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不常见中医歌诀

大汉王朝

收藏于 : 2019-08-13 08:38   被转藏 : 1   

几首不常见中医歌诀 [实用经典版]
 
中药七情歌 
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
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需它药配
相反增毒要记牢,七情配伍真奥妙。

炮制药
芫花本利水,非醋不能通;
绿豆本解毒,带壳不见功;
草菓消膨效,连壳反胀胸;
黑丑生利水,远志苗毒逢;
蒲黄生通血,热补血运通;
地榆医血热,连稍不住红;
陈皮专理气,留白和胃中;
附子救阴症,生用走皮风;
草乌解风庳,生用使人蒙;
川芎炒去油,生用痹痛功;
人言烧煅用,赭石火炟红;
入醋堪碾米,制度必须工;
炮爁常依法,方能夺化工。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陈皮须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
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锦。

六经头痛引经歌
太阳头痛用川羌,
阳明白芷石膏强,
少阳柴胡胆草世, 
少阴细辛引经剂,
太阴苍术效非常,
厥阴茱萸定君王。

引经报使药性歌
小肠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乡,
三焦胆于肝胞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大肠阳明并足胃,葛根升麻白芷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部翼,升麻兼之白芍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主,岂能有病到膏肓.

中华脉学诊病原理及临床应用
摘要:
中华脉学是通过脉象直接认识人体疾病和人类心理的一门科学,它是建立在整体心身医学基础上的疾病诊断及心理诊断模式和世界上成本最低廉有效的心身医学诊断体系。本文在汲取古代脏腑与寸口脉对应关系及脉象“独动”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中华脉学理论基础、诊病原理、物质基础、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该项研究对于改变中医临床由于缺少有效的诊断方法而不得不采用西医诊断指标的现状,保障人体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之要,贵于切脉”

    中医脉象能不能诊病?如果不能诊病的话,由于中医“四诊”中的望、闻、问未能形成对现代疾病的独立诊断,中医在诊断领域就必然日益趋向于依托现代西医检测手段来诊断疾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关系到中医存亡的问题。

    现实情况是只有极少的中医师能够独立运用脉诊诊病,更多的临床中医借助于现代西医检测手段来诊断疾病,造成中医在民众中信誉下降,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下降,中医西化,市场被压挤,解决中医脉象诊病的问题迫在眉睫。

1、传统中医脉象并非独立的疾病诊断体系。

    追索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医传统脉象主要作为疾病证候诊断、辩证施治的依据,而并非独立的疾病诊断体系。例如高血压病寸关脉浮洪,我们可以说肝阳上亢证;寸脉洪尺脉沉细可以说阴虚阳亢证。但是何种脉象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在传统二十八病脉中没有特定的脉象可以对应。也就是说,传统脉象不能对高血压这样普通疾病进行确定诊断,这种趋势同样存在于其它众多疾病的中医诊断中。

    另一需要关注的是传统脉象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专属性差问题。例如:数主热,而我们临床见到的心衰脉数是心阳虚而并非热象;浮主表,很多年轻人都脉浮,他们属于身体健康而并非是浮脉表征;又例如沉主里,胖子脉沉并非都是疾病入里。类似问题还很多,象滑脉主痰食,酒后脉滑、餐后脉滑都属正常反应,妊娠滑脉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再如结脉主癥瘕积聚,但结脉脉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是心律失常问题,和肿瘤没有必然关系?

    可以说二十八病脉中绝大部分脉象都有类似的问题,即每一种脉象可能出现在多种疾病病中,而某一疾病过程中又可能表现出多种脉象形态。传统脉象和疾病诊断之间缺少精准的定位关系,特异性、专属性差成为阻碍脉象临床应用的最大瓶颈。

2、寸口脉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我们讲传统中医脉象并非独立的疾病诊断体系,并不是说寸口脉就不能诊断疾病。实际上寸口脉象改变是和疾病密切关联的,其中寸口脉脏腑定位关系和“寸口脉独动”理论是脉象诊病的基础。

    2.1寸口脉与脏腑定位关系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真正的寸口脉与脏腑定位关系如《素问·脉要精微》所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素问·脉要精微》这段论述是古代文献中对脏腑器官在脉象上分布定位关系最详尽的描述,它与我们目前应用的传统脉象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2.1.1《素问·脉要精微》将寸口脉诊断部位分为寸前(上竟上)、寸、关、尺、尺后(下竟下)五个部位;即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寸关尺三个部位,而是向上延伸到头部(上竟上胸喉),向下延伸到少腹、下肢(下竟下少腹腰股膝胫足);

    2.1.2寸口脉寸关尺每一部位又分为前(前以候前)、中、后(后以候后)、内(内侧上中下)、外(外侧上中下)九个方位,即每只手有3(寸关尺)×3(浮中沉)×9共81个诊断点,双手162个诊断点,每个诊断点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这种脉象诊断部位的分布模式,为寸口脉多脏器精确诊断打下基础;

    2.1.3脉象诊断脏器从单纯的心肝脾肺肾胃大小肠胆膀胱扩大到囊括了全身所有的脏腑器官,即头(上竟上)、胸部器官(右内)、腹部器官(尺内)、盆腔、下肢(下竟下),涵盖了全身所有的脏腑器官,即脉象全身脏腑器官诊断的定位关系。

    2.2脉象的“独动”现象和“是动则病”的脉学理念是中医诊断疾病基础

在脏腑寸口脉定位关系确定后,如何识别脉象疾病属性成为关键。《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指出脏腑器官的任何生理病理变化,都会在寸口脉的反应点上以独动形态改变的模式表达出来。寸口脉上各个独动点的异常搏动,是对应脏腑器官疾病的反映,“脉象独动”现象和“是动则病”的脉学理念构成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

3、寸口脉诊病的物质基础

    脉搏源于心跳,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心脏对寸口脉搏的影响。如发烧心跳加快成为“数主热”的依据,心跳不整是造成结代脉的根源,心搏无力是弱脉、虚脉的基础,心跳缓慢成为迟脉的原因等等,构成传统二十八病脉的物质基础。

    现代对脉搏与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力度及心脏血管相关状态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这种“心主脉”的理论尚不能解释“脉搏为什么能够反映心脏之外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信息,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脉象变化来反馈这种信息的”这种根本性问题。

人体寸、关、尺三部脉的跳动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脉象,或许寸脉强些、尺脉沉些;或许某个局部浮盛、某个部位细些;或许某个部位跳动得更活跃些,某个部位按之无力。古代先贤们很早就观察到脉象“独动”的差异对于人体疾病具有诊断意义,例如《内经》说:“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这与现代冠心病心肌梗死脉象的认识别出无二;又如《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诸积大法》对肿瘤脉象分布有细致定位,其曰:“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背气街。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形成脉象诊病的特异指征。

    医学生理学研究认为:支配血管舒缩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在神经的支配下,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内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了寸口脉的形态、血流阻力、乃至组织的血流量;同时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到寸口脉血管周围的组织,出现增生、小结节、张力加大或隆起、组织虚软或凹陷等不同变化,形成血管周围组织的微形态学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舒缩导致的寸口脉血管壁的形态改变并非是均质的,它和人体脏腑器官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研究发现,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并导致寸口脉对应部位的血管出现形态学改变。

    例如下肢坏疽的患者,他的尺脉近心端血管会出现明显钢丝样的紧张痉挛,而手掌坏疽则令寸脉局部出现钢丝样的紧张痉挛,表现出肢体病情与脉象诊断部位同步变化的模式。又如脑血管病导致的下肢瘫痪,在软瘫期患肢往往出现虚肿状态,由于神经对血管周围平滑肌的舒缩控制解除,同侧寸口尺脉以下血管壁松弛,搏动幅度减弱,变得虚浮,脉管周围组织也显得胖肿;而在硬瘫期则脉位下沉、脉管痉挛紧张。更多的例子如结石在脉管上呈现沙石样结节、息肉呈现肉筋样结构、心肌肥厚脉象形态结构改变、某些实体肿瘤在脉象对应部位出现特异性结节结构等等。

    这些脉管周围与脏腑病变相对应的细微形态结构变化,特征明确、专属性强,相对体积大小可以测量,构成现代脉象疾病精确诊断的重要指征。

    作为脉象神经—心理的反应,心理情感的变化同样会让脉象相关部位出现形态学改变。例如大怒时左关肝(怒伤肝)的诊断部位会凸起,强力搏动;而恐惧时尺脉(恐伤肾)则变得细紧振颤(脉形如循丝累累然),成为心理脉象诊断的物质基础。

以上为传统中医“寸口(脉)独为五脏所主”理论提供了支持。

4、脉诊临床应用

    中华脉诊包括疾病脉象诊断和心理脉象诊断,其应用范围广泛。

    4.1其中疾病脉象涉及领域大体有:

    4.1.1骨骼关节疾病类:如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椎间盘脱出、骨质增生等;

    4.1.2肌肉、肌腱、筋膜疼痛类:如肩周炎、颈肌紧张综合征、背肌损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4.1.3心脑血管系统:动脉硬化、脉象诊断血压、高血压、心绞痛、瓣膜病变、头痛、眩晕、脑血管病、脑瘫、癫痫等;

    4.1.4呼吸系统:气管炎、肺炎、结核、肺纤维化、肺心病、胸膜粘连、鼻炎、咽炎等;

    4.1.5消化系统;食管炎、食道裂孔疝、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肝胆结石、脾大、脾亢、脾虚、宗气下陷、胰腺炎、糖尿病等;

    4.1.6泌尿、生殖、妇科:肾炎、肾结石、泌感、前列腺炎、肥大、睾丸炎、乳腺增生、宫颈炎、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4.1.7肿瘤及转移;

    4.1.8脏器切除和植入;

    4.1.9五官:眼、鼻、齿、耳等病变;

    4.1.10亚健康状态诊断、病因分析及干预;

    4.1.11某些未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未病)等。

    4.2心理脉象涉及领域有:

    4.2.1人类心理和心理疾病诊断治疗:

    4.2.1.1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和个体心理;以及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心理障碍等的识别;

    4.2.1.2各种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识别:研究表明,现代疾病中有40-60%疾病伴有心理因素,在心理脉象诊察的模式下,70-80%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心理因素或心理伤害。20-30%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约33%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调查表明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每10人中就有7-8人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约70%人处于心理上“亚健康”状态。

    4.2.1.3 疾病导致的心理疾病识别,如中风后抑郁;

    4.2.1.4 为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提供能够直接掌握患者心理的工具。

    4.2.2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培养:

    4.2.2.1遗传、家庭、环境因素有关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识别;

    4.2.2.2儿童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家庭;

    4.2.2.3儿童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缺陷识别与纠正;

    4.2.2.4儿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孩子不会主动阐述的情况下,心理脉象对儿童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缺陷识别及与纠正是具有非常优势;

    4.2.2.5学生心理和心理取向检测和辅导;心理脉象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取向、学习方向与动力、智力、心理素质、逆反心理、早恋心理等具有识别指导意义。

    4.2.3 指导人生事业前程:

    4.2.3.1追索幼年心理对整个人生事业的影响;

    4.2.3.2职业心理指导:而当你准备介入某一行业时,心理脉象帮你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所适宜事业和当前职业与个体心理特征是否融洽,是否适合该行业。当职业因素导致疾病时,心理脉象可以感知并帮你准确识别这些心理伤害因素,通过治疗和工作调整使疾病痊愈。

    4.2.3.3用于企业领导和职员心理素质筛选与指导;包括企业领导是否具备做领导的魄力、组织领导能力、高瞻远瞩能力、大度、才能、学识、凝聚力等心理素质识别,以及属下职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指导等。

    4.2.3.4政府、部队、特定部门对职业心理的筛选;例如心理健康识别指导,“过劳死”高危人群及白领早死现象的心理脉象早期识别干预。

    4.2.3.5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筛查;例如某些高端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筛查。

    4.2.3.6认识和纠正对人生事业不利的心理性格;

    4.2.3 心理脉象和社会安定因素:

    4.2.4.1 家庭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影响;

    4.2.4.2抑郁症、自杀倾向等;甚至某公司对员工出现自杀现象的防范束手无策时,心理脉象直接感知心理,对早期防范抑郁、自杀倾向等具有更大优势。

    4.2.4.3暴力倾向、反社会倾向的防范;对犯罪心理识别、暴力倾向、反社会倾向的防范;

    4.2.4.4有利于犯罪心理识别(测谎仪仅仅检测是否撒谎,心理脉象是直接感知和识别某些心理);

    4.2.5其它

    4.2.5.1为生活(人生指导与心理障碍识别指导);

    4.2.5.2学业(学习方向与动力、聪慧度、知识蕴含量、心理素质、特长及缺陷识别指导);

    4.2.5.3工作(事业心理识别指导);

    4.2.5.4家庭(家庭矛盾与冲突识别指导);

    4.2.5.5婚姻、择偶(心理婚检)等;例如心理脉象为“心理婚检”提供良好的选择,提前感知双方的身体情况、心理特征、性格、禀赋、情趣、人生价值取向等关联因素,为婚姻美满提供保障。例如一方的暴力倾向、反社会倾向、脾气暴躁、残酷、不满、抑郁、偏执性格、永不满足心理等,指导双方,避免婚后不幸。

小结:

    现代中医脉象诊断,以《素问·脉要精微》脏腑器官在寸口脉上分布定位模式为基础,以植物神经、神—经体调节造成的寸口脉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识别特征,结合传统二十八病脉涉及的心搏频率、速率、节律、心搏输出量、血液流畅度、血管舒缩阻力、脉搏力度虚实、脉位浮沉、脉体的大小等构成了脉象脏腑疾病和心理的诊断识别技术,也构成了现代中医能够临床实用的脉象诊断体系。

    中华脉学是是通过脉诊直接认识人类疾病和心理的科学,它是建立在整体心身医学基础上的疾病诊断方法和世界上成本最低廉有效的心身医学诊断体系,伴随心身医学的发展,脉象研究的深入,相信对人类身心健康会有着更大的贡献;同时它对中医摆脱由于缺少有效的诊断方法而不得不采用西医诊断指征、中医西化的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中藏医脉诊——研究与探讨

诊断属论范畴,它是因果关系的延伸,需要确立某种秩序和系统模式。在缺乏技术条件的古代,人们对病因的不可能象西医学那样在内部进行,为了战胜疾病,他们只能就环境、人体与症状的观察来确立某种关系,从而,“由症状变量系统的变化推导输入的状况,探求病因”①。观察症状变量系统,即“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的”②。所以,“四诊”是获取疾病信息的唯一有效方法。时至今日,也是如此。

切诊(主要指脉诊)在中医学上倍受青睐,自晋王叔和以降,它即自成体系。“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③“上古神圣,首重切脉,”④甚至一些医生“只凭脉而不问症”,病人也“惟以脉诊而试医之能否”,⑤因此脉诊的作用被日益夸大,以致到了占卜算命一类的方术之中。其所及,早在公元562年,《脉经》既已传入朝鲜、日本等国,阿维森纳的《医典》也曾采用过有关。⑥这方面,藏医所受的影响就更明显了⑦。

中藏医无疑具有比较的基础,因为它们都是以人的五官感受而直接实现疾病的诊断的,其可比性较强。这不但是比较医学,也是比较文化学的任务。笔者这篇文章,乃是一个初步尝试,故自拟了四条标准:

1.以《四部医典》第四部第一章为依据,合勘有关中医。

2.以比较异同为主,义疏为辅。

3.《四部医典》虽然成书于公元八世纪,但后来曾多次修改、增补,直到1687年才算完成⑧,因此本文所用中医文献不受八世纪限制。

4.因太素脉无临床实用价值,故不详细比较,以待有识者。

一、脉搏的生成

中医说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⑨而“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⑩因此,脉搏的生成是由心脏跳动所致。“夫脉者,血之腑也。”[11]心脏的跳动,血脉的运行皆有赖宗气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注云:“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由此可见,水谷精微与大气中的清气合成宗气,宗气使心脏跳动,血行脉中,故有脉搏的生成。

藏医把人体的脉络分成四种:初成脉、存在脉、联结脉和寿脉。联结脉有白脉和黑脉,黑脉中跳动的“如玛”脉与心脉相连。[12]“所有的脉都在心脉里汇集,人体的思想活动、情绪等通过心腔,促使心脏跳动。脉管起自心脏,主管运送气,因此,它能跳动。”[13]“人体上有许多血管。我们要检查的是那些能跳动的脉管,它们起源于心脏,内有气血在流动。这些脉管犹如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使一样。”[14]在脉搏的生成上,中藏医的见解是一致的。

二、脉诊的意义

中医认为脉象的常变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及预后,因为脉不但与五脏六腑之气相通(《灵枢·脉度》),而且“脉之盛衰者所,以候气血之虚实,有余不足”[15],“凡人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16]罗东逸《内经搏议·脉原》说:“故太渊一脉,五脏之全体俱现,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诊也。”总之,中医是以脉的常变来推断病的,再以病脉来判断疾病的各种情况。

藏医说“病与医师讯使为脉络”,[17]通过脉象可以看出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部位,表明人体患病的类型,还可以估计预后。所以芬克在《藏医基础·诊断》上说:“对藏医来说,器官功能似乎比它们相应的解剖知识更为重要。由于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有关器官的功能的信息,因此,脉诊认为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换句话说,器官的功能在脉搏的位置可以触及,而且对藏医生来说是明显的,所以,是提供的明确的指征。”[18]

对中藏医来说,脉诊的意义都是从脉的生成机制这一基础引发出来的。

三、脉诊前的注意事项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此即是脉诊前应胸无成见,虚其心志,诊时则应凝神细审。[19]李中梓《医家必读》亦谓“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之脉必疾,久饥之脉必空”,所以,“人醉莫与诊视,自醉莫诊视他人,或乘车马,必待宁息”。[20]医生诊脉时非但要调气息,还要不苟言笑,不左瞻右望。在这方面,藏医的讲究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病人就诊前须忌酒肉、性交、多语、心劳、行走、失眠、空腹等等。他们说,遵守了这些规矩,人的三种体液才能平衡协调,医生才能推断脉的平病与异同。当然,对医生来说,他的手指要光滑敏感、精神和生理也要正常。对此,《西藏医学》第二部分《切脉》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宇妥切脉时,药王与八女神来给他做预言,由于人、水、狗等嘈杂声,他们没听清,结果宇妥只在安静之时切脉。他告诫边开玩笑边切脉的学徒们说:“特别是当你切脉时,你应该避开人声和其它障碍。不要漫不经心,应该集中精力。”

脉诊时间,中医以平旦为最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四部医典》第四部第一章对此是这样规定的:“视时天空日升未临谷,体内暧气未曾窜外部,体外寒气未曾窜内部。”因为阴寒气盛(平旦前)则脉象会被误认为风与痰脉,阳热气盛则可能与血症或胆汁症脉混淆。[21]

比较可知,两者如出一辙。

四、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中医脉诊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三种,而以寸口(又名气口、脉口)为主。诊脉部位在腕后桡动脉处。《素问·五脉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难经·第一难》亦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脉理求真》卷二亦说:“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正因为寸口为脉之大会地。可以诊断人体的病变与否,所以中医才舍弃遍诊及三部诊法而独取寸口,这也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及寸口部的解剖特性有关。[22]中医把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即以桡骨茎突内方为关(介于尺寸之间)关前为寸(尺上一寸),关后为尺(离肘横纹一尺)。《难经·二难》载:“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脉经》卷一亦载:“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寸关尺所候脏腑亦有分属。在诊脉时,又有三部九候之说,即浮中沉三候。

藏医取脉亦在桡动脉处,其寸关尺部位不仅相同且连名称也一样,其取法亦有浮中沉三候。中藏医寸关尺所候脏腑比较见表1。

藏医脉诊的部位,据伊丽莎白·芬克的《藏医基础》说,“似乎比中医脉诊的位置稍微偏内侧一些,几乎在掌长肌桡侧肌键的边缘。”其实,我们察看今日藏医诊脉部位和《四部医典·后续本》第一章“切脉部位”就可以看出它与中医没有什么区别。中藏医都把桡骨茎突内侧作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样做的目的,不外是为了更清楚地触及桡动脉的搏动而已,任何偏内偏外的做祛都是不对的。

藏医在病人就诊时,男先诊左手脉,女先诊右手脉;医生用右手诊左手,用左手诊右手,中指和无名指稍用力。中医要求医生之左手诊患者右手,右手诊患者左手,现在一般无男女之别。[23]在用指方面,亦讲究排指、调指、指腹候脉以及举、按、寻、推、竟等(滑寿《诊家枢要·持脉》)。总之,两者大同小异,差别不太明显。

藏医脉诊为什么取桡动脉?桡动脉何以能反映脏腑的病变?《四部医典》解释道:“只缘动脉虽然遍身布,接近脏器谷水若拍岸,远则犹如客人话递传,适中恰似三夏雷声动,一切穿行当如商集市。如若不行脏腑谓逆违,气血遍体流行如老板,十二经络不混似筏纹”。这是比喻性说法。近取颈动脉等处就象拍岸谷水之喧哗,容易混淆;远取股动脉等则如客人传话,难免有所夸饰和走样。因此,不远不近,恰似商人在市场上挑选商品,才是最可靠的。对此,中医要灵活一些。《素问》有遍诊法,《伤寒论》有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后世医家也偶有采用其它诊法者。另外,中医对独取寸口的解释较为合理,从上引文献可以看出,其解释不但有生理、解剖的依据,还有上千年实际经验的。

五、诊脉与气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又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春天乃阳气初动,万物复苏,人之肌肤腠理疏散,血脉流畅,故阳气外浮,脉来如鱼游波,主浮滑之象。夏日炎炎,阳气亢盛,人之肌腠汗孔皆开,血流迅速,脉道充盈,故主来盛去衰之象。秋为金,汗孔收敛,脉在肤下,故主来急去浮之象。冬日寒冷,木叶凋零,蛰虫潜伏,人之肌肤腠理致密,故脉收束在骨,主沉而坚实之象。以上为四季之脉,只要呈冲和之象就是平脉,不可误以为病。《活人书·问诊候之法》曰:“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诊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说部分四时相应者,为平和诊也。”该书注云:“所属部分,谓心位洪,肺位浮,肾位沉,肝位弦,脾位缓也。四时谓春弦、夏洪、四季缓、秋浮冬沉也。” 

藏医把一年分为五季,即每月扣出十八天为一季,其余为四季。其说法与上述中医的见解一样。其季节、脏腑、脉象的关系见表2。木、火、土、金、水为相生,火、水、土、木、金为相克,又说母子(相生)敌友(相克)须察本源,并由此推算出人的吉凶祸福。

古代中医把一年四季强分出一个长夏以凑成五季,是为了与战国时的五行学说相配合。[24]藏医在这方面几乎全盘吸收了这种。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汉王朝 关注

文章收藏:4959

TA的最新收藏