中的玉玺被盗,现场留书梅花三朵。案件始终悬而未决,皇帝大怒之下,将全国所有能写梅花篆字的艺人一律缉拿斩杀,后来家中凡藏有梅花篆字的人为免招杀身之祸,也纷纷举火焚之。直到元明时期,梅花篆字才重见天日,可是到了清末,这种艺术形式又渐渐失传了。

梅花篆字作为一种古代书法因其生涩难懂,一直充满了神秘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小说中,凡涉及到高深莫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梅花篆字写成,这便增加了梅花篆字的神秘色彩。历上有关梅花篆字的记载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民间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有一位姓梅名花的千金小姐。她不但长得如花似玉,而且还写得一笔稀奇的字,远看好似梅花朵朵。当她长到二八之年,远近求婚者踏破门槛。于是,她写了一篇梅花字帖,谁能认得里面的字,就嫁谁为妻。三个月过去,仍无人能解。后来一名叫柳篆的青年道出其中内涵,两人遂结为夫妻,共同研习梅花书法,流传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夫妇,于是将其称作“梅花篆字”。据记载,明朝大宦官刘谨能用双手书写梅花篆字。

业内人员公认的梅花篆字大家是陈三两,原名李淑萍,祖籍山东惠民县辛店镇李家寨村人,明朝正德年间举人李经九之女。李经九夫妇被宦官刘瑾谋害,而后她隐姓埋名,取名陈三两。她乐善好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能双手同写梅花篆字,备受乡邻尊敬。其事迹亦被搬上电影、电视、戏剧舞台,通过京剧、蒲剧、曲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传唱至今。在河南旳豫剧有一出戏就叫做《陈三两爬堂》,剧情中就讲到了她书写“梅花篆字”的故事。

“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风雨沉浮,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是古人智慧与才情的结晶,现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梅花篆字”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灰狼 关注

文章收藏:511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